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草莓的持续高价促使其保护地栽培得以迅速发展。随着保护地种植面积的扩大,生产管理中出现了不少新问题,直接影响了草莓的产量与品质,降低了果农的经济收入。为此,笔者进行了相关的试验调查,并提出相应的克服方法,与同行交流。
1存在问题
1.1大棚结构问题
1.1.1大棚方位偏向由于受多种原因的限制,不少种植者往往参照田间道路或土地的走向来确定大棚的南北方位。这样建造的大棚受光时间短,进入棚内的光照弱,根本保证不了冬季有4 h以上的光照时间,直接影响了草莓产量与品质的提高。
1.1.2前后屋面角度偏小调查发现,在我地,多数大棚的脊高偏矮,这就造成了前后屋面角度偏小,棚面坡度过于平缓。这样的结构减少了进入棚内的光照,降低了棚内温度,尤其“冬至”前后表现更为突出,有碍于草莓的生长发育。
1.1.3棚体南北过宽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土地政策的限制,大棚的南北跨度越来越宽。不少棚由原来的6~7 m逐渐增加到10~12 m,甚者超过15 m。宽度的盲目扩大,必然要加大棚脊高。这样,过高的棚体既不利于盖、揭草帘及夜间保温,而且加大了大棚后部的弱光低产区面积,降低了产量与品质。
1.1.4棚间距离小受多种原因的影响,不少种植者在有限的土地上盲目增加大棚数量,致使两棚间距离缩小,前棚挡住了后棚的光照,尤其在“冬至”前后,严重者前棚遮挡了后棚1/5~1/4的受光面积。
1.1.5不挖防寒沟大多数种植者只片面地在提高气温上下功夫,很少有人在提高地温上动脑筋。不知道挖防寒沟可有效地防止或减少土壤中有限热量的横向传出,有利于提高或保持地温。
1.2生产管理问题
1.2.1不及时覆盖棚膜室外夜间温度降到8 ℃是草莓覆盖棚膜的最佳时间,一旦低于5 ℃植株便进入休眠状态。生产中,不少果农不能根据天气变化情况灵活确定扣棚时间,而是凭经验,随心所欲地进行覆膜扣棚。要么扣棚过早,气温高,花芽分化差;要么扣棚过晚,低温来临使草莓进入休眠,造成后期植株矮小、长势弱、果个小、品质差、连续结果能力低。
1.2.2东西行栽植为图省工省力,不少种植者在棚内东西向起垄,并且将秧苗垂直栽在垄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3(3)顶边沿上,造成根系栽植过浅。这种栽植方式,可使每垄向阳的南坡面,在晴天的中午膜下地温很容易超过26 ℃,这样的高温可抑制根系生长,甚至造成伤害。而北坡面由于受光弱,地温相对低,则根系生长弱,而且容易诱发根腐病等病害发生。
1.2.3不配置授粉品种受草莓自花结实率高和市场效益好的影响,不少大棚全是清一色的一个品种(丰香或甜宝或甜查理),根本不配置适当数量的授粉品种,致使草莓小果多、产量低。
1.2.4多年连用生产自繁苗调查发现,大部分种植者每年春季草莓采收结束后都从自己大棚内选择自以为长势好的植株移栽他地做为母苗或干脆将大棚内结果苗间拔后留在原地做为母苗进行育苗繁殖。这种连续多年使用的生产自繁苗不仅繁殖系数低、长势弱、变异性大、连续结果能力差,而且容易传播病虫害。
1.2.5秧苗不假植或假植时期不妥由于不了解秧苗在定植前进行适期假植的重要作用,因而生产中不假植或过早、过晚假植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些做法均会降低定植苗的成活率,使植株生长弱、花芽分化差、园相不整齐,对产量与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1.2.6去叶早,留叶少不少管理大棚草莓多年的果农至今仍存在过早过重去叶的现象。草莓刚刚结果便开始清理“老叶”,片面认为,这些“老叶”浪费营养、影响花芽分化,看似全株留叶不少,但真正有效的功能叶也只有3~4片。不少年富力强的功能叶早早被当成老叶清除棚外浪费掉,减少了光合产物的形成及对果实的营养供应,造成果个小、成熟晚、品质差、产量低。
1.2.7不疏果受市场多年高价位的影响,多数种植者仍以数量求效益,放松或不重视果品质量的提高。明知色泽艳丽的大果好出手、卖价高,但也舍不得疏去那些高级次的小果、畸形果。即使有个别疏果者也是敷衍了事,根本收不到疏果的效果。
1.2.8不能适时补充CO2密闭的大棚为草莓反季节生产创造了一个比较舒适的环境。正因为这样的环境也容易造成CO2的缺乏。尤其在晴天中午前后光照好、温度高、光合作用需要CO2最多的时候,这种现象表现更为突出。这样必然会减少光合产物的形成,直接影响到草莓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但大多数种植者不了解这一特性或嫌操作麻烦,没有在关键时刻补充CO2,那么减产也就在自然之中了。
1.2.9棚内不挂反光幕不少种植者不知道挂反光幕可有效地改善大棚后部光照,提高幕前地温,加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提高果品产量与质量。因而挂幕者瘳瘳无几,造成大棚后部光照弱,种植草莓产量低,质量差。
2对策
2.1建造采光保温设计合理的大棚
2.1.1准确定位大棚方向冬季不太寒冷的地区(北纬40°以南),其南北方向应以正南或南偏东5°为宜。其确定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罗盘仪测出当地磁南磁北,然后减去(向东移)当地磁偏角,即为当地正南正北方向;二是选一晴天,在地面上垂直立一标杆,从10:00-14:00时每隔10 min标出此杆的阴影长度,24条阴影中最短者即为当地的正南正北方向。若要南偏东5°,则在这条正南正北线上量出10 m后,在南端点向东做一直角,并从该点开始量出1.76 m,连结东、北两端点所成斜线即为南偏东5°方位线。以该线为基准线建造的东西大棚可使太阳光与前屋面垂直的时间提前20 min,有利于生产更多的光合产物。
2.1.2合理确定前后屋面角调查发现,在我地大棚南北跨度6~7 m,脊高2.5~2.7 m,前屋面角20°~22°,后屋面角为33°~35°;若跨度8~10 m,脊高3~3.3 m,前屋面角23°~25°,后屋面角35°~37°。按这种规格建造的大棚,可在寒冷的冬季与早春射入更多的阳光,有利于提高大棚后部的光照与地温,同时,也避免了因大棚空间过大、过高、散热多而不利于保温的弊端。 2.1.3前后棚间距离要适宜“冬至”前后,大棚内至少要有4 h以上的光照时间才能保证草莓的正常生长。要达到这一要求,两棚之间的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3(3)距离应按照“大棚脊高加草帘卷起时的直径”之和乘以1.8~2来设计安排。一般6~7 m的跨度,其棚间距离应为5.5~6 m;跨度为8~10 m时,其棚间距为6.5~7 m。只有这样,无论在什么时候,前排才不会遮挡后排的光照。
2.1.4南北跨度要适宜受太阳高度角所限,大棚跨度越大,棚脊相对要越高,这样才能为后部提供光照。但过高的脊高会给盖、揭草帘和保持棚内夜间温度带来负面影响。实践证明,大棚南北跨度以7~8 m为宜,最多不能超过10 m。否则,既浪费了人力财力,又达不理想的丰产效果。
2.1.5挖防寒沟,保持地中热量大棚内地温的提升,主要依靠阳光照射。地温过低往往容易造成草莓根系发黑、生长不良。扣棚膜之前在大棚外缘(尤其南侧)挖一条防寒沟(宽30~40 cm、深50 cm左右,沟中填满用薄膜包裹的干草或干锯末,上面覆土盖严,也可在沟内竖立高50 cm左右的苯板),则可有效地阻止地中有限热量的横向传出,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
以上5条措施的配套建设,可使大棚迅速产生“热岛效应”。即使在最寒冷的季节,10 cm地温也可稳定在11 ℃左右,基本能满足草莓生长发育的温度条件。
2.2选用优质秧苗
2.2.1用脱毒母苗用做繁殖匍匐茎苗的草莓母苗最好选用大专院校或科研单位培育的优质脱毒苗,这种苗品种纯度高、繁殖系数大、性状稳定、植株健壮、丰产、稳产。
2.2.2选用适时移栽的假植苗实践证明,定植假植期为30~60 d的秧苗,其花芽分化好、植株健壮、根系发达、缓苗快、成活率高;若假植期超过60 d,秧苗易成老化苗,移栽成活率低,生长势弱;少于30 d或不假植的秧苗,其体内C/N低,不利于花芽分化,产量低。在我地,适宜的假植时间多开始于7月上旬至8月上旬,到9月上旬定植。
2.3科学栽植
2.3.1合理配置授粉品种草莓虽自花结实率高,但异花授粉更能提高坐果率,改善品质。因此,棚内要配置1~2个授粉品种,其比例一般为5%~10%。实践证明,春香、宝交早生、甜宝均可做为授粉品种,其品质、产量均受种植者欢迎。同时,可通过放蜂或其他人工辅助授粉措施,促进异花授粉,以提高坐果率,增大果个,改善品质。
2.3.2南北行高垄定植调查发现,同样栽植密度,垄高25~30 cm的南北垄向栽培的草莓,其生长势、果实产量与品质均好于东西向、低垄栽培。其原因主要是南北垄两侧受光均匀,垄高热空气易进入土壤,有利于根系生长。
2.4加强植株管理
2.4.1适时去叶,合理留叶草莓的三出复叶轮生在新茎上,当其展开后2周便达到成龄叶大小,约30 d则达到最大面积,40~60 d光合作用最强。可见,叶片展开后至少要保留50 d左右才能去掉(或当叶柄开始变色、叶片接近平展时再摘除)。实践证明,在667 m2栽11 000株的情况下,每株选留6~8片健壮的展开叶最为合理。
2.4.2及时认真疏果大部分草莓品种有10%~15%的无效花,其高级花序具有雌性不稔或结果小的特点。为生产更多的优质果品,必须在显蕾或开花前疏去这些高级次花蕾,只保留1~3级花序上的花蕾,以节省有效营养,促进保留花(蕾)的生长发育。实践证明,每株留15~20个果,667 m2产量应控制在2 000~2 500 kg为宜。
2.5适时覆盖棚膜、补光、补CO2气肥
当室外夜间最低温度达到8 ℃时要立即覆盖棚膜。在我地,一般在霜降前后2~3 d进行。在覆盖棚膜升温的同时,在大棚北侧张挂反光幕。利用幕的反光特性,可有效地使幕前0~3 m处的地温提高0.5~3 ℃,地面增光率达9.2%~40%。
另外,为克服大棚特殊环境造成CO2缺乏而导致草莓产量低、品质差的弊端,可在晴天9:00-11:00时和14:00-15:00高光照时段补充CO2气肥。其方法可利用碳酸氢铵加稀硫酸反应或使用CO2增长剂。这不仅能明显增加光合产物的形成,促进其产量与品质的提高,而且可有效地降低棚内湿度,抑制或减少病害的发生。但低温寡照天气不宜使用,以防加速叶片老化。
1存在问题
1.1大棚结构问题
1.1.1大棚方位偏向由于受多种原因的限制,不少种植者往往参照田间道路或土地的走向来确定大棚的南北方位。这样建造的大棚受光时间短,进入棚内的光照弱,根本保证不了冬季有4 h以上的光照时间,直接影响了草莓产量与品质的提高。
1.1.2前后屋面角度偏小调查发现,在我地,多数大棚的脊高偏矮,这就造成了前后屋面角度偏小,棚面坡度过于平缓。这样的结构减少了进入棚内的光照,降低了棚内温度,尤其“冬至”前后表现更为突出,有碍于草莓的生长发育。
1.1.3棚体南北过宽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土地政策的限制,大棚的南北跨度越来越宽。不少棚由原来的6~7 m逐渐增加到10~12 m,甚者超过15 m。宽度的盲目扩大,必然要加大棚脊高。这样,过高的棚体既不利于盖、揭草帘及夜间保温,而且加大了大棚后部的弱光低产区面积,降低了产量与品质。
1.1.4棚间距离小受多种原因的影响,不少种植者在有限的土地上盲目增加大棚数量,致使两棚间距离缩小,前棚挡住了后棚的光照,尤其在“冬至”前后,严重者前棚遮挡了后棚1/5~1/4的受光面积。
1.1.5不挖防寒沟大多数种植者只片面地在提高气温上下功夫,很少有人在提高地温上动脑筋。不知道挖防寒沟可有效地防止或减少土壤中有限热量的横向传出,有利于提高或保持地温。
1.2生产管理问题
1.2.1不及时覆盖棚膜室外夜间温度降到8 ℃是草莓覆盖棚膜的最佳时间,一旦低于5 ℃植株便进入休眠状态。生产中,不少果农不能根据天气变化情况灵活确定扣棚时间,而是凭经验,随心所欲地进行覆膜扣棚。要么扣棚过早,气温高,花芽分化差;要么扣棚过晚,低温来临使草莓进入休眠,造成后期植株矮小、长势弱、果个小、品质差、连续结果能力低。
1.2.2东西行栽植为图省工省力,不少种植者在棚内东西向起垄,并且将秧苗垂直栽在垄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3(3)顶边沿上,造成根系栽植过浅。这种栽植方式,可使每垄向阳的南坡面,在晴天的中午膜下地温很容易超过26 ℃,这样的高温可抑制根系生长,甚至造成伤害。而北坡面由于受光弱,地温相对低,则根系生长弱,而且容易诱发根腐病等病害发生。
1.2.3不配置授粉品种受草莓自花结实率高和市场效益好的影响,不少大棚全是清一色的一个品种(丰香或甜宝或甜查理),根本不配置适当数量的授粉品种,致使草莓小果多、产量低。
1.2.4多年连用生产自繁苗调查发现,大部分种植者每年春季草莓采收结束后都从自己大棚内选择自以为长势好的植株移栽他地做为母苗或干脆将大棚内结果苗间拔后留在原地做为母苗进行育苗繁殖。这种连续多年使用的生产自繁苗不仅繁殖系数低、长势弱、变异性大、连续结果能力差,而且容易传播病虫害。
1.2.5秧苗不假植或假植时期不妥由于不了解秧苗在定植前进行适期假植的重要作用,因而生产中不假植或过早、过晚假植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些做法均会降低定植苗的成活率,使植株生长弱、花芽分化差、园相不整齐,对产量与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1.2.6去叶早,留叶少不少管理大棚草莓多年的果农至今仍存在过早过重去叶的现象。草莓刚刚结果便开始清理“老叶”,片面认为,这些“老叶”浪费营养、影响花芽分化,看似全株留叶不少,但真正有效的功能叶也只有3~4片。不少年富力强的功能叶早早被当成老叶清除棚外浪费掉,减少了光合产物的形成及对果实的营养供应,造成果个小、成熟晚、品质差、产量低。
1.2.7不疏果受市场多年高价位的影响,多数种植者仍以数量求效益,放松或不重视果品质量的提高。明知色泽艳丽的大果好出手、卖价高,但也舍不得疏去那些高级次的小果、畸形果。即使有个别疏果者也是敷衍了事,根本收不到疏果的效果。
1.2.8不能适时补充CO2密闭的大棚为草莓反季节生产创造了一个比较舒适的环境。正因为这样的环境也容易造成CO2的缺乏。尤其在晴天中午前后光照好、温度高、光合作用需要CO2最多的时候,这种现象表现更为突出。这样必然会减少光合产物的形成,直接影响到草莓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但大多数种植者不了解这一特性或嫌操作麻烦,没有在关键时刻补充CO2,那么减产也就在自然之中了。
1.2.9棚内不挂反光幕不少种植者不知道挂反光幕可有效地改善大棚后部光照,提高幕前地温,加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提高果品产量与质量。因而挂幕者瘳瘳无几,造成大棚后部光照弱,种植草莓产量低,质量差。
2对策
2.1建造采光保温设计合理的大棚
2.1.1准确定位大棚方向冬季不太寒冷的地区(北纬40°以南),其南北方向应以正南或南偏东5°为宜。其确定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罗盘仪测出当地磁南磁北,然后减去(向东移)当地磁偏角,即为当地正南正北方向;二是选一晴天,在地面上垂直立一标杆,从10:00-14:00时每隔10 min标出此杆的阴影长度,24条阴影中最短者即为当地的正南正北方向。若要南偏东5°,则在这条正南正北线上量出10 m后,在南端点向东做一直角,并从该点开始量出1.76 m,连结东、北两端点所成斜线即为南偏东5°方位线。以该线为基准线建造的东西大棚可使太阳光与前屋面垂直的时间提前20 min,有利于生产更多的光合产物。
2.1.2合理确定前后屋面角调查发现,在我地大棚南北跨度6~7 m,脊高2.5~2.7 m,前屋面角20°~22°,后屋面角为33°~35°;若跨度8~10 m,脊高3~3.3 m,前屋面角23°~25°,后屋面角35°~37°。按这种规格建造的大棚,可在寒冷的冬季与早春射入更多的阳光,有利于提高大棚后部的光照与地温,同时,也避免了因大棚空间过大、过高、散热多而不利于保温的弊端。 2.1.3前后棚间距离要适宜“冬至”前后,大棚内至少要有4 h以上的光照时间才能保证草莓的正常生长。要达到这一要求,两棚之间的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3(3)距离应按照“大棚脊高加草帘卷起时的直径”之和乘以1.8~2来设计安排。一般6~7 m的跨度,其棚间距离应为5.5~6 m;跨度为8~10 m时,其棚间距为6.5~7 m。只有这样,无论在什么时候,前排才不会遮挡后排的光照。
2.1.4南北跨度要适宜受太阳高度角所限,大棚跨度越大,棚脊相对要越高,这样才能为后部提供光照。但过高的脊高会给盖、揭草帘和保持棚内夜间温度带来负面影响。实践证明,大棚南北跨度以7~8 m为宜,最多不能超过10 m。否则,既浪费了人力财力,又达不理想的丰产效果。
2.1.5挖防寒沟,保持地中热量大棚内地温的提升,主要依靠阳光照射。地温过低往往容易造成草莓根系发黑、生长不良。扣棚膜之前在大棚外缘(尤其南侧)挖一条防寒沟(宽30~40 cm、深50 cm左右,沟中填满用薄膜包裹的干草或干锯末,上面覆土盖严,也可在沟内竖立高50 cm左右的苯板),则可有效地阻止地中有限热量的横向传出,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
以上5条措施的配套建设,可使大棚迅速产生“热岛效应”。即使在最寒冷的季节,10 cm地温也可稳定在11 ℃左右,基本能满足草莓生长发育的温度条件。
2.2选用优质秧苗
2.2.1用脱毒母苗用做繁殖匍匐茎苗的草莓母苗最好选用大专院校或科研单位培育的优质脱毒苗,这种苗品种纯度高、繁殖系数大、性状稳定、植株健壮、丰产、稳产。
2.2.2选用适时移栽的假植苗实践证明,定植假植期为30~60 d的秧苗,其花芽分化好、植株健壮、根系发达、缓苗快、成活率高;若假植期超过60 d,秧苗易成老化苗,移栽成活率低,生长势弱;少于30 d或不假植的秧苗,其体内C/N低,不利于花芽分化,产量低。在我地,适宜的假植时间多开始于7月上旬至8月上旬,到9月上旬定植。
2.3科学栽植
2.3.1合理配置授粉品种草莓虽自花结实率高,但异花授粉更能提高坐果率,改善品质。因此,棚内要配置1~2个授粉品种,其比例一般为5%~10%。实践证明,春香、宝交早生、甜宝均可做为授粉品种,其品质、产量均受种植者欢迎。同时,可通过放蜂或其他人工辅助授粉措施,促进异花授粉,以提高坐果率,增大果个,改善品质。
2.3.2南北行高垄定植调查发现,同样栽植密度,垄高25~30 cm的南北垄向栽培的草莓,其生长势、果实产量与品质均好于东西向、低垄栽培。其原因主要是南北垄两侧受光均匀,垄高热空气易进入土壤,有利于根系生长。
2.4加强植株管理
2.4.1适时去叶,合理留叶草莓的三出复叶轮生在新茎上,当其展开后2周便达到成龄叶大小,约30 d则达到最大面积,40~60 d光合作用最强。可见,叶片展开后至少要保留50 d左右才能去掉(或当叶柄开始变色、叶片接近平展时再摘除)。实践证明,在667 m2栽11 000株的情况下,每株选留6~8片健壮的展开叶最为合理。
2.4.2及时认真疏果大部分草莓品种有10%~15%的无效花,其高级花序具有雌性不稔或结果小的特点。为生产更多的优质果品,必须在显蕾或开花前疏去这些高级次花蕾,只保留1~3级花序上的花蕾,以节省有效营养,促进保留花(蕾)的生长发育。实践证明,每株留15~20个果,667 m2产量应控制在2 000~2 500 kg为宜。
2.5适时覆盖棚膜、补光、补CO2气肥
当室外夜间最低温度达到8 ℃时要立即覆盖棚膜。在我地,一般在霜降前后2~3 d进行。在覆盖棚膜升温的同时,在大棚北侧张挂反光幕。利用幕的反光特性,可有效地使幕前0~3 m处的地温提高0.5~3 ℃,地面增光率达9.2%~40%。
另外,为克服大棚特殊环境造成CO2缺乏而导致草莓产量低、品质差的弊端,可在晴天9:00-11:00时和14:00-15:00高光照时段补充CO2气肥。其方法可利用碳酸氢铵加稀硫酸反应或使用CO2增长剂。这不仅能明显增加光合产物的形成,促进其产量与品质的提高,而且可有效地降低棚内湿度,抑制或减少病害的发生。但低温寡照天气不宜使用,以防加速叶片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