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华:深圳市观澜中学高级教师。1999年7月起,在深圳市观澜中学工作。曾荣获深圳市宝安区先进教育工作者,先进教育科研个人、深圳市高考学科先进个人、龙华新区先进教育工作者等称号。主持过深圳市、广东省“十五”教育科学科研课题。2015年支教新疆喀什,挂职深喀第一高级中学。援疆期间,构建了“民语区汉语朗读教学法”基本理论和“实施设计”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015年9月被中共喀什市委和喀什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援疆教师”称号,2016年1月,被中共喀什地委组织部授予“喀什地区优秀干部人才”称号,2016年1月,被深圳市对口援疆前方指挥部授予“优秀援疆干部人才”称号。
援疆,只为圆年轻时的梦想
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张华,早在小学时代就已经埋藏下了要到边疆支教的理想。张华大学在锦州师范学院学习,他的不少校友毕业时都去了西藏支教。然而,直到张华大学毕业时,因為种种原因,他支援边疆的心愿都未能实现。
2006年,将近“不惑”的张华主动“请缨”支教新疆。可是,面对整个深圳市语文科目只有一个名额且优先正编老师的现状,张华只好作罢。
时间一晃就是八年。2014年底,民进会龙华新区基层委员会组织部分骨干会员到龙川县支教,在回来途中,大家谈论了近几年的支教经历。张华得知当时居然还有新疆支教名额时,立即表示,自己愿意承担这一“重任”。
说干就干,回来后,张华马上找来相关文件,并找时任校长沟通,得到了校长支持。于是,张华兴冲冲地回家找妻子商议,没想到,妻子和儿子听说张华要去新疆支教时,都坚决反对。经过几天说服工作,妻子和儿子才勉强同意了张华的决定。
初到喀什,梦想与现实的冲突
2015年3月,张华与深圳市援疆支教队员们奉命到达喀什,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但,环境的陌生、语言的不畅通、条件的艰难让张华很是茫然。张华支教的深喀一高,除了4位老师是汉族之外,剩下的领导、老师全是维吾尔族的,他们之间谈话全是张华听不懂的维语,因为维吾尔语是他们的母语,他们之间交流,第一反应就是母语。
找不到工作的思路,怎么办?坐办公室看浮尘不能解决问题。于是,从第三天开始,张华就下去听课。他背着书包,找到汉语组,进门就自己介绍,说是支教老师,来听课。教研组长木克代丝老师问张华:“你们来支教是上课吗?”当得知,教育局安排张华不上课,主要是听课时,木克代丝老师一脸的不屑。张华知道木克代丝老师的潜台词是:不上课你来干什么。接着在木克代丝老师与其他老师用维语交流后,她才用汉语跟张华说,你听古再丽努尔的课吧,她教的是双语班。
维吾尔语发音速度快,用维吾尔的发音方式说汉语,张华听起来很费劲,只听懂了古再两个字,后面的字就听不清楚了。张华看看桌子上的课程表,才知道是古再丽努尔·库尔班。从她们说话的语气和表情推测,她们对张华这个支教老师是很质疑的,并不太友好。但那时,张华已经是箭在弦上了,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听课。
古再丽努尔老师,是个比较黑的姑娘,个子很高,比较壮实。她上的汉语语文课,张华怎么听都感觉是在上外语课,80%汉语,20%维语。高一的学生,还在学习词语朗读,解词,听写,造句。一段一段课文内容复述概括,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汉族地区语文教学的方式,学生复述课文,经常是断句错误,没有几句话的发音在调上。
这样的课,张华第一次听。好在古再丽努尔老师很谦虚,告诉张华,她刚工作半年,不知道怎么样上课。张华要来她的教案查看,发现古再丽努尔老师的教案,一笔一画,很是工整,一节课的教案竟然满满地写了四页。这样认真的年轻老师,张华觉得不能否认她的教学。于是,张华就和她交流教学设计和实际上课感受,提出一些新的建议,古再丽努尔很高兴,说这样上课,她自己都没有想到,觉得效果会更好。
深喀一高有知双语班普通班划分。双语班的课,尽管张华已经“领教”,但普通班的课还是让张华很意外。普通班的汉语课,基本是一半汉语一半维语,学生复述课文时,断句和跑调问题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一声调和二声调能跑到四声调,三声调四声调基本是一声二声调,甚至有时候,老师和学生一起跑调。
听了几天课后,张华发现老师们连基本的工具书都缺乏。于是,张华想方设法为深喀一高的汉语老师“弄来”了价值数千元的汉语教学工具书。当汉语老师拿到工具书时,老师们都高兴坏了,张华与他们之间的沟通也因此顺畅了许多。而工作交流之余,维族的老师们也开始了解这个汉语老师,会问张华家乡在哪里,有几个孩子等等。有一次,和古再丽努尔老师交流完工作后,这位美丽活泼的新疆姑娘闪动着长长的睫毛说:“张老师,我给你起个维吾尔语名字吧!”几个老师商量后说:老师,你的维吾尔语名字就叫“阿力木江”吧,这个词在我们维吾尔族中是“科学家”“学者”的意思。
张华这时被感动了,他非常喜欢这个名字,更喜欢这个名字背后的被承认和被肯定。而当援友听到有的维族老师叫张华“阿力木江”时,大家也开始叫他“阿力木江”。不几天,阿力木江老师的名字就这样传开了。
创建民语区汉语朗读教学法
在深喀一高一段时间后,张华认识到,汉语课必须要去提高。在和喀什本地几个学校的汉语教师座谈后,责任感让张华下决心要改变喀什地区汉语教学方式。
经过冥思苦想,张华确定了解决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办法。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张华开始在高一双语班尝试新课型,并和学生和教师们充分交流,不断调整、设计、实践,最终形成张华特有的教学模式。
一次,张华到喀什市七中支教,给初二学生上课时,张华运用“朗读教学法”上课,课堂效果出奇的好。学校书记送张华等离开时,告诉支教队:“张老师的课太精彩了,下课时,有两个学生找到我办公室,强烈要求以后的汉语要按照阿力木江老师那样上。”
初步的成功才是开始,如果这个课只是张华自己能上,那就没有了推广的价值,关键是民族教师能否按照这个方式上课。
为了解决维吾尔族孩子学习第二语言的实际问题,张华摸索出了口语化的朗读方式。为了解决孩子们汉语发音方式与母语发音方式不同,张华把古汉语“句读”引进了现代汉语,化长句为短句,强调朗读与说话节奏。而为了纠正发音,张华则运用赵元任先生创立的“五度标记法”。为了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在语言品读时,运用了“删”“换”的技法。为了让民族汉语教师能够很好地运用朗读朗读教学法,张华规范了汉语课堂的环节,经过反复实践,最后形成课前测评、整体感知、局部语言品读、课堂总结四个环节。
2015年12月,“民语区汉语朗读教学法理论构建与实践设计”在《教育》上发表。喀什东城教育园区,深喀一高、深喀二高、特区高中已经完全推广,正在进行逐步提高。
再次援疆的殷殷深情
很快,一年的援疆时间就到了。因为“民语区汉语朗读教学法”推广问题,当地学校领导几次邀请张华留下来。有的汉语老师甚至跟张华说:“老师,你回深圳了,我们的汉语朗读教学法就没有人指导了。”殷殷希望让张华一度辗转反侧,终于,经过认真思考,张华决定再次说服妻儿,继续援疆。
由于有曾经在此工作的基础,张华迅速融入工作中,到深喀一高、二高、特区高中听课调研,了解汉语朗读教学法普及和实践情况,和汉语教师座谈,了解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指导,把汉语朗读教学法中每个环节详细跟老师们解读。
而除了给汉语老师们示范上课,张华还给老师们评课交流。民族汉语老师在“语言品读”这个环节上很难做好,每次在评点课堂教学时,张华都拿出课文中几个句子或者段落,反复读给老师们听,从节奏把握到语气到感情,一遍又一遍的示范。东城区第一初级中学的阿米娜老师说:“采用汉语朗读教学法教学生,当原来基础较弱的学生学会读课文中句子的时候,下课时高兴地围着老师,要读给老师听,老师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让喀什的娃娃们学好汉语是张华援疆的最大愿望,如今,他还在不辞劳苦地奔波在各个学校之中。
援疆,只为圆年轻时的梦想
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张华,早在小学时代就已经埋藏下了要到边疆支教的理想。张华大学在锦州师范学院学习,他的不少校友毕业时都去了西藏支教。然而,直到张华大学毕业时,因為种种原因,他支援边疆的心愿都未能实现。
2006年,将近“不惑”的张华主动“请缨”支教新疆。可是,面对整个深圳市语文科目只有一个名额且优先正编老师的现状,张华只好作罢。
时间一晃就是八年。2014年底,民进会龙华新区基层委员会组织部分骨干会员到龙川县支教,在回来途中,大家谈论了近几年的支教经历。张华得知当时居然还有新疆支教名额时,立即表示,自己愿意承担这一“重任”。
说干就干,回来后,张华马上找来相关文件,并找时任校长沟通,得到了校长支持。于是,张华兴冲冲地回家找妻子商议,没想到,妻子和儿子听说张华要去新疆支教时,都坚决反对。经过几天说服工作,妻子和儿子才勉强同意了张华的决定。
初到喀什,梦想与现实的冲突
2015年3月,张华与深圳市援疆支教队员们奉命到达喀什,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但,环境的陌生、语言的不畅通、条件的艰难让张华很是茫然。张华支教的深喀一高,除了4位老师是汉族之外,剩下的领导、老师全是维吾尔族的,他们之间谈话全是张华听不懂的维语,因为维吾尔语是他们的母语,他们之间交流,第一反应就是母语。
找不到工作的思路,怎么办?坐办公室看浮尘不能解决问题。于是,从第三天开始,张华就下去听课。他背着书包,找到汉语组,进门就自己介绍,说是支教老师,来听课。教研组长木克代丝老师问张华:“你们来支教是上课吗?”当得知,教育局安排张华不上课,主要是听课时,木克代丝老师一脸的不屑。张华知道木克代丝老师的潜台词是:不上课你来干什么。接着在木克代丝老师与其他老师用维语交流后,她才用汉语跟张华说,你听古再丽努尔的课吧,她教的是双语班。
维吾尔语发音速度快,用维吾尔的发音方式说汉语,张华听起来很费劲,只听懂了古再两个字,后面的字就听不清楚了。张华看看桌子上的课程表,才知道是古再丽努尔·库尔班。从她们说话的语气和表情推测,她们对张华这个支教老师是很质疑的,并不太友好。但那时,张华已经是箭在弦上了,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听课。
古再丽努尔老师,是个比较黑的姑娘,个子很高,比较壮实。她上的汉语语文课,张华怎么听都感觉是在上外语课,80%汉语,20%维语。高一的学生,还在学习词语朗读,解词,听写,造句。一段一段课文内容复述概括,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汉族地区语文教学的方式,学生复述课文,经常是断句错误,没有几句话的发音在调上。
这样的课,张华第一次听。好在古再丽努尔老师很谦虚,告诉张华,她刚工作半年,不知道怎么样上课。张华要来她的教案查看,发现古再丽努尔老师的教案,一笔一画,很是工整,一节课的教案竟然满满地写了四页。这样认真的年轻老师,张华觉得不能否认她的教学。于是,张华就和她交流教学设计和实际上课感受,提出一些新的建议,古再丽努尔很高兴,说这样上课,她自己都没有想到,觉得效果会更好。
深喀一高有知双语班普通班划分。双语班的课,尽管张华已经“领教”,但普通班的课还是让张华很意外。普通班的汉语课,基本是一半汉语一半维语,学生复述课文时,断句和跑调问题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一声调和二声调能跑到四声调,三声调四声调基本是一声二声调,甚至有时候,老师和学生一起跑调。
听了几天课后,张华发现老师们连基本的工具书都缺乏。于是,张华想方设法为深喀一高的汉语老师“弄来”了价值数千元的汉语教学工具书。当汉语老师拿到工具书时,老师们都高兴坏了,张华与他们之间的沟通也因此顺畅了许多。而工作交流之余,维族的老师们也开始了解这个汉语老师,会问张华家乡在哪里,有几个孩子等等。有一次,和古再丽努尔老师交流完工作后,这位美丽活泼的新疆姑娘闪动着长长的睫毛说:“张老师,我给你起个维吾尔语名字吧!”几个老师商量后说:老师,你的维吾尔语名字就叫“阿力木江”吧,这个词在我们维吾尔族中是“科学家”“学者”的意思。
张华这时被感动了,他非常喜欢这个名字,更喜欢这个名字背后的被承认和被肯定。而当援友听到有的维族老师叫张华“阿力木江”时,大家也开始叫他“阿力木江”。不几天,阿力木江老师的名字就这样传开了。
创建民语区汉语朗读教学法
在深喀一高一段时间后,张华认识到,汉语课必须要去提高。在和喀什本地几个学校的汉语教师座谈后,责任感让张华下决心要改变喀什地区汉语教学方式。
经过冥思苦想,张华确定了解决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办法。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张华开始在高一双语班尝试新课型,并和学生和教师们充分交流,不断调整、设计、实践,最终形成张华特有的教学模式。
一次,张华到喀什市七中支教,给初二学生上课时,张华运用“朗读教学法”上课,课堂效果出奇的好。学校书记送张华等离开时,告诉支教队:“张老师的课太精彩了,下课时,有两个学生找到我办公室,强烈要求以后的汉语要按照阿力木江老师那样上。”
初步的成功才是开始,如果这个课只是张华自己能上,那就没有了推广的价值,关键是民族教师能否按照这个方式上课。
为了解决维吾尔族孩子学习第二语言的实际问题,张华摸索出了口语化的朗读方式。为了解决孩子们汉语发音方式与母语发音方式不同,张华把古汉语“句读”引进了现代汉语,化长句为短句,强调朗读与说话节奏。而为了纠正发音,张华则运用赵元任先生创立的“五度标记法”。为了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在语言品读时,运用了“删”“换”的技法。为了让民族汉语教师能够很好地运用朗读朗读教学法,张华规范了汉语课堂的环节,经过反复实践,最后形成课前测评、整体感知、局部语言品读、课堂总结四个环节。
2015年12月,“民语区汉语朗读教学法理论构建与实践设计”在《教育》上发表。喀什东城教育园区,深喀一高、深喀二高、特区高中已经完全推广,正在进行逐步提高。
再次援疆的殷殷深情
很快,一年的援疆时间就到了。因为“民语区汉语朗读教学法”推广问题,当地学校领导几次邀请张华留下来。有的汉语老师甚至跟张华说:“老师,你回深圳了,我们的汉语朗读教学法就没有人指导了。”殷殷希望让张华一度辗转反侧,终于,经过认真思考,张华决定再次说服妻儿,继续援疆。
由于有曾经在此工作的基础,张华迅速融入工作中,到深喀一高、二高、特区高中听课调研,了解汉语朗读教学法普及和实践情况,和汉语教师座谈,了解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指导,把汉语朗读教学法中每个环节详细跟老师们解读。
而除了给汉语老师们示范上课,张华还给老师们评课交流。民族汉语老师在“语言品读”这个环节上很难做好,每次在评点课堂教学时,张华都拿出课文中几个句子或者段落,反复读给老师们听,从节奏把握到语气到感情,一遍又一遍的示范。东城区第一初级中学的阿米娜老师说:“采用汉语朗读教学法教学生,当原来基础较弱的学生学会读课文中句子的时候,下课时高兴地围着老师,要读给老师听,老师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让喀什的娃娃们学好汉语是张华援疆的最大愿望,如今,他还在不辞劳苦地奔波在各个学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