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茶在英国的传播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wyu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不断地向外传播,散布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英国人正是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从而成为了闻名世界的饮茶民族。
  饮茶之所以能够在英国传播开来,从根本上讲是缘于茶有益于身心健康这一特质,源于茶文化本身的无限魅力,但英国茶文化的发端与发展也离不开有识之士的推动,他們对饮茶在英国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室的宫廷茶风
  早在17世纪初叶,到海外经商或航海的英国人就到达了东方,在这里接触到了饮茶,但是,这没能对遥远的英国本土产生直接影响,直到30年代的时候,茶才经“海上马车夫”——荷兰之手传至英国本土。
  最初的时候,英国人对于茶较为陌生。1657年,伦敦商人汤玛士·卡拉威在自己的咖啡馆中开始卖茶,但其价格较为昂贵,每磅需要六到十英镑,这已经超过了普通劳动者一年的收入,能够购买的人自然不多,为了扩大销路,卡拉威绞尽脑汁,想到了张贴广告介绍茶叶的好办法:茶叶效用卓著、故以智慧及古国闻名之国家,无不高价售之……(它)质地温和,冬夏咸宜,饮之有益卫生,保持健康,颇有延年益寿之功。这一广告言简意赅,既将茶在东方受欢迎的状况展示在了人们面前,又简略地介绍了其有益于身体健康的特质,对于扩大茶叶在英国的影响起到了一定作用。
  毋庸讳言,这一时期,对于扩大茶的影响起到了更大作用的是查理二世的妻子—一凯瑟琳王后。1662年,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与葡萄牙的凯瑟琳公主喜结良缘,由于葡萄牙较早来到东方进行贸易活动,自然也接触到饮茶,凯瑟琳公主对茶尤为偏爱,喜好在小巧玲珑的杯中啜饮茶水,这一点很快就为英国上层社会所熟知,甚至津津乐道。在1663年为王后祝贺生日的时候,著名诗人埃德蒙·沃勒尔献诗祝贺:
  花神宠秋色,嫦娥矜月桂。月桂与秋色,美难与茶比。一为后中英,一为群芳最;物阜称东土,携来感勇士;祝我清明思,湛然去烦累。欣逢后诞辰,祝寿介以此。
  这一诗作既赞美了美丽的王后,也赞美了她所钟爱的茶,虽然有些拍马屁的嫌疑,但无形中扩大了茶在英国社会的影响,使得更多的人对饮茶有了一定了解。为了迎合王后的这一喜好,讨得查理二世的欢心,166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普罗德船长从东方返回,经过仔细斟酌,挑选的献给国王的礼物就是一包“贵重的茶叶”和一点肉桂油,查理二世收到后十分高兴,每磅茶赏赐给五十先令,这一事件还登载在了报纸上,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热点新闻。这些事件都引起了英国社会对茶的极大兴趣,饮茶之风在上层社会中开始流行。
  在此之后,玛丽二世以及安妮女王也都热衷于推广茶文化,她们非常崇尚当时流行于欧洲的中国风,经常举办中国茶会,这时候宫内特意布置得颇具中国情调,以中国式的屏风、中国制造的茶具、银器甚至茶几来点缀。因为钟爱饮茶,安妮女王言谈话语之间经常谈到茶,当她听说摩洛哥国王拒绝释放69名英国战俘时,有些无奈地说:这位想不开的国王最好喝两壶茶去去火气。诗人蒲伯对安妮女王很了解,描绘女王时略带幽默地说:“伟大的安妮女王,统治着三个国家,有时开会议政,有时只喝喝茶。”上有所好,下必趋之,上层社会受到宫廷的影响,饮茶也日渐成为风尚,尤其是贵族妇女构造了独特的一道风景线:她们身穿当时的流行服饰,围坐在专门用来饮茶的小圆桌旁,手捧中国制造的小茶碗,慢慢地啜饮中国茶。可以说,饮茶之风在英国日胜一日,到1700年时,伦敦已经有大约500家咖啡馆兼营茶水,遍布各个角落的杂货店也开始供应茶叶。
  名人的饮茶论战
  随着茶为更多的人所接受,饮茶之风在英国日渐流行,与此同时,反对饮茶的声音也开始产生。
  1748年,著名的卫斯理宗创始人约翰·卫斯理发表了《关于茶的致友人信》,率先发难,他在信中回忆到:29年前,他刚到牛津大学的时候,突然出现了某种半身不遂的可怕症状,早餐后手就不停地颤抖,在这种情况之下自己戒了茶,这些症状很快就消失了。来到伦敦之后,他发现很多人都表现出相似的病症,推断这应是饮茶造成的。在1748年7月6日的周日礼拜上,约翰·卫斯理大声疾呼,号召伦敦卫理公会的信众们戒茶,他自己率先垂范,也不再饮茶了。1756年,英国慈善家、作家乔纳斯-翰威出版了论著,也开始积极反对饮茶:他说自己每喝一次绿茶,就像喝了毒药,肚子里翻江倒海,痛苦万分,随后四肢抖如筛糠,周身无力。而且,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饮茶还有其他弊端,比如:他认为旅店的女仆失去了青春的光彩,这也是喝茶造成的。
  其实,这两位著名人士并没有什么证据证明茶具有上述负作用,他们反对饮茶主要基于其他原因。卫斯理宗提倡清教品质,强烈地主张勤奋与节俭,茶在当时被看作奢侈品,这自然引起了卫斯理的反感。茶是不是真的对人体有害呢,他自己的行动给出了答案:约翰·卫斯理在一段时间内确实戒过茶,但后来随着茶叶在英国社会逐渐成为日常消费品,他丢掉了反对饮茶的激烈主张,又恢复了饮茶,尤其是在晚年的时候,每个星期日的早晨,他都与牧师们一同饮茶之后才去主持礼拜。而乔纳斯·翰威反茶的原因与约翰·卫斯理类似,他认为英国不应该在这种奢侈品上花费这么多的钱财,这不仅对人们的生活无益,而且会拖垮英国的经济。
  反对饮茶者对茶的攻击气势汹汹,喜好饮茶者岂能坐视不理,开始奋起反击。英国大文豪约翰逊博士是一位著名的茶迷,为了能够及时冲泡可口的红茶,他的热水壶一直烧着,里面的开水从未冷却过。有一次,约翰逊博士在一位贵夫人的家中不断地递出茶杯要茶,当他喝到了32杯的时候,这位夫人觉得不可思议,轻轻地说:“约翰逊博士,您喝茶过量了。”约翰逊不以为然,傲然回答:“夫人,您失礼了。”约翰逊博士十分幽默,自称“顽固不化、寡廉鲜耻的饮茶者”,对反对饮茶者给以反击,认为说茶有害健康,那只是对某些老人而言,他们赖在床上睡10个小时,坐着打8个小时的牌,剩余时间才喝茶谈天,茶当然不利于健康。言外之意是:那些人的健康状况不好是生活方式造成的,茶何罪之有?!   实际上,当时的英国医学家已经证明了茶对于健康的益处。英国医生汤马斯·索尔特在1730出版的《茶论》中指出,实验显示:当茶加到血液里时,茶会将血浆分离出来,它更可以帮助保存肉类不至于变质,同时,他还认为茶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可见,反茶者对茶的攻击没有确切根据,尽管当时科学并不发达,医学家的观点也并不一定准确,但毕竟反茶者的观点没有得到证实,而约翰逊博士的冷嘲热讽则辛辣地讽刺了反茶者,基本上消除了反茶者造成的负面影响。
  首相与茶的真正普及
  到18世纪中叶的时候,茶在英国的上层社会乃至中产阶级中已经基本普及,下层民众也能少量地饮茶,但是他们购买的茶叶质量极差,甚至是富人已经冲泡过然后重新晾干的茶。可以说,因为当时茶叶价格较为昂贵,这妨碍了它在英国的进一步传播普及。
  在英国茶叶价格为什么非常昂贵呢,主要原因并不是从中国购茶时成本过高,也不是因为运费较贵,而是在于进口时被征以重税。英国较长时间将茶视为奢侈品,所以征税较高,很多时候都超过了百分之百。欧洲大陆各国从中发现了机会,他们利用地缘优势,通过各种手段向英国走私茶叶,谋取巨额利益。英国商人非常不满,觉得自身利益严重受损,所以积极向国会请愿,认为当时英国所消耗的茶叶,半数以上是非法进入国境的,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解决茶叶走私问题,成为摆在英国政治家面前的难题,走私泛滥的根源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茶税过高,影响了合法茶叶的进口,因此,英国首相小威廉-皮特决心进行茶税改革。小威廉·皮特的父亲老威廉-皮特曾任首相,而他更胜一筹,年仅24岁就身居高位——担任了英国首相,这一记录直到今日无人能够打破。小威廉-皮特组建内阁后,很快就开始处理茶税问题,他认识到因为对茶征收高额关税从而导致了严重的走私行为,最终使得国家财政收入蒙受重大损失,所以改革的核心就是降低茶税,另外,他也认识到降低茶税有利于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茶叶贸易,可以打击欧陆各国。于是,小威廉-皮特在1784年6月21日提出了关于茶税的改革议案,把茶叶的进口税率从之前的119%减至12.5%,这项法案很快就被英国议会通过并付诸实施。
  小威廉·皮特力主通过的法令被称为《交换法令》,效果可以說立竿见影。这一法令极大地促进了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销量的增长,法案通过之前的1783年,公司的茶叶零售量为5,857,882磅,法案实施后,1784年一跃上升到10,148,257磅,1785年进一步攀升到了15,081,737磅。与此同时,茶叶的价格明显下降,各种茶叶的平均价格在1783年时为每磅3先令10便士,1787年时则降到了2先令10便士。茶叶输入量的增长与茶叶价格的下降相辅相成,促进了英国及其殖民地茶叶消费量的不断增加,社会下层也能好好享用茶水了。菲德瑞?艾顿在1797年出版的《穷人的状况》一书中写道:在米德萨克斯郡和萨里郡的贫穷家庭中,茶不只是早上、晚上的普通饮料,通常在晚餐时分也被大量饮用。可以说,小威廉·皮特力主通过的《交换法令》最终促成了茶在英国的真正普及,贫苦民众不再是接触茶、少量饮茶了,而是可以“大量饮用”了,茶在英国真正传播开来。
其他文献
享受一个人的孤独行走,也乐于将我感知到的,与懂得的你分享。  初入敦煌这片土地时被眼前的一切所震撼,冬季来敦煌确实别有一番滋味,体会到大自然那无比的伟大。这里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特的自然风光都令人们充满了向往。  大美敦煌,不止于壁画艺术之美,更在于这里最直接无碍地呈现了自然界毫无修饰和遮挡的生命自由状态,那是我们所有美的开始,是力量的源头。  初雪在期待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一夜间,沙丘上金
期刊
人工智能时代来了。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l。打开手机,Al技术成为很多应用程序的核心驱动力。苹果siri、百度度秘、微软小冰等智能助理和应用正颠覆你和手机的交流方式;新闻APP依赖于人工智能技术推送对你“胃口”的新闻;美图软件自动对照片进行美化,甚至是在使用滴滴或优步出行时,人工智能算法都会帮助司机选择优化路线……人工智能会否重塑茶世界的未来
期刊
“浮梁歙州,万国来求”。有文字记载的徽州茶始于唐,历经宋元明清和民国,至共和国时期,共历6个朝代,时近2000年。事业为人所创造,徽州茶业道路坎坷曲折,历史波澜壮阔,成就辉煌灿烂,其中打造者徽州茶商功不可没,可歌可泣。  关山苍苍,岁月泱泱。回望徽州茶业的跌宕历程,撇开唐宋饼茶的贵族化时期不说,明以后散茶的平民化时期,当为内销动力,缘此形成鼎盛。清末国门洞开,当为外销际遇,推动徽州茶业达到顶峰。再
期刊
在诸多中国传统器具设计中,许多装饰是对其实用功能的补充和完善,釦器即是很好一例。釦器是指在器物口沿、腹部或底部用金属箍镶固,以此达到加固和装饰器物的目的。  《说文·金部》曾载:“釦,金饰器口。”注“釦,音扣,以金银缘器也。”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卸器,是西周时期西安张家坡出土的几件附在漆盨上的青铜做成的釦。东汉以后,漆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为瓷器所替代,釦漆器就渐渐消失,但是“釦”作为一种工艺,仍
期刊
福建的地貌形似一片肥硕的茶叶,境内多山。一面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武夷山脉,另一面是沿闽江顺流而下,到达闽东南沿海的丘陵地势。曾经,一群来自北方的商人,在闽北的崇山峻岭间打通了通向内陆的万里茶路,把福建的茶叶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运往俄罗斯乃至更远的地方。  与此同时,福建早在唐代就开辟的泉州刺桐港,明初辟漳州月港,明末清初辟厦门港;清中期,福州、厦门等成为中国五大通商口岸;清代光绪后期,福州“
期刊
—次我参加茶会,有位泡茶师把茶泡得难喝极了,席上—位长辈马上为这位泡茶师說情要求我们几位品茗者—起赞赏他,说:“他还是很敬谨、很恭敬的,茶泡得差一点不要紧,别太斤斤计较茶汤的美味程度,茶道不是在达到口腹之欲;茶道在乎的是包容、忍耐、和谐、和平、互相尊重的修养,我们应一起修行这种禅意境界。如果只是求茶汤的好坏,是物质的追求而已,不是茶道的追求。”不过这种所谓茶道的追求,是弃掉了茶来讲的道,它并不属于
期刊
在我的日常饮茶中,闽南乌龙茶和闽北乌龙茶一样,是我味觉寻猎里的探索。闽南乌龙茶顾名思义,属于福建南部茶叶,主要阵营分布在安溪、永春、诏安、平和等地,整体风味以滋味清醇甘鲜为特点。  由于常年身在福州,闽南乌龙茶中除了铁观音和白芽奇兰外,其他品类鲜有接触。但茶缘是非常奇妙的一件事情,201 6年春季的时候,我因有事前往漳州,在古玩收藏家,同时也是茶友的老郭茶室里偶遇一款特级诏安八仙陈茶。开汤的时候,
期刊
初冬的武夷…,其实更像早春。如织的绵绵细雨,氤氲着清烟淡雾,丹山碧水间,仿佛笼上了一层轻纱,更添几许婉丽多情。“幔亭二仪风吹雨,似与游人洗俗尘。”陆游初入武夷时,也是在这样一个雨天。晴好固然令人炊喜,而有雨亦有可观可乐之处。  对于闲逸洒脱的明人来说,雨天也是一种品茶佳境。在许次纾的宜茶之时中,就有“轻阴微雨”。故武夷暮雨,…水空漾,雖分外清寒,却最宜清赏。焚香鼓琴,饮何雅也!琴可怡情,茶可润身,
期刊
舉办地点:福建·厦门·墨问素简生活空间  茶会茶品:老六堡茶、老枞水仙、正山小种、铁观音、熟普洱茶、肉桂  事茶者:伴庭芳茶学堂第十六期学员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还要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立冬之后,气温下降,花藏不见。三秋接近尾声,忍冬沐浴,银杏流金。一场素简茶约,清净、祥和,手里的一杯茶汤,泛起淡淡的人间烟火。  立冬当日,南方
期刊
有一次茶友要我为六种茶的品质排序,给我一张表格,上面有六种茶样的编号与每种茶的五个“品质项目”,这五种品质项目分别为香气、汤色、滋味、叶底、外观,要我依这些品质项目打分数。每个品质项目还有在总分100上的占比,如香气占30%、汤色占10%、滋味占30%、叶底占10%、干茶外观占20%。  我将这六种同一类型的茶叶依“评鉴泡茶法”(即同样的茶水比例、同样的水温、同样的浸泡时间)把茶汤泡出,随之打开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