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勉县对鼓及传承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 :百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鼓是勉县文化馆申报的市、省级非遗项目。该项目流传于勉县镇川、温泉两地。由于在申报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时,发生了上访事件,汉中市文广新局批示,由汉中市群艺馆牵头,会同勉县文广局、文化馆组成调查组,对该项目的起源、传承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
  关键词:勉县对鼓;起源地;传承人;考核机制
  调查组围绕对鼓的起源和该项目在两地的传承人及其传承情况,以实地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进行了调查。勉县镇川镇党委领导、温泉镇文化站长参与了调查活动。
  一、关于勉县对鼓的起源地情况
  (一)关于对鼓的起源情况
  调查组先后赴镇川镇柏树堂社区(原镇川乡新春村)、温泉镇两地实地走访,结合我们在走访前后查阅的《勉县对鼓》起源情况相关资料,对鼓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是“驱兽说”:据勉县文化馆上报的《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书》中对鼓历史渊源文本:“光绪初年,勉县温泉镇谢家桥附近有一丰都庙,方圆四十里是丘陵连绵的灌木丛林,野兽出没无常,香客、乡民不时受到伤害。为惊吓野兽,寺庙主持谢福平同谢炳文等人,将木头墩墩烧成凹形,用刀凿空,两面蒙上牛皮,挂在庙门房檐下轮番敲打,以驱赶野兽。时称“木墩鼓”。乡民们见此法有效,便各家仿制,挂在门口敲打。后来,又按照居住位置,按户组合排序,两人一组,各持一鼓,轮流巡夜敲击,惊吓野兽。久而久之,营寨里敲鼓者日渐兴起,相互比试,甩手跺脚,比敲鼓动作变化,比鼓声强弱起伏,经过几代传承人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鼓点”和动作。老百姓就称之为“对鼓”。20世纪30年代,对鼓又加入肩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扇牌的丑角舞蹈表演。”此為对鼓缘起于驱赶野兽。
  二是“庆丰说”: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系列丛书之《陕西民间舞蹈概览》(李开方编著,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6月版)160~162页记载:据当地老艺人谢辉庵(1909~1987年)介绍,勉县对鼓是古时每年稻谷丰收时的晒谷场上,年轻人举着木锨、竹耙等农具嬉戏玩耍,渐渐形成庆贺丰收的扇牌而融入民间锣鼓,遂成对鼓,进而融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社火节目。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末某年当地组织唱大戏庆贺丰收,连续演了两天三晚上大戏,演完所有节目,群众余兴未尽,要求加演,无奈,坐鼓的把式把鼓挂于胸前同饰小丑的演员们扛起扇牌对敲对舞,由于新颖风趣,受到热烈欢迎,群众纷纷仿效,后成为当地每年社火表演中的传统保留节目。
  我们在同镇川柏树堂社区岳斌、岳正凯、晏富华等老艺人的座谈中,他们不认同对鼓缘起于“驱兽”的说法,而认同“庆丰入社火”的说法。他们讲,听他们老辈子传下来的说法,对鼓缘起于清朝道光年间(此说无相关文献可证)。他们说现在的柏树堂社区,过去叫岳家台子,曾经一度叫新春村。岳家在这里是一个大家族(现在社区中有700多岳姓族人)。族人耍社火、舞狮子耍龙、唱戏历史悠久。对鼓是族人在节庆表演高脚(高跷)社火时轰场子时的“开场”节目,人们在围圈表演社火时,对鼓在圈中间进行表演。舞龙、舞狮时,对鼓一起上场,相互穿插表演,相得益彰。
  1988年新编《勉县志·文化志》中,第三章文化的第四节民间文艺·传统艺术记载:“《对鼓》:民国元年,天堰乡新民村谢炳蔚和谢崇周继承创新,流行于天堰、镇川等乡,由6人分成两组对称表演……1956年参加西北5省民间文艺调演大会,获一等奖。”(《勉县志》》501页,地震出版社,1989年11月版)
  《勉县志》中的“天偃乡新民村”即现在的温泉镇谢家桥村;1956年参加西北五省民间文艺调演大会的,是现在的镇川镇柏树堂社区(原新春村)对鼓表演队。此次上访人员中的岳正凯就是当年的参演队员之一。
  温泉镇谢家桥村的《谢家家谱》记载与勉县县志基本吻合:“约民国中期,谢存周、谢炳蔚、谢佐周等人。自操锣鼓,比试习练——有二人比试,有三人喜戏,有转圈玩耍,有原地蹦跳。最后想出了个新招,人们叫打对鼓”。
  (二)关于对鼓的流行地情况
  《勉县志》认为:民国元年,对鼓就流行于天堰、镇川等乡。李开方的《陕西民间舞蹈概览》介绍勉县对鼓为“流传于汉中市勉县的镇川、阜川、刘家山、岳家台子等地的一种民间舞蹈。”
  关于对鼓的起源问题,当留待于人们继续探索。
  经过走访调查与查阅文献资料,可以肯定:镇川、温泉都是对鼓的流行之地,且流传年代久远。李开方书中所说的“岳家台子”就是现在的柏树堂社区所在地。两地受访人员对于两地都是对鼓的流传之地没有任何异议。
  二、关于对鼓在两地的传承情况
  (一)镇川镇对鼓传承情况
  在对镇川对鼓的传承人及传承情况的调查时,我们采取了市上调查人员同社区干部、上访主要人员进行座谈;县上参与调查人员在镇党委书记带领下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
  调查组首先同柏树堂社区副支书岳明华(也是此次推荐的对鼓传承人)进行了交谈。岳明华出生于1963年,初中文化,中共党员。1981年拜岳斌为师,学习对鼓表演技艺。从此至今,一直从事对鼓的表演、传承活动。1983年春节期间,参加表演的对鼓在武侯墓进行全省民间艺术录像拍摄;1985年为彭佩云来勉县视察,进行对鼓表演;近年来多次组织中心小学对鼓表演队去诸葛古镇进行表演。岳明华说,他的太爷爷当年就是打对鼓的高手。关于岳斌、岳正凯、晏富华等人推举他当对鼓代表性传承人的事情,他开始并不接受,因为他是社区的副支书,手头有许多工作。后来岳斌等三位老艺人给他下跪了,说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一定要他领着大家传下去。他才不得已接受了。
  调查组又和柏树堂对鼓老艺人岳正凯、晏富华、岳斌进行了交谈。
  岳正凯,1933年出生,小学文化。1947年同族中的一个老辈子学习打对鼓。族里有一个社火箱子,过年过节耍社火,对鼓是耍社火的“闹台”节目,表演中又插科打诨。当时表演对鼓的有15人左右。他是1956年村里8个参加西北五省民间文艺调演大会对鼓表演的唯一健在者。参加西北五省民间文艺调演大会之后,陕西省歌舞团有个叫毛飞的人,曾来勉县用一周时间学习打对鼓,把对鼓搬上了西安舞台。他曾在春节期间,带领对鼓表演队在县城单位挨个拜年表演,还到汉中红星剧院表演过两场。1958年他到煤矿当工人,将对鼓表演队传于岳斌。据1943年出生的岳斌介绍,从接手对鼓队伍以来,他和1944年出生的晏富华共同带领对鼓表演队积极参加市、县级相关表演活动(附岳斌手写文稿及部分照片)。上世纪70、80年代,岳斌曾带着村里的文艺队,多次到宁强、南郑县许多地方进行应邀演出,表演对鼓、文艺节目,现编现演了许多深受当地群众欢迎的文艺节目。2000年岳斌将这支队伍传与岳明华。   三位老艺人的诉求是,让岳明华成为对鼓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调查组面向镇川群众发放调查问卷50份,回收37份,回收率74%。根据调查问卷显示:调查人员基本在40—60岁之间,90%以上知道镇川有对鼓存在,并且每年春节期间都会有固定的演出活动;对于“对鼓谁打的最好”“对鼓负责人是谁”,主要集中在岳正凯、岳斌、晏富华、岳明华四人身上,有三份问卷中提到戚翠娥是对鼓主要负责人。根据调查问卷表明镇川镇确实存在有对鼓队伍,并且在固定时间有相关活动举行,对鼓的骨干人员群众也有一定知晓度。根据被推荐市级传承人岳明华填报的勉县对鼓传承情况调查表可见,近年来岳明华共带徒弟45人,其中,成年徒弟25人,在校学生20人,全部都可参加演出。
  通过座谈了解到,近三年来镇川积极开展对鼓传承活动,注重传授技艺,广带徒弟,培养新的传承人。镇川对鼓表演队固定成员25人,其中3人为柏树堂社区干部,每年农闲时节在社区进行排练。
  从2016年开始,社区开展了对鼓进校园传习活动,目前已为镇川中心小学培养20个熟练掌握对鼓技艺,可以参加演出的学生。镇川对鼓参加了诸葛古镇周年庆典连续三天的表演展示;春节期间的正月初八和正月十五对鼓集中进行了表演;镇川杨家坪天台寺每年3月24日和6月24日固定的2场对鼓演出。据统计,近三年来来,镇川对鼓演出活动持续进行,参演场次近20余场。
  (二)温泉镇对鼓传承情况
  对温泉镇对鼓传承情况的调查方式与镇川基本一致。
  谢自生为勉县对鼓市级传承人,出生于1947年,初中文化。自幼喜爱对鼓,上初中时开始学习对鼓。1968初中毕业后在村小学任教;1969年入伍;1973年复员后又到村小学任民办教师,同时担任村支书。1973年——2004年期间在村小学每年都培养学生打对鼓,至少每周培训一次,一直坚持了31年。2003年谢自生从村支书的岗位上退下来;2004年谢自生由于民办教师漏登,无法转正,被清退回家。但是对鼓的传承活动,仍然是他操心的一件事情,他仍然是谢家桥村对鼓活动的组织者和传承人。这些年用于对鼓的表演服装制作、以及项目申报等方面的费用,都是谢自生自己垫付的,原指望省级项目专项传承经费下拨偿还,但是镇川岳斌等人的三级上访,不但使这一意愿落空,而且导致他的市级传承人补助费停发。但是谢自生在温泉镇的对鼓传习活动一直在坚持着。
  温泉镇文化站长陈永久对谢自生在对鼓传承方面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目前,温泉镇谢家桥村的对鼓队伍为36人,其中女队员30人,男队员6人。况且年龄都偏大。年轻者40多岁,最大年龄队员已经80多岁了。精壮的男人们都外出打工去了。队伍的老化影响着对鼓的传承。这支对鼓表演队除了参加市县级各项大型活动外,每年春节镇上都会有演出活动。平时也会为群众结婚助兴演出,每年大约表演8场左右。
  从2013年开始,文化站牵头,在温泉镇中心小学开展对鼓进校园活动。学校确定一名副校长担任少先队负责人,聘请原勉县文化馆馆长张广仁、勉县对鼓市级传承人谢自生为授课老师,主要以3—5年级的学生为主。仅2018年就举办对鼓培训三期、计16天,共培训学员186人。从2013年5月至今,已培养学员350名,并组成儿童对鼓表演队,学校置办了演出服和演出道具。除了每周都进行演练外,学校在五一、六一、七一、国庆等节日期间,组织对鼓与文艺节目进行展示演出。温泉镇的对鼓传习活动比较规范,与县、镇文化馆站联系紧密,每年都上报对鼓年度传习、演出等活动总结。近三年来,温泉镇对鼓演出活动持续进行,据统计参演场次近40场。
  调查组在温泉发放群众调查问卷50份,回收32份,回收率64%。调查人员年龄结构基本集中在20—40、40—60岁两个年龄段,根据调查问卷显示,群众对温泉对鼓的知晓度达到100%,关于“谁的对鼓打的好”,谢自生投票率100%,活动开展情况比较丰富,活动开展场次较多,并不局限与固定时节。根据市级传承人谢自生填报的勉县对鼓传承情况调查表可见:近年来,谢自生共带徒弟53人,其中,成年徒弟30人,学生23人,全部都可参加演出。
  通过对镇川镇、温泉镇两地的实地调查走访、发放问卷调查,我们认为这两个地方的对鼓传习活动、表演展示,是一直在进行着的。被市级认定的谢自生,未被认定的岳明华,都在履行着对鼓的传承工作。
  三、参考建议及后续处理
  勉县对鼓传承人的上访问题,是当年项目申报时就遗留下来的一个属于特殊性的问题,所以应该采取特殊的手段给予解决,我们建议:给该名录增加一个市级传承人名额。我们以为,这个问题不解决,还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不利于勉县对鼓的活态传承,增加一个名额对促进勉县对鼓的活态传承有一定的意义。当然,市、县按照相关规定对他们实行传承考核是不言而喻的。传承人不是终身制。
  调查报告上报市文广新局后,经局务会议专题研究,按照《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命名与资助办法》有关规定,组织召开了有市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成员、市群艺馆、市非遗保护中心、市文广新局文化艺术科领导及市群艺馆非遗科参加的评审会,经过认真讨论和评审,同意推荐增补岳明华为《勉县对鼓》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四、关于勉县对鼓上访事件的思考
  (一)广大群众对非遗保护意识的不斷加强及对作为非遗传承人的认可度和自豪感不断提升。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也在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人深切地感受到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非遗保护工作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勉县对鼓上访事件的出现,从表面上来看,对鼓上访是两地对这个项目及其传承地、传承人的一种认定争夺:哪个地方是项目的传承人,即为项目的正宗发源、传承之地。但实质上也是当地人对域内非遗保护意识的一种觉醒。虽然也有人认为这其中还有一些名与利的博弈。   我们认为,对于人民群众非遗保护的觉醒意识,应该予以肯定和保护。岳明华等人的上访诉求既是对自身手艺的一种捍卫,也是对这个项目保护意识的觉醒。从长远来看,多一個非遗传承人,就为这个项目的传承多一批非遗传承人群体。也可以增强非遗传承队伍之间的竞争意识,激发创新、出新,对非遗项目的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与此同时,对这种觉醒了的非遗保护意识,也需要我们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人员,进行有效的因势利导。
  (二)完善非遗传承人的评审、考核机制。
  勉县对鼓上访事件反映出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传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非遗的传承人认定及退出的问题,传承人的考核与监督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机制还需要不断地完善,确保传承人有能力将其传承发展下去;同时还应设立相应的考核与监督部门,不可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随意篡改扭曲;适时利用好中省市一些相关法律条例来约束传承人的一些传承活动。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遗法》《陕西省非遗保护条例》等法律条例中的一些相关条文付诸实践,只有将这一系列机制发展完善,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新的发展。
  成立传承人评审小组,实地考察,实事求是,对正真有传承能力的人给予传承人的认定,完善县级传承人机制。同时争取县级财政支持,为传承人提供经费保障,建立奖励机制,通过切实可行的考核,对优秀传承人给予奖励,使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当中起到核心作用。同时,建立非遗项目传习所,并能够持续发挥实效,非遗保护工作部门,要定期走访调查,了解传承人的传承活动,关心传承人的生活情况,总结推广其好的经验和做法,使项目的活态传承能够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三)对非遗保护工作者提出更规范、更专业的要求,需加强对非遗专业人才的保护及培养。
  任何一个行业所不可缺少的便是人才,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对专业要求非常高的工作,对于人才的要求就更为严格,而目前我国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人员的水平还参差不齐,亟待提高。
  保护机构的设置要有专业的人才配置,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因此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必须组建一支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兼备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而且还需要给人才配备相应的设施与仪器。招揽人才时需要选择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并且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并组织定期的培训,逐步建立起科学完善的人才招揽与培训机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逐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往专业化、职业化上发展,通过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小组”的形式对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进行有针对性地传承与发展与利用。
  努力创造合理科学的用人机制,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激励优秀文化人才。选送部分有培养前途的专业人员到更高级别的院所进行专职培训。认真抓好主管部门班子建设和研究机构的队伍建设,有计划、有目的地把一些素质好、学历高、能力强的青年领导干部充实到领导班子和研究队伍当中。
其他文献
摘 要:文化馆承担着对群众进行文化宣传教育的责任,摄影艺术普及与推广是文化馆艺术普及的活动内容之一,摄影作为一门将现代科学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综合艺术类型,普及与推广不仅能带动摄影艺术的发展,还能够提升群众的审美能力,培育核心价值观、激发人们的文化创造力。不断探索摄影艺术传播的新模式,在增强群众摄影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中,文化馆在普及与推广工作中还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关键词:摄影;群众文化;普
期刊
摘 要:生活丰富多彩,在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人都是各式各样的,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语言动作、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外化表现,这些成就了我们不同的交流状态和不同的交流结果。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生活都应该是真实的。舞台表演何如真实的还原生活?如何在还原生活的基础上使之得到高度提炼?我认为演员对内心独白的掌握和运用是各种表演方法当中的重中之重。本文将阐述我对内心独白的一些理解,并结合我在创作过程中的实例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基层文化馆的相关概念入手,首先提出新时代背景下基层文化馆发展的必要性;紧跟着分析了基层文化馆在我国保护和文化传承面临的困难,然后提出我国基层文化馆在新文化下面临的很多问题。最后就我国基层文化馆发展提出了切实操作性强的发展性建议。  关键词:基层;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一个崭新阶段
期刊
◎榆林市群众艺术馆:  一朵茉莉花 兩地芬芳情——2020年非遗文化走亲(榆林·扬州)曲艺交流展演圆满举办  7月11日,由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与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榆林市群众艺术馆、扬州市曲艺研究所和扬州市音乐厅承办的2020年非遗文化走亲(榆林·扬州)曲艺交流展演在扬州市音乐厅隆重上演。演出节目包括陕北说书、陕北民歌、榆林小曲、二人台与扬州的评话、弹词、清曲,有北调有南腔、或传统或现代,
期刊
◎西安市群众艺术馆:  举办“非遗传承·健康生活”——走进西安武术类、体育类非遗项目公益讲堂  6月12日,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举办“非遗传承·健康生活”——走进西安武术类、体育类非遗项目公益讲堂,重点围绕传统体育、游戏、医药和武术非遗项目进行网络直播。邀请到陕西非遗专家傅功振、西安體育学院武术院院长陈亚斌、形意八卦拳术代表性人物朱永金、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陕西故事主持人
期刊
7月6日至10日,由宝鸡市群众艺术馆主办、陇县文化馆协办的宝鸡市群文美术(摄影、书法)干部培训班在陇县顺利举行,来自宝鸡市群文系统30名美术、摄影和书法干部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班邀请到宝鸡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郑玉林,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冯晓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宝鸡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赵会科三位老师进行授课。培训期间组织学员赴陇县八渡镇杨家庄村、桃花园村、大力村等地进行了采風写
期刊
7月15日,安康市群众艺术馆与常州市文化馆签订友好馆合作协议,未来安康市群众艺术馆将和常州市文化馆在大型文化活动策划、总分馆制建设、人才交流、创作表演、书画展览、非遗保护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交流。活动现场,安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周墙、常州市文化馆馆长沈红球就建设友好合作馆签署协议。本次缔结友好馆是安康文化系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积极举措,是提升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期刊
6月19日上午,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陈梦榆、公共服务处处长谭佳峰、对外交流合作处处长戴卫红、非遗处副处长张智林一行前来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考察调研公共文化服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渭南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晓京,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刘忠生、副局长李光参加调研,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主任王旺山陪同。考察调研组先后参观了非遗展示传习馆和非遗精品剪纸展,了解了公共文化服务免费开放项目的招生和上課情况,
期刊
摘 要:在新时期背景下,随着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使流行音乐的创作进入空前繁荣的发展阶段,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全面发展,需要当代流行音乐在创作的过程中,结合民族元素和民族音乐的特点,推动当代流行音乐多元民族化的发展。进而才能通过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元素,来丰富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内涵和审美价值,进而全面促进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全面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多元发展
期刊
6月13日上午,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汉中市主场活动暨“游汉中”小程序上线启动仪式在汉中市群众艺术馆举行。作为汉中智慧旅游服务的“总入口”,“游汉中”小程序覆盖支付宝和微信两端用户,集信息查询、门票预约、线路导航、语音导览、游玩攻略、咨询投诉、分享评价等服务于一体,用户用手机通过支付宝或微信扫同一个二维码或搜索“游汉中”小程序,即可快速触达,智能便捷地享受到在汉中旅游前、中、后所需的各种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