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文言文人物传记题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a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高考全国卷的三套卷子,文言文阅读都不约而同地选了人物传记。那么,对这类题目应该怎么解读呢?
  第一步是读懂。一要了解人物传记的特点。在人物传记中,第一次提到的人,往往是姓、名、字都予以介绍。再次提及只说名或字。而古人的名、字各种各样的都有,有时不好识别。经验告诉我们,稍一疏忽,就会把古人的名、字当作一般词语解释,那样是怎么读也不可能把所给古文读懂的了,因为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阅读障碍。正确的办法是,古人的姓名第一次出现时就用笔划一划,以后名、字出现时也划一划,以此提醒自己注意。其次,传主一般是在官场里摸爬滚打的官吏。对他们来说,任免升降调是常事。这样,文章中不可避免涉及这方面内容。相应的词语,如果我们平时给以掌握,那么再读古文时这类词语也就不会成为阅读的拦路虎了。表示官职任免升降调的词语有:拜、放、除、黜、夺、升、擢、调、转、改、徙、征、辟、谪、迁等。第二,文言文后面设计的题目除了翻译题外,现在都是选择题。选择题都是四选一 ,有正确项,也有错误项。读文言文读不懂时,不妨看一看相应的题目,有关选项或许能够为你提供能够读懂的信息。特别需要明白的是,做对一个题目,也就增加了读懂文言文的一个已知条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已知条件,反过来用它们帮助我们读懂文言文。第三,文言文的后面往往标有出处或在注释中对古文的人物作出介绍。这些出处或介绍,有时可以暗示文言文的内容或主旨。我们知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或主旨,也就有助于对文章中字词句的理解。可我们一些同学对出处和人物介绍,总是视而不见,这怎么能行呢?第四,需要知道的是所给文言文不一定处处都要搞明白。事实证明,一则文言文有那么几处读不懂读不明白,倒不一定影响答题。这样,真有那么几处搞不懂,确实没有必要放心不下,以致浪费了不该浪费的宝贵时间。
  第二步是解答。所给文言文读懂了,我们再讲究一些方法,正确解答好题目,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文言断句题。我们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中相关句子(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句时注意特殊词语,其中,句末语气词有“矣”“焉”“耳”“乎”“哉”等,这些词语后面要断开;“夫”可为句首发语词,可为句末语气词,如果是前者,那么在其前面断开,如果是后者,则在其后面断开。我们用重合法解答断句题,就是拿我们的断句和命题人给的4个选项比较,选项中和我们的断句完全重合的,就是正确的选项。如果没有完全重合的选项,那么就看一看那个选项和我们的断句基本重合,然后选择这个基本重合的选项。
  文化常识题。这个题目,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如果我们能够确定其中的三项正确,那么利用排除法,那么剩余的一项,自然是不正确的。这是用排除法。也可以用重合法,直接断定某项不正确。正确解答这个题目,需要在平时下功夫。这就是对常见的文化常识多积累,多梳理。如果平时没有下足功夫,在考场上只凭解题方法是不可能凑效的。
  概括和分析题。这个题目,也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需要注意的是,命题人设计不正确的一项,常运用一些方法,这些方法有:张冠李戴、扩大范围、缩小范围、以偏概全、因果倒置或者是不存在因果关系、走极端及将或然判断与实然判断混淆。或然是指事情可能发生,但还没有发生;实然是指事情已经发生,属于客观存在。我们仔细阅读相关选项,然后拿这个选项和文本中的相关句子比对,如果不能完全重合,那么自然就是错误的。在比对时,注意从“张冠李戴、扩大范围”等入手,这样,可节省时间。
  文言翻译题。翻译句子需要做到两点:第一、准确,即翻译出的文字要忠实原文,没有随意改变或对内容的增删;第二、规范,即翻译出的文字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也就是没有语病。做到这两点,翻译时就应该本着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先谈直译为主。所谓以直译为主,就是按原文逐字对照翻译,也可以说是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一是一,二是二,不走样。怎样才能做到呢?
  一、留,指保留原词。文言文中凡人名、地名、物名、帝号、国号、朝代、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及数量词等都可以保留不翻译。如: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其中的“诸葛诞”是人名,“魏帝”是帝号, “寿春”“荆州”是地名,都不用翻译。
  二、换。这包括两种情况。1.指用现代的意思去对某些词语做出解释。如: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
  这里的“以”“ 素”“为”,可依次换为现代汉语中意思相同的“因为”“一向”“建造”来翻译。全句翻译为: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2.指有些特殊句式翻译时可改换为现代汉语常式句式。如:
  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
  “为立祠安阳亭西”,是一个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将状语“安阳亭西”放到谓语动词“为”前面,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
  这里所说的特殊句式除了状语后置外,还有宾语前置外、定语后置、谓语前置(即主谓倒装)。
  三、增。这包括两种情况。1.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这样,很多情况下可用添字法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
  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2018年高考全国卷Ⅲ)
  这里的“恐”“辜”“生”“德”,可通过添字法依次添加为“恐怕”“辜负”“生灵”“仁德”,全句翻译为: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靈的仁德。
  2.文言文在一定条件下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句子成分,为使译文通顺,应将省略的句子成分适当补上。如:
  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2018年高考全国卷Ⅲ)
  “未尽”的谓语是“做”,现在省略了,翻译时应该补出来。全句可翻译为: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
  四、删。凡是没有实在意义,只是作为一种标志,或者是表示判断,或者表示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可以省略不译。如:
  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2017年高考江苏卷)
  这里的“之”是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用翻译。全句翻译为: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
  再谈意译为辅。意译是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只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何时需要意译呢?直译后如果难以做到通顺,表达难以做到准确,这时就应该联系上下文适当意译了。再说得具体一点就是,下面几种情况,大多需要意译。
  一、使用比喻时。如“乃是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中的“藩篱”,原来的意思是篱笆墙,翻译时就难以将比喻保留了,我们可以翻译为“边防”之类。再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就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为我们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保留比喻,则可翻译为“钢铁般的城防”;不保留比喻的话,可以翻译为“坚固的城防”。
  二、使用借代时。文言文中有许多借代,如用“布衣”代没有做官的人;用“缙绅”代官员,用“三尺”代法律,用“万钟”代高官厚禄等等。这些说法,现代汉语中都没有,如果翻译,那么就需要把所代之事物写出来。
  三、使用委婉说法时。古代人行文,有时因为有所顾忌,有时则是由于谦恭,有时是为了求雅,往往不直说要说的事情,而是把要表达的意思拐弯抹角说出来,这就是委婉说法。比如将国王或王后的死说成“山陵崩”,将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将出兵征伐他人说成“会猎”,将上厕所说成“更衣”等。遇到这些情况时,也需要我们意译。
  高考阅卷是采点评分。对文言文语句翻译而言,就是看我们重点实词、虚词翻译出来没有,特殊句式给以体现了没有,句子的大意给译出没有,所组织的语句是否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只要我们读懂了所给文本,而又按照上面所说的去做了,那么这10分到手也就不是难事了。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自荐已成为大众现象,上大学需要自荐,找工作也需要自荐。然而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那便是人们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现象已然普遍于世。  既然时代主流如此,那我们应当见贤思齐,因此,我认为人立于世应当心系他人,这不仅指渴望被他人需要,更指主动“迎合”他人需要。  著名法国思想家萨特有言:“人永远活在自身之外。”的确,人不仅为自己而活,也为亲人,社会乃至民族而活着。习总书记多次强调
期刊
面对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英美军方调查组决定加强战机上弹多的地方。而统计学家沃德建议更应该关注弹痕少的地方,因为这些部位如果受重创,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调查组的众多专家被战机上累累弹痕蒙蔽了双眼,目光紧紧盯住累累弹痕不放,以惯性思维莽然决定加强弹痕多的部位,最终被证明他们败给了沃德先生。我们难道不应该吸取教训,铭记于心吗?这正告诉我们:莫让浮云遮望眼,风物常宜放眼量。  马克思告诫人们:事物
期刊
有此一鸟,名曰寒号。临近冬日,寒风四起,尚无窝垒。每与喜鹊彻谈时,總会说:“暖阳正好,大可睡觉。”遇到寒风凛冽之时,亦总是说:“哆罗罗,哆罗罗,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可是日复一日,它始终是言行不一,并未付出任何实际行动,终冻死于荒寒之郊野,悲惨不堪。  这让我想起古人有云:“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我们要做新世纪的弄潮儿,应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求真务实。这样于国于家才有意义。  陆游
期刊
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即自我意识。”的确如此,因为心中有梦想,所以眼前才有目标,脚下才有道路。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就应该树立“我与祖国共成长”的意识。  意识就是觉醒。一个人,只有意识到了什么是自己所想拥有的,才会为此努力。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少年时代就曾有过这样的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我们也应学习他那种雄心斗志,长大后能有所成就,报效祖国,這就是中国
期刊
我的女儿在一所高校指导着数位外国研究生,每每谈及中国文学的华丽用词用语,这些外国人均会对其或铿锵有力,或抑扬顿挫,或伤感低迷,或哀婉凄然的韵调赞叹不已,然而,当被问及理解多少时,他们往往又摇头叹气。我把这篇散文朗读给他们听,他们说尽管不能听懂每个词的确切含义,但可领会其内在的意境;尽管不了解其中每个事件的文化背景,但能感受作者的风格和心情。他们说,这篇文章表达了我难以忘却的记忆!一  在沟壑纵横梁
期刊
我坐在装潢得富丽堂皇的卧室里,开着空调,品着茗茶,在看谍战片。情节老套,看得昏昏欲睡,不知怎么竟然来到了一个地方。  我首先穿过古色古香的栅栏,进入一个佳处,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片偌大的水域。微风沙沙沙,吹拂着湖面,湖面上传来有节奏的哗哗声。风声和水声在粼粼波光的映衬下,显得特别柔和悦耳,像是有谁抖动着银链,铮铮作响。微风夹带着道边槐花的清芬,轻轻地吹拂着行人的面颊与发鬓,荡漾着我的胸襟。  偶尔仰
期刊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喊出了一个时代的拼搏精神;“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喊出了一个民族的睿智和觉醒;“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喊出了我们新一代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三幅标语彰显出改革开放的曲折艰难,鞭策着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初心不改,砥砺前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伟人的这句话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但彼时,我们还很穷困。“贫穷不是
期刊
重到沭阳图记  [明]袁 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者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阳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马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期刊
渴望“被需要”的心理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我认为,“被需要”的心理反映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被需要”的心理的产生有时候伴随着困惑。这是从我身边的同学的成长环境中体会到的。当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意识到本身无法融入群体,就会感到孤单,并且产生想要被需要的心理,即很想被同伴们接纳,很想被同伴们需要,但有时候自己总是孤孤单单一个人。与此同时,就会因此困惑,因此痛苦:为什么自己无法融入群体?
期刊
人是群体动物,不可能脱离社会而活,因而人无时无刻不在需要别人,也在被人需要着。需要别人收获的是感激与快乐,而被别人需要是一种奉献,是一种被信任的快乐,更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被需要实际上也是一種需要,当一个人被需要时,他所获得的认同感就是一种别样的幸福。  被爱的人需要,会让人觉得自己是重要的。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很像是自我需要。当你被需要时,看似是一种负担,可在你心里,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就是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