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物乐园到“苦涩”童年

来源 :东方艺术·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tianyu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曾健勇的画,就能给人这样种纯净感。而在纯净的背后,曾健勇其实一直借助他创造的主角向现实表达和窥视,并用种狡谲和戲谑搭建起感染观众的情境。随着时问的推移和技术可能的无限丰富,艺术的当代进程已令艺术家摆脱了形式和媒材的局囿,传统的绘画语言正在被消解,那些语言无法言说的东西正在被新的语言方式说出来。曾健勇在创作中,亦没有选择顽固地恪守在传统艺术的样式中,而是选择用传统的材料语言激发新鲜的可能性,利用皮纸的天然纹理,以及近似水墨的材料特性来完成对画面的自然驾驭,甚至刻意为之的色斑与污渍都更好地激发了艺术家对水墨这材料的玩味。从内容上而言,曾健勇的作品中总能渗透出
  种疏离和冷静的感觉,不论是动物还是人,总在静态的冷漠气氛下冷眼旁观,而曾健勇创造的形象又总是天真烂漫、童趣十足。如果要探究曾健勇这份疏离于现实的天真和对现实的真切观照从何而来,天性和内心应该是最终的指向,天性使他以独立的姿态站在真实和喧嚣的边缘,时时对社会变迁、文化生态以及个人的境遇发出质疑与批判性的思考,在正反的比照下触动人心中敏感的神经。
其他文献
一九八八年生于河北秦皇岛。
期刊
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新闻出版副编审、五莲画院名誉院长。
期刊
编者语:2011年11月15日,《伟大的天上的抽象》意大利展在意大利罗马市当代美术馆开幕。策展人伯尼托·奥力瓦谈到他从93在国际上推动中国政治波普艺术到今天转而推动中国抽象主义,这是一种从社会状况转向个人身份的艺术的转变,也是中国社会的转变的结果。此次展览共展出李华生、余友涵、梁铨、马可鲁、李向阳、张羽、张健君、张浩、刘旭光、孟禄丁、谭平、徐红明、周洋明、雷虹、刘刚等15位艺术家作品。  引言  
期刊
李老十去我们二十年了,至今圈内圈外的朋友还在谈他的画,谈他的人,这就是一个真画家的魅力所在。  一个杰出的人才正当中青年就走了,人们常会发问:“天何妒才?”回看画坛这二十年,先后有周思聪、董欣宾、李伯安、朱振庚、张桂铭、朱新建艺术精英去世,而李老十最年轻,才39岁。比较起来,老十走的这条薄、抑、孤、骚的艺术道路,最艰辛,最苦涩。他用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呵古说今。他一动笔,好像就天生地悲天
期刊
拥有千年历史的国画,曾经是中国最主要的艺术形式。在千年发展的历史中,它也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笔墨样式、题材。如果跨越了这些样式、题材,往往很难融入这个系统。然而,国画专业出身的曾健勇还是将这一切基本抛弃了。虽然总还是被划分为“国画”艺术家,但他似乎并不在意对自己的这一划分。他只是坚持使用水墨这一媒材,执著于自我的艺术主张:人们已经很难在他绘制的那些带有“迷茫”“青涩”感的男女儿童中看到传统中国画评价体
期刊
看似小清新却满是伤痕诗意的表达,看似规训有序的宗教世界却充满了戏谑怪诞的超现实意味,这个“看似”的世界,悖论无处在,也正如此,曾健勇的作品才有看头,值得玩味。  与其说曾健勇的“编年史”是一次新水墨实验展览,倒不如看成是他自编自导的舞台小剧场,造景形式丰富,水墨、壁画、雕塑、现成装置,一样不少,它们不分主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关联互助,只为导出场好戏。  这场剧由“大洪荒”“启示录”“复乐园”三幕
期刊
面对曾健勇的水墨人物画,习惯中国画经验的人定会诧异,继而是难以理解。出现如此反应,并不奇怪,因为在所谓的水墨圈中,“习惯”已经成为左右我们判断绘画的唯根据,并因为这种“习惯”的根深蒂固而使创作走向单调化、模式化。仿佛,只有笔墨的传统样式,甚至固定的题材,才能称之为中国画。如果不小心跨越了这几种样式、几类题材,就是怪力乱神、不可理喻的东西。表面上,这种态度是守护传统的姿态,但实际上,却恰恰是僵化传统
期刊
长久以来我们一再强调,“从形式革新到图示革新,从图示革新再到视觉机制革新”的中国绘画知识体系开放化,无疑是三十年来中国绘画自身获取“当代性”的重要表现之一。而在这条革新之路上,很多艺术家无疑也意识到了全新的“视觉机制”引发的全新艺术传达效果,会引起大众审美全新的关注度。但问题在于,这种审美关注获取或者说引导的表现形式,如何与保持中国绘画体系的独立性和谐统一起来,而此,这才是“中国绘画自身发展甚至‘
期刊
2016.9.10/9.14  开幕时间Vernissage:2016.9.10 15:30  主办Host  上海朵云轩艺术馆  承办Organizer  上海锦海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南方  九七六年生于河北省邯郸市。一九九九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为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油画系教师。  二0一六年,个展“哭之,笑之,欢之”(上海朵云軒);联展“澎怀味象——中国画名
期刊
意境是美学上比较难说清的大话题,今人爱花样,此话已多时不提了。其实看一幅好的画,最好的方式是让人会心面对就够了。有句成语叫“妙不可言”,什么意境,风格,笔法,说出来或许就不妙了。  如果说我曾提出的“情、趣、简、真”是说的画面追求,那么“意、思、境、格“就是说的内部追求。我把“意”与“思”分开来说,即立意与思想,“境”指的是人造之境,格包括格调、风格、品格。  中国画理论大多是很零散的,像郭熙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