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能力

来源 :学习周报·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kj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数学模型,就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去抽象地、概括地表述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关系所形成的的一种数学结构。构建数学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从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下面我就以《植树问题》为例,谈一谈如何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培养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构建文本模型
  在课的开始,很多教师都会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所学新知进行适当的铺垫,从“最近发展区”出发寻找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和生长点。但是有些教师却将情境局面局限于知识技能的获取,为学生搭建的是暗示性、狭隘性、过渡性的“桥”,以便让学生轻松便捷地获得知识,这样的方式难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在建模思想指导下的情境创设,要确保数学问题的探究空间,还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权利,让学生经历充分的探索过程,获取丰富、积极的体验。
  在教学《植树问题》一课的开始,我先出示了某公园春季植树规划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尋找数学信息,再根据数学信息,发现并提出问题,构建文本模型。(即:公园里有三条小路,分别长20米、25米和40米,要在这三条小路上从头到尾植树,每隔5米植一棵,这三条小路分别可以植几棵树呢?)这一情境的创设完全来源于生活,简单直白的描述,没有为学生提供任何铺垫性的知识,为学生自主探究植树问题提供了充分的探究空间,从而完成了数学建模第一步,而从“问题情境” 向 “数学问题”的转化。
  二、借助解题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在总结他的学习经历时指出:对书本中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怎样一步一步提炼出来的。只有经历这样的探索过程,数学的思想、方法才能沉积、凝聚,从而使知识具有更大的智慧价值。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素材、探究发现进行归纳提升,用简明的数学语言建构起数学模型。
  在解决 “每条小路分别植几棵树”的问题前,我先让学生猜一猜分别可以植几棵树呢?来验证大家的猜想,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摆一摆、画一画、或算一算等策略来表征问题,理清数量关系,再交流解题方法和表征策略。在学生汇报后,再用列表的方法呈现学生的结果:
  接着通过观察表格发现规律,从而明确解题思路。(即:用全长除以间隔长度得到的是间隔数,在两端都中的情况下棵树比间隔数多1,因此,间隔数+1才等于棵树。)最后,用点段图表示两端植树的情况“ ”借助直观的点线图进一步理解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这样提炼出植树问题的本质,构建植树问题模型,从而完成数学建模的关键一步,从“数学问题”向“数学模型”的转化。
  三、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价值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构起数学的模型,这种数学模型需要在数学实践中进行解释与应用,以进一步理解模型的内涵,科学合理地运用模型解决问题,并在实践运用中进一步拓展和提炼模型。
  教学中,在建构了“植树问题”两端都种情况的模型后,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类现象也属于植树问题,通过在学生大量举例的基础上,进而出示 “一端装路灯”、“两楼之间插彩旗”的生活问题。两道练习题不是在简单的运用前面的模型,而是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又拓展出一端植树和两端都不植情况的模型。(即一端植树时,棵树=间隔数;两端都不植时,棵树=间隔数-1)这样就实现了从“数学模型”向“生活问题”的拓展应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构建和掌握数学模型是数学教育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课堂上学生再也不是“听众”和“观众”,而是模型的发现者和运用者。教师要让“问题解决的过程”成为“数学建模的过程”,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建构数学模型的能力。
  作者简介:
  张雪英(1976.9),女,汉,北京市通州区,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北京市通州区贡院小学,小学数学教育,101100。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自由、和谐、温馨的人文环境,让语文成为学生成长的心灵鸡汤,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获得终生难忘的精神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设计;阅读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反之,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期刊
摘 要:数学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倾注全部心血去完成教学任务。在面对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时,教师不光要完成本学年教材内容的教学,还要带领学生对之前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对教师的教学效率要求较高,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却苦于没有提升教学效率的好方法,而给教学工作带来诸多困扰。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根据个人教学经验以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理
期刊
如今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而信息时代为教育体系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教育体系都因此展开了重大改革,信息化产物对小学英语而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英语的教学课堂中,几乎80%的时间都是听说课,因此如何采用信息化技术帮助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信息传递的一种新局面,这对教学体系来说也是一种新的突破。现如今,利用计算机等辅助工具进行信息传递是信息化社
期刊
一题多解是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一题多解中,通过典型问题呈现不同解法的同时,回顾与综合不同的知识点与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充分暴露思维过程,真正提升能力,培养数学素养。三角函数作为中学数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是历年高考必涉及的,题目一般具有基础性,本质性强的特点。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第17题是一道综合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涉及到两角和差公式以及正余弦公式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整体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动着社会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在现代化新教育时代作用的影响下,对我国小学校园文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越发的严格。现当代,如何带动小学数学课堂的整体学习氛围,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有效性,已经成为目前社会教育群体机构所共同研究的教育课题之一。  本文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为主要写作方向,通过相关小学数学课堂有
期刊
摘 要:经济数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关键的基础课程之一,是高校财经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中具有无法忽视的基础作用。在经济数学教学课程中,如何引入数学模型进行教学?本文结合经济数学教学实践,主要介绍经济数学中几个经典的应用于财经类专业的数学建模案例,将数学融入经济学课程中。  关键字:经济数学;数学建模;案例;微积分  一、引言  数学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进程
期刊
摘 要:在小学数学的课堂评价中,教师教学的目标、内容以及学生掌握知识、学习态度、方法等方面都是课堂评价的重要依据。所以优化课堂评价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质的变化,是将教育、评价和教学融合在一起,来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教与学  《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项内容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备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建构高效课堂、提升道德境界、传承优秀文化、塑造高尚人格、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基于此,本文以高中语文为例,探究核心素养视角下建构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高
期刊
摘 要:众所周知,数学学科本身便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题目时,其逻辑思维能力自然而然的便得到了训练,对学生来说,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加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力度,从而在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同时,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石。  关键字: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逻辑思维能力是人类成长当中必备的一个能力,并且
期刊
摘 要:语文是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获取知识内容的一个重要工具,自身也是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可以说是兼具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征。而古诗作为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必要学习的知识,需要教师在课上加以有效引导。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鉴赏教学的有效方法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今后开展的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宝贵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鉴赏;有效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