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剪刀EFP基础知识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电视摄制流程
  一部电视片的产生,大致需要以下过程:策划、编剧、分镜头稿本确定、拍摄、后期剪辑、合成包装、成品播出。完成这些过程的途径无非两种,一是,按部就班分阶段实施;二是,把其中的拍摄和剪辑,甚至包装程序统一打包成一次性实时操作,这就是本文要介绍的EFP摄制模式。在这个流程中,无论采取何种模式,其目的是唯一的,就是要把剧本和主题用最恰当的影视画面和音效表现出来,在保证作品质量的前提下,更需要投资方考虑的问题就是成本和效率,多快好省曾经是多么流行的口号,一如今天的情景喜剧的繁荣。当然,如果你有《梅兰芳》电影一样的大投资撑腰来拍电视,那就不用考虑“勤俭持家”玩DV了。
  


  
  ENG与EFP、ESP摄制模式
  这是三种流传多年的电视创作模式:ENG的洋文是ElectronicNews Gathering,翻译过来为“电子新闻采集”;EFP洋文是ElectronicFieldProduction,译为“电子现场制作”;ESP是ElectronicStudioProduction,翻译为“电子演播室制作”。
  
  通俗点讲更容易理解:
  
  ENG:就是一个摄像记者(有条件带个助理),扛着一台摄像机,带着三脚架、新闻灯,走街串巷地拍摄,大多电视台采用文字记者兼助理方式,适当搭配男女记者,干活不累嘛!呵呵。国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遍流行分体式的3/4磁带摄录机,那个时候比较麻烦,需要一个摄像和一个录像人员,直到以BETACAM为代表的摄录一体机出现,人员配置才减到最少。现在大家常见的是这样的:女记者负责拿话筒采访之类的轻活儿,男记者一般负重较多,好在现在的专业摄像机都很轻便了,尤其有了DV之后,这些体力上的考验不成问题了。也有例外,我曾在1992年某个大型活动的采访中,见到一个沈阳台的年轻女孩,一个人扛着摄像机,一个人拿着话筒,一个脚架支着新闻灯照明,异常强悍!这起码说明,ENG拍摄方式是一种以灵便、轻巧、随机性见长的模式, DV拍摄基本属于这个类别。
  
  EFP:最大的特点是,实现了多台摄像机机位的整合,现场制作出符合标准的电视节目。与ENG不同之处在于,它不需要拍摄素材的后期剪辑工作,把前期拍摄和编辑变成了一个环节,多台摄像机组成不同场景景别、位置、动静关系,由一个切换导演负责统一协调和调度各个摄像机位的操作。在节目进行过程中,实时地掌控画面与音效的配合,并适时切换片花、字幕叠加、特效转场等操作,身兼数职是切换导演的角色。目的是,在节目进行的同时进行现场直播,省去大量的后期剪辑与合成的时间。高效、高速、现场性突出是其最大优势。大家常见的各种室外晚会、综艺节目、访谈节目等等大多采用此模式摄制。别以为这个EFP是什么新鲜的方法,在早期电视节目制作时期,由于录像机、编辑机等技术滞后,当时的很多电视节目其实都是EFP直播的,没现在这么多花哨的包装和广告,直接对着几个机位摄像机开讲。看来,技术进步之后的结果,有时候反倒找了不少麻烦。
  
  ESP:综合以上两种模式,产生了ESP,它更强调的是演播室内的应用,可以说,是EFP的室内版,如果EFP和ESP相比,前者更注重室外的移动性和便携性,诸如演播车的应用。而后则更突出演播室环境的搭建和灯光基调的设置。硬件上,ESP比EFP更有技术优势,大型的不便移动的影视器材可以随心所欲的配置。这二者之间的界定并不明显,相互交融是趋势,现在的演播室空间越做越大,大型摇臂和轨道车的使用非常频繁,而室外的EFP也加入了很多字幕与特效包装的成分。去年北京奥运火炬登珠峰的直播就是采用的高原EFP现场信号和北京主演播室ESP同步工作的模式,优势互补,无非就是为了节目更好看更生动而已。
  
  EFP对设备的要求
  本文主要是介绍EFP模式,其他模式以后有机会细说。
  EFP在DV诞生之前一直为实力雄厚的电视台垄断着,因为它需要大量的专业级设备才能实现,比如:EFP专用摄像机(仅为摄像机,不配置录像单元)、CCU(远程控制摄像机的中央单元)、TALLY(机位切换指示灯)、通话系统(导演与摄像师沟通MIC/耳机)、调音台与录音系统、多机位同步监视器与录制播出系统等。这些设备需要许多工种的配合协调,哪里出问题都不行。
  近年,随着DV技术的突飞猛进,以低廉高质的DV机型为前段摄像信号、小型切换台、调音台及相关通联系统组成的便携性EFP系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更为可喜的是,以SONY、CANON、松下、JVC等主流高清DV为代表的机型普遍配置了HD/SDI全数字输出接口,可以提供非常高的图像质量,接近了广播级的标准,并不断被应用在诸如珠峰火炬直播之类的高端电视直播场合,这样的场合,DV先天的轻便与灵活是大型摄像机所不可及的。
  电脑视频技术在EFP成长中同样举足轻重,普通的PC上即可实现字幕机、虚拟演播室、流媒体网络直播等曾经看似高不可攀的工作,EFP模式基于此硬件的成熟,已经大大降低了设备上的门槛,我们普通DV爱好者或组织,完全有条件组织一套自己的EFP系统了。
  


  EFP对人员的要求:
  从我的EFP实践来讲,个人认为,团队的组建是比硬件选择更困难的事情。摄像师、录音师、导播、导演、CCU视频控制、电脑特效、甚至剧务都至关重要,不是开玩笑,要是一个持续几个小时的直播任务,是不能有分秒停顿的,没人张罗盒饭问题,都会导致大家体力透支,干活走神。说这个的意思是,强调一点,EFP成功与否的决定性环节恰恰是最弱的那个地方。因此,对于人员的要求,首先是团结一致的向心力,以导演指挥为唯一的标准,放弃个人技术喜好,一切以最后切出的画面完美为目的。一般来说,EFP导演喜欢熟悉的组成共同工作,这样,可以保证在节目的直播过程中,所有参与人员“心有灵犀”,明确自己的岗位特点,并能在确保技术安全的前提下给导演提供更多的创作空间。
  
  EFP的现状与发展:
  国外的商业电视台或国内的某些商业类节目,由于播出频率较高,制作任务繁重,更加注重节目的时效性,因此,采用EFP模式摄制节目非常普遍,或许,在某些节目的制作上难免略显粗糙,但在这个信息高速运转的时代,已经被节目的收视率所掩盖,这也是电影人经常看不起电视的口实。
  未来的EFP将不断普及并渗透到行业用户、企事业单位宣传、网络视频等大众化电视节目摄制领域是必然趋势。硬件设备也将伴随DV技术的发展实现全讯道的数字化、高清化和更加轻巧的运输携带性。我们广大DV爱好者也要与时俱进,希望有机会和大家共同探讨更多的EFP摄制技巧,小DV一样可以玩儿出大花样。
其他文献
中规中矩,精巧纤细。  这是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梅兰芳》在剧本创作上给我的第一印象。  写剧本,讲故事。一部近两小时的电影在剧本创作上难度颇大。《梅兰芳》选取了大师生活中的三段往事:成名(与十三燕打擂得胜)、成功(与孟小冬相识相知、赴美表演成功)、明志(抗日战争时期,梅先生蓄须明志,拒不出演。直至抗战结束)。  三段故事各有特色,由于很多现实的原因,剧本写得也是中规中矩。不过个中细节,却是精巧纤细,
期刊
开场五分钟,像多数传奇电影一样精彩得很。这是梅兰芳在官宦人家和戏园子之间赶场,一边是唱一边是跳,这五分钟之内,镜头数量多,镜头平均长度也都比较短,无论长短镜头,大都是运动的:横移拍台下观众,推拉加特写切换拍摄舞台上的梅,更有跟随脚跟踩钉子这种特写移动,很具动感,而且踩上的一瞬间还是跳切的。通过血迹上摇至戏班老板的脸时马上接上摇跟随马车,梅赶回戏园子。这部分的剪辑行云流水,你都能感觉到这种叙述的节奏
期刊
『梅兰芳重生』记    贺岁电影《梅兰芳》带着过亿的票房离开了院线,与此同时,『梅兰芳』也再次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从黎明到章子怡,从孙红雷到陈凯歌,从梅派的表演艺术到梅的逸事传奇,从梅府家宴到梅家旧居……  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梅兰芳的外孙范梅强先生正是我们这期技术专题的采访嘉宾!于是,就有了想让范先生做杂志封面的想法。没想到范先生真的答应了我们的要求,并在百忙之中,专门为杂志拍摄了封面照片!  
期刊
王小峰,中国著名博客、《三联生活周刊》主笔、作家、乐评人......(名号仍在不断添加中。)  毫无疑问,王老师是个勤劳的人,积极进取的人,勇于发掘自己的人。在“黑猩猩们”眼睁睁的注目礼下,王老师分身不断。  如果说孙悟空可以用猴毛“化身无数”,那是品种问题;王老师的若干分身,则确定无疑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  如我们所知,尽管王老师以平均每年一部DV成品的速度亮相于大众面前,多腿横跨若干领域,
期刊
蛰伏几年之后的陈凯歌,终于携电影大片《梅兰芳》现身2008年岁尾。作为年度最受关注的重量级电影作品之一,商业性决定了这部影片的定位,无论从故事演绎到场景表现,都以大制作的形象捕捉观众的眼球,尽管上映以来,褒贬不一,更多的似乎集中在演员和影片整体结构的把握上,那么,单纯从拍摄角度上看,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学习之处。  戛纳金棕榈大奖曾经授予陈凯歌,这是中国电影导演的最高荣誉之一,源于十五年前那部摄人心魄
期刊
今年9月底,我去贵州参加“多彩贵州,首届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组委会将大展第一站安排在黔东南州的西江千户苗寨,尽管当时在西江只停留了几个小时,但自那时起,我决定尽快再返西江,因为,我喜欢上了这个居住着上千户苗族人的美丽山寨。  尽管初到西江千户苗寨是因为“摄影”的机缘,但我仍不忘拎上自己的另一只手——DV。这是我近些年来的深切体会,也是我兴致所在的另一个领域——握紧“摄影”、“摄像”两只手,尽揽无
期刊
等待了一季的“半夏的纪念”,终于在大家穿上冬衣时,隆重地呈现在所有人眼前。帷幕缓缓拉开,期盼良久的“女神”露出了端倪——八块流光溢彩的LED灯板与舞台中间的方形屏幕相得益彰,嘉宾进场的璀璨珠帘更增添舞台的诗意与别有洞天的神秘感。一场影像盛典就此绚丽绽放!      影像传情 张扬品牌    “半夏的纪念”通过六年的探索积累,成为独具特色的学生影像活动原创品牌。随着其影响的不断扩大,今年,北京市国
期刊
有一则故事,抗战初停的中国南方小镇,一个乡绅带着家眷住在残垣断壁的祖宅里。一日,乡绅的旧友来访,这客,正是女主人的昔日情人。这样的故事,不用说就会知道大概内容,甚至观众十之八九都能猜到最终的结局。  可就是这么个破落俗套的故事,外加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人物:一夫、一妻、一妹、一客、一仆,被导演演绎得百转回肠。这个初春的南方小院,这部看似无头无尾、素雅清淡的故事,着实是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没错,我们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专栏作者:肖欣 张铁军 蔡元卿     创造别样精彩   《小城之春》的剧本改编    作者...玄武  1948年费穆拍出了中国电影史上文艺片的杰作《小城之春》。五十多年后,田壮壮翻拍了这部电影。新版本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演员和拍摄技术,只有剧本是和费穆版一脉相承。费穆版《小城之春》故事简单,人物不多,却有着非常精彩的心理刻画。这种刻画通过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化,用带有象征性的场
期刊
当然,这一切都逐渐淡出为过去。  这就是我在九次自驾车进藏拍摄,并走遍西藏所有国道之后,对川藏线的真实感受。  如果说进藏拍摄是DV拍摄者的“终极目标”,那么自驾车从滇、川藏线进藏拍摄,就是实现这个“终极目标”的“极限任务”。  川藏公路以成都为起点,经过雅安和康定后,到新都桥镇便分为南北二线,各自挺进,直达拉萨。川藏南线全程在国道318线上(全长2140公里),川藏北线全程在国道317线上(全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