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来自现实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更应该恰当适时地注重教学生活化的方法。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感知数学知识是重要的前提,由此展开进一步的教与学的生活化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生活化;即时实践;考核验证
小学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支柱科目之一。儿童在接受数学教育的同时,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情感意志等方面,都会由于数学而产生微妙的变化。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必要且行之有效的。离开生活的数学学习,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就难以提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来自现实生活,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涉及人们的社会和日常生活,同时也被应用在各个方面。”因此,小学数学应着眼于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使之与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相结合,让小学生通过生活理解概念,促进知识的接受、消化和巩固。
一、生活化的感知
感知是指利用感官对物体获得的有意义的印象。小学数学在教学时,首先应该定位在这一角度上,通过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行亲身的感知,从而让学生迅速融入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来。
这个环节的重点,笔者认为主要在于教学课堂导语设计的生活化。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应该选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直接相关的事物,可触可感,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而导语的设计,对学生而言,是知识技能、方法策略和情感态度获得提升的起点,是课堂学习的序幕。对教师而言,是一堂课成功的前奏,可以从中获得反馈信息,便于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针对性,也有利于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如果具有情趣化和生活化的特点,就会使学生很容易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极易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不僅在导语的设计上,在教学过程中和布置课堂作业的时候,教师也应当时时注意日常生活经验的渗透,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具体感知能力,也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生活化的实践
实践出真知,生活和生产实际是一切科学知识发生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
1.教师教学中对生活化实践的应用
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在尊重教材的同时突破教材,选择和设计的例题、讲解和呈现知识的方式都要贴近生活实际。
(1)例题的选择与设计
教师应该针对学生能看得见、用得着的实际问题,选择一些实用性、实践性较强的例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陶行知曾经说过:“我们必须有从自己的经验里生发出来的知识做根,然后别人相类似的经验才能接上去。”其实,会运算的学生已经有了“知识做根”,然后不自觉地将“别人相类似的经验”,即统筹学的知识用到其中,实现了数学知识的迁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2)讲解方式的呈现与设计
在当今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已被教师广泛地应用。小学数学教学通过多媒体的使用,也达到了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中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事物或数据,这样学生就会将新鲜的知识与现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顿悟知识来源于生活,如此就能吸引学生自觉地巩固和掌握数学知识,并使他们获得实际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2.学生学习中对生活化实践的应用
当教师把这些较为抽象的概念通过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鲜活地呈现在他们面前时,势必会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1)课堂上的即时实践
教师边讲,学生边实践。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体验数学,并将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到课堂中,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进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从数学知识中获益。
(2)课堂后的考核验证
课堂上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之后,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家庭教学活动,通过家长与教师的配合来巩固强化知识。通过家庭教学活动,能促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搜集、调查、分析、整理和应用,不仅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能够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适应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目标,笔者所在学校也开展了数学实践操作的考核内容。这项活动的开展,既是对教师转换教学思路,进行课堂实际操作的一种督促,也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培养。这种转变和应用在实践操作的题目中就可窥一斑。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来体验和学习数学。但同时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数学学习都需要从生活情境出发。教师要理性地区分哪些生活现象可以作为数学教学的素材,为学生选择出最恰当、最合适的生活情境,从而使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来观察生活,会用数学的符号来表达生活,更会用数学的头脑来创新生活。
参考文献:
[1]王权.中国小学数学教学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2]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关键词:生活化;即时实践;考核验证
小学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支柱科目之一。儿童在接受数学教育的同时,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情感意志等方面,都会由于数学而产生微妙的变化。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必要且行之有效的。离开生活的数学学习,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就难以提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来自现实生活,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涉及人们的社会和日常生活,同时也被应用在各个方面。”因此,小学数学应着眼于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使之与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相结合,让小学生通过生活理解概念,促进知识的接受、消化和巩固。
一、生活化的感知
感知是指利用感官对物体获得的有意义的印象。小学数学在教学时,首先应该定位在这一角度上,通过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行亲身的感知,从而让学生迅速融入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来。
这个环节的重点,笔者认为主要在于教学课堂导语设计的生活化。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应该选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直接相关的事物,可触可感,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而导语的设计,对学生而言,是知识技能、方法策略和情感态度获得提升的起点,是课堂学习的序幕。对教师而言,是一堂课成功的前奏,可以从中获得反馈信息,便于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针对性,也有利于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如果具有情趣化和生活化的特点,就会使学生很容易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极易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不僅在导语的设计上,在教学过程中和布置课堂作业的时候,教师也应当时时注意日常生活经验的渗透,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具体感知能力,也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生活化的实践
实践出真知,生活和生产实际是一切科学知识发生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
1.教师教学中对生活化实践的应用
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在尊重教材的同时突破教材,选择和设计的例题、讲解和呈现知识的方式都要贴近生活实际。
(1)例题的选择与设计
教师应该针对学生能看得见、用得着的实际问题,选择一些实用性、实践性较强的例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陶行知曾经说过:“我们必须有从自己的经验里生发出来的知识做根,然后别人相类似的经验才能接上去。”其实,会运算的学生已经有了“知识做根”,然后不自觉地将“别人相类似的经验”,即统筹学的知识用到其中,实现了数学知识的迁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2)讲解方式的呈现与设计
在当今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已被教师广泛地应用。小学数学教学通过多媒体的使用,也达到了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中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事物或数据,这样学生就会将新鲜的知识与现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顿悟知识来源于生活,如此就能吸引学生自觉地巩固和掌握数学知识,并使他们获得实际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2.学生学习中对生活化实践的应用
当教师把这些较为抽象的概念通过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鲜活地呈现在他们面前时,势必会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1)课堂上的即时实践
教师边讲,学生边实践。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体验数学,并将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到课堂中,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进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从数学知识中获益。
(2)课堂后的考核验证
课堂上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之后,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家庭教学活动,通过家长与教师的配合来巩固强化知识。通过家庭教学活动,能促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搜集、调查、分析、整理和应用,不仅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能够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适应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目标,笔者所在学校也开展了数学实践操作的考核内容。这项活动的开展,既是对教师转换教学思路,进行课堂实际操作的一种督促,也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培养。这种转变和应用在实践操作的题目中就可窥一斑。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来体验和学习数学。但同时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数学学习都需要从生活情境出发。教师要理性地区分哪些生活现象可以作为数学教学的素材,为学生选择出最恰当、最合适的生活情境,从而使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来观察生活,会用数学的符号来表达生活,更会用数学的头脑来创新生活。
参考文献:
[1]王权.中国小学数学教学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2]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