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新课程教学,至今已有近两个周期了。通过长时间的新课程教学,我觉得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者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这样才能有效地搞好新课程教学。那么,如何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这是很多同行都在探讨的问题。我认为,在教学中能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勇于提出问题、乐于提出问题,就是一种主体性还原,同时也达到了让学生会学习的目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每事问》一诗中曾写道:“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他把发明创造的起点归结于“问”,这也体现了“问”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言堂”是课堂的主流,总是一个人在说,那就是教者。虽然偶尔有同学发言,那也是跟着教师的脚步走:我问你什么,你回答我什么;我让你说什么,你就给我说什么。你想问什么,你想说什么,不把我这个老师给冷落了么?那是完全不行的。再者说,你的问题不在我备课的范围内,万一我回答不出怎么办?过去因为这样的种种制约,学生这种发明创造的起点完全被抹杀了,也根本不会学习。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知识始于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是科学素养的前提。中学生受生理、心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很多的时候不敢提出问题,一方面怕自己对问题找不准,另一方面怕同学耻笑。故教师在课堂上要留有足够的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与时间,还要尽可能地多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自主发现问题所在,并勇敢地把问题提出来。教者不要探究学生提出问题的价值,也不要探求学生提出问题的可行性,主要是还学生一个发明创造的起点,形成会学习的开端。
二、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善于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这是一个在科学基础上要做好的准备。要鼓励学生面对已知和未知的东西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不要拘泥于现成的结论和答案,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因此,我会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矛盾,促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比如,为了学习光的折射现象,我领着同学们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学生轮流用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结果无一名学生刺中。回到座位上,同学们议论纷纷,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大堆学生心目中的问题。通过巧设实验、创设探究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通过实验较好地培养了问题意识。也可通过趣味性实验,使学生由感到惊奇进而产生探究的愿望,促进其产生问题意识。
三、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以不同的方式肯和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勇于反问,在总结知识时还要勇于追问。例如,在讲授大气压强时,演示水杯倒扣实验。拿一个透明的玻璃杯装满水倒扣过来,水立即洒出来;再次装满水,用纸片贴在杯口上倒扣过来,水没有洒出来。学生会问:这是为什么?懂得了大气压强的作用,学生还会想到:车胎打进很多气不会爆裂是否与大气压强有关啊?这样一系列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同时,我也经常在课堂上讲解某个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或是直接鼓励学生自已来讲,并对经常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这些方法都能在其他学生身上引起震动,因为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这样长期坚持,定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当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有很多,如: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可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比较中提出问题、从错误中发现问题,由已知物理事实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或引导学生从生活与物理、社会与物理、环境与物理、科技与物理等方面去思考一些问题并提出问题……
四、培养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由于知识的继承性,人们的头脑里都会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概念世界。而当某一经验与这个概念世界发生冲突时,惊奇开始发生,问题开始出现。这时,如果这个“惊奇”以及由惊奇产生的问题反作用于思维世界,便会形成摆脱“惊奇”、消除疑问的愿望,这就是创新的渴望。惊奇摆脱了,思维世界又向前迈进一步,创造的花朵开放了。由此可看出,“提出问题”是创造的重大前提,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学生能否提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看来是多么的简单,都应积极鼓励。只要学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在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越多,说明思维越活跃、学习积极性越高;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但可以使学生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及批判性。而教师通过学生所提的问题,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在和学生相互的交流和讨论中,二者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引导,最终达到教与学的和谐。
1、课前设疑引问题。
以疑引疑,是一种重要方法,即布置预习内容,提供预习提纲,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课前有一定程度的思考,才能在课堂上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同时也为回答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方法。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的组成这一节时,我给同学布置了几道预习题:给你一个电池组,一只小灯泡,一个开关,导线若干,如何把它们连接成电路,让开关控制小灯泡?假如再给你一个小灯泡,如何让开关同时控制两个小灯泡?这两种连法有什么不同?你们家的灯用的是哪种连接方法?
2、演示实验想问题。
以“电磁感应现象”这一实验教学为例,我首先出示一个线圈和一个灵敏电流表,找同学把它们连成闭合电路,再出示一个蹄形磁铁,教师进行操作,学生注意观察灵敏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并要求他们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提出问题:(1)观察到指针偏转。(学生就会问:电流是从哪里生成的?)(2)换一块普通的铁块,重复做上面的实验,观察到指针没有偏转。(学生会问:磁会生电么?)(3)于是再提出问题:电能生磁么?电和磁可以互相转化么?……以上看似普通的几点,是在学生对实验过程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的周密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进行了思考。
著名教授叶澜说得好:“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我们正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迈进,超越自我,超越过去,以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构造新的教育平台,真正变“学会”为“会学”;在此基础上,将一切有利于生命成长和创造的东西进行吸收和转化,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命活动更精彩。
一、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言堂”是课堂的主流,总是一个人在说,那就是教者。虽然偶尔有同学发言,那也是跟着教师的脚步走:我问你什么,你回答我什么;我让你说什么,你就给我说什么。你想问什么,你想说什么,不把我这个老师给冷落了么?那是完全不行的。再者说,你的问题不在我备课的范围内,万一我回答不出怎么办?过去因为这样的种种制约,学生这种发明创造的起点完全被抹杀了,也根本不会学习。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知识始于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是科学素养的前提。中学生受生理、心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很多的时候不敢提出问题,一方面怕自己对问题找不准,另一方面怕同学耻笑。故教师在课堂上要留有足够的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与时间,还要尽可能地多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自主发现问题所在,并勇敢地把问题提出来。教者不要探究学生提出问题的价值,也不要探求学生提出问题的可行性,主要是还学生一个发明创造的起点,形成会学习的开端。
二、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善于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这是一个在科学基础上要做好的准备。要鼓励学生面对已知和未知的东西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不要拘泥于现成的结论和答案,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因此,我会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矛盾,促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比如,为了学习光的折射现象,我领着同学们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学生轮流用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结果无一名学生刺中。回到座位上,同学们议论纷纷,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大堆学生心目中的问题。通过巧设实验、创设探究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通过实验较好地培养了问题意识。也可通过趣味性实验,使学生由感到惊奇进而产生探究的愿望,促进其产生问题意识。
三、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以不同的方式肯和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勇于反问,在总结知识时还要勇于追问。例如,在讲授大气压强时,演示水杯倒扣实验。拿一个透明的玻璃杯装满水倒扣过来,水立即洒出来;再次装满水,用纸片贴在杯口上倒扣过来,水没有洒出来。学生会问:这是为什么?懂得了大气压强的作用,学生还会想到:车胎打进很多气不会爆裂是否与大气压强有关啊?这样一系列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同时,我也经常在课堂上讲解某个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或是直接鼓励学生自已来讲,并对经常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这些方法都能在其他学生身上引起震动,因为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这样长期坚持,定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当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有很多,如: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可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比较中提出问题、从错误中发现问题,由已知物理事实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或引导学生从生活与物理、社会与物理、环境与物理、科技与物理等方面去思考一些问题并提出问题……
四、培养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由于知识的继承性,人们的头脑里都会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概念世界。而当某一经验与这个概念世界发生冲突时,惊奇开始发生,问题开始出现。这时,如果这个“惊奇”以及由惊奇产生的问题反作用于思维世界,便会形成摆脱“惊奇”、消除疑问的愿望,这就是创新的渴望。惊奇摆脱了,思维世界又向前迈进一步,创造的花朵开放了。由此可看出,“提出问题”是创造的重大前提,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学生能否提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看来是多么的简单,都应积极鼓励。只要学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在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越多,说明思维越活跃、学习积极性越高;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但可以使学生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及批判性。而教师通过学生所提的问题,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在和学生相互的交流和讨论中,二者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引导,最终达到教与学的和谐。
1、课前设疑引问题。
以疑引疑,是一种重要方法,即布置预习内容,提供预习提纲,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课前有一定程度的思考,才能在课堂上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同时也为回答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方法。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的组成这一节时,我给同学布置了几道预习题:给你一个电池组,一只小灯泡,一个开关,导线若干,如何把它们连接成电路,让开关控制小灯泡?假如再给你一个小灯泡,如何让开关同时控制两个小灯泡?这两种连法有什么不同?你们家的灯用的是哪种连接方法?
2、演示实验想问题。
以“电磁感应现象”这一实验教学为例,我首先出示一个线圈和一个灵敏电流表,找同学把它们连成闭合电路,再出示一个蹄形磁铁,教师进行操作,学生注意观察灵敏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并要求他们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提出问题:(1)观察到指针偏转。(学生就会问:电流是从哪里生成的?)(2)换一块普通的铁块,重复做上面的实验,观察到指针没有偏转。(学生会问:磁会生电么?)(3)于是再提出问题:电能生磁么?电和磁可以互相转化么?……以上看似普通的几点,是在学生对实验过程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的周密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进行了思考。
著名教授叶澜说得好:“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我们正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迈进,超越自我,超越过去,以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构造新的教育平台,真正变“学会”为“会学”;在此基础上,将一切有利于生命成长和创造的东西进行吸收和转化,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命活动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