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来源 :小天使·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angq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懂本国文化,古为今用,方能推陈出新。
   正统的中国是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从这里考古发掘出中国最早的农作物种子,距今有9000多年,这是农业第一次出现在北方,而这个最早的农作物种子就是黍。黍在先民的细心培育之下得到了推广,并奠定了华夏文明基础。随着人口的增加,黍无法解决口粮问题,这时候就出现了它的替代品——稷。
   稷就是粟,俗称谷子,也就是小米。我们北方人喜欢喝的小米粥就是粟做的。粟是来自我们现在常见的狗尾巴草的亲本植物,我国驯化狗尾巴草的历史已经有一万多年的历史,它和黍几乎同时在先民手中种植培育,后来逐渐替代了黍成为了当时北方华夏先民的主食。
   “稷”是国家代名词“社稷”的重要组成部分,稷乃是建立国家的基础。而稷就是“粟”,是“百谷之长”,当然也用作粮食作物的统称,成为“农业”和“谷神”的象征。我国的奴隶社会“三代”夏、商、周,是农耕文明中的“粟文化”王朝。
   小麥不是我们的本土产物,它是外来物种,故乡在遥远的西亚。西亚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这种气候对农作物生长有严峻的考验,野生小麦顽强地在这里长出来,首先给西亚先民带来了福音。大约8000年前,西亚先民获得了今天栽培最广的普通小麦物种,并迅速从西亚向四周蔓延。
   秦国之所以能够用十年的时间统一中国,不是它的将士有多勇猛,而是这个国家的粮草是相当充足的。举个例子,秦国灭楚一战花了两年时间,如果换成今天的计量单位后,秦国军队总共消耗粮食大约五亿公斤,而我们保守估计秦国一年通过粮食赋税大约有六亿公斤粮食进入国库。那秦国怎样有如此高产的粮食呢?首先秦国有我国四大平原之一的关中平原,其次是花了十几年的时间修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郑国渠的修建,让秦国能粟麦轮种,一年粮仓爆满,打仗根本不用考虑粮草问题。
   人们发现在南方普遍种植的农作物水稻的亩产很高,一般亩产都可以达到三四百斤,而且南方气候温暖一年可以多次耕种,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水稻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南方是世界水稻最早培育和传播中心之一。目前发现世界上最早的稻种是在我们湖南道县,距今有14000年到18000年左右。最早的稻田是在湖南澧县城头山,约有6000年。南方的人口那时并不多,稻米的产量并不起到养活人口的关键作用。后来南方人口增多,特别是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国家分裂民族融合时期,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逐渐南移,水稻作用才突显。
   但是中国的水稻长期只能一年种一季,而且成长周期比较长,再加上当时又无法找到非常优良的稻种,养活人口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当时的统治阶级,直到一个进口水稻品种的出现。这个进口品种就是越南的占城稻。占城,是越南中南部的一个城市国家,但占城稻并非仅指占城国种植的稻,而是印支各国普遍有的稻种。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仅五十多天。公元1012年,宋真宗亲自倡导,是占城稻作为青黄不接时期的度荒粮米,推广普及到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并进行杂交种植试验。可以这么说,宋真宗是中国第一个“杂交水稻专家”。在他的主持倡导下,单位面积的稻米产量快速增加,直接激发了宋朝时期中国人口大爆炸,尤其是南方地区。
   北宋之后,一直到清初,中国的总人口数量只有1.5亿左右,一直到康乾时期人口才暴增到了3亿,那么当时水稻的产量真的能养活这么多人吗?这得感谢印第安人。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美洲的农作物开始漂洋过海改变了中国社会,其中最重要的是玉米、地瓜、花生、马铃薯、向日葵等。先讲玉米。玉米大概在十六七世纪在云南传入中国,然后在各个地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尤其是在苦寒贫瘠之地都能生长良好。它的出现补充了稻米的不足。再说地瓜,它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有商人从海上传入福建,再推广到广东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对当时的大饥荒起到了很好的救济作用。马铃薯是在十七世纪传入中国的,现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占世界第二位,而它又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向日葵和花生给当时的中国老百姓提供良好的植物蛋白和油脂,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同时对老百姓的粮仓做了有益的补充。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黑龙江农垦考察,他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是的,中国粮食必须牢牢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中国的发展才可能牢靠啊!其实,像毛主席所说的“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放到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其他文献
那张决定自己一生命运的成绩通知单,向秋天落叶一般飘落在他的手中,飄落在他的心里。   他神情沮丧地回到村子时,夜色已紧紧包裹了山腰上那两间低矮的旧瓦房。进门,昏暗的灯光下,陈旧的小方桌上已经放着几只菜盘,盘上扣着碗,有丝丝热气从碗沿边溢出。爹握着长杆旱烟袋,孤寂地坐在桌边咂吧着等他。望着这情景,失望和内疚的泪水顿时溢满了眼眶。   “爹,我回来了。”他抹去泪水,走过去,在爹的旁边坐下。许久,又说道
期刊
放下电话细一思量,这已经是父亲第四次催我了。父亲说,这场大雪过后,红橘更甜了,硬是甜得入了心呢!  说这话时,那声音挺富激情的。父亲的意思,要我快些回去,尝尝今年橘子的味道。  父亲精心侍弄的那些红橘树,是十多年前我从外地弄回去的。那一年我刚参加工作,为了表示孝心,我特地买了十几株红橘苗,回家同父亲一起栽下。从此,父亲便精心侍弄那些树苗,似亲儿女般。浇水,施肥,修枝,杀虫,那严肃劲,不亚于教育我们
期刊
还在几天以前,就听说苏展老师的长篇儿童小说《最长的假期》出版了,顿时,鲜花和掌声就充满了我的手机。现在,这本书摆在了我的案头上,我确是吃了一惊的。当我把书翻开阅读时,就更加吃惊加钦佩了。因为,这本书写的就是发生在冠状病毒在我们国内蔓延时期的故事。到5月份,我们国内还只是基本控制了疫情而已,可她的长篇小说就已经摆到了千千万万小读者的桌子上。苏展老师的高速度由此就可见一斑了。   苏展老师自称是宋代大
期刊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每次诵读到古代诗人豪迈的爱国诗句时,强烈的爱国情便似烈火般在我的心中燃烧:我爱我伟大的祖国!   古代著名的反侵略民族英雄岳飞,年少时就目睹了金兵侵犯中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仇恨的种子,立志报国、从军入伍,决心反击侵略,收复被金国抢占的土地。他带领岳家军英勇善战,击退金兵,屡建战功,收复失地,后因奸臣谗言遇害。在狱中
期刊
找找写作的灵感,充实写作的素材,提高写作的文笔。   长河落日,斜阳温热。我穿越浩渺的历史长空,降临到千年前的南国大地,缘分使然,遇见了他——后主李煜。   初遇他时,正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刻——早晨。他正倚栏而立,倔强清瘦的模样就不置可否地印在我心上。他正望着一池新绿出神,阳光姣好得恰到好处,柔柔地泻在那张如凝脂的面容上,隐隐泛光。   雨后空气被滤洗得很清爽,嗅不到一丝尘埃的痕迹。屏息凝神,
期刊
世界文学巨匠为我们带来了永久的力量和源源不断的人文宝藏,值得一读再读。  【节选导读】   “子夜”指夜半12点,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是夜的顶点,但它也是太阳从最低点向上升起的转折点。“子夜”一名象征着当时中国民族企业所面临的黑暗环境。   《子夜》描绘的是1930年夏秋之交的上海,当时正值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之际,国内民族资本企业受到波及,小说聚焦上海民族企业的危机,通过民族资本家吴荪甫所面临的种
期刊
听,那诲人不倦的声音;看,那全神贯注的表情;思,那如影片中主人公一般,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身影。   犹记得,拿着一根教鞭,手中沾满粉笔末,每个日日夜夜辛苦陪伴着我们的老师们。在重大疫情的打压下,他们仍是毫不懈怠,兢兢业业地授课,给我们注入新的活力。   那晚,月色正美。细心的物理老师,用温柔的声音讲解着那令人费解的物理题。我们正在全神贯注地听着,忽然透过屏幕传来一阵奶萌奶萌的声音:“妈妈,我的洋娃
期刊
我总梦见他,他蹲在草丛边,轻轻抚摸着一片草叶,阳光透过树叶稀稀疏疏地散在草坪中,从那睁大的眼睛里,分明映出耀眼的阳光。   他叫冬阳,我第一次认识他,是去特殊学校做志愿服务时。我忙完事情走到教室后院,只见一个男孩静静地坐着,抬头看着天空,伸出手不停地在空中试探着……我心生疑惑,走上前去打招呼:“你好哇,请问你在看什么?”   “看太阳啊。”他歪着头答道,一双眼睛却不对焦地看着我。我心里一惊,原来他
期刊
母爱,如三月的阳光,温暖我冰冷的心灵,擦亮我迷茫的双眼,指引我前行;父爱,如大海中的灯塔,扬起我自信的风帆,鞭策我前行。   母爱是一杯清香的茉莉花茶,一丝甘醇沁人心田。   還记得是月朗星稀的夜晚,依然是挑灯夜战的我,正被一道几何证明题困住,尽管抓破头皮,还是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一张张稿纸被我揉成一团,狠狠地扔在地上。这时,母亲走了进来,我大声地呵斥道:“别来烦我!”母亲放轻了步子,在桌上轻
期刊
乡情是什么?或是扬帆的船只回归出发的港湾,或是枯黄的落叶静躺古老的根边,或是飞翔的纸飞机落在我的书桌。   自从远离家乡外出求学以后,这种早已埋藏在心底的情感愈发的强烈。它从何而起?   小时候我经常在乡下外婆家生活,那里的一切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那片茂密的竹林,这片竹林里有一口神奇清澈的井。春天,雨总是说来就来,我也总爱撑一把伞,漫步雨中,一滴滴豆大的雨激起一朵朵晶莹的水花,随后又泛开一圈圈涟漪,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