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思成和林徽因,熟悉的名字却是陌生的故事。这对学者伉俪的故事出现在文学里、科学里和影视作品中,对于他们的真实故事却是扑朔迷离。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中央电视台编导胡劲草决心把这段美丽的历史真实地展现,历经三年,我们得以在荧屏上看到了这对传奇人物的才华与爱情,看到了他们与一座古城的相遇相惜。
梁林一生的故事,留下了大量的书信、照片和学术著作,然而要从这烟波浩渺的史料来还原一段清晰的历史,绝非易事。纵观八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那简洁的镜头、清晰的脉络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显现了编导非凡的叙事功底,为此,我们采访了影片的编导胡劲草导演,同她一起探寻创作之路。
拍摄缘起
受人之托 忠人之事
拍摄《梁思成林徽因》是胡劲草为了完成梁林之子梁从诫先生的一个嘱托。
六年前,胡劲草的《幼童》刚刚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梁从诫先生给胡劲草打电话,在表示对《幼童》赞许之情的同时,希望自己父母的故事也能做成这样风格的片子,以正视听。
这在胡劲草看来,是一个几乎不用思考的问题。
关于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事,有太多不同版本的影视文学作品,作为梁林的后代,梁从诫先生对大多数作品都不满意,认为有些作品甚至误导了公众对父母的理解。梁先生希望能够制作一部纪录片相对准确反映其父母的人生,这一希望变为现实经历六年的磨砺。
因为各种原因,选题一再搁置,期间胡劲草与梁先生多次邂逅,一次次下定决心要制作这部纪录片。终于,2007年春节过后,《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正式开拍,这一忙就是三年多的时间。
遗憾的是,开拍之后,梁从诫先生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无法回忆父母的故事,甚至无法辨认当初他拜托的导演。
梁先生在这部纪录片播出后一周去世……或许,他是在知道这部纪录片完成后放心地走了。
叙事的艺术
这个题材并不容易
对于梁思成和林徽因,观众也许并不陌生,书店里永远有各种和梁思成、林徽因相关的各种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尤其是林徽因。而梁思成的名字在这些年开始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因为我们生存的环境开始变化,交通日益拥挤,城市的面貌开始模糊不清,愈来愈分不清是故乡还是他乡……人们开始想起半个世纪前有一位叫做梁思成的学者。
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胡劲草经常会和身边的人有这样的对话。
“在做什么节目?”
“纪录片,梁思成……”
“梁思成,知道。建筑师。哎,哪些建筑是他设计的啊?”
期待的目光。
胡劲草却不能雄壮有力地用排比句给出一连串建筑的名字,她内心开始知道讲述这个故事的艰巨性。
有一次打车,她在车上和司机聊天。司机问她做什么节目,她说出梁思成的名字,结果那位师傅马上接话:
“哦,就是那位一事无成的……做他干吗?。”
胡劲草疑惑地看着他,师傅马上补充道,“不就是那个北京刚解放,保护这个,保护那个,最后啥也没保护了的那个嘛。”
胡劲草无语,但内心告诉她,要讲述的这个故事的残酷性。
2006年,杭州西子湖畔立了一尊别致的塑像:镂空的林徽因剪影,游人路过,说这是女英雄秋瑾。导游介绍说了三句话:她是徐志摩的情人,她毕业于清华大学,她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胡劲草原以为大家都认识梁思成、林徽因,拍摄纪录片的这三年多时间让她意识到这个任务任重而道远。
制作梁林的纪录片,整个过程中胡劲草都在不断去问自己,为什么要在今日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希望告诉人们什么,并且不断在今日我们生存的世界寻找答案。
故事的魅力
相比胡劲草另一部备受赞誉的五集纪录片《幼童》,《梁思成林徽因》可谓风格相似,如出一辙。那部几乎由摇曳的枫树、小火车、老照片所构成的纪录片,伴随娓娓道来的历史竟一点也不枯燥无味,看完之后还有几分意犹未尽,对那“long long ago”的歌谣也是印象深刻,由此很见编者叙事的巧妙。
《幼童》讲述的是发生在晚清中国历史上惊心动魄的一段历史,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上是空白。胡劲草谈到,对《幼童》故事的喜爱是每个稍稍听说基本情节后的人都发自内心的,“梁林”故事亦然,这是一对早已流传世间的著名知识分子夫妇。因此,每一个发现—— 一张老照片,一封信,一本日记本,一本留言簿,一段剪报……任何一点新的史料的出现都让主创人员欣喜若狂,都会让一段历史活灵活现地出现在面前。
胡劲草因为极喜爱这个故事,从那些“影像简单”的史料本身就已经获得了极大的震撼和满足,可能也就没有再动更多别的脑子了,将它们呈现给观众就好了。最打动人的东西也许并不是影像本身,而是故事的魅力。围绕着梁思成与林徽因,他们的父辈、他们的生活、他们为中国建筑史做出的贡献、林徐之间的爱情、林金之间的感情,本身这些故事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这些故事本身魅力,让胡劲草不断去探寻故事背后的故事,一份份资料、一段段历史、一封封书信手稿……每一次阅读都让胡劲草的兴趣增加一分,而这些故事与史料也正是吸引观众的闪光点。故事本身的魅力不再需要绚丽的影像语言渲染,只要简单地展示,观众便可细细体味到。
背后的“挣扎”
两个人的故事经历的大半个世纪,能在短短的八集电视片中讲明白实属不易,而初看这个故事,胡劲草用了“父亲、天书、佛光、流亡、惨胜、荣耀、选择、古城”这样八个词高度概括了梁思成夫妇的一生,围绕这八个词,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以及他们的经历所展现的一个国家的兴衰起伏跃然眼前,这或许是本片最让人赞叹之处。
这部纪录片原定为五集或者六集,然后开始为所有的故事元素安排位置,为每一集的开头结尾设计悬念拉动、起承转合。之后开始细细整理所有的采访素材,仔细阅读在拍摄过程中不断收获的各种史料,撰写各集解说词。在最后的写作过程中,编者意识到故事的丰富性大大超过之前的预想,原有的集数设计被彻底打破,扩展到七集,最后八集。而后,对所有故事的重新洗牌,段落设计重组。
胡劲草最后给八集纪录片定的小标题,是到临近播出时才决定加上的,这些小标题是胡劲草在写作的过程中圈定的每一集的核心主题,虽然名字在不断改变,却最终提炼出了这八个点睛之笔,或许某一集标题的最后那“两个字”是“偶得”,而对这“两个字”的浓缩却是一个缓缓的、久经“挣扎”的过程。
故事如何讲述?
《梁思成林徽因》的整体叙事逻辑是主人公的人生时间线,在遵从大的时间脉络的前提下,按照每一集的主题做信息元素的调整。例如,父亲梁启超寄给儿子的那本《营造法式》发生在儿子留学美国期间,按照时间线,它应该在第一集中出现。而现在放在了第二集《天书》中,目的是考虑信息的集中性和因此被观众接收的更高的抵达率。
李庄六年,是抗战期间梁家流亡生活中最凄惨的六年,林徽因几乎全部在病榻上度过。空空的旧址是胡劲草用来讲述曾经故事的载体,她在这处旧址拍摄了很多次,白天的镜头、黄昏的镜头、晴天的镜头,苦等下雨的镜头。拍摄过程会不断被旅行团打断,她一次一次听到导游对这处“景点”的介绍。关于营造学社旧址,关于这里住过一批研究中国古建筑的人,听众基本无甚反应;关于这里曾经住过的一位才华横溢美丽但不幸的女子,关于她的爱情故事,关于徐志摩、金岳霖,游客开始嬉笑着,调侃着他们听说的这个女子的一切……照相、上厕所,上车游览下一个景点……这基本是每一轮游客到来重复的内容。
在旁边的拍摄者会产生一种很纠结的情绪,久远的思绪被现实世界正在发生的一切绑架后,内心开始躁动不安,躁动中,又隐约感受到历史和现实到底相距多远。导游和他的旅行团被我保留在片中,“粗暴地”横插在另一个时空中卧病在床饱受煎熬的林徽因的影像中间……
对此,胡劲草认为发生在故事相关地点的“今日”的镜头被一次次带入“昨日”,观众无法“集中精力”停留在一个历史层面的叙事上,他的思维会不断被“今日”打断,内心不断被搅动,情绪会受到波动,这就是胡劲草想要的、观众收看情绪的“被撕裂”。
当带着跨越时空的情感再次回到历史叙事的时候,此时,他看到的就不会再是那个单一时空的“从前”了,这种故事的叙述方式打动了很多观众。
影片的后期剪辑阶段,一位"80后"的小姑娘担任技术助理,将近一年的时间,每天的工作就是将画面一个一个串在一起。最开始,她无法接收在一些“唯美”的叙事段落中加入这些“粗暴”的镜头,想一删了之,但就是这种被撕裂的“美”的想法让胡劲草坚持留下了这些看似不合时宜的镜头,而这位技术助理的情绪也被逐渐带入到片子中,性格都变得“深沉”了。
这种“撕裂”带来了特殊的审美效果,很多观众看完片子说他们被感动,打动他们的是故事的叙述方式,而不是特别的影像语言。
艺术风格
无招胜有招
《梁思成林徽因》的画面语言简单却充满了神采,八集影片,没有情景再现、没有扮演,没有当下流行的纪录片表现手法来增加影片的趣味性。简单的画面并没有抹杀画面应有的视觉冲击力,在表现梁思成心目中的东方古国建筑艺术特性时,胡劲草利用独特的拍摄角度、同景别画面却积累剪辑的方式,在舒缓的音乐与配音声中,渲染出东方古国建筑艺术的美。以第八集《古城》为例,贯穿整部影片始终的就是《梁陈方案》、方案内包含的对古城北京改造的规划图,北京原有建筑物的图片等历史资料画面的展示。在讲述梁思成的文章《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时,画面就是一张张中国古建筑的全景、局部的图片的展示,没有画面拼接特技,就是简单的推、拉、摇、移、叠,配以解说词、音乐,完整的故事呼之欲出。
那穿插在影片中满眼郁郁葱葱的荷叶、秋风中瑟瑟的树枝上挂着几片黄叶、在风中摇曳的芦苇、从屋檐上滴下的水滴……于饱含韵味的空镜头引导观众展开无尽的想象。在讲述林徽因逝世时,风中两三支摇摇晃晃的花朵水中竹叶斑驳的倒影,发黄的树叶、缓缓流动的溪水叠映着林徽因美丽的身影、一行行美丽的诗句渐渐飘过,低沉优雅的背景音乐,一种哀思、惆怅、惋惜的感情油然而生。
唯美的风格
影片风格精致,唯美,诗意,内敛,片子的每一个画面、每一段音乐、每一句旁白都富有神韵。解说词中大量使用了林徽因、徐志摩的诗词,配以潺潺流水、风中的树叶、桀骜的花朵,水墨画的画面上飘过林徽因、徐志摩的诗句……胡劲草说,片子的风格是主人公自己定的,他们是建筑史学家,是诗人,但这样一部十分沉静的作品胡劲草也曾担心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会显得格格不入。
漫长的创作过程,让胡劲草完全沉浸在相关的史料中,游走在当事人的内心世界,被震撼,被打动。最后胡劲草试图将这所有的一切都缝制进精心设计的每一个段落中。
幕后故事
浩大的工作量
《梁思成林徽因》的资料十分丰富,仅通信手稿就有近七百页,且信件都是英文写成,笔迹、当年英语用法与今天的差异,还有大量的史料,因此翻译、阅读、整理这些资料工程十分浩大,为了对信件资料的把握尽量接近原文本意,胡劲草请了许多了解并且热爱梁林的国际友人帮助翻译,整理信件与资料,在阅读信件的过程中,朱莉因体力不支而退出,由她的丈夫接手翻译,后来年届八十的Robert加入,再加上多位助编的力量,才最终完成手稿的翻译整理工作。
今天掉过头来细数过去做过的桩桩事件,胡劲草感叹,如果要是一开始就知道有这么多的事,估计就很难有勇气开始了。但幸运的是,无论是整理梁林和费正清夫妇的通信手稿,还是中国营造学社的古建考察图片资料,考察报告,胡劲草都是满怀兴趣开始,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的好奇和新的求知,不断把她引向新的地方。这个过程中的兴奋点成为了编导想尽办法串在一起在最后的节目中和观众分享的故事。
跋山涉水的历程
为了全面真实准确地表现梁林夫妇的一生以及他们为中国建筑史做出的杰出贡献,《梁思成林徽因》的主创人员不仅搜集了大量史料,还走访了大部分当年梁林夫妇学习、工作、居住、研究过的地方,从梁思成的出生地日本、梁林学习的美国常春藤大学园区、当年梁林工作过的东北大学、美国费正清夫妇的家、四川李庄、河北蓟县独乐寺,山西五台佛光寺,应县木塔,昆明龙头村梁林一生给自己盖的唯一一栋房子,四川李庄。
剧组还采访了大量主人公的后人、了解梁林以及了解梁林工作生活的人们、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儿子梁从诫、梁林的外孙女于葵、费正清夫妇的女儿、女婿、梁思成创办的清华建筑系的“老玄武”们,听他们讲述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老师给他们留下的音容笑貌。
通过这些讲述,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费正清费慰梅夫妇等人的形象在众人心中逐渐完善,他们的后代更多是从亲情的角度回忆他们的父母,对父母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的认识由于种种原因而存在缺失,正是胡劲草的这次探寻,把梁林二人生活的各个不同侧面综合起来,相对全面展现了他们的全貌,作为这部纪录片的重要采访对象梁林的子女,他们最珍贵的是提供了他们父母亲情的一面,而这些恰恰是学者、外人所不知的方面。
名人的爱情故事
其实,说起梁思成、林徽因,人们常常会先想到林徽因与徐志摩、林徽因与金岳霖之间的爱情。胡劲草认为,纪录片是一种最大限度还原史实的电视节目样式,在影片中,她没有刻意渲染、也没有刻意回避,只是陈述就好。爱情故事是人生的一部分,他们的一生,这两段爱情故事、不存在讲和不讲的选择,只是怎么讲。
对于林徐故事,凝练、诗意是胡劲草选择的影像呈现,林徐故事的几次出现用的是“对诗”的方式,而研究他们诗歌的观众就会知道,所选用的成对出现的诗歌均发生在不同的时间、空间,这是胡劲草对林徐爱情故事的解读——“时间酿出人生的晶莹和醇香”。对另一位人物“金岳霖”的处理相对简单一些,有关金岳霖和林徽因公开呈现的资讯非常有限,片中的三、四、五、七、八集散点式地多处提供了老金的第一手资讯,这种处理方式是胡劲草对“老金”和梁家关系的解读——老金就是梁家一位无时无处不在的温暖朋友,老金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从属于这个关系。
声音的魅力
无论是《幼童》还是《梁思成林徽因》,片中都出现了多处英语配音,这些配音得来不易。不仅在配音演员的选取上大费周章,在何处使用上也斟酌再三。
在第八集讲述林徽因病危时,她的女儿梁再冰回忆母亲神采奕奕的情形时,画面出现了一张张林徽因温婉、美丽而又充满活力的照片,从青年到老年。先是董倩的英文配音,紧接着出现董倩的中文配音,英文配音渐消,林徽因端庄、娴熟而又干练的形象顺然之间丰满起来。
胡劲草相信,世间每一段回荡的旋律都有一段姻缘,前身今世地等待着和她吟唱的主人公紧紧相拥。整部影片的音乐、音效的运用十分讲究,尤其是对主题曲的选择十分用心。
《幼童》选择了美国民谣“很久以前”(long long ago),翻译出来才发现它与幼童讲述的故事十分贴切。《梁林》的主旋律再次由钱钢老师敲定为《叫我如何不想他》,这首作品诞生于1920年,由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刘半农做词,汉语言之父赵元任谱曲。歌曲创作于他们学成归国之际,旋律中西合璧、意境深远,十分贴合《梁林》的主题。作曲家程池根据主旋律做了多段情绪变调,在制作过程中,又根据剧本和导演对情绪的实际需要,不厌其烦一次次地创作、修改,直到今天萦绕在我们耳中的音乐。
痛彻心扉的美丽
纵观《梁思成与林徽因》始末,淡淡的忧伤贯穿于整部影片,他们绝世的才华、多舛的命运、坚韧的学术风骨、报国无门的遗憾,如同胡劲草所说,拍这部纪录片就是想说的:缓缓地……你看到美丽的人生……看到诗情画意……看到执著坚忍……看到赤诚之心……最后,你痛彻心扉!那些“痛”来自这有限的时空之外,来自你的心中……
创作《梁林》是一个漫长孤独的过程,很多打动内心的东西,胡劲草是“处心积虑”埋藏在片子的各处,每当听到观众对于片中各处的一些细节作出的“反应”时,胡劲草都会非常欣慰感慨,如同遇到知音。八集片子的时空非常有限,很多人不断追问是不是片子结尾删去很多东西,胡劲草说,如果你在这有限的时空中看到了“痛”,就什么也没删去,这部影片要做的只是让你感觉到“痛”,因为“痛”在你自己的心中。
梁林一生的故事,留下了大量的书信、照片和学术著作,然而要从这烟波浩渺的史料来还原一段清晰的历史,绝非易事。纵观八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那简洁的镜头、清晰的脉络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显现了编导非凡的叙事功底,为此,我们采访了影片的编导胡劲草导演,同她一起探寻创作之路。
拍摄缘起
受人之托 忠人之事
拍摄《梁思成林徽因》是胡劲草为了完成梁林之子梁从诫先生的一个嘱托。
六年前,胡劲草的《幼童》刚刚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梁从诫先生给胡劲草打电话,在表示对《幼童》赞许之情的同时,希望自己父母的故事也能做成这样风格的片子,以正视听。
这在胡劲草看来,是一个几乎不用思考的问题。
关于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事,有太多不同版本的影视文学作品,作为梁林的后代,梁从诫先生对大多数作品都不满意,认为有些作品甚至误导了公众对父母的理解。梁先生希望能够制作一部纪录片相对准确反映其父母的人生,这一希望变为现实经历六年的磨砺。
因为各种原因,选题一再搁置,期间胡劲草与梁先生多次邂逅,一次次下定决心要制作这部纪录片。终于,2007年春节过后,《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正式开拍,这一忙就是三年多的时间。
遗憾的是,开拍之后,梁从诫先生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无法回忆父母的故事,甚至无法辨认当初他拜托的导演。
梁先生在这部纪录片播出后一周去世……或许,他是在知道这部纪录片完成后放心地走了。
叙事的艺术
这个题材并不容易
对于梁思成和林徽因,观众也许并不陌生,书店里永远有各种和梁思成、林徽因相关的各种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尤其是林徽因。而梁思成的名字在这些年开始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因为我们生存的环境开始变化,交通日益拥挤,城市的面貌开始模糊不清,愈来愈分不清是故乡还是他乡……人们开始想起半个世纪前有一位叫做梁思成的学者。
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胡劲草经常会和身边的人有这样的对话。
“在做什么节目?”
“纪录片,梁思成……”
“梁思成,知道。建筑师。哎,哪些建筑是他设计的啊?”
期待的目光。
胡劲草却不能雄壮有力地用排比句给出一连串建筑的名字,她内心开始知道讲述这个故事的艰巨性。
有一次打车,她在车上和司机聊天。司机问她做什么节目,她说出梁思成的名字,结果那位师傅马上接话:
“哦,就是那位一事无成的……做他干吗?。”
胡劲草疑惑地看着他,师傅马上补充道,“不就是那个北京刚解放,保护这个,保护那个,最后啥也没保护了的那个嘛。”
胡劲草无语,但内心告诉她,要讲述的这个故事的残酷性。
2006年,杭州西子湖畔立了一尊别致的塑像:镂空的林徽因剪影,游人路过,说这是女英雄秋瑾。导游介绍说了三句话:她是徐志摩的情人,她毕业于清华大学,她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胡劲草原以为大家都认识梁思成、林徽因,拍摄纪录片的这三年多时间让她意识到这个任务任重而道远。
制作梁林的纪录片,整个过程中胡劲草都在不断去问自己,为什么要在今日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希望告诉人们什么,并且不断在今日我们生存的世界寻找答案。
故事的魅力
相比胡劲草另一部备受赞誉的五集纪录片《幼童》,《梁思成林徽因》可谓风格相似,如出一辙。那部几乎由摇曳的枫树、小火车、老照片所构成的纪录片,伴随娓娓道来的历史竟一点也不枯燥无味,看完之后还有几分意犹未尽,对那“long long ago”的歌谣也是印象深刻,由此很见编者叙事的巧妙。
《幼童》讲述的是发生在晚清中国历史上惊心动魄的一段历史,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上是空白。胡劲草谈到,对《幼童》故事的喜爱是每个稍稍听说基本情节后的人都发自内心的,“梁林”故事亦然,这是一对早已流传世间的著名知识分子夫妇。因此,每一个发现—— 一张老照片,一封信,一本日记本,一本留言簿,一段剪报……任何一点新的史料的出现都让主创人员欣喜若狂,都会让一段历史活灵活现地出现在面前。
胡劲草因为极喜爱这个故事,从那些“影像简单”的史料本身就已经获得了极大的震撼和满足,可能也就没有再动更多别的脑子了,将它们呈现给观众就好了。最打动人的东西也许并不是影像本身,而是故事的魅力。围绕着梁思成与林徽因,他们的父辈、他们的生活、他们为中国建筑史做出的贡献、林徐之间的爱情、林金之间的感情,本身这些故事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这些故事本身魅力,让胡劲草不断去探寻故事背后的故事,一份份资料、一段段历史、一封封书信手稿……每一次阅读都让胡劲草的兴趣增加一分,而这些故事与史料也正是吸引观众的闪光点。故事本身的魅力不再需要绚丽的影像语言渲染,只要简单地展示,观众便可细细体味到。
背后的“挣扎”
两个人的故事经历的大半个世纪,能在短短的八集电视片中讲明白实属不易,而初看这个故事,胡劲草用了“父亲、天书、佛光、流亡、惨胜、荣耀、选择、古城”这样八个词高度概括了梁思成夫妇的一生,围绕这八个词,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以及他们的经历所展现的一个国家的兴衰起伏跃然眼前,这或许是本片最让人赞叹之处。
这部纪录片原定为五集或者六集,然后开始为所有的故事元素安排位置,为每一集的开头结尾设计悬念拉动、起承转合。之后开始细细整理所有的采访素材,仔细阅读在拍摄过程中不断收获的各种史料,撰写各集解说词。在最后的写作过程中,编者意识到故事的丰富性大大超过之前的预想,原有的集数设计被彻底打破,扩展到七集,最后八集。而后,对所有故事的重新洗牌,段落设计重组。
胡劲草最后给八集纪录片定的小标题,是到临近播出时才决定加上的,这些小标题是胡劲草在写作的过程中圈定的每一集的核心主题,虽然名字在不断改变,却最终提炼出了这八个点睛之笔,或许某一集标题的最后那“两个字”是“偶得”,而对这“两个字”的浓缩却是一个缓缓的、久经“挣扎”的过程。
故事如何讲述?
《梁思成林徽因》的整体叙事逻辑是主人公的人生时间线,在遵从大的时间脉络的前提下,按照每一集的主题做信息元素的调整。例如,父亲梁启超寄给儿子的那本《营造法式》发生在儿子留学美国期间,按照时间线,它应该在第一集中出现。而现在放在了第二集《天书》中,目的是考虑信息的集中性和因此被观众接收的更高的抵达率。
李庄六年,是抗战期间梁家流亡生活中最凄惨的六年,林徽因几乎全部在病榻上度过。空空的旧址是胡劲草用来讲述曾经故事的载体,她在这处旧址拍摄了很多次,白天的镜头、黄昏的镜头、晴天的镜头,苦等下雨的镜头。拍摄过程会不断被旅行团打断,她一次一次听到导游对这处“景点”的介绍。关于营造学社旧址,关于这里住过一批研究中国古建筑的人,听众基本无甚反应;关于这里曾经住过的一位才华横溢美丽但不幸的女子,关于她的爱情故事,关于徐志摩、金岳霖,游客开始嬉笑着,调侃着他们听说的这个女子的一切……照相、上厕所,上车游览下一个景点……这基本是每一轮游客到来重复的内容。
在旁边的拍摄者会产生一种很纠结的情绪,久远的思绪被现实世界正在发生的一切绑架后,内心开始躁动不安,躁动中,又隐约感受到历史和现实到底相距多远。导游和他的旅行团被我保留在片中,“粗暴地”横插在另一个时空中卧病在床饱受煎熬的林徽因的影像中间……
对此,胡劲草认为发生在故事相关地点的“今日”的镜头被一次次带入“昨日”,观众无法“集中精力”停留在一个历史层面的叙事上,他的思维会不断被“今日”打断,内心不断被搅动,情绪会受到波动,这就是胡劲草想要的、观众收看情绪的“被撕裂”。
当带着跨越时空的情感再次回到历史叙事的时候,此时,他看到的就不会再是那个单一时空的“从前”了,这种故事的叙述方式打动了很多观众。
影片的后期剪辑阶段,一位"80后"的小姑娘担任技术助理,将近一年的时间,每天的工作就是将画面一个一个串在一起。最开始,她无法接收在一些“唯美”的叙事段落中加入这些“粗暴”的镜头,想一删了之,但就是这种被撕裂的“美”的想法让胡劲草坚持留下了这些看似不合时宜的镜头,而这位技术助理的情绪也被逐渐带入到片子中,性格都变得“深沉”了。
这种“撕裂”带来了特殊的审美效果,很多观众看完片子说他们被感动,打动他们的是故事的叙述方式,而不是特别的影像语言。
艺术风格
无招胜有招
《梁思成林徽因》的画面语言简单却充满了神采,八集影片,没有情景再现、没有扮演,没有当下流行的纪录片表现手法来增加影片的趣味性。简单的画面并没有抹杀画面应有的视觉冲击力,在表现梁思成心目中的东方古国建筑艺术特性时,胡劲草利用独特的拍摄角度、同景别画面却积累剪辑的方式,在舒缓的音乐与配音声中,渲染出东方古国建筑艺术的美。以第八集《古城》为例,贯穿整部影片始终的就是《梁陈方案》、方案内包含的对古城北京改造的规划图,北京原有建筑物的图片等历史资料画面的展示。在讲述梁思成的文章《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时,画面就是一张张中国古建筑的全景、局部的图片的展示,没有画面拼接特技,就是简单的推、拉、摇、移、叠,配以解说词、音乐,完整的故事呼之欲出。
那穿插在影片中满眼郁郁葱葱的荷叶、秋风中瑟瑟的树枝上挂着几片黄叶、在风中摇曳的芦苇、从屋檐上滴下的水滴……于饱含韵味的空镜头引导观众展开无尽的想象。在讲述林徽因逝世时,风中两三支摇摇晃晃的花朵水中竹叶斑驳的倒影,发黄的树叶、缓缓流动的溪水叠映着林徽因美丽的身影、一行行美丽的诗句渐渐飘过,低沉优雅的背景音乐,一种哀思、惆怅、惋惜的感情油然而生。
唯美的风格
影片风格精致,唯美,诗意,内敛,片子的每一个画面、每一段音乐、每一句旁白都富有神韵。解说词中大量使用了林徽因、徐志摩的诗词,配以潺潺流水、风中的树叶、桀骜的花朵,水墨画的画面上飘过林徽因、徐志摩的诗句……胡劲草说,片子的风格是主人公自己定的,他们是建筑史学家,是诗人,但这样一部十分沉静的作品胡劲草也曾担心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会显得格格不入。
漫长的创作过程,让胡劲草完全沉浸在相关的史料中,游走在当事人的内心世界,被震撼,被打动。最后胡劲草试图将这所有的一切都缝制进精心设计的每一个段落中。
幕后故事
浩大的工作量
《梁思成林徽因》的资料十分丰富,仅通信手稿就有近七百页,且信件都是英文写成,笔迹、当年英语用法与今天的差异,还有大量的史料,因此翻译、阅读、整理这些资料工程十分浩大,为了对信件资料的把握尽量接近原文本意,胡劲草请了许多了解并且热爱梁林的国际友人帮助翻译,整理信件与资料,在阅读信件的过程中,朱莉因体力不支而退出,由她的丈夫接手翻译,后来年届八十的Robert加入,再加上多位助编的力量,才最终完成手稿的翻译整理工作。
今天掉过头来细数过去做过的桩桩事件,胡劲草感叹,如果要是一开始就知道有这么多的事,估计就很难有勇气开始了。但幸运的是,无论是整理梁林和费正清夫妇的通信手稿,还是中国营造学社的古建考察图片资料,考察报告,胡劲草都是满怀兴趣开始,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的好奇和新的求知,不断把她引向新的地方。这个过程中的兴奋点成为了编导想尽办法串在一起在最后的节目中和观众分享的故事。
跋山涉水的历程
为了全面真实准确地表现梁林夫妇的一生以及他们为中国建筑史做出的杰出贡献,《梁思成林徽因》的主创人员不仅搜集了大量史料,还走访了大部分当年梁林夫妇学习、工作、居住、研究过的地方,从梁思成的出生地日本、梁林学习的美国常春藤大学园区、当年梁林工作过的东北大学、美国费正清夫妇的家、四川李庄、河北蓟县独乐寺,山西五台佛光寺,应县木塔,昆明龙头村梁林一生给自己盖的唯一一栋房子,四川李庄。
剧组还采访了大量主人公的后人、了解梁林以及了解梁林工作生活的人们、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儿子梁从诫、梁林的外孙女于葵、费正清夫妇的女儿、女婿、梁思成创办的清华建筑系的“老玄武”们,听他们讲述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老师给他们留下的音容笑貌。
通过这些讲述,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费正清费慰梅夫妇等人的形象在众人心中逐渐完善,他们的后代更多是从亲情的角度回忆他们的父母,对父母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的认识由于种种原因而存在缺失,正是胡劲草的这次探寻,把梁林二人生活的各个不同侧面综合起来,相对全面展现了他们的全貌,作为这部纪录片的重要采访对象梁林的子女,他们最珍贵的是提供了他们父母亲情的一面,而这些恰恰是学者、外人所不知的方面。
名人的爱情故事
其实,说起梁思成、林徽因,人们常常会先想到林徽因与徐志摩、林徽因与金岳霖之间的爱情。胡劲草认为,纪录片是一种最大限度还原史实的电视节目样式,在影片中,她没有刻意渲染、也没有刻意回避,只是陈述就好。爱情故事是人生的一部分,他们的一生,这两段爱情故事、不存在讲和不讲的选择,只是怎么讲。
对于林徐故事,凝练、诗意是胡劲草选择的影像呈现,林徐故事的几次出现用的是“对诗”的方式,而研究他们诗歌的观众就会知道,所选用的成对出现的诗歌均发生在不同的时间、空间,这是胡劲草对林徐爱情故事的解读——“时间酿出人生的晶莹和醇香”。对另一位人物“金岳霖”的处理相对简单一些,有关金岳霖和林徽因公开呈现的资讯非常有限,片中的三、四、五、七、八集散点式地多处提供了老金的第一手资讯,这种处理方式是胡劲草对“老金”和梁家关系的解读——老金就是梁家一位无时无处不在的温暖朋友,老金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从属于这个关系。
声音的魅力
无论是《幼童》还是《梁思成林徽因》,片中都出现了多处英语配音,这些配音得来不易。不仅在配音演员的选取上大费周章,在何处使用上也斟酌再三。
在第八集讲述林徽因病危时,她的女儿梁再冰回忆母亲神采奕奕的情形时,画面出现了一张张林徽因温婉、美丽而又充满活力的照片,从青年到老年。先是董倩的英文配音,紧接着出现董倩的中文配音,英文配音渐消,林徽因端庄、娴熟而又干练的形象顺然之间丰满起来。
胡劲草相信,世间每一段回荡的旋律都有一段姻缘,前身今世地等待着和她吟唱的主人公紧紧相拥。整部影片的音乐、音效的运用十分讲究,尤其是对主题曲的选择十分用心。
《幼童》选择了美国民谣“很久以前”(long long ago),翻译出来才发现它与幼童讲述的故事十分贴切。《梁林》的主旋律再次由钱钢老师敲定为《叫我如何不想他》,这首作品诞生于1920年,由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刘半农做词,汉语言之父赵元任谱曲。歌曲创作于他们学成归国之际,旋律中西合璧、意境深远,十分贴合《梁林》的主题。作曲家程池根据主旋律做了多段情绪变调,在制作过程中,又根据剧本和导演对情绪的实际需要,不厌其烦一次次地创作、修改,直到今天萦绕在我们耳中的音乐。
痛彻心扉的美丽
纵观《梁思成与林徽因》始末,淡淡的忧伤贯穿于整部影片,他们绝世的才华、多舛的命运、坚韧的学术风骨、报国无门的遗憾,如同胡劲草所说,拍这部纪录片就是想说的:缓缓地……你看到美丽的人生……看到诗情画意……看到执著坚忍……看到赤诚之心……最后,你痛彻心扉!那些“痛”来自这有限的时空之外,来自你的心中……
创作《梁林》是一个漫长孤独的过程,很多打动内心的东西,胡劲草是“处心积虑”埋藏在片子的各处,每当听到观众对于片中各处的一些细节作出的“反应”时,胡劲草都会非常欣慰感慨,如同遇到知音。八集片子的时空非常有限,很多人不断追问是不是片子结尾删去很多东西,胡劲草说,如果你在这有限的时空中看到了“痛”,就什么也没删去,这部影片要做的只是让你感觉到“痛”,因为“痛”在你自己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