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牧区是指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地区。它是相对于以种植业生产为主的农区、以林业生产为主的林区、以渔业生产为主的渔区而言的。牧区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从这一认识出发,本文主要研究牧区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以促进牧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牧区;教育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S277.7,D03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2-0125-01
牧区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从这一认识出发,研究牧区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以促进牧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是我们民族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以此同时,从事牧区教育工作对于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是非常严峻的考验,是非常难忘的记忆。它所涉及的范围广、困难多,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作根基,更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作铺垫。工作所体现出的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事业心、工作热情、信心及恒心。
一、牧区教育的新变化
牧区教育是我省民族教育的主阵地。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各级政府从牧区实际出发,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牧区教育发展的特殊政策措施,把牧区教育作为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为牧区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和保障,牧区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全面完成了“两基”攻坚任务。牧区实现“两基”目标是全省“两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各级政府把实施“两基”攻坚作为当地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四个到位”(认识到位,责任到位,奖罚到位,行为到位),确保“四个优先”(指导思想上优先、议事日程上优先、经费投入上优先、工作措施上优先),实行“一票否决制”,全力推进,取得了历史性进展。
(2)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长期以来,改善牧区学校的办学条件一直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牧区教育由过去的马背学校、帐篷学校逐步发展为适合牧区实际,有规模、有特色的寄宿制学校。近年来,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危房改造工程、援藏资金支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等一系列工程项目的实施,加大了对牧区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快了牧区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目前,全省牧业县已经实现了每县有一所较高标准的寄宿制中学,每个牧业乡都有寄宿制小学的目标,基本解决了集中寄宿办学的问题。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为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奠定了基础。
二、牧区劳动教育
牧业劳动教育是牧区儿童的必修课。儿童从小跟随长辈参加牧业生产活动,逐步接近牧业生产活动。在这一过程中,牧民向他们传递一些牧业知识和劳动技能,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和珍爱生命(牲畜生命)的精神。牧业劳动教育的内容丰富,不仅包括牧业生产技能,而且还包括天文知识、气象知识、植物知识、野生动物知识等与牧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的知识。牧业生产技能教育直接以牧业生产活动为内容,采取参与式教育方式,牧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就能掌握牧业劳动的基本知识。与牧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的天文知识、气象知识、植物知识、野生动物知识教育也是牧业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以气象知识教育为例,牧民对云和风的观察,对牧业生产尤为重要。冬云和夏云的颜色不一样;网状云预示起风;云黑、低,且黄绿相间,云头卷起,意味着冰雹来临。冬天起风,畜群容易顺风卷走,这种天气应逆风出放;夏天畜群容易顶风走散,如牲畜丢失,應向顶风方向去寻找。生态移民之后,无论是长辈教育孩子的劳动知识,还是孩子从长辈身上学到的劳动知识均发生了变化。
三、加快改变牧区教学现状的对策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清经济形势促进教学改革更新,同国家经济建设一样,教学改革发展的大前提是更新观念,解放思想。
(2)加强教学管理,要在具体指导、积极引导上做细致工作。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秩序和取得教学质量的手段,面对起步晚、起点低、条件艰苦等诸多因素造成先天不足的青南地区教育,面对因管理、教师素质等诸多因素形成的后天营养不良的青南牧区教育,教学管理是个难题。但只要我们的管理者努力学习,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思想,认认真真地研究不断变化着的情况,提出与时代精神合拍又符合实际情况的新办法,积极引导,身体力行,不断总结提高教学管理工作就有新的活力,就能真正发挥它的促进作用。
四、加强少数民族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发展
开展教研,推进课程改革。各学校要健全完善教研制度,确保学校教研工作的正常开展。教师要按照校本教研工作制度中的教学反思制度和教学问题解决积累制度,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积极地进行教学活动的反思,并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写出自己的教学反思,每次质量监控的测试后要进行教学反思,写出质量分析。第一,各校必须组织教师按学科参加集体备课活动。做到互相听课、评课,共同组织教研活动。第二,建立健全教师外出学习制度。各校要有计划派少数民族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到教育教学质量好的地区,到省外联点城市参加各种学习、观摩研讨、学科培训等。
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抓住教师队伍建设,便抓住了学校全面建设和发展的中心环节。建设一支不但具有素质教育的先进思想,而且能把这种思想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的教师队伍,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加强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把继续教育工作作为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对待。还要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孙超.青海藏民族居住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 牧区;教育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S277.7,D03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2-0125-01
牧区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从这一认识出发,研究牧区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以促进牧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是我们民族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以此同时,从事牧区教育工作对于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是非常严峻的考验,是非常难忘的记忆。它所涉及的范围广、困难多,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作根基,更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作铺垫。工作所体现出的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事业心、工作热情、信心及恒心。
一、牧区教育的新变化
牧区教育是我省民族教育的主阵地。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各级政府从牧区实际出发,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牧区教育发展的特殊政策措施,把牧区教育作为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为牧区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和保障,牧区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全面完成了“两基”攻坚任务。牧区实现“两基”目标是全省“两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各级政府把实施“两基”攻坚作为当地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四个到位”(认识到位,责任到位,奖罚到位,行为到位),确保“四个优先”(指导思想上优先、议事日程上优先、经费投入上优先、工作措施上优先),实行“一票否决制”,全力推进,取得了历史性进展。
(2)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长期以来,改善牧区学校的办学条件一直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牧区教育由过去的马背学校、帐篷学校逐步发展为适合牧区实际,有规模、有特色的寄宿制学校。近年来,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危房改造工程、援藏资金支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等一系列工程项目的实施,加大了对牧区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快了牧区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目前,全省牧业县已经实现了每县有一所较高标准的寄宿制中学,每个牧业乡都有寄宿制小学的目标,基本解决了集中寄宿办学的问题。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为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奠定了基础。
二、牧区劳动教育
牧业劳动教育是牧区儿童的必修课。儿童从小跟随长辈参加牧业生产活动,逐步接近牧业生产活动。在这一过程中,牧民向他们传递一些牧业知识和劳动技能,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和珍爱生命(牲畜生命)的精神。牧业劳动教育的内容丰富,不仅包括牧业生产技能,而且还包括天文知识、气象知识、植物知识、野生动物知识等与牧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的知识。牧业生产技能教育直接以牧业生产活动为内容,采取参与式教育方式,牧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就能掌握牧业劳动的基本知识。与牧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的天文知识、气象知识、植物知识、野生动物知识教育也是牧业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以气象知识教育为例,牧民对云和风的观察,对牧业生产尤为重要。冬云和夏云的颜色不一样;网状云预示起风;云黑、低,且黄绿相间,云头卷起,意味着冰雹来临。冬天起风,畜群容易顺风卷走,这种天气应逆风出放;夏天畜群容易顶风走散,如牲畜丢失,應向顶风方向去寻找。生态移民之后,无论是长辈教育孩子的劳动知识,还是孩子从长辈身上学到的劳动知识均发生了变化。
三、加快改变牧区教学现状的对策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清经济形势促进教学改革更新,同国家经济建设一样,教学改革发展的大前提是更新观念,解放思想。
(2)加强教学管理,要在具体指导、积极引导上做细致工作。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秩序和取得教学质量的手段,面对起步晚、起点低、条件艰苦等诸多因素造成先天不足的青南地区教育,面对因管理、教师素质等诸多因素形成的后天营养不良的青南牧区教育,教学管理是个难题。但只要我们的管理者努力学习,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思想,认认真真地研究不断变化着的情况,提出与时代精神合拍又符合实际情况的新办法,积极引导,身体力行,不断总结提高教学管理工作就有新的活力,就能真正发挥它的促进作用。
四、加强少数民族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发展
开展教研,推进课程改革。各学校要健全完善教研制度,确保学校教研工作的正常开展。教师要按照校本教研工作制度中的教学反思制度和教学问题解决积累制度,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积极地进行教学活动的反思,并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写出自己的教学反思,每次质量监控的测试后要进行教学反思,写出质量分析。第一,各校必须组织教师按学科参加集体备课活动。做到互相听课、评课,共同组织教研活动。第二,建立健全教师外出学习制度。各校要有计划派少数民族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到教育教学质量好的地区,到省外联点城市参加各种学习、观摩研讨、学科培训等。
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抓住教师队伍建设,便抓住了学校全面建设和发展的中心环节。建设一支不但具有素质教育的先进思想,而且能把这种思想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的教师队伍,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加强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把继续教育工作作为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对待。还要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孙超.青海藏民族居住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