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主题内涵
班级“小吃店”这个角色区一直以来都受到幼儿的欢迎,但是由于幼儿对于角色任务的不明确,游戏生活经验的不足,给幼儿带来了一些游戏上的困惑。教师通过对“小吃店”区域游戏的适时介入,游戏材料的调整,通过经验的交流与分享,提升幼儿游戏经验,让幼儿在角色区中玩的更加投入,更加有兴致。
二、案例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规定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游戏,是具有活动性、趣味性和自主性等特点的活动。游戏能给幼儿带来无限的乐趣和身心满足,幼儿期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旋律。中班幼儿好模仿、思维开始具体形象等特点,决定了对角色游戏的需求。但它的角色游戏又较其他年龄阶段的角色游戏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游戏的主题扩展,情节得到了发展,其次游戏的目的性增强,主题趋于稳定,再者幼儿在进行游戏时能认真扮演角色,并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最后幼儿游戏后谈话积极主动。虽然我们班级是新中班,但是在上学期开展角色游戏的基础上,在一段时间的指导下,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角色交往,任务意识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在有些方面也有了新发展:如认知能力、生活经验、游戏情节也开始丰富,但角色处于简单的模仿阶段。孩子选择了一个角色,却不知道如何去做好它,由于中班幼儿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孩子总是还想多玩几个角色,因为交往技能的局限很容易不知所措或者发生冲突。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指导幼儿进行游戏,把握好引导者所起到的作用?这仍是我应该在实际工作中去反思和探究的问题。
上学期我们班就开设了“小吃店”这一角色区域,本学期我们更本着幼儿的兴趣需要,添置了很多小吃店的材料,环境创设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善,大大激发了孩子们游戏的欲望。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制作好的糕点、水饺、烧烤串,以及各种操作材料等。孩子们在区域里都分工合作,有的当服务员,有的当烧烤师傅,有的当顾客,看似都在玩,但是很多时候他们的角色任务不明确,做完一件事情时,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该如何继续下去。
三、案例描述与分析
案例一:不停穿烧烤的“师傅”
描述:轩轩今天在小吃店的角色是“烧烤师傅”,只见他熟练而有序地将箩筐里的“贡丸”、“年糕”穿进了准备好的竹签上,穿好一串后就将其放到“烧烤架”上。当“服务员”将“顾客”吃完的“烧烤串”收回时,轩轩又和服务员一起将烧烤串重新拆掉分类放进箩筐里。轩轩不停地穿着,几乎过了五分钟左右,他开始有些厌倦,动作明显慢了很多。服务员拿了一串烧烤给顾客,轩轩一把夺回:“还没有熟!”中间轩轩小小地休息了一会,转了一圈又回到烧烤架边继续穿。十分钟过去了,轩轩终于将三个箩筐里的材料穿完了,于是他拿起一串给了顾客,原来全部穿完了才算是熟了,也就是可以吃了。回收以后,轩轩又将其重新穿好。
分析:作为烧烤师傅,轩轩无比“敬业”,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不离不弃,可以看出轩轩喜欢当烧烤师傅,对此有很大的兴趣,具有玩游戏的坚持性。但是这样机械化地重复同一个动作,对于幼儿的游戏发展是没有很大的意义的。在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轩轩的游戏行为指向单一,游戏的行为仅仅指向物体,虽然游戏主题明确,但是游戏的情节简单,轩轩只是对“烧烤串”进行“加工”。在游戏的社会性方面,轩轩出现一次与同伴的交流的时机,但是交流的语言和意图也非常简单“还没熟”,说明轩轩只沉静在自己的游戏动作上,有一定的社会经验,缺少社会性关系的交往意识。虽然已经进入中班轩轩的游戏特点具有很明显的小班幼儿以对物体和动作为主游戏特征,游戏的内容和情景比较简单。
从游戏中可以看出的烧烤串的规律没有变化,幼儿很容易就能穿好一串。如果教师在材料的投放上再花点心思,烧烤串的颜色和形状提供的多一些,烧烤串就可以千变万化了。在这里轩轩只顾着穿,忽视了烧烤这一过程,也许是轩轩的这一生活经验不足,不知道如何去燒烤,如果教师适时地去引导他进行烧烤,他也不会重复地穿,从而能体验到不同的乐趣。
案例二:空闲的“服务员”和“厨师”
描述:厨师开始炒菜了,只见他把菜放进锅里,用铲子炒几下,还娴熟地抖动着炒锅,锅里的菜也随之跳起了舞,厨师的臂力还真不错,整个过程几乎都在抖动,从而可以看出这位厨师非常享受这个过程,似乎很自豪地在告诉大家:看,我有多会烧菜。他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小厨师。炒了一会儿后,厨师拿出碟子,很有架势地将炒好的菜倒进碟子,接着送到了顾客面前。炒完一碗菜后,厨师没事干了,在区域里走来走去,一会儿看看烧烤师傅,一会儿又走到顾客面前。
服务员看到有顾客来了,马上给顾客拿好吃的,顾客吃完东西,服务员又勤快地收拾好。然后服务员等着下一位顾客的到来。他一会儿无聊地敲着收银台,好像在说:怎么没有人来买东西呢?一会儿蹲在地上遐想,一会儿又走来走去。
这时小吃店里来了一位顾客,厨师和服务员赶紧都围上去抢着拿东西给顾客,抢着给她倒水,出现了一片混乱现象。
分析:来小吃店吃东西的顾客很少,基本上就只有两个小朋友固定在区域里坐着或者付钱买东西。所以厨师和服务员看到顾客都抢着去干,没有顾客的时候又闲着没事干.另一方面也存在幼儿的生活经验不足,不知道厨师和服务员除了烧菜、收银外还可以做些什么。区域里材料的缺乏也是导致他们太空闲的原因,如果再投放一些可动手操作的材料,餐巾、砧板、刀具等,是否也能唤起他们的一点生活经验呢?
案例三:付钱和找钱
描述: 乐乐来到了小吃店,他今天想吃烧烤,于是对服务员说:“服务员,给我来一串贡丸,烤得好吃点!”服务员从烧烤架上拿了一串递给乐乐,乐乐拿到烤串,利索地从钱包里抽出一张纸币给收银员,没有及时走掉,似乎在等着找钱。不出所料,收银从放钱的盒子里拿出三张纸币找给了乐乐,乐乐想也没想,很自然地将钱整理好塞到了皮夹里。
分析:在游戏中幼儿对于付钱一点概念也没有,中班第一学期幼儿在数数和数字的概念方面处于较弱水平。他们之间付钱只是游戏的一个形式而已,也不在乎东西本身的价格,至于要付多少钱或者找多少钱都由自己说了算。 四、案例反思
從以上三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的游戏欲望都非常强烈,也很喜欢小吃店的游戏。但是幼儿投入了那么高的兴致,却得不到游戏给予的满足。通过对三个案例的分析,我在小吃店游戏中对于教师的指导策略方面进行了反思,总结了些策略。
(一)调整游戏材料,丰富游戏内涵
《规程》中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开展好游戏首先离不开物质环境的提供和游戏材料的准备。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游戏材料。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的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意识有所增强,儿童对自己的游戏活动已经有了初步的计划性,力图进一步理解和表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意识和任务。
1、丰富——增添新的材料让游戏的内容更加丰富
游戏中,厨师在没有顾客点餐的情况下,因为不用炒菜就不知道干什么。所以可以为厨师配备砧板、刀具,让幼儿在炒菜之前将菜准备好,切切菜,练习切菜的技术,同时也锻炼了幼儿手眼协调的能力。让幼儿明白,厨师除了烧菜,切菜也是厨师的一大本领。另外,厨房里还可以增加调味瓶的替代品,丰富幼儿烧菜的经验。
2、添加——让单一的材料呈现多种价值
小吃店的烧烤串比较单一,颜色和形状也不够丰富,因此可以添加烧烤串所需的半成品材料。而且中班幼儿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排序,如AB、ABB、AABB等模式,从颜色、形状等方面要求幼儿将烧烤串穿起来,具有挑战性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通过对烧烤串的简单排序,就能制作出更加美味而有创意的烤串,说不定也能更加吸引顾客的眼球。
3、推进——让材料推进游戏深度发展
游戏中,如果没有顾客,服务员经常会因为没事干而显得无聊,所以可以为服务员提供练习用的餐巾,折餐巾能锻炼幼儿手部的精细动作,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巧手折出各种花样的餐巾,提升幼儿的创造想象能力。
其次,提供简易菜单丰富游戏,推进游戏发展。教师提前设计好简易的菜单,顾客进门可以根据菜单点餐,顾客在想点的菜下面打勾或画圈,服务员等顾客点完餐后,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顾客需要点的菜,然后告诉厨师,厨师根据菜单做出美味。这样的一系列串联,小吃店里的三个角色通过菜单有了自己该做的事情,也能从菜单中学习一一对应的关系,数量的关系,幼儿从游戏中得到了学习的发展,同时丰富了游戏的情境。
(二)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幼儿游戏内容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关。幼儿生活经验是幼儿游戏的基础,生活经验的逐步增加,游戏反映的内容也就不断生动、饱满。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在游戏中幼儿才能充分展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游戏盒生活经验的链接,拓展幼儿游戏新剧情。如小吃店里客人很少,服务员就可以在门口招揽生意,喊向其他幼儿:“小吃店开张了,请到小吃店来品尝!”或者可以有这样的促销活动:“今天店里搞活动,烧烤串买一送一,快来买吧,不要错过机会……”
真实的游戏材料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从本学期开始,班里进行了自助点心,即在一个时间段内,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去吃点心,想吃就自己拿来吃,不想吃可以选择区域游戏。如果将自助点心站搬进小吃店,幼儿游戏的氛围一定会更加浓厚,而且能在小吃店里吃到真实的东西,也是很美味的。同时也解决了小吃店顾客少的问题,不停地有幼儿去吃点心,店里的客人就会越来越多,服务员也不会没有事情做了。
(三)分析幼儿游戏行为,教师适时介入
游戏是幼儿的意愿性活动,在幼儿自主游戏世界里,教师如何把握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并在尊重、支持中引导幼儿的发展。
1.细致观察,判断介入需求
实施教育,观察在先。细致的观察是教师判断是否需要介入游戏的基础和依据。幼儿在付钱的时候正是教师介入的好时机。教师可以作为顾客指导收银员如何收钱、找钱。
2.根据游戏内容,选择介入方式
①直接干预。《指南》中关于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文章中指出“教师的介入对幼儿的游戏是否有帮助”,根据这一要点,幼儿在付钱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对其进行指导,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对数概念的认知。当幼儿在招揽顾客的时候,教师也可以以顾客的身份介入游戏,给小吃店增加人气,带动其他幼儿一起参与进来,这时候教师的影响力是功不可没的。
②环境的隐性介入。环境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的。对幼儿来说,环境就是一种隐性的“指示牌”,符合幼儿经验的,幼儿看得懂,就会朝指示的方向前进,然后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不断丰富自己的原有经验;反之,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去解释“指示牌”的意思,往往这种解释是一种曲解。游戏中厨师和服务员都抢着给顾客端菜,说明幼儿对游戏的角色任务不明确,可以在环节上张贴一些和孩子们一起商讨出来的角色任务简笔图(图文并茂)。
(四)角色互换,保持游戏新鲜感
一个小时的区域游戏时间,难免会有幼儿对于自己角色的倦怠,厨师干久了就想学着服务员端茶送水,服务员干久了也想尝试厨师烧菜的滋味。因此幼儿在游戏中可以互相商量交换角色,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五)讨论交流,提升幼儿游戏经验
游戏讲评对于拓展幼儿的游戏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心中要有目标。教师要根据教育目标捕捉幼儿游戏的“闪光点”,从中了解他们的游戏兴趣与水平。如厨师在烧菜的时候抖动着炒锅,动作很熟练,烧烤师傅一直都在做烤串,坚守自己的岗位等等。教师要及时捕捉到幼儿的这一游戏行为,在讲评时请厨师和烧烤师傅 和大家一起分享经验。
教师设疑,引发幼儿思考。如:厨师和服务员都可以端菜给顾客吗?通过幼儿的回答,一起商讨出角色任务分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让全班幼儿都明确角色任务。
幼儿能快乐地游戏,是我们教师最大的快乐。只有去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看待世界, 幼儿的游戏才会快乐,从而变得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园园.主题化自主性游戏区域建设与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9)
[2] 季小英.自主性环境创设与引导[J].学前教育研究 2008(12)
[3] 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班级“小吃店”这个角色区一直以来都受到幼儿的欢迎,但是由于幼儿对于角色任务的不明确,游戏生活经验的不足,给幼儿带来了一些游戏上的困惑。教师通过对“小吃店”区域游戏的适时介入,游戏材料的调整,通过经验的交流与分享,提升幼儿游戏经验,让幼儿在角色区中玩的更加投入,更加有兴致。
二、案例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规定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游戏,是具有活动性、趣味性和自主性等特点的活动。游戏能给幼儿带来无限的乐趣和身心满足,幼儿期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旋律。中班幼儿好模仿、思维开始具体形象等特点,决定了对角色游戏的需求。但它的角色游戏又较其他年龄阶段的角色游戏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游戏的主题扩展,情节得到了发展,其次游戏的目的性增强,主题趋于稳定,再者幼儿在进行游戏时能认真扮演角色,并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最后幼儿游戏后谈话积极主动。虽然我们班级是新中班,但是在上学期开展角色游戏的基础上,在一段时间的指导下,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角色交往,任务意识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在有些方面也有了新发展:如认知能力、生活经验、游戏情节也开始丰富,但角色处于简单的模仿阶段。孩子选择了一个角色,却不知道如何去做好它,由于中班幼儿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孩子总是还想多玩几个角色,因为交往技能的局限很容易不知所措或者发生冲突。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指导幼儿进行游戏,把握好引导者所起到的作用?这仍是我应该在实际工作中去反思和探究的问题。
上学期我们班就开设了“小吃店”这一角色区域,本学期我们更本着幼儿的兴趣需要,添置了很多小吃店的材料,环境创设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善,大大激发了孩子们游戏的欲望。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制作好的糕点、水饺、烧烤串,以及各种操作材料等。孩子们在区域里都分工合作,有的当服务员,有的当烧烤师傅,有的当顾客,看似都在玩,但是很多时候他们的角色任务不明确,做完一件事情时,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该如何继续下去。
三、案例描述与分析
案例一:不停穿烧烤的“师傅”
描述:轩轩今天在小吃店的角色是“烧烤师傅”,只见他熟练而有序地将箩筐里的“贡丸”、“年糕”穿进了准备好的竹签上,穿好一串后就将其放到“烧烤架”上。当“服务员”将“顾客”吃完的“烧烤串”收回时,轩轩又和服务员一起将烧烤串重新拆掉分类放进箩筐里。轩轩不停地穿着,几乎过了五分钟左右,他开始有些厌倦,动作明显慢了很多。服务员拿了一串烧烤给顾客,轩轩一把夺回:“还没有熟!”中间轩轩小小地休息了一会,转了一圈又回到烧烤架边继续穿。十分钟过去了,轩轩终于将三个箩筐里的材料穿完了,于是他拿起一串给了顾客,原来全部穿完了才算是熟了,也就是可以吃了。回收以后,轩轩又将其重新穿好。
分析:作为烧烤师傅,轩轩无比“敬业”,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不离不弃,可以看出轩轩喜欢当烧烤师傅,对此有很大的兴趣,具有玩游戏的坚持性。但是这样机械化地重复同一个动作,对于幼儿的游戏发展是没有很大的意义的。在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轩轩的游戏行为指向单一,游戏的行为仅仅指向物体,虽然游戏主题明确,但是游戏的情节简单,轩轩只是对“烧烤串”进行“加工”。在游戏的社会性方面,轩轩出现一次与同伴的交流的时机,但是交流的语言和意图也非常简单“还没熟”,说明轩轩只沉静在自己的游戏动作上,有一定的社会经验,缺少社会性关系的交往意识。虽然已经进入中班轩轩的游戏特点具有很明显的小班幼儿以对物体和动作为主游戏特征,游戏的内容和情景比较简单。
从游戏中可以看出的烧烤串的规律没有变化,幼儿很容易就能穿好一串。如果教师在材料的投放上再花点心思,烧烤串的颜色和形状提供的多一些,烧烤串就可以千变万化了。在这里轩轩只顾着穿,忽视了烧烤这一过程,也许是轩轩的这一生活经验不足,不知道如何去燒烤,如果教师适时地去引导他进行烧烤,他也不会重复地穿,从而能体验到不同的乐趣。
案例二:空闲的“服务员”和“厨师”
描述:厨师开始炒菜了,只见他把菜放进锅里,用铲子炒几下,还娴熟地抖动着炒锅,锅里的菜也随之跳起了舞,厨师的臂力还真不错,整个过程几乎都在抖动,从而可以看出这位厨师非常享受这个过程,似乎很自豪地在告诉大家:看,我有多会烧菜。他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小厨师。炒了一会儿后,厨师拿出碟子,很有架势地将炒好的菜倒进碟子,接着送到了顾客面前。炒完一碗菜后,厨师没事干了,在区域里走来走去,一会儿看看烧烤师傅,一会儿又走到顾客面前。
服务员看到有顾客来了,马上给顾客拿好吃的,顾客吃完东西,服务员又勤快地收拾好。然后服务员等着下一位顾客的到来。他一会儿无聊地敲着收银台,好像在说:怎么没有人来买东西呢?一会儿蹲在地上遐想,一会儿又走来走去。
这时小吃店里来了一位顾客,厨师和服务员赶紧都围上去抢着拿东西给顾客,抢着给她倒水,出现了一片混乱现象。
分析:来小吃店吃东西的顾客很少,基本上就只有两个小朋友固定在区域里坐着或者付钱买东西。所以厨师和服务员看到顾客都抢着去干,没有顾客的时候又闲着没事干.另一方面也存在幼儿的生活经验不足,不知道厨师和服务员除了烧菜、收银外还可以做些什么。区域里材料的缺乏也是导致他们太空闲的原因,如果再投放一些可动手操作的材料,餐巾、砧板、刀具等,是否也能唤起他们的一点生活经验呢?
案例三:付钱和找钱
描述: 乐乐来到了小吃店,他今天想吃烧烤,于是对服务员说:“服务员,给我来一串贡丸,烤得好吃点!”服务员从烧烤架上拿了一串递给乐乐,乐乐拿到烤串,利索地从钱包里抽出一张纸币给收银员,没有及时走掉,似乎在等着找钱。不出所料,收银从放钱的盒子里拿出三张纸币找给了乐乐,乐乐想也没想,很自然地将钱整理好塞到了皮夹里。
分析:在游戏中幼儿对于付钱一点概念也没有,中班第一学期幼儿在数数和数字的概念方面处于较弱水平。他们之间付钱只是游戏的一个形式而已,也不在乎东西本身的价格,至于要付多少钱或者找多少钱都由自己说了算。 四、案例反思
從以上三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的游戏欲望都非常强烈,也很喜欢小吃店的游戏。但是幼儿投入了那么高的兴致,却得不到游戏给予的满足。通过对三个案例的分析,我在小吃店游戏中对于教师的指导策略方面进行了反思,总结了些策略。
(一)调整游戏材料,丰富游戏内涵
《规程》中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开展好游戏首先离不开物质环境的提供和游戏材料的准备。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游戏材料。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的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意识有所增强,儿童对自己的游戏活动已经有了初步的计划性,力图进一步理解和表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意识和任务。
1、丰富——增添新的材料让游戏的内容更加丰富
游戏中,厨师在没有顾客点餐的情况下,因为不用炒菜就不知道干什么。所以可以为厨师配备砧板、刀具,让幼儿在炒菜之前将菜准备好,切切菜,练习切菜的技术,同时也锻炼了幼儿手眼协调的能力。让幼儿明白,厨师除了烧菜,切菜也是厨师的一大本领。另外,厨房里还可以增加调味瓶的替代品,丰富幼儿烧菜的经验。
2、添加——让单一的材料呈现多种价值
小吃店的烧烤串比较单一,颜色和形状也不够丰富,因此可以添加烧烤串所需的半成品材料。而且中班幼儿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排序,如AB、ABB、AABB等模式,从颜色、形状等方面要求幼儿将烧烤串穿起来,具有挑战性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通过对烧烤串的简单排序,就能制作出更加美味而有创意的烤串,说不定也能更加吸引顾客的眼球。
3、推进——让材料推进游戏深度发展
游戏中,如果没有顾客,服务员经常会因为没事干而显得无聊,所以可以为服务员提供练习用的餐巾,折餐巾能锻炼幼儿手部的精细动作,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巧手折出各种花样的餐巾,提升幼儿的创造想象能力。
其次,提供简易菜单丰富游戏,推进游戏发展。教师提前设计好简易的菜单,顾客进门可以根据菜单点餐,顾客在想点的菜下面打勾或画圈,服务员等顾客点完餐后,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顾客需要点的菜,然后告诉厨师,厨师根据菜单做出美味。这样的一系列串联,小吃店里的三个角色通过菜单有了自己该做的事情,也能从菜单中学习一一对应的关系,数量的关系,幼儿从游戏中得到了学习的发展,同时丰富了游戏的情境。
(二)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幼儿游戏内容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关。幼儿生活经验是幼儿游戏的基础,生活经验的逐步增加,游戏反映的内容也就不断生动、饱满。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在游戏中幼儿才能充分展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游戏盒生活经验的链接,拓展幼儿游戏新剧情。如小吃店里客人很少,服务员就可以在门口招揽生意,喊向其他幼儿:“小吃店开张了,请到小吃店来品尝!”或者可以有这样的促销活动:“今天店里搞活动,烧烤串买一送一,快来买吧,不要错过机会……”
真实的游戏材料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从本学期开始,班里进行了自助点心,即在一个时间段内,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去吃点心,想吃就自己拿来吃,不想吃可以选择区域游戏。如果将自助点心站搬进小吃店,幼儿游戏的氛围一定会更加浓厚,而且能在小吃店里吃到真实的东西,也是很美味的。同时也解决了小吃店顾客少的问题,不停地有幼儿去吃点心,店里的客人就会越来越多,服务员也不会没有事情做了。
(三)分析幼儿游戏行为,教师适时介入
游戏是幼儿的意愿性活动,在幼儿自主游戏世界里,教师如何把握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并在尊重、支持中引导幼儿的发展。
1.细致观察,判断介入需求
实施教育,观察在先。细致的观察是教师判断是否需要介入游戏的基础和依据。幼儿在付钱的时候正是教师介入的好时机。教师可以作为顾客指导收银员如何收钱、找钱。
2.根据游戏内容,选择介入方式
①直接干预。《指南》中关于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文章中指出“教师的介入对幼儿的游戏是否有帮助”,根据这一要点,幼儿在付钱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对其进行指导,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对数概念的认知。当幼儿在招揽顾客的时候,教师也可以以顾客的身份介入游戏,给小吃店增加人气,带动其他幼儿一起参与进来,这时候教师的影响力是功不可没的。
②环境的隐性介入。环境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的。对幼儿来说,环境就是一种隐性的“指示牌”,符合幼儿经验的,幼儿看得懂,就会朝指示的方向前进,然后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不断丰富自己的原有经验;反之,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去解释“指示牌”的意思,往往这种解释是一种曲解。游戏中厨师和服务员都抢着给顾客端菜,说明幼儿对游戏的角色任务不明确,可以在环节上张贴一些和孩子们一起商讨出来的角色任务简笔图(图文并茂)。
(四)角色互换,保持游戏新鲜感
一个小时的区域游戏时间,难免会有幼儿对于自己角色的倦怠,厨师干久了就想学着服务员端茶送水,服务员干久了也想尝试厨师烧菜的滋味。因此幼儿在游戏中可以互相商量交换角色,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五)讨论交流,提升幼儿游戏经验
游戏讲评对于拓展幼儿的游戏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心中要有目标。教师要根据教育目标捕捉幼儿游戏的“闪光点”,从中了解他们的游戏兴趣与水平。如厨师在烧菜的时候抖动着炒锅,动作很熟练,烧烤师傅一直都在做烤串,坚守自己的岗位等等。教师要及时捕捉到幼儿的这一游戏行为,在讲评时请厨师和烧烤师傅 和大家一起分享经验。
教师设疑,引发幼儿思考。如:厨师和服务员都可以端菜给顾客吗?通过幼儿的回答,一起商讨出角色任务分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让全班幼儿都明确角色任务。
幼儿能快乐地游戏,是我们教师最大的快乐。只有去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看待世界, 幼儿的游戏才会快乐,从而变得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园园.主题化自主性游戏区域建设与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9)
[2] 季小英.自主性环境创设与引导[J].学前教育研究 2008(12)
[3] 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