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期望的大学生非学费投入的院校差异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il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实现职业期望,大学生会在学杂费和基本生活费之外投入一定资金以提高自身的知识存量、素质和能力,这种基于职业期望的非学费投入在不同层次院校的大学生中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探讨了不同层次院校大学生基于职业期望的非学费投入的差异和特征,分析了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和所揭示的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期望;非学费投入;院校差异
  作者简介:高飞(1984-),女,安徽巢湖人,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明(1960-),男,江西萍乡人,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湖南 长沙 41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基于职业期望的大学生非学费投入研究”(CX2010B3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3-0161-03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人才资源,毕业后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他们对未来职业的期望日益多元化。为了在未来的就业市场和事业发展中获得比较优势,许多大学生都会在学杂费之外进行非学费投入,这种基于职业期望的非学费投入能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存量。为了了解和掌握不同层次院校大学生基于职业期望的非学费投入的差异和特点,我们对多所不同层次的高校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就业均采用计划模式,大学生没有择业的自主权,其就业须服从国家安排,在学习期间几乎不存在与职业期望有关的非学费投入行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渐完善,大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使得高校不再是象牙塔,它与人才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由于人才市场需求的多变性和复杂性,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与市场需求的变化步调一致,所培养的人才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往往达不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顺利实现职业期望,许多大学生逐渐有选择地进行非学费投入。
  所谓基于职业期望的大学生非学费投入是指在学杂费和基本生活费之外,大学生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在知识学习、素质提高、能力增强等方面所投入的资金,主要包括考研、考证、培训等方面的投入。目前,学术界对不同层次院校基于职业期望的大学生非学费投入差异的专门研究较少,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择业价值观的院校差异研究以及对大学生考研、考证等具体非学费投入行为的院校差异研究则较多。在职业价值观、择业价值观的院校差异研究方面,薛淑芳(2008)将高校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公办类和民办类,认为师范和非师范类高校的大学生在择业动机和择业价值观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公办和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在择业认知和动机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1]张光旭等(2008)对不同学校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比较,认为工科大学、综合性大学和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的某些方面,如职业选择、就业担心的问题、与个体有关的职业价值观等方面存在不同,在职业选择上工科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大学生更注重兴趣爱好和工资待遇,而职业院校的大学生较多地考虑到父母的意见。[2]都三强等(2009)研究了重点大学的大学生和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的差异,认为普通和重点高校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声望地位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在大学生非学费投入个别行为的学校差异研究方面,石丽媛(2008)通过研究发现,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在考研动机、焦虑程度和心理健康方面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4]田畅(2008)研究了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为个人素质拓展而接受教育培养所发生的选择性消费问题,这部分花费也包括非学费投入部分,他认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的学生在教育消费的原因和目的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5]
  二、抽样调查
  1.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共设计了十二个问题,包括三个基本信息题和九个设问问题。研究中我们将不同院校的专业类别划分为五大类,即文科类专业、理科类专业、工科类专业、财经类专业和其他类专业,依据专业类别和性别比例发放问卷。问卷主体部分的九个问题涉及两个方面,即职业期望方面和非学费投入方面,包括三个多项选择题和六个单选题,重点获取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影响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获取证书的数量、非学费投入额度等信息。
  2.问卷发放
  对十所院校进行了分层抽样,分别对两种不同层次的院校,即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湖南省部分高校的2010届毕业生共发放3550份问卷,回收问卷3097份,回收率为87.2%,其中有效问卷2768份,有效率为89.4%。如表1所示。
  (1)本科层次院校:选取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和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作为本科院校的调查对象。这几所高校办学各有特色。
  湖南大学是综合型大学的典型代表,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其专业覆盖十大学科门类,是全国部属高校中颇具实力和特色的学校;湖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师范与非师范并举的多学科大学,是湖南省省属高校中首批“211工程”建设的大学之一,其专业设置涵盖十一个学科门类,颇具代表性;长沙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科专业具有鲜明的交通、电力、水利特色,在样本中很也有代表性;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林业局重点建设的高校,但只调查该校的农林类专业的大学生;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和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是典型的独立学院,它们作为民办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同类学校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其毕业生也成为了问卷调查的重要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在本科院校共发放问卷2230份,回收1935份,回收率86.8%,其中有效问卷为1673份,有效率为86.5%。
  (2)高职高专层次院校: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将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三所高等职业学校的大学生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专科专业大学毕业生作为样本的一部分进行问卷调查。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在高职院校中特色鲜明;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是商务厅主办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其专业设置独树一帜,具有“四外”的办学特色;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历史悠久,虽然2008年升格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但是仍设有27个专科专业,与本研究有关的各大类专业均有很好的发展,对本研究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问卷调查在高职高专院校共发放问卷1320份,回收1162份,回收率88%,其中有效问卷为1095份,有效率为94.2%。
  三、数据分析
  运用SPSS17.0软件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方法包括多重反应分析、卡方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曼.惠特尼U检验,检验结果(差异部分)分析如下:
  1.大学生职业期望的院校差异
  如表2所示,不同层次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在事业单位员工、企业员工和其他类型职业的职业期望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在公务员的职业期望方面,不同层次高校毕业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31.4%的本科院校大学生和28.6%的高职高专大学生愿意成为公务员。数据表明,更多的本科院校大学毕业生愿意从事公务员职业。
  有研究表明,在我国公务员招考过程中,学历歧视的问题普遍存在。学历歧视具体表现为学历性质歧视和学校性质歧视。[6]近几年公务员招考职位往往要求报考者拥有统招(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能报考公务员职位的范围比本科院校毕业生狭窄。除了公务员招考过程存在歧视现象等外部因素之外,个人性格、爱好等内部因素也是毕业生在公务员的职业期望方面存在院校差异的重要原因。
  分组变量:学校层次。
  2.大学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的院校差异
  大学生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表3所示,不同层次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在工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和其他因素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在个人兴趣爱好和专业对口因素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29.7%的本科院校大学生和26.6%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受个人兴趣爱好因素的影响;6.2%的本科院校大学生和8.7%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受专业对口因素的影响。数据表明,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较重视工资福利待遇因素;本科院校大学生较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更注重个人兴趣爱好因素,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比本科院校学生更注重专业对口的因素。
  高职高专院校与本科高校的专业建设是有很大区别的,处理职业和专业的关系不一样,本科高校专业建设尤其注重学科发展,而高职高专教育是职业教育,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针对社会某一岗位或岗位群的,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7]同时,高职高专院校和本科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各种差异促使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比本科院校毕业生较重视专业对口因素,而本科院校毕业生则比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较重视个人兴趣爱好因素。
  分组变量:学校层次。
  3.大学生获取证书数量的院校差异
  如表4所示,不同层次院校的大学毕业生拥有的证书数量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t=2.813,P<0.01。48.5%的本科毕业生和49.0%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拥有1~2本证书,31.9%的本科毕业生和32.4%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拥有3~4本证书,8.5%的本科毕业生和5.2%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拥有5本以上证书。表4的数据表明,本科院校毕业生平均拥有的证书数量多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平均拥有的证书数量。
  高职高专院校重视职业教育,而本科院校则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科研性。《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对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和薪资情况进行了总结,其研究数据表明,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半年后的就业率和月薪增长上强于本科毕业生。[8]就目前来说,本科生的文凭没有硕士和博士高,而专业与职业的联系又没有高职高专毕业生紧密,他们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会多考证书。
  分组变量:学校层次。
  4.大学生非学费投入信息来源渠道的院校差异
  如表5所示,不同层次院校大学毕业生的非学费投入信息来源渠道在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宣传和广告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44.0%的本科院校毕业生和31.9%的高职高专毕业生选择了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宣传和广告。不同层次院校大学毕业生在高校的就业指导渠道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29.1%的本科院校毕业生和41.2%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非学费投入信息来源于高校就业指导。数据表明,更多的本科院校毕业生的非学费投入信息来源于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宣传和广告,而更多的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非学费投入信息来源于高校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非学费投入主要的信息来源渠道是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和高校的就业指导。高校就业指导的工作情况各不相同,总的来说,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状况比本科院校略好。
  分组变量:学校层次。
  5.大学生平均每学期可自由支配的资金的院校差异
  如表6所示,不同层次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平均每学期可以自由支配的资金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t=5.313,P<0.01。平均每学期可自由支配的资金在500元以下的本科院校毕业生和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比例分别为10.7%和14.4%。平均每学期可自由支配的资金在500~1000元的本科院校毕业生比例和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比例分别为33.2%和38.3%。平均每学期可自由支配的资金在1000~2000元的本科院校毕业生比例和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比例分别为35.1%和32.9%。平均每学期可自由支配的资金在2000元以上的本科院校毕业生比例和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比例分别为20.9%和14.4%。本科院校大学毕业生平均每学期可自由支配的资金额高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可支配金额。
  大学生在学杂费和基本的衣食住行费用之外,还能自由支配一部分资金,这部分资金是大学生进行非学费投入的主要资金来源。本科院校毕业生平均每学期可自由支配的资金比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多,但由非学费投入金额的院校差异情况可知,他们的非学费投入金额并没有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多,说明他们将很大一部分可自由支配的资金没有用在能增加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活动方面。
  分组变量:学校层次。
  6.大学生非学费投入金额的院校差异
  不同层次院校大学生大学期间进行非学费投入活动的金额不存在显著差异,检测结果是t=-1.890,P>0.05。大学生逐渐意识到只有投入一定的资金增加自身的知识存量、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职业期望。
  四、结论和启示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本科院校大学毕业生比高职高专院校大学毕业生更期望从事公务员职业,平均拥有的证书数量和平均每学期可自由支配的资金金额较高职高专院校大学毕业生多,更多本科院校学生的非学费投入信息来源于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宣传和广告;高职高专院校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更注重专业对口的因素,更多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非学费投入信息来源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另外,基于职业期望的大学生非学费投入的院校差异研究,从侧面揭示了我国公务员招考过程中的歧视问题、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歧视问题、高校的专业设置、教育教学、就业指导不合理的问题、大学生消费和非学费投入行为不合理的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大学生实现职业期望和职业发展的阻碍。因此,高校有责任和义务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按市场需求调整课程和专业的设置,完善就业指导体系;政府应制订公共政策保障社会公平,促进大学生就业,主动监管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大学生也要理性选择非学费投入的方向,构建合理的职业期望和消费方式,正确处理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薛淑芳.大学生择业观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河南省大学生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08:14-15.
  [2]张光旭,夏延玲.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Z1):123.
  [3]都三强.李娟.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4):24.
  [4]石丽媛.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考研心理调查与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2008,(4):183.
  [5]田畅.大学生教育消费模式选择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23-24.
  [6]黄诗童.公务员招考中的学历歧视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9:18-20.
  [7]袁淡青,高职高专专业建设研究[J].高职高专教育研究,2005,(S1):12.
  [8]常红.2009毕业生就业率约86.6%就业率高职大于本科[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1761933.html.
  (责任编辑:王祝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科技创新其特色和优势成果是提升高校影响力的“原动力”;成果推广应用是提高高校影响力的“生产力”;积极参与有利于提高高校社会影响力;科技创新平台有利于高校科技竞争力发展;抓住省局共建历史机遇,推动高校科技发展。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影响力  作者简介:杨国浩(1976-),男,河南巩义人,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讲师;殷海成(1964-),男,河南驻马店人,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期刊
摘要:人从出生开始就要经历社会化的洗礼,语言也是如此,只有在社会的过程中才能丰富自身,优化自身。合作是社会基本的互动方式,提倡在合作化的课堂中学习社会化的语言,语言要社会化,真实化,情境化,合作化,交际化。  关键词:社会化语言;合作化课堂;社会化课堂  作者简介:陈江(1988-),女,浙江温州人,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王瑶(1985-),女,湖北襄樊人,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和获取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职高专图书馆在新形势下为教学与科研服务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高职高专;图书馆;教学;科研;服务  作者简介:吕土寨(1981-),男,河南许昌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助理馆员;田建华(1962-),女,四川平昌人,郑州电
期刊
摘要:在常见的词汇学习策略研究和分类的基础上,笔者将词汇学习策略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将策略培训融入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此次实证研究,笔者得出了以下结论和启示:策略培训需与外语教学融为一体;注重词汇的输入、输出相结合;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多种策略的能力;强调课后复习巩固,注重学生自我监督、评估和检测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词汇学习;策略;培训   作者简介:付英(1974-),
期刊
摘要:大学特色化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色化发展正在成为大学发展的一种自觉追求,这同时对大学校长的领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首先阐述了大学特色化发展中校长领导能力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大学校长领导能力的结构,其中包括科学完善的组织经营能力、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能力以及超越常人的执行能力,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对校长提出了几点价值诉求,也就是如何提升大学校长的领导能力,希望能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有所裨益
期刊
摘要:TAFE是技术与继续教育的简称,在澳大利亚泛指职业教育培训和办学单位。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澳大利亚启思蒙学院合作引入TAFE教育体系,并开设中澳合作办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已将近7年。本文分析了TAFE模式与行业结合的特点,结合本校中澳合作办学的经验,对如何融合TAFE教学模式与传统电力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出了几点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TAFE;电力行业;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徐相波(19
期刊
摘要:从高等院校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是新时期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源头工程”,优化高校选调生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讨论优化高校选调生工作的原则以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选调生;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王鹤云(1985-),女,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陈少平(1957-),男,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学校党委副书记,研究员。(福建福州350108)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在我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总体形式。要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体系、课程体系,有重点有计划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以预防为主,以发展性目标为核心,要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知识化和讲授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构  作者简介:张彦军(1977-),男,甘肃酒泉人,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期刊
摘要:本文对大学后教育的特点和人才转型的社会需求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大学后教育在人才转型中的优势作用。  关键词:大学后教育;人才转型;终身教育  作者简介:解建红(1966-),女,山西闻喜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教授;张毓华(1958-),女,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图书馆书记兼副馆长,助理研究员。(北京10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校级教育教学与改革研究项目(
期刊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安徽理工大学在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以优势传统产业和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以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以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为平台,以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及教学方法与形式改革为核心,以高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