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瓷流行
近年关于唐代青瓷的讨论已见不少,其实同期的白瓷亦深得中外藏家喜爱。唐代白瓷开启了崇尚精致白瓷的美学传统,并一直延续至今。
优美白瓷是宋代陶瓷的精粹,河北定窑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尤以生产造型隽秀、釉色牙白的白瓷著称,尽得宫廷和贵胄珍赏。另一名器青白瓷亦同时始烧于江西景德镇,青白瓷顾名思义是釉色白中泛青,色质如玉,景德镇正因创烧出青白瓷而从此声名大噪,长居白瓷生产之领导地位。青白瓷又有“饶玉”之称,足见其质感和质地皆如玉器,能够媲美中国艺术的殿堂级美玉。
元代白瓷继续盛行,这与当时的宗教和蒙古宗室有关。元代青白瓷仍然风行中外,并独得蒙古统治者的喜爱。蒙古人尚白是由来已久的传统,他们以白为纯洁,以九为吉数。据说成吉斯汗立九旒白旗为号,将其视为民族及国家兴旺的象征。《元史》(郊祀)篇亦记载蒙古人源自大漠,世代有祭天之礼,祭天时“衣冠尚质,祭器尚春”。
青白瓷的持续烧造,促进了另一种白瓷的发展。景德镇陶匠将青白釉的化学成分稍作调整,便烧出枢府器或称卵白器。两者釉料的基本差别在于氧化钙的含量:青白釉含钙量为12%至13%,枢府釉含钙量为5%至6%。蒙古统治者既尚白,加上汉人习俗的礼佛和祭祀皆用白器,促使景德镇陶匠致力研制出新的白釉。枢府器与青白瓷相比,枢较呈失透状,却如丝般洁白润厚。
永乐爱白
对很多陶瓷收藏家来说,白瓷的经典应为明代永乐白瓷,即著名的甜白釉施于景德镇御窑白瓷胎。甜白釉由纯釉石提炼,不含釉灰,白度较以往的白釉高,其面柔滑润莹,获文人比为白玉。在景德镇御窑遗址永乐堆积层所出土瓷器,逾90%为白瓷,大部分更是甜白瓷。这考古发现不难理解,永乐皇帝热爱白色,官窑就必然顺应皇帝的喜好而大量制造白瓷。至于甜白瓷烧得仿如白玉也该是投其所好。根据宫廷记录,永乐曾退却大量贵重贡物,仅留下少数白玉雕器。
永乐爱白,除因艺术品位外,还有个人理由。他本非太子的身份,当还是燕王时,佛僧道衍预言能送白帽予他,即于王宇上加白成“皇”,登基为帝。永乐可能因此自觉与白色渊源深远。
永乐朝主流烧造白瓷最大原因应是对佛教礼器的需求殷切,其中相当多的器物与藏传佛教或称喇嘛教相关。元蒙时代喇嘛教开始在中国盛行,中国与西藏政权亦交往频繁。明永乐时期朝廷因外交因素,对佛教仍相当器重,当然亦包括皇帝之个人意向。永乐登基后,在全国推动藏传佛教,命印制大量佛经。他成功取得皇位后不久,即邀请迦尔居派法王哈立麻到访南京,该僧于三年多后才应约。1407年哈立麻的到访,以及其他西藏大寺高僧驻京的确对陶瓷烧造起了关键的作用。据记载,永乐命御窑烧造大量佛教礼器,以供到访的喇嘛高僧祭坛上使用,1407年哈立麻替永乐主持明太祖夫妇的祭典,以表其等对父母的思念和孝心,尤其隆重其事。
永乐瓷器中与喇嘛教最有关联的可算僧帽壶。此壶式因口沿形似藏佛僧帽而得名,虽为永乐和宣德的典型器,却是源自更早的元代,见1965年北京庆寿寺内海云塔地窟出土的一件元代青白釉僧帽壶。永乐朝僧帽壶瓷器发展到顶峰,不但风行当时,并延续至清代各朝。2012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一件甜白暗缠枝莲纹僧帽壶,带暗刻“永乐年制”华书款,永乐带款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落款的里程碑。其他存世永乐款瓷器多为高足杯,杯内中心刻年款,此件白瓷僧帽壶肩上带款属凤毛麟角的例子。永乐篆书款有别于宣德瓷器的隶书款。永乐因欣赏朝臣沈度的书法,命他负责书写宗庙中玉册、金简等,亦以他的手书体作为当时制瓷的年款。
永乐甜白瓷独特的暗花纹饰优雅而隽永,至宣德朝仍继续烧造。暗花即在胚胎施釉前刻花,洁白的瓷胎施纯净的透明釉后,刻花纹饰不会被釉层盖过,仍然隐约可见。事实上惟有手执细看永乐甜白瓷精品时,才能够光照见影。稀世的明初白瓷可算特为目光敏锐的鉴藏家而设造。
近年关于唐代青瓷的讨论已见不少,其实同期的白瓷亦深得中外藏家喜爱。唐代白瓷开启了崇尚精致白瓷的美学传统,并一直延续至今。
优美白瓷是宋代陶瓷的精粹,河北定窑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尤以生产造型隽秀、釉色牙白的白瓷著称,尽得宫廷和贵胄珍赏。另一名器青白瓷亦同时始烧于江西景德镇,青白瓷顾名思义是釉色白中泛青,色质如玉,景德镇正因创烧出青白瓷而从此声名大噪,长居白瓷生产之领导地位。青白瓷又有“饶玉”之称,足见其质感和质地皆如玉器,能够媲美中国艺术的殿堂级美玉。
元代白瓷继续盛行,这与当时的宗教和蒙古宗室有关。元代青白瓷仍然风行中外,并独得蒙古统治者的喜爱。蒙古人尚白是由来已久的传统,他们以白为纯洁,以九为吉数。据说成吉斯汗立九旒白旗为号,将其视为民族及国家兴旺的象征。《元史》(郊祀)篇亦记载蒙古人源自大漠,世代有祭天之礼,祭天时“衣冠尚质,祭器尚春”。
青白瓷的持续烧造,促进了另一种白瓷的发展。景德镇陶匠将青白釉的化学成分稍作调整,便烧出枢府器或称卵白器。两者釉料的基本差别在于氧化钙的含量:青白釉含钙量为12%至13%,枢府釉含钙量为5%至6%。蒙古统治者既尚白,加上汉人习俗的礼佛和祭祀皆用白器,促使景德镇陶匠致力研制出新的白釉。枢府器与青白瓷相比,枢较呈失透状,却如丝般洁白润厚。
永乐爱白
对很多陶瓷收藏家来说,白瓷的经典应为明代永乐白瓷,即著名的甜白釉施于景德镇御窑白瓷胎。甜白釉由纯釉石提炼,不含釉灰,白度较以往的白釉高,其面柔滑润莹,获文人比为白玉。在景德镇御窑遗址永乐堆积层所出土瓷器,逾90%为白瓷,大部分更是甜白瓷。这考古发现不难理解,永乐皇帝热爱白色,官窑就必然顺应皇帝的喜好而大量制造白瓷。至于甜白瓷烧得仿如白玉也该是投其所好。根据宫廷记录,永乐曾退却大量贵重贡物,仅留下少数白玉雕器。
永乐爱白,除因艺术品位外,还有个人理由。他本非太子的身份,当还是燕王时,佛僧道衍预言能送白帽予他,即于王宇上加白成“皇”,登基为帝。永乐可能因此自觉与白色渊源深远。
永乐朝主流烧造白瓷最大原因应是对佛教礼器的需求殷切,其中相当多的器物与藏传佛教或称喇嘛教相关。元蒙时代喇嘛教开始在中国盛行,中国与西藏政权亦交往频繁。明永乐时期朝廷因外交因素,对佛教仍相当器重,当然亦包括皇帝之个人意向。永乐登基后,在全国推动藏传佛教,命印制大量佛经。他成功取得皇位后不久,即邀请迦尔居派法王哈立麻到访南京,该僧于三年多后才应约。1407年哈立麻的到访,以及其他西藏大寺高僧驻京的确对陶瓷烧造起了关键的作用。据记载,永乐命御窑烧造大量佛教礼器,以供到访的喇嘛高僧祭坛上使用,1407年哈立麻替永乐主持明太祖夫妇的祭典,以表其等对父母的思念和孝心,尤其隆重其事。
永乐瓷器中与喇嘛教最有关联的可算僧帽壶。此壶式因口沿形似藏佛僧帽而得名,虽为永乐和宣德的典型器,却是源自更早的元代,见1965年北京庆寿寺内海云塔地窟出土的一件元代青白釉僧帽壶。永乐朝僧帽壶瓷器发展到顶峰,不但风行当时,并延续至清代各朝。2012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一件甜白暗缠枝莲纹僧帽壶,带暗刻“永乐年制”华书款,永乐带款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落款的里程碑。其他存世永乐款瓷器多为高足杯,杯内中心刻年款,此件白瓷僧帽壶肩上带款属凤毛麟角的例子。永乐篆书款有别于宣德瓷器的隶书款。永乐因欣赏朝臣沈度的书法,命他负责书写宗庙中玉册、金简等,亦以他的手书体作为当时制瓷的年款。
永乐甜白瓷独特的暗花纹饰优雅而隽永,至宣德朝仍继续烧造。暗花即在胚胎施釉前刻花,洁白的瓷胎施纯净的透明釉后,刻花纹饰不会被釉层盖过,仍然隐约可见。事实上惟有手执细看永乐甜白瓷精品时,才能够光照见影。稀世的明初白瓷可算特为目光敏锐的鉴藏家而设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