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学生认知心理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keda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课堂提问,学生认知心理,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7—0011—04
  
  课堂提问是历史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极其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效果如何,提问的设计与提问的运用往往起关键作用。在新课程中,历史课从传统的满堂灌输转向启发疏导,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思维素质,课堂提问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心理学指出:只有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探明学习的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类型学习的过程和条件,才可能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真正的教学设计都应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都有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如何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课堂提问的设计是关键。因此,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思维特征,结合历史课程的专业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及其实施过程的策略,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有效地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一、要研究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心理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阐述学生认知心理的著作很多,但是,除了一般学习心理外,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心理有哪些特点?似乎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以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以下三方面都属于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心理。一是他们已有的学识。以高中生为例,一般来说他们在初中阶段多多少少学习了一些历史知识。但浙江省初中选择《历史与社会》课程,历史在这门课程中是零散的,不成系统,因此不能估计过高。现在电视等媒体也通过各种形式向大众进行历史教育,如央视的“百家讲坛”和各种题材的电视剧,学生从中得到不少历史知识,这些都成为他们课堂学习的基础。二是他们具备的经验。学生在学习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课程时,社会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基本不起作用,但经验在学历史中会起一定作用。学历史需要理解历史情境,理解历史人物。经验有时决定了理解的深度。三是想象力。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历史想象力不一样。我们不能要求小学生想象事件的复杂性,但可以要求高中生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其他学科的知识掌握对历史的想象力也会发生作用,如学习古汉语就有助于理解古人的思维特征。若从这三方面考虑设计课堂提问就大有讲究,不是教师想到的学生就感兴趣,就能够思考,大而不当的问题肯定无效,小而容易的问题如隔靴搔痒。历史课堂的提问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
  例如,学习鸦片战争一节,如果提问:中国为什么战败?学生只能就教材回答,即使他们能够说出封建制度的落后、清政府腐败无能,等等,也很空泛,并不是心理感受。但若从学生熟悉的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人手进行提问,效果大不一样。鸦片战争中中英双方的火炮都使用火药,但是,中国的火药没有英军火药的杀伤力大,就此我在课堂上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为什么清军的火药不及英军?结合你们学习的化学知识想想原因?开始学生也很茫然,我又问:化学方程式起什么作用?学生知道按照化学方程式配比能够精确地产生化学反应。我告诉学生,鸦片战争时英国已经掌握了火药的化学方程式,而中国还没有“化学”这门学科的概念,火药仍按照“一硝二硫三木炭”的经验配比,因此火药的爆炸力有限。学生恍然大悟。我紧接着问:这说明什么问题?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这样提问结合他们的知识水平,使学生在认知心理范围内理解历史,印象自然深刻,再讨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命题学生就避免了空泛议论的毛病。
  学生的认知心理还包括他们已有的经验。以往教学说到历史人物往往忽视年龄和经历。其实介绍历史人物在处理重大事件时的年龄和履历,很符合中学生的认知心理,比如博古(秦邦宪),1931年他才24岁,就成为主持中共临时中央的总负责人,此前他并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只是在苏联学习,显然无法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人相比,他又只相信李德,因此才会使红军失败。这样比说“左”倾路线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二、提问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提问设计旨在促进学生的历史思维活动。结合学科的特点,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思维特征设计提问,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批判性,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1 提问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突出反映在解决问题时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探究,而问题的结论往往从某种角度上看是合理的,某种角度上讲又是不合理的。历史课程的时代性表现之一是反映学科发展的趋势。历史学的发展往往又在于从时代的角度重新认识和解释历史。历史学如此,我们在教学中就不能要求学生以一种结论代替所有的认识,更不能以教科书的认识为唯一真理。更何况教科书中的结论还不见得正确。以中国近代史为例,怎样评价曾国藩、李鸿章等重要的历史人物,是存在争议的,并不是在“是”与“非”之间选择,存在较大的思维空间。从现代化角度看,他们对历史都有贡献;而革命史观却认为他们是镇压农民运动的刽子手。因此,我将高一必修课太平天国一节,定位为了解基本事实,大部分时间由教师讲授、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洪秀全的思想,留出七八分钟,提出“你认为太平天国在近代史上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并说明“只要言之有理,允许有不同的结论。”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放开了,主体意识得到了张扬,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后学生意犹未尽,还在讨论。
  
  2 设计比较性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中学生的思维一般都比较肤浅,历史是一门思考性的学问,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历史思维的深刻一方面建立在对基本史实了解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也在于比较性思维的发展。只站在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基础上,我们可以产生很多自豪感,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横向的比较才能产生清醒的认识。在教学中,适时地提出比较性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产生更深入透彻的认识,也有利于他们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在学习世界史时,比较中国的同类问题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例如高中必修2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了解了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我提出“请同学们比较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开始想到农业集体化与人民公社都没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后说到统一集中管理的模式、市场经济,最后归纳到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行不通,从而也加深了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3 设计提问要引导批判性思维
  思维的批判性强调独立而不盲从。历史学习的批判思维表现在对传统的和一般的结论、观点能够进行大胆质疑,对历史教科书能够分析批判,从而获得新的思维成果。其实,人们的认识无不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有“陶片放逐法”,如果 一个人被大多数人反对,超过6000票,就要被放逐国外10年。是不是被大多数人反对的就是民主的威胁者?我告诉学生,在古希腊也有被冤枉的有功之臣,通过此项法令被判流放;中国在“文革”期间,很多地方实行“群众说了算”,打倒刘少奇也得到中共中央会议的投票通过,这说明什么呢?教科书基本是肯定古希腊民主制度的,但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醒悟到:多数人的直接民主不见得是理想的民主制度。那么“什么样的制度能够保证人民的权利呢?”这个问题留在以后探讨。后来学习近代西方的代议制民主,政治文明的进步就对比出来了。但是,代议制民主也会产生侵犯人权的错误,例如美国黑人的权力、20世纪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因此只有普遍提高公民的素质,加之制度性的保证,真正的民主才可能实现。
  经济问题也可以引导批判性思维,例如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是一个汉化的过程,也是经济上的农耕化过程。用发展的眼光审视,这一时期北方畜牧业因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扩展,中原农耕规模相对缩小,但这使两汉时因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对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4 提问有利于发展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思维的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在新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历史学科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在于解决的问题仍是历史问题,不能用现在条件和思想处理历史问题。解释历史问题需要新思想,探究历史问题要进入历史时代。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精心设计一些提问,让学生借助联想,运用知识储备,释放灵感,解决问题。
  罗斯福新政是高中必修课中的重点。新政的《农业调整法》规定国家向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减少农产品过剩,提高农产品价格。我设计的第一个提问是:“为什么美国的农产品会过剩?”学生想到机械化耕种,我提示:结合美国国情考虑。反应快的学生马上想到美国地多人少。第二个问题是:“农产品多了,价格必然低,这不是有利于维持失业人口的生活吗?新政在很多方面维护劳动阶级的利益,为什么在农业政策上要提高农产品价格?”学生想到经济规律,但说不清楚,我做了解释,中心意思是维护农业经济的正常运行。第三个问题是:“这样的政策对其他国家有借鉴意义吗?”因为教科书上说新政对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不妨让学生就具体措施讨论可行性。我还在课堂上提过这样的问题:“罗斯福新政实施后,报纸上而连篇咒骂罗斯福是‘敲富人竹杠’和‘天天吃烤百万富翁’,甚至前总统胡佛还指责罗斯福是个共产主义者。假如你是一位赞同新政的议员,你怎么回答这些指责?”我认为,思考这些问题就是在发展创造性,至于思维的水平如何是另外一个问题,提问的作用就在于促进思维水平的发展。
  
  5 有些提问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
  学生的学习具有个性特点,学生的学习思维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有的偏向逻辑思维类型,有的偏向形象思维类型,有的热衷于探究历史之谜,有的对军事史特别感兴趣,对经济史、政治史、思想文化史有特殊爱好的也不乏其人。因此,教师的提问设计应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设置些菜单式的问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可有效地激发不同学生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学习的个性特点,也反映在学生的学业水平的差异性上。有的学习刻苦成绩优秀,有的能力有限,虽然用功但成绩一般,不用功的在重点校毕竟是少数。为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就需要正确处理好提问设计的“点”和“面”的关系。提问设计要注意辐射面,既要照顾“点”(成绩优秀学生),又要照顾“面”(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只顾“点”,不顾“面”,会挫伤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只顾“面”,不顾“点”,又会影响尖子生的培养。
  
  三、注意课堂提问的策略和评价
  
  提问的反馈是师生互动,提问的实效也在于师生的互动。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大都能参与思考并有自己的答案,但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或思考敏捷性的差异,或性格特征等原因,许多学生不能在老师和其他同学面前阐述自己的想法,不能积极地参与交流互动,从而影响提问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促进提问的有效实施。
  
  1 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课堂上师生间的关系,是共同探讨、共同寻找问题答案的合作关系,在人格上,双方是平等的。我们必须满腔热情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能学好历史,尤其是那些学习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需要热情鼓励、耐心引导。师生间只有贯彻平等的原则,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课堂上才会出现融洽、愉悦的学习氛围。唯有如此,学生才能获得自尊、自信,才能具有积极思维、大胆发表己见的心理基础,每个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认识都需要别人的鼓励,学生会在教师的眼神和态度中发现和认识自己,因此教师要注意提问后均衡地分配发言权。
  
  2 提问后发言权分配的策略
  一般来说,教师可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回答。根据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和回答的积极程度,课堂中学生往往呈现出四种状态:理解能力强、能积极回答,理解能力强、被动回答,理解能力弱、积极回答,理解能力弱、被动回答。教师应均衡对待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处理要讲究策略。
  
  3 及时总结评价提问的设计
  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不断反思,在总结评价中修订提问,使提问的设计更趋完善,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因为教学设计中的提问是为促进学习过程而策划的,在实施之前,或多或少都有教师的经验,只有在实施后才能验证是否能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验证提问的效果关键是看学生是否产生思考的兴趣,不应以学生回答是否正确为标准。例如鸦片战争中,为什么中国的火药不敌英国的火药?为什么中国的火炮不敌英国的火炮?这样的提问即使学生不能正确解释,但他们只要有兴趣思考,就是可行的提问。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只有在了解南京条约的内容后才可提问。课堂提问的问题还应尽量避免在教科书中能够找到的答案,应多设计一些书本之外、又在书本之内的问题,启发诱导学生回忆已学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帮助学生体验学习历史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做到精心设计、有效引入、适时指导、耐心听取、正确评价,使每个学生具有积极参与的意识,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不过,当前在教学实施中的课堂提问大都是由教师设计的,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普遍缺乏大胆质疑、积极提问的意识。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去发现问题、揭示问题、探究问题,这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
其他文献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负载型催化剂用于3,5-二甲酚甲基化反应,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载体的焙烧温度、助剂、催化剂的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等因素对催化剂活性影响分析。结果表
[关键词]课堂教学,材料选择,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9—0022—04    以材料呈现教学内容、以相关问题展开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模式之一。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科能力的培养,也能够应对教材多样化的现实。但是,真正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怎样精选教学内容?如何选择和运用材料?怎样展开教学过
以Ti(SO4)2为原料,采用低温控制中和水解法制备出了锐钛矿型纳米TiO2粉体.采用XRD和SEM对产品做了表征和分析,并对前驱体晶相的控制作了初步的探讨.
课堂教学过程就是知识的传递过程,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地理学科由于涉及面广、知识跨度大,地理教师更需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和修养。因此,如何
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洞察力,即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论述上的结构性,而SOLO评分法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评价方法,近年来上海等地历史高考的一大特点就是
采用次氯酸盐氧化法及改进的提纯方法制备了可用于超级铁电池的高铁酸钾,其纯度在94%以上.紫外可见光谱、热重分析图谱表明,高铁酸钾的紫外可见光区的吸收峰在224、505 nm处,
以溴化亚铜为催化剂,将邻苯甲腈与对溴甲苯偶联制备了合成沙坦类药物的关键中间体2-氰基-4'-甲基联苯,收率50%.
硫胺素在碱性条件下能被过氧化氢氧化成具有较强荧光的硫胺荧.基于此基本原理,利用连续动态液滴荧光法测定溶液中的痕量过氧化氢.连续产生与滴落的液滴可充当无光窗光池.在优
历史叙事不只是对于曾经发生了的事件的再现,还饱含着叙事主体的评述立场,这就使作为文本的历史叙事,总具有着或隐或显的主观倾向性。司马迁的《史记·孝景本纪》是一个很典
应用稀释法测算2-乙基己基磷酸-2-乙基己基酯在不同有机溶剂中,与某些金属离子形成皂化体系微乳液时的自由能变,探讨了其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