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效应”视角下大学生第二课堂工作研究

来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bage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改革,大学生群体规模在不断壮大,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这个问题对高校来说显得尤为紧迫。第二课堂作为高校育人环节的重要一环,是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羊群效应”的视角分析第二课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其对第二课堂工作的启示,试图以此促进第二课堂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羊群效应”;第二课堂;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0-00-02
  初入高校的大学生,面对巨大的环境变化,由于缺乏周围环境的有效信息,以及为了更好地适应群体生活,他们往往会对“领头羊”的表现,进行模仿。而第二课堂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常常是学生“模仿”行为发生的主要场所。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机制,引领“头羊”促进第二课堂建设,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羊群效应”在第二课堂的具体表现
  (一)行为意识“羊群”化
  身处互联网时代的当代大学生,交流方式、学习方法相对过往有了极大改变。他们接受信息能力更强,也更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及诱惑,周遭人的一举一动都能够直接与间接地影响个体,从而促使个体之间互相模仿。
  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本身具有服从性、紧跟性等特点,在周遭环境影响下,学生往往会对周围人的表现进行模仿。当学生群体中出现消极应对第二课堂现象时,教师如果没有及时干预,这一现象就会迅速扩张,从而形成以点带面的情况,以致学生整体意识懒散化,產生负面的“羊群效应”。
  (二)管理制度“羊群”化
  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管理制度有利于促进第二课堂工作的顺利进行。现阶段第二课堂教学与专业教育联系不够紧密,对学生个体的实际需求缺乏关注,同时榜样引领作用有待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方式主要依赖于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这必然导致学生随大流、采取消极应付的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认可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育人价值也就大打折扣。
  二、“羊群效应”在第二课堂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原因
  (一)大学生整体素质不高
  中国高等教育经过多年扩招,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学生受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这也导致了大学生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1]。大学生普遍处于18~22岁之间,正处于人格塑造的不稳定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他们内心充满矛盾与冲突,一方面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又惧怕孤独,习惯依赖群体。而第二课堂主要以团体教学方式为主,周遭学生的表现情况往往互相影响。学生在缺乏主观判断能力以及受外界影响下,就容易做出跟风模仿行为。在这过程中,模仿参照的“对象”如果正确,就会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反之,一旦选择失误,就会产生消极的“羊群效应”。
  (二)高校育人模式的改变
  高校扩招导致教师资源不足以支撑学生的数量增长。教育资源的不足就必然导致高校育人模式的改变,以前的“精耕细作”变为“批量生产”,教师不可能对每位学生都悉心教导。但是对于刚步入大学的学生,学习、生活的巨大转变难免带来许多新的、复杂的问题。尤其第二课堂有别于以往注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更加着重于学生综合素质拓展,不少大学生为此感到迷茫无助,他们急需教师的帮助。若无法及时得到帮助,他们会对未来感到迷茫,从而丧失信心。目标缺失、缺乏信心的大学生就会像慌乱的“羊群”一样,自发地通过模仿周边群体或“领头羊”的行为来解决问题。
  (三)学生群体压力与认可
  大学中有学生会、团委、班级这些正式集体,同时又有出于共同的爱好、兴趣、志向、特长以及其他共同因素,在感情和友谊维系下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第二课堂作为学生素质拓展的发生场所,必然与这些群体产生关联。目前,多数第二课堂教学都依托于这些群体展开。学生身处群体中,必然受到群体的影响。不论是何种群体,都有着自己的潜规则。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对群体的研究发现:在群体成员接触、相处的过程中[2],会逐渐形成一定的群体规范。这种规范会对成员形成压力,迫使他们的反应趋向一致。以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喜爱,来满足自身的归属感。
  三、“羊群效应”对第二课堂工作的启示
  (一)以情育人,多元教育
  在新时代,面对“90”后“00”后大学生,辅导员要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扮演好“牧羊人”角色。要明确自己不只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实践证明,亦师亦友的教育模式更能贴近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当学生从辅导员那里获得信任与关爱,才会将外在的期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使自己向着教师、家长和社会所期待的目标前进。辅导员的思想引领是大学生避免受消极“羊群效应”影响的关键所在[3]。除了更新教育理念之外,辅导员还要把握思政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引导大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利用网络新媒体、社团、班级、宿舍等场所,形成点、线、面多维空间教学模式,让学生了解第二课堂工作机制、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目的。最后,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辅导员要注意和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模式,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消极被动参与的学生,要侧重引导,注意策略,激发他们敢为人先的精神。
  (二)强化骨干,树立榜样
  除了重视教师的思想教育之外,学生之间的榜样引领同样重要。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呈现一种集聚性,他们对学业、人生、社会的态度容易被相互模仿与接受。这也就要求辅导员要树立积极的舆论导向和行为榜样。辅导员在日常教育实践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发掘一批先进“头羊”[4],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与学习氛围。这些“头羊”是学生中的模范代表,能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为学生集体指引正确的前进方向,使学生能够将外在榜样力量转化为内在学习动力,最终引导学生将榜样力量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去,从而发挥“羊群效应”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管理,注重引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群体生活中,人的行为习惯和态度等会逐渐出现类化现象。第二课堂作为关注学生素质拓展的平台,它不仅在学生会、班级等正式群体中发挥作用,同时在社团等非正式群体中也兼具影响力。因此,要想使得“羊群效應”在第二课堂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高校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与引导必不可少。一方面,辅导员要加强学生会、班级和宿舍管理,营造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宿舍、学生会和班级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每个成员无时无刻不在互相影响,其他成员的表现是每个个体最直接的“参照物”,容易趋同从众和形成内部凝聚力[4]。另一方面,辅导员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凝聚力功能。学生社团在第二课堂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多数第二课堂教学都依托于学生社团展开。加强对社团组织的管理和社团活动的引导,激发学生正确的“从众”动机和行为[5],对于第二课堂的建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辅导员对这些群体的管理与引导,容易形成连锁反应,促进“羊群效应”的激发,以使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建设。
  (四)提升自我,健全人格
  教育学研究表明,学生思想的发展、变化有着自己的微观机制。一般包括思想问题的提出、外界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问题的解决[2]。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学生骨干的榜样作用只是其中一环,起到的只是外在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需要以及自我教育才是真正决定其成长成才的关键内在因素。因此,辅导员还要懂得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以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目标。良好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正确的主体意识是规避消极“羊群效应”的必备条件,使大学生能够自觉树立榜样意识,通过自身努力克服不良行为。在此基础上,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和行为都能够向积极有利的方面发展。
  四、结语
  “羊群效应”在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这一客观事实是不容置疑的。我们应当承认第二课堂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羊群效应”在其中时常发挥着消极作用。但是,我们更应看到“羊群效应”的正面促进作用,化危机为机遇。高校应充分利用“羊群效应”在大学生第二课堂实践中的积极作用[4],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和诱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发挥思政教育的“羊群效应”。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心底里认可接受第二课堂,最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使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伦志珍.基于学生发展理论探讨高校后进生转化教育[J].科技信息,2009(30):80-81.
  [2]韩华,郭兰.大学生从众心理——高校德育工作新的切入点[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2-124.
  [3]张赵根,韩丹.“羊群效应”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8(30):110-111.
  [4]柳忠友,张文君.关于新形势下政治辅导员提高自身素质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7):57-58.
  [5]杜坤林.羊群效应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策略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85-87.
  (责任编辑:董维)
其他文献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2021年2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这既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一个标志,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奔向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脱贫攻坚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十九大进一步将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高强表示,全
期刊
本文分析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从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中探寻出积极心理学优化“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和作用机理.最后,
摘 要: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特殊的时期下展开对高校中共党史学科建设的探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实际意义。中共党史作为高校政治类主体学科,建设过程中需要明确学科定位,着力推进中共党史与马克思主义等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完善党史人才培养体系。中共党史的学科建设要深入挖掘党史教育教学因素,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科学认知方式,着力构建一个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础的新型学科平台。  关键词:
矢志不移,终生以之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一时间,反帝爱国主义运动在全国风起云涌,年仅14岁的谭其骧参与罢课,被勒令退学。退学后的谭其骧接触到了共产党机关刊物《新青年》和《向导》杂志,受革命思潮的影响,他报考了上海大学。上海大学由共产党人萧楚女和恽代英等人创办,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前沿堡垒。谭其骧在这里加入共青团,经常跟随组织上街发传单、演讲,并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北伐运动。北伐胜利后,蒋
期刊
摘 要: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等学校,需将学生综合素养发展作为目标,结合社会发展形态及社会建设理念,加强思政教育管理,发挥其人才培养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围绕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求,从思政教育管理原则入手,探究管理方法,以期为高等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及管理人员提供理论与实践帮助。  关键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和谐视野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
饱受争议的“非升即走”制度  2021年6月7日,复旦大学发生持刀伤人事件,该校数学系老师姜某将该学院党委书记王某杀害。据相关人士透露,姜某是该校人才引进人员,为期六年的科研任务考核不合格,即将面临解聘,而当天正是王某代表学院宣布这一决定。尽管此事件尚没有明确定论,但网友还是把这起事件的矛头对准了高校的“非升即走”制度。  6月15日,因为“非升即走”被辞退的留德海归博士吴强,正式在北京市海淀区法
期刊
摘 要:面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日显紧迫。以“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为出发和皈依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回应其“人文”特性,直面组织伦理和个体伦理建设的不足,在关怀伦理的视域之下,构建思政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路径,以关怀文化建设来营造氛围,以培养元胜任力为基础,以提升共情能力为主要手段。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职业道德;关怀伦理  
平遥县朱坑乡全乡3475个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526户贫困户全部“摘帽”,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作为平遥县脱贫攻坚主战场,朱坑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决胜脱贫攻坚”与“建设大美朱
期刊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化发展,加强高等学校的品格教育和思想发展已成为当下的重要教育任务,而高等学校的党建创新工作也应当跟随发展脚步。那么,新时期下高校党建创新工作应当如何开展?高校党建创新工作的基本思路又如何?本文针对新时期下高校党建创新工作的基本思路,做出详细分析和介绍,期望实现高校党建创新工作的新突破。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党建;创新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D267.6 文献
摘 要: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也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我国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使命,相较于其他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而言较为枯燥,教学效率并不理想,所以如何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也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互联网+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展开了探索,以期高校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思政课育人主渠道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