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三境界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qidf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究竟要达到怎样的教育境地,一直是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茫然所在。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应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大量地与文本语言的对话,达成画境、情境、心境的教育目标。
  画境——对文本语言的粗吞感知
  汉代著名学者杨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语言的对话,唤醒学生的各种感官,用心灵去感受,产生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映现在学生的眼前。这大致于我国二十世纪中期的文学产物—“连环画”的阅读极似相关。
  在这一层次学生与文本语言的对话中,可适当让学生观察一些配套的教学挂图,欣赏一些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把平铺直叙的语言文字符号化成声像并茂的图文信息,融入学生的各种感官,增强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变单一的语言文字学习为立体的课堂教学生态。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时,教师把精心制作好的课件用多媒体演示:“亭台楼阁”、“山乡村野”、“平湖秋月”、“安谰园”、“狮子林”、“蓬莱瑶台”、“西洋景观 ”等景致,再配上典雅的音乐和富有诗意的解说词,学生更能对圆明园昔日的景观之多之 美通过课件欣赏与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形成相一致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与语言文字的对话效果。
  这是学生初层次的与文本对话,学生大致读懂文本主要叙述了哪件事?主要人物是谁?围绕什么问题来写?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达到对文本语言整体粗吞感知的这一境界。
  情境——对文本语言的细嚼演绎
  不断丰富文本语言的意境,让学生用内心去感悟,入情入境与文本语言进行对话,对文本语言有情真意切的体验。这大致于动物吃食的反刍原理一般,通过细嚼来消化吸收营养。
  在这一层次学生与文本语言的对话中,指导学生对重点语言部分进行细嚼演绎。予丰富文本语言的情境,增强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情感体验。
  细嚼文本——想象语言意境。老教育家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情感的影响下,依据文本的语言内容想象其意境,然后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又移入意境、丰富意境,经过多层对流,产生一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移情现象。至此,学生对文本语言的 对话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把课文的此情此景变为学生的内心体验,达到临其境,经其事,见其人,识其物,闻其声,感其情,让学生进入文本语言描述的特定“角色”中。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第四自然段“顶峰杀敌”的壮烈场景,在分析其中比喻句“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时,让学生想象为什么用“雹子”比喻“石头”,包含着什么情感?学生根据文本的故事情节,体验到五壮士对敌人的情感,就如雹子一样冰冷无情、刻骨仇恨。通过想象语言的意境,学生对此部分文本语言的情感体验加深了、丰富了,进入了文本语言描述的特定状态中。
  细嚼文本——模拟语言场景。在细嚼文本语言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虚拟语言场景的演示操作,使深奥抽象的语言直观形象化,同样能激发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情感体验。如叶圣陶笔下的《荷花》,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把各自制作好的“荷叶”、“荷花”上台演示,哪满池荷叶如何“挨挨挤挤”,哪不同开放状态的荷花如何“翩翩起舞”,尽览心中,学生对此部分文本语言的情感体验就水到渠成。再如把一些文本的精彩故事用上文本中的重点词句编成课本剧等,这些都是激发学生细嚼文本语言的有效手段。
  这是学生深入的与文本对话,理清文本的思路,认识人物的特征,明白其中的道理,领会表达的感情,明确阐述的观点等深层次地与文本语言对话,达到对文本语言的细嚼演绎情感体验的这一境界。
  心境——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汲取
  潜心会文本,润物细无声。对文本语言要有充分地品味,用心去感受文本语言的感情色彩,才能与文本的作者形成一致的情感共鸣,予培养敏锐语感;用心去感受文本语言的妙笔生花所在,才能汲取文本语言表达艺术的精华,蓄积语言功力。
  品读语言,培养敏锐语感。朗读课文,以声传情,是培养学生敏锐语感的基本方法。琅琅书声,能读出文章中回肠荡气的韵味;抑扬顿挫,能读出文章中慷慨磅礴的气势;音域高低,能读出文章中悲喜交织的感情。把文章情感化为声音传入学生的耳际,把文本语言赋予活的情感信号“摄”入学生的脑海,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对语言有敏锐地感受最为有效的策略,而且应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要抓实、抓好、抓早。在读中,品出文本语言的情感;在读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品味语言,内化语言功力。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是名人名篇,在语言文字表达上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品读课文时,不断地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组句、构段、谋篇、表情达意的匠心独运,吸纳文本语言的表达艺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以此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这是学生与文本语言对话的最高境地,也是让学生潜心与文本对话的核心内容,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品读语言、品味语言,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扎实有效的提高,语言文字训练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也才能全面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教育实效。
其他文献
小学教育是国家义务教育的主要阶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全局性的地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当前小学教师职称与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作为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承者,小学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和落实者。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2007年底,全国小学教职工613.38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61.26万人,小学专任教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寒冷夜晚,有位登山队员正在奋力向着一个高峰攀登,就在离山顶只剩下几米的地方,他滑倒了,不断地下坠着……当他一心一意地想着此刻死亡是在如何快速地接近时,突然间,系在腰间的绳子重重地拉住了他。他整个人被吊在半空中,而那根绳子是惟一拉住他的东西。在这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求助无门的境况中,他一点办法也没有。  一阵短暂的思考后,登山者决定继续全力抓住那根救命的绳子。第二
怎样做好班主任,怎样出色的完成自己的管理工作,这是每一个年轻班主任时刻思考的问题。从事班主任工作期间, 我在学生中“摸爬滚打”, 细品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边从事中学英语教学,一边摸索班主任的为师之道,。在我看来,班主任与学生的诸多沟通技巧中都包括了三个字:“信,达,雅”。这最初是严复先生在论及英文作品翻译时所提出的标准,但这三个字同样可以运用在班主任和学生的沟通工作上。  本文所说的“信”,是指获得
对“大语文教育”的简单回顾    (一)“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较早提出“大语文教育”这个概念并以此设计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方案的,是河北省特级教师张孝纯。1985年,他在《“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中说:“根据36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特别是1980年以来进行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的实践,我认为:应当施行‘大语文教育’。因为只有这样,中学语文课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在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精神的创造型、开拓型
目前,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状况不容乐观,班主任队伍存在着80后的一代占有绝对的比重和有班主任工作经验的老教师偏少问题。为此,我校尝试实行了将班主任岗位类似于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看待的“班主任职级制”,在鼓励更多青年教师投身班主任工作和激励更多老教师担任班主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职学校学生是未成年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特定群体,做好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中职学校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
当前社会“物欲横流”,人间的“五颜六色”让为师者迷茫;教育的现状、社会的苛求,让为师者惊忧.由此初为人师的豪情壮志逐渐消失了,桃李满天下的希冀日益淡漠了,安于现状、平
断层自动解释技术是近几年兴起的新技术之一.现今在断层自动识别和解释过程中主要用到相干、方差等地震属性体,这些属性体通常会在断层位置处表现为极大值或极小值.各类属性
目的:探究CT影像诊断在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以急性阑尾炎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18年3月-2020年2月,均实施CT影像诊断,分析诊断结果.结果:50例患者经C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要求。为了实现这些战略要求,做强做大百年名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让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是一个重要的举措。而实施这个举措既离不开政府的投入与支持,更离不开学校内部的有效管理。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变化,面对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
我国林地以集体所有为主,改革开放之前,集体林地和农地一样由集体统一管理、经营。上世纪70年代末,农业用地实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但集体林地尤其是南方重点林区的林地改革远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