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时 开启梁启超重要档案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q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北京匡时对外宣布最大宗的一批梁启超档案将在匡时本年度秋拍中公开拍卖。这批尘封100年的珍贵文物想必将成为今秋拍场的一大亮点。
  这批重要档案均收藏于梁启超位于北京的故居——“南长街54号”,包括信札、手稿、书籍、家具等共计950件,是梁启超研究资料的新发现。其中287通信札,涵括梁启超胞弟梁启勋收藏的梁启超信札240余通、康有为信札23通等。通信方涉及民国政坛风云人物袁世凯、冯国璋、孙传芳等。内容涵括梁启超手书退出进步党通告、声援五四运动电报、讲学社简章、梁思成和林徽因文定礼细节等。而康有为的信札则是保皇会在海外的两桩公案芝加哥“琼彩楼”案和广西振华案的有力佐证。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袁世凯之解剖》、梁启勋《曼殊室随笔》等十件重要学术著作的手稿原件均系首次现世。《白香山诗集》、《稼轩词》等68种、637册梁氏兄弟批阅古籍、自用书对于梁启超知识世界的还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梁启超手书康有为讣告铜板原件,梁启超自用书桌、拐杖、地毯等相关家具器物则再现了与梁启超密切相关的生活与时代。
  这批珍贵的档案一直保存在北京南长街54号,均由梁启勋整理珍藏,并由梁启勋后人保存至今。1912年,梁启超结束流亡回国后,开始了在北京的政治活动,梁氏兄弟一起买下位于南长街的四亩地,并营建三进的54号院,在这里打开了人物关系网络,完成了影响中国近百年的大事件。这座宅院陪伴着梁启超走完生命最辉煌的时光。即使在1929年梁启超过世以后,“南长街54号”也仍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战争时期帮助转移了大量进步知识分子,新中国成立初期又受到中央领导和民主人士频频造访。
  “文革”期间,“南长街54号”没能逃过抄家的厄运,梁家人蒙受了财物上的巨大损失,其收藏的许多珍贵文物、信札、照片、股票等被红卫兵抄走。还有大量从未公开的、融合近代政治、文化、金融和家族的重大历史资料被烧毁。目前仅剩梁启勋长女梁思明千方百计保存下来的这批珍贵文物。
  1982年,梁家人搬离了南长街54号。在此前后,彭真夫人的姐姐与齐白石的女儿也曾在此居住过。如今的“南长街54号”受到法院拆迁令,正在陆续拆除中,至2012年9月,只剩一片废墟。
  梁启超的文物绝大部分已经捐给了国家图书馆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而这宗来自“南长街54号”旧藏的梁启超信札、手稿、书籍、家具,是市场上仅存的规模最大、题材最全面、内容最丰富的梁启超档案,其中大部分资料从未曝光。为我们揭秘了关于保皇会、立宪运动、护国战争、五四运动等诸多历史往事的隐秘细节,与20世纪时局重大事件息息相关。
  这批档案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司法等方方面面,不仅是研究梁启超、梁启勋、康有为等重要历史人物的最新发现,也填补了近现代政治史、经济史、学术史等研究的空白,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同时,书信和手稿用精美信笺书写,书法俊逸清秀,也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欣赏价值。
  此外,北京匡时还获得梁启勋家族授权,将联合中华书局合作出版《南长街54号梁氏档案图录》。中华书局建局之初,梁启超即以主编、主笔身份参与其中,并于1916年成为中华书局董事,其主张“以杂志为依托、以文章为利剑”使中华书局声名迅速崛起,引领时代之风尚,推动社会之进步。近百年来,中华书局陆续出版过“梁任公手定”《饮冰室全集》(1916年)、乙丑重编本《饮冰室文集》(1926年)、林宰平编《饮冰室合集》(1936年)以及历时数十年的《梁任公年谱长编》等梁启超相关著作。
  《南长街54号梁氏档案》将于10月24日出版。此书一函两册近900页,将全面系统地公开这批封存百年的家族资料与历史资料图版,解密“南长街54号”收藏的这批百年遗墨的历史原貌。
  值得一说的是,“南长街54号”梁氏重要档案的首次发现,也引起了清华大学的密切关注。为追思梁启超先生在近代政治、新闻、学术、文学、教育等方面的突出成就,特别是“四大导师”之首梁启超对于早期清华国学院的重大贡献,清华大学国学院将携手北京匡时隆重举办“梁启超与现代中国”系列纪念活动。
  此系列活动将从今年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陆续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举办,包括《南长街54号梁氏档案》新书研讨会、“南长街54号”梁氏重要档案特展,以及“梁启超与现代中国”讲演周等。届时,世界范围内的顶级梁启超研究专家将齐聚清华园。
  梁启超信札
其他文献
1.荷兰克罗尔·默勒博物馆运用一项X光新技术,对这张梵高于1886年绘制的花卉静态写生进行了研究。  2.奥地利维也纳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展示的一只巨型螃蟹实体标本。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于1889年建立,拥有生物标本达  2500万件,是欧洲最为重要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  3.在美国史密森航空航天博物馆,观众观看巨幕影片《鲜活的梦想》。  4.在美国华盛顿新闻博物馆的新媒体分馆,一名馆员使用交互触摸
期刊
当我们回看几千年历史,有时会觉得在时间的尘埃中,一切都显得飘渺虚幻,并不那么真实。然而,就在这空空蒙蒙中,有一道道寒光不时闪过,那么耀眼却又那么迅疾,似乎是一个暗号,在向我们提醒着什么。  没错,这是剑的寒光,百刃之君。从剑的光芒中我们看到了“天下”,兵刃碰撞、人马嘶鸣的古战场上,君王挥剑所指处,将帅提剑奋出。  追逐着剑的光芒,我们又看到了“江湖”。苍茫飘渺天涯处,一侠仗剑泯恩仇,剑的正义凛然,
期刊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工部以庾信、鲍照的清新、俊逸来引赞太白之飘然不群。在书法上,这种俊逸之美,米芾、陆游、赵孟、董其昌等亦可当之。因为其审美上的舒适为士大夫阶层所推崇。而晚清岭南著名诗人、被称为“岭南大才子”的鲍俊(逸卿,1797年至1851年),书法亦俊逸非凡。其主盟香山文坛,书法更为道光皇帝誉为“书法冠场”。  右图所示,此件作品为鲍俊43岁所作行书四条屏,内
期刊
1960年9月15日,在中共江苏省委支持下,傅抱石、钱松岩、宋文治等组成的江苏省国画写生工作团一行13人离开南京,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写生活动,先后到达郑州、洛阳、三门峡、西安、延安、华山、成都、峨眉等地,行程23000里。他们游览名山大川,参观工矿企业,瞻仰革命纪念地,创作新作品,成为中国绘画界1950年以来一件极为轰动的大事。    山水文章  在壮游中,画家们走一路画一路,不断地将个人的主观感
期刊
《湖庄消夏图》是我见过的潘思牧作品中画得最好的山水,无论是构图设色,还是笔墨绘功,在潘思牧的作品中都是难得的。关于潘思牧,可资介绍的事迹不多,传世作品也较为少见,这个手卷让我们比较清晰地看到了他的绘画面貌。  所谓湖庄,是一个风景优雅的去处,庄在水上,仿佛半岛,茅屋别业,绿树掩映,是幽人自适的好地方。何人自适?卷左有人凭窗览景,流水眼前,藕花点点,很惬意,很诗意,很入情景。他是谁呢?潘思牧没有说,
期刊
笔者藏有一对清末新彩衔环铺首耳四方瓶,它既为我们展示了庐山的旖旎风光,又让我们领略了其丰厚灿烂的文化内涵。细细观赏,不禁令人心弛神往。  此对四方瓶由清末、民国时期的瓷绘艺人谢海如所作,出品于1895年,高58.5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14厘米。四方撇口,束颈,硬折肩,长方柱式腹,上宽下窄,平底足,肩部加饰一对生动活泼的衔环辅首耳,为器物增添了几分情趣。  四方瓶正面图案为秀美的庐山风光。作
期刊
春秋战国,社会进入到了大变革时代,周王室衰微,名存实亡,礼乐崩坏,诸侯间彼此割据,战争频繁。各个诸侯国家为了应付连绵不断的战争,不断改进和大量制造各式各样的兵器,彼此之间进行着一场空前的军备竞赛,每个国家都因为拥有一批擅长制造兵器的能工巧匠而实力大增。  地处长江下游地区的吴国和越国,虽然立国都很早,但长期僻居东南,国小势弱。直至春秋中期后段,国力才渐趋强盛,至春秋晚期达到巅峰。为开拓疆土,扩大势
期刊
白瓷流行  近年关于唐代青瓷的讨论已见不少,其实同期的白瓷亦深得中外藏家喜爱。唐代白瓷开启了崇尚精致白瓷的美学传统,并一直延续至今。  优美白瓷是宋代陶瓷的精粹,河北定窑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尤以生产造型隽秀、釉色牙白的白瓷著称,尽得宫廷和贵胄珍赏。另一名器青白瓷亦同时始烧于江西景德镇,青白瓷顾名思义是釉色白中泛青,色质如玉,景德镇正因创烧出青白瓷而从此声名大噪,长居白瓷生产之领导地位。青白瓷又有“饶
期刊
清末民国年间,许多书画名家都喜欢在铜面上创作书画,而后交由名刻工,最后完成铜质文房的制作。这些书画名家有吴待秋、林纾、姚茫父、陈师曾、齐白石、陈半丁、张大千等,其中的代表人物当为陈师曾和姚茫父。茫父先生曾说:“余与师曾的画往往溢于纸绢之外”,指的就是在铜上创作书画作品,也称之为“书画铜”。新中国成立后,在铜板上创作书画的名家较少,但偶尔为之的也有唐云、谢稚柳等人。  笔者收藏有是一件刻铜作品,长2
期刊
女仆劳拉刚把放在壁柜上的瓷盘拿下来准备仔细擦拭,菲利普太太就在身后赶紧叮嘱了一句:“噢!可要小心,这些可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货。”  这样一幕小小的场景设想,或许在18世纪的欧洲贵族家庭中是不足为奇的。正如法国作家路易-塞巴斯蒂安·梅西埃曾经这样记述:“中国瓷器是多么可悲的奢侈品!一只猫用它的爪子一拨,比好几百亩土地受了灾还糟。”  几百年前,刚刚走出黑暗中世纪、经历了文艺复兴洗礼的欧洲人,开始了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