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但是随之出现的问题也不少。东西部区域经济巨大的差距是众所周知的老问题。本文选取东西部的两个典型省份浙江和贵州最近几年的数据来具体的描述当下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然后依据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等来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以及后果,最后对解决该问题得出一切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距;贵州省;浙江省;人均GDP;恩格尔系数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7-00-02
一、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表现
1.中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差距表现概述
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是区域经济的特点,地区经济发展中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巨大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东西部地区无论在GDP总量上,还是在人均GDP、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的现代化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愈演愈烈。
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加上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缓慢,自改革开放之后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日渐明显,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差距比在短短五年翻了十倍,所以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擴大的趋势已明确,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性也日益凸显。
2.具体到贵州和浙江经济发展差距表现
对比贵州省和浙江经济发展状况,我们具体选取三个指标,人均GDP,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来进行对两个省份的经济发展差距做具体分析。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常作为 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它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
贵州省和浙江省13年来人均GDP一直保持有差距,浙江省人均GDP大于贵州人均GDP,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两者的差距在不断的扩大。由于GDP所能代表的经济含义可以判断出两地的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增加。
浙江省和贵州省的城镇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一直有一定的差距,并且贵州省的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一直大于浙江省的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根据上述的恩格尔系数所代表的含义可以表明贵州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低于浙江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
贵州省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和浙江城镇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差距比较大,贵州省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持续远大于浙江省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这很明显的额表现出贵州省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低于浙江省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
由以上几项数据共同都反映出当下贵州省和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从而广义上表现出东西部地区当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
二、贵州和浙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原因
1.贵州省和浙江省生产要素区别
资本、劳动力和生产技术是生产投入的摹本要素,没有这三者,生产便成了无米之炊。这三要素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资本、劳动力和生产技术上存在的差异是导致区域地区经济差距的原因之一。贵州省现有A股上市公司17家,16家在国内A股上市,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在美国上市,这17家上市公司先后在资本市场共募集资金超过110亿元。截至2008年底,贵州上市公司总市值达1361.27亿元,占贵州省同期GDP的40%。上市公司数量只占全国总数的1%,处于倒数第4位,仅超过宁夏、青海、西藏,总股本为480960.42万股,占全国A股上市公司总股本的0.22%。从地区分布来看也极不平衡,黔东南、黔西南、黔南、铜仁、毕节5个地区至今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贵州省上市后备资源缺乏,截至2008年12月,根据贵州证监局的备案,已完成和正进行上市辅导的企业仅有3家。已纳入上市后备资源库的70余家企业,只有l0户经过了股份制改造,满足条件又有上市意愿的后备企业严重缺乏。
而浙江省则资本活跃。2012年浙江省共新增45家上市公司,浙江境内上市公司数量增至220家,居全国第二位。纺织服装、机械、化工化纤等传统制造业仍是浙企上市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去年浙江省新增上市公司中,39家公司通过IPO上市,6家借壳上市。统计数据显示,39家IPO浙企共募集资金132.92亿元,平均每只新股募资3.4亿元,其中有33家获得超募资金,25家募集过亿元。浙江的民营小企业非常活跃,使其经济有很大的活力。
2.贵州省和浙江省制度区别
制度是维持生产和交易有序进行的保障。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就是游戏规则,正确的的制度安排不仅可以保证生产、交易顺利进行,而且还可以提高生产和交易的效率。因此,区域之间的制度差异是其经济差异的一原因。
“浙江模式”是一种市场经济制度框架下的一种成功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成功典型,它主要特征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制度变化及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由于浙江个体经济的发展历史奠定了其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在全国其他区域经济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浙江的民营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生主力军。在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时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转变时,浙江民营经济已初具规模,加上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又进一步推动了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最终由民营经济的快速增长拉动浙江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贵州和浙江经济发展差距导致的后果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总量及经济发展速度方面,由于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存在扩大的趋势,与之相关的社会发展差距问题也将在市场转型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区域社会全方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支撑,若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则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也会出现差异,本文将从地方公共支出与公共服务、地区就业机会与失业率、人口迁移与劳动力流动三方面着手分析经济差距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对地方公共支出和公共服务的影响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是决定该区域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变量,因而间接成为决定地方公共服务领域支出的关键因素。2004年,中国31个省区市GRP与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支出的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870和0.899;人均GRP与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和人均地方财政支出的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958和0.817。由上可知,区域性财政收入及支出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正想關关系,即区域经济总量越大,其区域性财政收入及支出也相应越大;反之则越小。所以为推动区域社会公共财政支出的增长及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地方政府必须着力提高区域经济总量规模及发展速度。
由于浙江经济总量规模较大,财政收入来源多元化且稳定化,因而其可支配财政支出规模也较大。在支出总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各项公共服务水平也有所保证。相比之下,贵州由于经济规模较小,财政收入量也较浙江地区相差甚远,且经常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因而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可支配公共支出总量也有所限制;在此基础上,为弥补地方政府的收支缺口,保证区域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贵州省各级政府便形成了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依赖。但由于我国的财转移支付制度有待完善,且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不利于区域财政收支的可持续增长发展,所以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将导致地方性可支配财政支出规模差距的扩大,进而导致区域性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逐渐拉大。
2.对地区就业机会和失业率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的另一大社会影响体现在区域就业水平方面。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构成区域经济差距过大的原因,也导致了不同区域间就业环境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区域性就业环境越优越,就业机会也越大;反之,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则区域性就业环境就不够完善,就业机会也就越小。由上可知,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导致了不同地区间就业机会的不均等。由于浙江工业化及成城镇化水平较高,因而产业集聚效应越明显,进而就业机会及就业环境、待遇也相对较高。而贵州由于经济规模总量落后,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化进程都相对落后,所以相较而言其工作岗位就较为稀缺,所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其他地区外移,进而又反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二者相比,浙江非农业就业总人数、增速以及城镇就业率的绝对值、增速都要高于贵州地区。
前面已经指出,浙江省的民营资本活跃,民营企业是减少失业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们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而贵州多资源类的国企,减少失业率的作用低。
3.对人口迁移与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由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就业机会的影响分析可知,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差形成了劳动力由经济低梯度地区向高梯度地区转移的动力。而大量劳动力的聚集又进一步加深了区域产业集聚化水平,进而又形成了新的劳动力转移推动力。据统计,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度并未发生明显变动。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度明显提高,且在1997年之后呈现出稳步提高的趋势。无论是按总产值还是从业人员计算,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的区位基尼系数近年来都出现了稳步提高的趋势。这表明,在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成为区域产业聚集程度差异的重要原因。
由于东部地区成熟的经济发展体系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而在中西部地区无法消化的劳动力逐渐向东部地区转移,进而形成了我国劳动力资源大规模转移的现状,不仅增加了区域间的运输压力,也增加了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障碍及发达地区社会发展的协调成本。据统计,目前在广东就业半年以上的农民工有2 200万人,其中来自外省的超过1 600万人,占全国总量的20%左右。虽然这些外来劳动力极大地促进了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历史及户籍、社保等制度的不完善,外来劳动力难以融入打工城市的社会发展,也构成了经济发达地区公用服务领域及社会保障领域的一大难题。
四、缩小贵州和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相关对策
1.充分利用国家政策
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很容易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贵州地区由于经济水平低,从而人均收入、人均支出水平低下,致使其没有支付能力承接东部发达地区转移,阻碍了贵州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贵州地区缺乏新的经济实力,没有能力发挥后发优辨,实现赶超。与浙江等东部地区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会进一步扩大。既然市场的作用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的差异。那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借助市场以外的力量,即政府的财政力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财政方而讲,主要是如何提高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通过财政对落后地区的“杠杆作用”,提高落后地区自身经济发展能力。
2.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
虽然贵州地区的经济规模总量在短时间内无法赶超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但贵州可以通过挖掘自身特殊的比较优势实现后发增长。贵州在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不具备绝对优势,但在第一产业,尤其是在烟草行业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所以贵州应根据自身优势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首先,贵州应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大力推动第一产业的发展,着力促进产业链向下游行业的延伸,进而加快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衔接。要重点推动区域特色产品产业的发展,如生物药业、烟酒行业等。其次,贵州应积极承接中东部地区成熟产业的梯度转移,通过产业园区的聚集效应积极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发挥转移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产业园区的政策倾斜力度,着力培育区域性优势行业。最后,贵州各级政府应坚持不懈地扩大地区旅游形象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及民族特色资源,大力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的快速增长。
3.要有国际竞争意识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连接日益紧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因而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各地区除努力保持自身经济发展优势之外,还必须积极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相融合。虽然西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程度较低,但随着西部地区对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国内各区域间的经济联系程度也在不断增加。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不仅东部沿海地区要提高参与国际竞争意识,中西部地区也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向国际经济各产业发展标准靠拢。未来中央政府应继续加快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着力缩小东西二元格局的不利影响,通过区域间不同比较优势的发挥,协调各区域的增长,进而促进我国在国际市场的优势发挥,提高国际市场占有度。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0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蔡昉,林毅夫.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窦玲.制度供给差异与区域经济增长[D].西北大学,2006.
[4]王玲玲,焦振华.论平衡区域经济差异的财政政策[J].财经从横,2005.
作者简介:张 莉(1988-),女,河南漯河人,贵州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距;贵州省;浙江省;人均GDP;恩格尔系数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7-00-02
一、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表现
1.中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差距表现概述
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是区域经济的特点,地区经济发展中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巨大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东西部地区无论在GDP总量上,还是在人均GDP、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的现代化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愈演愈烈。
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加上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缓慢,自改革开放之后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日渐明显,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差距比在短短五年翻了十倍,所以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擴大的趋势已明确,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性也日益凸显。
2.具体到贵州和浙江经济发展差距表现
对比贵州省和浙江经济发展状况,我们具体选取三个指标,人均GDP,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来进行对两个省份的经济发展差距做具体分析。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常作为 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它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
贵州省和浙江省13年来人均GDP一直保持有差距,浙江省人均GDP大于贵州人均GDP,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两者的差距在不断的扩大。由于GDP所能代表的经济含义可以判断出两地的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增加。
浙江省和贵州省的城镇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一直有一定的差距,并且贵州省的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一直大于浙江省的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根据上述的恩格尔系数所代表的含义可以表明贵州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低于浙江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
贵州省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和浙江城镇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差距比较大,贵州省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持续远大于浙江省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这很明显的额表现出贵州省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低于浙江省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
由以上几项数据共同都反映出当下贵州省和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从而广义上表现出东西部地区当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
二、贵州和浙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原因
1.贵州省和浙江省生产要素区别
资本、劳动力和生产技术是生产投入的摹本要素,没有这三者,生产便成了无米之炊。这三要素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资本、劳动力和生产技术上存在的差异是导致区域地区经济差距的原因之一。贵州省现有A股上市公司17家,16家在国内A股上市,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在美国上市,这17家上市公司先后在资本市场共募集资金超过110亿元。截至2008年底,贵州上市公司总市值达1361.27亿元,占贵州省同期GDP的40%。上市公司数量只占全国总数的1%,处于倒数第4位,仅超过宁夏、青海、西藏,总股本为480960.42万股,占全国A股上市公司总股本的0.22%。从地区分布来看也极不平衡,黔东南、黔西南、黔南、铜仁、毕节5个地区至今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贵州省上市后备资源缺乏,截至2008年12月,根据贵州证监局的备案,已完成和正进行上市辅导的企业仅有3家。已纳入上市后备资源库的70余家企业,只有l0户经过了股份制改造,满足条件又有上市意愿的后备企业严重缺乏。
而浙江省则资本活跃。2012年浙江省共新增45家上市公司,浙江境内上市公司数量增至220家,居全国第二位。纺织服装、机械、化工化纤等传统制造业仍是浙企上市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去年浙江省新增上市公司中,39家公司通过IPO上市,6家借壳上市。统计数据显示,39家IPO浙企共募集资金132.92亿元,平均每只新股募资3.4亿元,其中有33家获得超募资金,25家募集过亿元。浙江的民营小企业非常活跃,使其经济有很大的活力。
2.贵州省和浙江省制度区别
制度是维持生产和交易有序进行的保障。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就是游戏规则,正确的的制度安排不仅可以保证生产、交易顺利进行,而且还可以提高生产和交易的效率。因此,区域之间的制度差异是其经济差异的一原因。
“浙江模式”是一种市场经济制度框架下的一种成功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成功典型,它主要特征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制度变化及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由于浙江个体经济的发展历史奠定了其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在全国其他区域经济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浙江的民营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生主力军。在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时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转变时,浙江民营经济已初具规模,加上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又进一步推动了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最终由民营经济的快速增长拉动浙江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贵州和浙江经济发展差距导致的后果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总量及经济发展速度方面,由于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存在扩大的趋势,与之相关的社会发展差距问题也将在市场转型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区域社会全方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支撑,若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则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也会出现差异,本文将从地方公共支出与公共服务、地区就业机会与失业率、人口迁移与劳动力流动三方面着手分析经济差距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对地方公共支出和公共服务的影响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是决定该区域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变量,因而间接成为决定地方公共服务领域支出的关键因素。2004年,中国31个省区市GRP与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支出的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870和0.899;人均GRP与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和人均地方财政支出的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958和0.817。由上可知,区域性财政收入及支出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正想關关系,即区域经济总量越大,其区域性财政收入及支出也相应越大;反之则越小。所以为推动区域社会公共财政支出的增长及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地方政府必须着力提高区域经济总量规模及发展速度。
由于浙江经济总量规模较大,财政收入来源多元化且稳定化,因而其可支配财政支出规模也较大。在支出总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各项公共服务水平也有所保证。相比之下,贵州由于经济规模较小,财政收入量也较浙江地区相差甚远,且经常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因而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可支配公共支出总量也有所限制;在此基础上,为弥补地方政府的收支缺口,保证区域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贵州省各级政府便形成了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依赖。但由于我国的财转移支付制度有待完善,且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不利于区域财政收支的可持续增长发展,所以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将导致地方性可支配财政支出规模差距的扩大,进而导致区域性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逐渐拉大。
2.对地区就业机会和失业率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的另一大社会影响体现在区域就业水平方面。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构成区域经济差距过大的原因,也导致了不同区域间就业环境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区域性就业环境越优越,就业机会也越大;反之,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则区域性就业环境就不够完善,就业机会也就越小。由上可知,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导致了不同地区间就业机会的不均等。由于浙江工业化及成城镇化水平较高,因而产业集聚效应越明显,进而就业机会及就业环境、待遇也相对较高。而贵州由于经济规模总量落后,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化进程都相对落后,所以相较而言其工作岗位就较为稀缺,所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其他地区外移,进而又反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二者相比,浙江非农业就业总人数、增速以及城镇就业率的绝对值、增速都要高于贵州地区。
前面已经指出,浙江省的民营资本活跃,民营企业是减少失业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们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而贵州多资源类的国企,减少失业率的作用低。
3.对人口迁移与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由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就业机会的影响分析可知,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差形成了劳动力由经济低梯度地区向高梯度地区转移的动力。而大量劳动力的聚集又进一步加深了区域产业集聚化水平,进而又形成了新的劳动力转移推动力。据统计,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度并未发生明显变动。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度明显提高,且在1997年之后呈现出稳步提高的趋势。无论是按总产值还是从业人员计算,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的区位基尼系数近年来都出现了稳步提高的趋势。这表明,在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成为区域产业聚集程度差异的重要原因。
由于东部地区成熟的经济发展体系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而在中西部地区无法消化的劳动力逐渐向东部地区转移,进而形成了我国劳动力资源大规模转移的现状,不仅增加了区域间的运输压力,也增加了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障碍及发达地区社会发展的协调成本。据统计,目前在广东就业半年以上的农民工有2 200万人,其中来自外省的超过1 600万人,占全国总量的20%左右。虽然这些外来劳动力极大地促进了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历史及户籍、社保等制度的不完善,外来劳动力难以融入打工城市的社会发展,也构成了经济发达地区公用服务领域及社会保障领域的一大难题。
四、缩小贵州和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相关对策
1.充分利用国家政策
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很容易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贵州地区由于经济水平低,从而人均收入、人均支出水平低下,致使其没有支付能力承接东部发达地区转移,阻碍了贵州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贵州地区缺乏新的经济实力,没有能力发挥后发优辨,实现赶超。与浙江等东部地区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会进一步扩大。既然市场的作用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的差异。那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借助市场以外的力量,即政府的财政力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财政方而讲,主要是如何提高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通过财政对落后地区的“杠杆作用”,提高落后地区自身经济发展能力。
2.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
虽然贵州地区的经济规模总量在短时间内无法赶超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但贵州可以通过挖掘自身特殊的比较优势实现后发增长。贵州在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不具备绝对优势,但在第一产业,尤其是在烟草行业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所以贵州应根据自身优势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首先,贵州应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大力推动第一产业的发展,着力促进产业链向下游行业的延伸,进而加快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衔接。要重点推动区域特色产品产业的发展,如生物药业、烟酒行业等。其次,贵州应积极承接中东部地区成熟产业的梯度转移,通过产业园区的聚集效应积极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发挥转移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产业园区的政策倾斜力度,着力培育区域性优势行业。最后,贵州各级政府应坚持不懈地扩大地区旅游形象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及民族特色资源,大力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的快速增长。
3.要有国际竞争意识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连接日益紧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因而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各地区除努力保持自身经济发展优势之外,还必须积极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相融合。虽然西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程度较低,但随着西部地区对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国内各区域间的经济联系程度也在不断增加。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不仅东部沿海地区要提高参与国际竞争意识,中西部地区也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向国际经济各产业发展标准靠拢。未来中央政府应继续加快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着力缩小东西二元格局的不利影响,通过区域间不同比较优势的发挥,协调各区域的增长,进而促进我国在国际市场的优势发挥,提高国际市场占有度。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0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蔡昉,林毅夫.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窦玲.制度供给差异与区域经济增长[D].西北大学,2006.
[4]王玲玲,焦振华.论平衡区域经济差异的财政政策[J].财经从横,2005.
作者简介:张 莉(1988-),女,河南漯河人,贵州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