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被别人吃剩的鱼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出生在一个很边远的小山村,那里是一个县的最边界。
  九岁那年的一天早上,我哭闹着非要和父亲一起去一个村的集市赶集。
  这个村是另外一个县的农村,距离我家大约30里路,是一个最近的可以赶集的地方。没有车路,只有一条人们长年累月走出来的曲曲折折的山路。
  那天早晨,天刚蒙蒙亮,我和父亲就从家里出发了。父亲赶着一匹老马,老马背上驮着两袋沉甸甸的大米。这两袋大米,是要驮到集市上去卖了换钱的。
  我走在父亲的后面,两只小短腿迅速交替地往前赶,走到平坦的地方,便欢快地跑了起来,“跐溜”一下就跑到了老马的前面。这时候父亲总是会说:“慢点儿,路还很长呢!”
  快接近中午的时候,我们终于来到了小集市。
  小集市真是好不熱闹,街上的东西真是琳琅满目,卖货的店家、摆摊的商贩,不停地叫卖着,附近的一家电影室,还传来一阵阵打斗的声音。头一回见到这样的大场面,我像一只被吓坏了的小兔子,紧紧地跟随在父亲后面,一手还紧紧地攥着他的衣衫。
  当走到一家小饭店的门口时,里面飘来的一阵阵浓郁的饭菜的香味,让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两眼直愣愣地望去,喉头上下地滑动着。父亲见到我的样子,二话没说就拉着我的手走了进去。
  饭店里,人很多,有的吃饭,有的喝酒,也有的聚在那里聊天。
  父亲找了一处角落坐了下来,旁边的一桌,有四、五个人在喝酒,他们光着膀子,露出肥大的肚子。桌上摆满了丰富的菜肴和美酒。
  饭店服务员拿来了菜单,父亲点了一份肉丁炒丝瓜和一份青菜汤。
  不一会儿,饭菜都上来了。“儿子,要吃得饱饱的,才有力气走回家。”父亲一边说,一边把盛得满满的一碗饭放到了我的面前。我顾不上回父亲的话,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嘿!差不多了,酒也够了,伙计们该走啦!”当我们吃到一半时,旁边吵吵嚷嚷地喝酒的那一桌人,一个身材魁梧的大汉大声地说道。
  “嘿,走就走啦!”其他人也你一嘴我一嘴地跟着说道。然后,各自拿起挂在椅背上的上衣,披在肩上,一边用手摸着圆鼓鼓的肚子,一边大摇大摆地朝门外走去。
  这时,父亲突然站起身,环顾了一下四周,走到了那个桌子旁,又望了望一眼门外,但他迟疑了一下,退了回来。刚退回到自己的饭桌前时,他又折返了回去。回来时,他的手里端着一盘红烧鱼。那是一条被吃剩的鱼,是一条被刚刚在这里吵嚷着喝酒又刚刚离开的那一拨人吃剩的鱼。他们已经吃去了鱼的头部,鱼身和鱼尾部分还完好无损。“吃吧,儿子,这鱼扔了多浪费……父亲没有钱买给你吃……”父亲把鱼放到了我的面前,轻轻地对我说。
  我望了望父亲,又望了望旁边的人们。我看到父亲把头埋得低低的,旁边的人们纷纷投来异样的目光。
  那一刻,我感觉到我的脸颊在微微发烫。我不敢再看父亲,更不敢再看旁边的人们,也把头埋得低低的。“儿子,吃吧,不要怕羞,这鱼扔了多浪费……以后父亲会让你吃上一条完整的鱼……”父亲在想方设法地劝慰我吃,他一边说着,一边夹着鱼肉放到我的碗里。我想,要是我不吃,父亲一定会觉得丢了脸面,要是我吃了,父亲一定不在乎别人有什么异样的眼光。
  于是,我没有再多想,把父亲给我夹的鱼肉拌着米饭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父亲看着我,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我的父亲出生在六十年代初,那是个饥饿的年代。爷爷奶奶那一辈更艰难,靠借粮或者外出讨饭度日,奶奶就是在一次讨饭路上饿死在路边的。饥饿对那一辈人来说,是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由于家庭极其穷困,父亲从小就是个苦命的孩子,七八岁就开始干起了农活儿,上山砍柴、下田耕种,一天到晚像个大人一样忙个不停。和母亲结婚以后,两人白手起家,互相扶持,在清贫的日子里度过。
  在我们兄妹两个相继出生以后,父母亲更忙碌、更辛苦了。为了让我们吃得好、穿得暖,还要供我们上学,他们起早贪黑,开垦了几亩荒田,种上了稻米,秋收后拿到集市上去卖,换一点生活急需的钱……即使这样,我家的生活也依然没有多大的改变,因而父亲才会在我九岁那年,在那个集市、那个饭店里,为了让我吃上一点好的而端起了那盘被别人吃剩的鱼。
  自那以后,无论是在求学生涯中还是步入社会里,每当我面临困难、遇到挫折、遭到失败时,只要想起那条被别人吃剩的鱼,我就会感觉到有一种声音在唤醒着我、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我、有一种精神在牵引着我……
  选自《新三农》
其他文献
今年年初,我收到一个寄自江西农村的快递邮包。我十分惊愕,因为江西没有我的亲友。打开包裹一看,是一块腌肘子。查看快递单,寄件人叫吴成丰。就在同一天,我去值班室取报纸的时候,值班人员又递给我一个包裹,说是一个湖南女孩送来的,上楼找我,见我不在,便把包裹放在这儿了。我打开一看,是两条湖南产的鱼干。给我送咸鱼干的女孩,是我们楼下餐馆的服务员,想必是她春节回乡探亲归来,给我带了家乡特产。平日,我常到这个小餐
一个朋友在工地工作。一日同进晚餐,席间有人问他,“在工地非得戴着安全帽吗?写着安全至上的那种。”他停顿几秒,答道,对啊,但也不只安全至上,帽子上其实还写着别的信息,好比说,姓名与血型,若这个人出事了,被送到医院,比较方便后续的处理。那晚吃的是火锅,这对话其实是有肉香在烘托的,听到血型和医院,涮肉的香气变得更深沉了。我暗自点头,这个概念实在很理想。我们也需要一些可以挂在身上的什么,代替主人声明一些不
两个月前,心存胆怯的我在医院拒绝了医生为我拔掉智齿的建议。两个月后,我终于鼓足勇气来到口腔医院,充满信心地配合医生完成了一次拔掉两颗智齿的壮举,尽管我当时躺在牙科诊室的躺椅上,在医生为我拔牙时身体紧张地有些发抖。  我那两个智齿长在嘴的左侧,上面那颗较守规矩,像站军姿的士兵一样和其它牙齿一起排列的整整齐齐。下面那颗智齿自牙龈里面长出来后就和旁边的那颗磨牙产生了冲突,它像推车上坡的人一样,身子成四十
同样都是书,但催眠的效果大不一样,我们也有手不释卷的时刻。例如盗墓笔记、魂斗罗、甄嬛传……看完一本又一本,通宵一整夜也不知疲倦。但如果翻开《考研英语单词》第一页,刚背完第一个词 Abandon……就睡着了。这一定是书的问题。认知科学发现:我们对于那些语言组织方式不那么流畅的书,“信息转换”的效率更差。斯坦福大学心理学院的Harviland和Clark曾在1974年进行过一个阅读理解测试,参与者们要
黄瓜是一种美味,既可做蔬菜,又能做水果,清爽可口,老少咸宜。元代刘鹗的《食黄瓜》写道:“燕山五月新尝瓜,浅黄深碧风韵佳。食之飕飕清齿牙,时来微物亦荐达,使我抚髀长咨嗟。”明清之际的诗人吴伟业所作的《王瓜》也写道:“同摘谁能待,离离早满车。弱藤牵碧蒂,曲项恋黄花。客醉尝应爽,儿凉枕易斜。齐民编《月令》,瓜瓞重王家。”“食之飕飕清齿牙”“客醉尝应爽”等文字,实在是把黄瓜清脆爽口的特点描述得淋漓尽致。黄
从医学的角度上讲,酒的化学成分是乙醇,一般含有微量的杂醇和酯类物质,食用白酒的浓度一般在60度,即60%以下,少数有60度以上,白酒经分馏提纯至75%以上为医用酒精,提纯到99.5%以上为无水乙醇。喝酒让人容易麻痹,不清醒从而进行失去理智的行为。  我国是最早酿酒的国家,早在2000年前就发明了酿酒技术,以粮食为原料经发酵酿造而成,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在中国,通常意义上说到酒,指的都是白酒,中国可说
小时候家里餐桌上,常有咸菜下饭,那时从未觉得怎样。如今家乡与我,一南一北,那些有关咸菜的一切,竟都成了叩问味蕾的缕缕乡愁。在我的家乡东北,咸菜有很多种。冬日的街头,打开咸菜小贩蒙着厚重棉被的推车,总有种夏日的蔬菜都在寒冷的天气凝结成了咸菜的错觉。面对几十种不同的咸菜争奇斗艳,再加上摊主魔幻般的唱腔推介,不买点儿回家仿佛晚上的餐桌就缺了重要一味。不过,东北人在外面买咸菜也就是为了尝一尝新鲜,大部分时
最近几年夏天我就一个人生活在诺弗勒,大量饮酒。到周末才有人来。一个星期,我就一个人住在一座大房子里,在这样的情况下,酗酒自有其涵义。饮酒使孤独发出声响,最后就让人除了酗酒之外别无所好。饮酒也不一定就是想死,不是。但没有想到自杀也就不可能去喝酒。靠酗酒活下去,那就是死亡近在咫尺地活着。狂饮之时,自戕也就防止了,因为有这样一个意念,人死了也就喝不成了。起初,我是逢有节庆日才喝酒,开始是喝几杯葡萄酒,后
冬天往热馒头里夹黄油,是ANCHER牌的。吃槟榔芋、赤豆粽喜欢沾蜜。喜欢猪油拌面,喜欢油条,但很少吃。这些习惯,渐渐的,也分不清是爸爸的,还是我的了。   枣泥饼,爸爸从苏州带来的。   栗羊羹,爸爸去天津开会带回来的。   万年青,杏元饼干,椰子糖,大白兔奶糖,用南洋饼干的铁盒子装着,从上海带到福建给我的。(因此我至今喜欢各种漂亮的饼干盒子、糖果罐。)   虾仁炒蛋,那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母
小时候,家里老宅门前有一棵臭椿。每到初夏时节就会生出一堆肉乎乎的虫子。虫子因为吃得太肥,纷纷坠到地上。每次出门都要踮着脚尖走,生怕踩到它们,尽管如此,地上还是有一片被踩爆身体残留的虫子皮。有一年姥姥在我家里住着,见我胆子小不敢走过,就用小脚给我踩出一条路来。姥姥赶上最后一波裹小脚,虽然自己偷偷放松裹脚布,但是脚还是有些畸形。再过一个月,肥嘟嘟的虫子就会变成巨大又丑陋的大蛾,有时候我也误认为它们是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