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时代日渐式微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d_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爸老爸,我们去哪里呀?”这档每周五晚在湖南卫视上映的真人秀亲子节目自10月首播以来收视率超高,引发了社会极大的关注和各路电视台的争相模仿。先不论5对明星父子的表现是否真实和有借鉴意义,但其反映出的一个社会问题,即父亲应该在孩子成长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应该能触动许多爸爸,也引起社会学家的议论。不久前网上的一份调查显示,八成受访者认为当前社会父亲教育缺失现象普遍。今年年初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与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教师李文道合著了一本书《好好做父亲》,提出做好父亲是男人最有价值的投资。这不由让人想起孙云晓几年前的另一著作《拯救男孩》,在男孩危机突出的当下,如何拯救男孩,父亲教育更是不可或缺。
  男孩危机
  今年10月30日,成都一名10岁的男孩跳楼自杀,现场留下两句遗言:“老师我做不到,跳楼时好几次都缩回来了。”据传事发前,男孩因在当天的朗诵比赛中讲小话被老师留下写检讨,老师曾说“检查写不到1000字就去跳楼”。这则新闻引发了各方的争议,从应试教育体制、老师管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质问当今的孩子和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屡屡被谈及,而解决之法寥寥。而男孩跳楼自杀事件指向的另一个问题是,“男孩危机”警钟长鸣。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4年前发布了一个“男孩危机”调查报告,指出在男孩成长与教育中存在着学业危机、心理危机、体质危机和社会危机。在中国家长最为关注的学业方面,从小学到大学男孩学业全线告急,初中和小学阶段男生已经掉队了,原来男孩优势最明显的高中阶段也呈现颓势,2010年左右男生学业落后的现象已经延伸到高等教育领域。不难发现,在中国的中小学校园,成绩最好、担任班干部、表现最活跃的多是女孩,与之相反,成绩差、调皮捣蛋、爱逃课、中途辍学的多是男孩。
  不久前,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冯钢发布了一条颇有争议的微博:“昨天面试免试推荐的研究生,居然5女1男,性别比例失调,结果前三名还都是女的。根据以往经验,女生读研后继续走科研道路的十不足一,读研期间也少有专心学问的,大多混个文凭准备就业。免推生就这样拿走了3个名额,正常考试的名额就只剩2个了,真为那些有心走学术之路的考生担心啊。”微博引发了很多争议,有人指出这是性别盲视。暂且不论冯钢教授所说是否有性别歧视,但是他指出的这一现象不容忽视,在如今的大学体制下,注重考试成绩的方式与潜心学术的路径背道而驰,致使男生难以脱颖而出。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几年前在博客上也表达过类似的担忧,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男生在政治、英语上有劣势,总分常常败在女生手里。在以考试成绩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指标面前,男生的表现都不如女生。从2005年起,许多重点大学新入学的女生比例开始陆续超过男生,高考状元中女生的比例也直线上升,到2008年已达到63%。而在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大学生名单中,女生比例也远超男生。
  “阳衰阴盛”的现象不仅在中国很突出,也成为一种国际现象。根据美国教育部的数据, 2009年美国女性在高等教育中获得大专学位、学士学位、硕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的人数都超过男性,女性获得了57%的应用科学学士学位和58%的硕士学位。今年3月,英国大专院校招生服务机构的数据显示,今年英国国内申请大学的学生中,女生比男生多出8万人,而且这一趋势还将继续。
  男生问题不仅体现为学业成绩的落后,另一方面男孩气质的弱化也日渐成为重要的校园问题。在中国,由于父亲教育的缺位,孩子的抚养和教育大多被女性包围,在学校是女老师,在家中是母亲、奶奶或保姆等女性角色,特别容易让男孩缺乏男性的阳刚气质。尤其是作为独生子女的男孩受到重重保护,心理承受能力和责任感都相对弱化,在与女生的交往中呈退缩姿态。再加上如今层出不穷的选秀活动以及男色消费的盛行,令中性风大行其道,校园里性别模糊的现象并不鲜见,流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男性的衰退。
  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也提出过“男性的衰弱”的课题,他每年都会进行大学生自认害羞比例的调查研究,发现其中男性害羞的比例持续升高。津巴多的研究还发现,现在的男性喜欢沉溺于与现实脱节的网络世界,一个21岁的美国男孩可能已经玩了1万个小时的电子游戏,大多时候是一个人进行,而他们在现实的社交关系中却缺乏主动。
  美国作者米歇尔·柯林在《男生为什么会掉队》的文章中称,男孩中途退学的几率比女孩高30%,杀人的几率比女孩高85%,自杀的几率比女孩高4到6倍,自1970年以来男孩自杀的比例增加了2倍。在美国的中学,当女生忙着学业和校园活动时,男生们要么在健身房里练肌肉,要么就是在网上打游戏,或是听着音乐。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威廉·波洛克对此颇有些无奈:“并不是男生被女生超越了,而是男生自己落后了,表现得不如以前了。”
  在教育领域,男生成为弱势群体,是受环境影响抑或真是自甘堕落,确乎是难以说清的。
  现行教育模式不适于男孩?
  过去女权主义者们扛着大旗,要推动女性受教育的平等权,如今国际社会又将同情的目光投向了男生,不是男生不争气,而是现实的教育环境让男生不得不向女生低头。
  普遍来说,男孩在读写能力上的发育要比女孩晚两年,就连手指神经的发育也要比女孩晚,而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是男孩和女孩在满6岁后同时进入小学,这种来自生理上的差异一开始就使男孩处于弱势地位。况且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主要是以语言传授教学内容,女孩在语言方面的天赋本就高于男孩,因此女孩更容易适应和接受语言教学。而男孩在学习方面更多依赖动作、空间机械刺激,但是我们的教育是限制了孩子的身体活动的,适合男孩子发挥动手创作能力的课程极度缺乏。这也是男孩容易在课堂上表现出坐立不安、分心等情绪的原因,男孩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几率也比女孩高4倍。
  出版人杜鹃曾一度担心9岁的儿子是不是患有多动症,因为儿子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特别多,后来经儿童行为专家鉴定属正常行为。男孩天性中就有好动、敢冒险的因子,但是学校为了便于管理,为了预防可能发生的来自身体冲撞方面的意外,限制学生有过多身体的活动。广州、上海等城市有不少学校规定,课间休息时不准学生乱跑,甚至还出台女生“一对一看护”男生、班主任带调皮男生回办公室的管教办法。学校的这种做法,看似是保护学生,实为逃避责任,他们认为这是男孩本身有问题,而不会考虑对待男孩的方式是否有偏差,这对男孩的身心发育十分不利。   当然,应试教育强化了男孩与女孩在学业上的差距,但是在拼不过爹的时代,考试相对来说还是一种能保障最大公平的教育手段,因此不要一味苛责中国的应试教育和家长疯狂加码的课外培训。
  在国外男孩教育也遇到了同样的瓶颈,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工业化国家,男孩的成绩普遍低于女孩,学校教育也是更适合于女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托马斯·迪普雷特和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克劳迪娅·布赫曼给出了与众不同的答案。他们的研究认为,男孩的成绩之所以比女孩差,在学校表现不佳,“更多的是与社会对‘阳刚之气’所确立的规范有关,相较于其他男生,喜欢参加音乐、艺术、戏剧和外语这类课外活动的男生更热衷于学校生活,成绩也更好。但这些活动时常受到贬低,说什么缺乏男子气概。”如今“电车男”、“宅男”、“草食男”等称谓,正是这种社会对未具“阳刚之气”的男性的贬抑。两位学者的研究还提及一点挺值得关注,男生中途辍学率高,很重要的一点是男生不想背负上大学时的学费债务,而往往在中学毕业后就进入薪酬较高的制造、建筑、交通运输等行业,虽然这些男生刚开始不会面临多大的工资损失,但是与那些读了大学的人相比这种损失会逐渐拉大。
  一些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性别差别可能带来的危害。英国14所大学已在招生计划中明确设定目标要多招收男生,尤其面向小学教师的培养课程中,希望能有更多男教师在初期教育阶段为男孩子树立榜样。美国的教育专家正在研究更符合男孩发育特点的学习方法,研究男孩的感情世界,帮助男孩重新找到落脚点。
  职场革命
  “诚然,现在的领导人大多还是男性,但男人的未来潜藏着严重问题。”美国战略顾问马可·佩恩在《小趋势》中如此说道。这并非危言耸听。男孩终会长大成为男人,男孩危机从教育领域已经蔓延至职场领域,男性在普遍意义上的式微似乎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美国近两年来出现了多本唱衰男性的著作,如《更富有的性别》、《女性的崛起将男人变成男孩》、《男性之式微》、《男性的终结》等等,指出美国社会将迎来“多数女性赚钱养家的时代”。几年前肇始于美国的经济危机,令男性的失业率远高于女性,女性逐渐成为家庭重要的收入来源,同时女性的社会角色也更加突出,甚至出现了一个热词“sheconomy”,即“女性经济”。当然这并不表示女性已成为美国社会的主导,“玻璃天花板”依然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女性已经推动了美国职业版图的变化。过去由于女性在找工作时受到歧视,迫使她们不得不通过获得更高学历来寻求高薪酬的工作,这推动了美国女性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也势必促使一些专业领域向女性倾斜。在商学、生物和医学等专业,女性本科毕业生的比例都超过一半。
  英国伦敦市长鲍里斯今年7月接待来访的马来西亚总理,当对方提到马来西大学的女生比例高时,鲍里斯插话说“她们该找个男人嫁了!”鲍里斯的这种“性别歧视”引起一些伦敦人的反感。其实,鲍里斯6年前担任高等教育发言人时就发表了关于性别革命的文章。他注意到女性在每个科目,包括数学和工程领域都比男性多,“所以当这些女大学生抵达事业巅峰时,英国经济将变得女性化,可以说是面目全非,这是我们有生之年的最大变化。”早在上世纪90年代,英国女大学生的比例就已超过男性,如今在许多就业领域,特别是法律、医药,乃至投资银行业等高薪酬行业,女性就业人数一路高歌猛进,而男性却在向后退缩。英国《每日电讯报》发文称,在经济衰退期,英国每5个失业者中就有4个是男性。
  在日本,过去男性就业受宠的制造业和建筑业已经衰退,而以女性为就业主力的医疗、保健、教育、研究、餐饮、房地产等服务性行业发展迅猛,这让许多女性成为家庭收入的主力。与日本相似,英国女性在教育、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零售、餐饮等行业的人数比重越来越高。
  新技术的发展,社会生活方式的进展,迫使经济结构急需转型,劳动力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体力退居其后,取而代之的是对情商有着更高要求,男性在传统就业领域失去了优势。尤其是经济危机以来,全球制造业陷入衰退,男性失业率增加。在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其经济增长点已转向服务业以及女性所擅长的领域,社会所重视的技能也趋向“女性化”,如重视沟通表达、适应能力强、有创意、注重团队协作等。据今年5月国外一项跨国调查研究发现,男权不再主导办公室,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若男人可以更女性化,世界会变得更好”。
  男性在职场上不再像过去那样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且有越来越多的男性在家庭生活、社会事务上态度消极。据美国佩尔公司的数据,从1964年起男性参加总统选举投票的比例从72%下降为53%,是女性下降幅度的两倍。无论是在英国还是在日本,越来越多的家庭女性回归职场,与男性一同展开竞争,这无疑会加大男性脱颖而出的难度。
  男性的情感危机
  网络上有这样一种说法:在感情世界里,男屌丝和中年妇女是两大弱势群体。此处男屌丝多指20到30岁的男青年,无钱无房无女朋友。在这个物质欲望膨胀的时代,部分女性对男性伴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情感与物质两手都要抓。而社会衡量男性的标准也变得非常物质化,比如收入、房产、职位、家世等等。如今女性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求职就业领域也在拓宽,经济上的独立让女性在婚姻问题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当女性逐渐呈现优势的时候,男性却还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要么缺乏经济基础,要么缺乏责任感和勇气,这种同龄异性间的反差是造成社会上剩女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她们觉得能与自己相匹配的男性越来越少了。一头是剩女恨嫁,另一头是男青年找不到对象,这种现象令男性在情感世界里遭遇严重的危机,“不要怪女人太现实,只怪男人没本事”。再加上中国现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预计到2020年左右将有3000万男性找不到妻子。当然,这主要是针对那些三无的男屌丝而言,高富帅们并没有这样的担忧。
  剩女现象不仅中国独有,韩国也是恨嫁的剩女一大把,就是美国,女性也愁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尤其是黑人女性,美国40岁到44岁的黑人女性中有30%未结过婚,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具有同等学历和收入水平的男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用在当今的婚姻生活和家庭中,其实也并不违和。在许多家庭中,谁握有经济大权,谁的收入高,谁就在家庭中握有话事权。按照人们的传统观念,男性一般担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而女性主要负责照顾家庭和子女。但是如今女性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她们有高学历,有稳定的工作,她们不需要依附男性就能活得很精彩。随着男女收入差距的减小,以男性为主导的家庭角色也在发生改变。在英国,10年来“专职奶爸”的人数已经上升到20万。从职场先锋到专职奶爸,这些父亲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阵痛期。英国威尔士拉内利有一个“为了孩子”的慈善组织,每周会组织一次“倾诉会”,参加者都是失业在家带孩子的父亲。
  其实不止是失业在家的男性在情感上遭遇挫折,即使是那些有着体面工作的男性也遇到了家庭问题。今年8月,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对59起家庭内部谋杀案例(尤其是父亲谋杀子女)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男性危机导致家庭犯罪多发。现代社会,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越来越强势,而一些男性不能接受这种变化或是不愿意妥协让步,很容易引发情感危机,从而激发犯罪。
  韩国本是一个大男人主义较为严重的国家,可是近年也出现了抗议“歧视男性”的行为。去年10月30日,一个名为“男人联合会”的男权组织在首尔正式挂牌成立,其时拥有8.3万名会员,宗旨是废除女性家庭部。该组织通过打官司和举行抗议活动,来抗议“歧视男性”的行为。实际上,目前韩国女性参与经济活动的比例只有53%,女性的平均工资也只有男性的61.8%,但是一部分男性难以接受男性式微的现实。据首尔心理咨询中心透露,韩国退休男人的压力特别大,由此引发的夫妻矛盾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
  女权运动发展60多年来,女性权益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女性在社会、经济、政治等事务中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虽然女性在许多方面的表现比男性更为优秀,男性式微也并非伪命题,但是纵观整个社会发展轨迹,依然是男性主导着社会的进程和变革。不过在日益更新的现代社会中,女性特有的适应能力和忍耐能力帮助她们能够更快地融入现实环境,而许多男性在变化面前却畏首畏尾,踟蹰不前。只能说,这社会变化太快了。
其他文献
何谓故乡?著名导演贾樟柯认为,“首先是人,故乡有陪伴你成长的一批人,这个非常重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可算得上是个幸运儿。我的故乡有一所百年中学,从初中到高中,一大帮人一起长大。即便两两之间多年不见,无论在哪儿碰到皆如兄弟姐妹,顿觉往事如昨、青春重来。而较逢年过节那种常规意义上的同学聚会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大多数人,一直未曾放弃自身的精神成长,这也包括当年从初中开始养成的阅读习惯与音乐品位等等
如何成为长期霸占报纸头版的大人物?从身世来看,出身豪门固然好,如果不是也没什么关系,只要够努力,屌丝终有逆袭时。要论后天修行,饱读诗书只能算起步,满腹才华才叫入门,身居要职必不可少,若能时不时口吐莲花最好不过,哪怕只能吐个狗尾巴草也要保持出镜率。但这些对于骨灰级话题人物来说只是随身携带的技能而已,率性而为才是他们中大多数人的终极武器。  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变化,新人每天都在崭露头角,人们从来都不缺乏
今年是二战胜利的65周年,也是日本战败投降的65年。  长期以来,由于日本对挑起战争及犯下的战争罪行采取含糊暧昧的态度,不进行彻底的反省,一直得不到亚洲各被侵略国家的谅解,被指责为企图使军国主义复活。这一切,人们往往归咎于当时的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指责他没有给天皇及天皇制度进行彻底的清算。  那么,他当时为什么这样做,究竟又做了些什么呢?    让天皇保持一位君主所应得的礼遇  麦克阿瑟对日军的仇
戛纳当地时间5月26日晚,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电影节的一大亮点是,此次9人评委团里就有4位女评委,不过参赛的女导演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竞争金棕榈奖的候选导演中,唯一一位入围的女导演是执导《意大利城堡》的瓦莱丽亚·布诺妮-泰特琪 ,去年则没有女性导演入围该名单。其他几位女性导演也不过是入围“一种关注”单元,包括克莱尔·丹尼斯的《浑蛋》、瓦莱丽·高利诺的《蜜》、丽贝卡·兹罗托斯基的《大电站
伊朗人的胡子  文/孟宪实  伊朗的男人几乎都留胡须,浓密的长胡须,随处可见。胡须本是自然事,留不留全看各人的态度。当然也有这样的传统观念:留胡须更能体现男子汉气概。那么,强调男人胡须作为雄性之美的社会,是不是男尊女卑的体现?比如伊朗,女人服饰方面的强制也相当严厉,女人的遮体与男人胡须的张扬是否可以看作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总之,如今伊朗的男人重视胡须的保留,这个观点是没有问题的。比如,随处可
朴槿惠欲邀国际女政要齐聚青瓦台  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韩国总统就任准备委员长金振兟1月6日表示,第18届总统就任仪式的主题为“堂堂正正的韩国”。仪式上将强调朴槿惠是韩国首位女总统,并且计划邀请德国总理默克尔、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巴西总统罗塞夫、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等世界著名女性领导人出席就任仪式。韩国国内著名女性也有望受邀出席就任仪式。  希拉里可能彻底失明 
2011年,我和我的烏克兰朋友奥丽娅、摩尔多瓦朋友依内莎、阿拉伯朋友穆哈默德等人来到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柳城过年。我的外国朋友都是来中国留学读研的,这是他们第一次在中国过年,他们非常期待,非常兴奋,以巨大的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他们非常热爱中国文化,每个习俗他们都要去感受,最有意思的是和村民们一起烧柴火煮饭,庙里祭祖,放鞭炮,贴对联,和路边的村民开心交谈……完全融入了“中国年”的氛围,其乐融融,喜
我住的住宅区人口已老化,越来越多的住宅不是人去“屋”空,就是只剩下两老;完全失去了当年孩童喧哗的人气;八哥鸟和麻雀的鸣叫声取代了人声。这些人口即是所谓的“空巢一族”。但儿女尚在国内的空巢老人们每逢节假日还有个盼头,亲人可以赶回团聚,唯有几家子女定居海外的空巢老人,晚景尤其凄凉。早先,信奉国外的月亮都比中国要圆,巴巴地盼子女出国定居,等儿女们真的在海外安家,留给自己的却是难言的寂寞与尴尬。  空巢无
出口,曾经创造了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中领跑的奇迹,却在近年屡屡碰壁。  中国蜂蜜出口位居全球第二,却遭遇欧美用反倾销手段的贸易阻挠;而那些开始拓展海外市场的雏鹰企业,还纷纷碰触欧美偷偷设置的技术壁垒。  企业转回国内市场,也难以抵挡海外品牌的连番攻势。过去几年,洋奶粉在中国大陆占有率飙升,洋蜂蜜也逐步侵入中国市场。即使是传统的中国月饼,市场也用销量说明,黄皮肤西洋馅的洋月饼在这里更受欢迎。  国外碰壁
村上春树,这次又落选了。在10月10日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前,村上春树高居博彩公司赔率榜首位,可见呼声之高。为此,还闹了一个乌龙,在当地时间晚上8点左右,日本《产经新闻》在网站主页贴出了“村上春树获诺贝尔奖”的号外新闻。只是,这位“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人”再次抱憾,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被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获得。按评论家的话说,村上文学纯度不够,意蕴输给了门罗。  在多个诺贝尔奖项中,中国人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