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专业设置模式具有局限性、人才质量标准不清晰、人才竞争力不高与专业改革压力偏大导致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遭遇困境。鉴于此,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培养要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寻找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制订可操作的人才质量标准,积极探索联合培养模式,建立严格的导师队伍建设机制。
【关键词】社会需求;成人教育学;人才培养;学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7)09002105
一、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培养的现实困境
按照传统的學科专业设置模式,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定位模式是“学科—专业—方向”,[1]我国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沿袭的是该模式,即教育学—成人教育学—XX研究方向,这种线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供小于求或供求平衡的时代既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效地推动了学科的发展。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以及教育向市场逐步开放,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培养遇到发展的瓶颈,甚至影响到成人教育学硕士点的存亡。从学科建设的视角而言,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培养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
1师资梯队结构失衡
对于成人教育学而言,学科研究梯队即师资梯队,它既是学科持续发展的需求,也是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培养的根本基础,没有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研究梯队,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则是纸上谈兵。然而,我国成人教育学硕士培养单位的研究梯队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结构失衡现象:一是专业结构失衡。成人教育学师资队伍中教育学专业出身的人员偏少,而跨专业从事成人教育的人员偏多,这种失衡导致部分导师培养出的学生徘徊于成人教育学科的边缘,在学科归宿与社会实践上找不到存在感。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总体而言,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导师大多年龄为四十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研究人员储备明显不足,青年研究人才的缺乏既无助于学科的持续发展,也易导致研究队伍缺乏创新能力与活力。中国成协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委员会第二十届年会上专门针对此问题做过讨论,但尚未达成共识。三是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就全国范围而言,学术研究仍依靠四十岁以上的研究人员在苦苦支撑,而新人的成长似乎仍需漫长的等待。就培养单位而言,部分培养单位师资队伍滥竽充数,甚至存在导师学术研究态度与能力不及自己学生的情况。研究水平代表教师水平,教师水平直接影响人才质量。研究水平尽管如此重要,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似乎尚未引起成人教育学界的重视。成人教育研究主要关注实践领域的教师专业发展,鲜有关于导师队伍专业发展的探讨,即使成协组织的各类会议也对此问题有所回避。
2研究成果质量偏低
研究成果质量直接影响学科的社会贡献程度,它是“学科的学术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能力和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的直接体现。成人教育学科研究成果质量偏低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分析:一是学术创新能力总体不足。学科学术创新能力主要通过学术著作、报告或论文来体现。以“成人教育”为篇名,在中国知网可检索到期刊论文、硕博论文与报纸等文献近26 000篇,这其中不包括标题中不含“成人教育”但内容是研究成人教育的成果。在贵州数字图书馆中仅输入“成人教育”查找书名,则能搜索到1 500余本关于成人教育学的著作。这些足以证明我国成人教育学学科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然而,就现实而言,我国成人教育学学科缺乏有影响力的经典著作,仅有相对经典的译著,国家学术性较强的杂志也很少发表成人教育学相关论文。二是人才培养能力不强。人才培养能力在科研成果的层面上主要通过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成果来体现,已有的相关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而对人才培养评价探索偏少,尤其对人才质量标准探索少且不深入。人才质量标准的根源问题不受重视使得培养模式与评价的研究难以有显著成效。三是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偏低。成人教育本身是与社会现实关系紧密的专业,然而多数研究者仍把自己与学生关在书斋里研究,导致研究与现实社会脱离关系,研究成果难以为社会发展服务。
3人才培养惨淡经营
人才是保障学科发展的核心力量,缺乏人才也就谈不上学科的发展,学科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都需要人才的支撑。成人教育学专业在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平稳发展之后开始不景气,尽管各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努力放低标准,甚至提供各种学习条件吸引学生,但效果仍不尽人意:一是生源质量偏低。招生总数中第一志愿的占比是衡量生源质量的重要标准,但据了解,近两年来很难有培养单位在招生录取中第一志愿达到百分之百,而且大部分培养单位完全依靠调剂生运转,甚至有单位即使降低标准后调剂生也难以达到招生需求数。如某单位2016年招生总名额数为7个,第一志愿录取率为0,降低标准后招收调剂生也只收到3个。生源质量偏低的另一表现是专业结构不合理,成人教育学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主要仍以非教育学专业为主,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的人数简直是凤毛麟角。二是培养过程艰辛。就读成人教育学的硕士研究生大多本科时所学专业为就业难的专业,如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与社会管理等。该类学生教育学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不系统,进校后还需补习本科阶段的课程,严重影响了研究生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他们在经历本科毕业就业失败后,本寄希望于读硕士改变命运,但发现此专业并非其理想专业后,部分学生始终难以找到专业归宿感,也使培养过程难以实施。“改行和兼职的教师较多,此外在学科建设上有些学校学位点还存在‘只申不养’的情况”。[3]这使得本身陷入困境的成人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雪上加霜。三是毕业生就业难。就业是衡量专业建设水平的最直接的标尺,成人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成为制约专业持续发展的难题。从政府事业单位公招需求专业而言,很少有对成人教育学专业的需求,毕业生只能报考不限专业的岗位。从市场需求而言,成人教育学专业毕业生也难以在市场上找到与其专业较为对应的工作,甚至部分毕业生还需依托本科专业求职。 二、现实困境的成因分析
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上述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成人教育学学科的发展,甚至关系到学科与专业的存亡,因此,分析造成上述困境的成因,对成人教育学学科在新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如何找到合适的发展方略很有必要。
1专业设置模式具有局限性
受学科分类体系的影响,我国成人教育学硕士专业设置遵循“教育学—成人教育学专业—成人职业教育方向”的思路。三者的知识基因都属教育学,且三者之间属于包含关系,越往后越强调实际运用。以此模式为依据,成人教育学属于招生专业,研究方向是成人教育招生专业的延伸,或者可视为是成人教育学二级学科知识体系在具体实践领域的运用研究。按照传统的研究方向设置逻辑,这本无可厚非,但实际问题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人教育学学科自身的研究,如成人教育基本原理、成人教育課程教学论。由于成人教育学本身没有本科生,这类基础性研究方向培养的毕业生毕业去向很难定位。二是跨学科或专业的研究方向设置,如成人远程教育、成人职业教育。这本来是指向实践的专业,但培养定位与社会对人才的认可是脱节的,导致毕业生游离于两个专业之间,成人教育理论不扎实,远程教育知识掌握得也不够。且这种跨专业的设置模式还受制于导师自身跨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影响。这种模式在研究生教育初期确实能为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研究生教育扩张的时代,研究生不再是稀缺资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求”向“选”过度,社会更关注的是人才的实用性,而传统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培养出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其结果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就业难导致招生难,进而导致培养难,最终导致了当前的生存样态。
2人才质量标准不明晰
质量标准是人才培养实施与评估的基本参考依据,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与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确定的逻辑起点。人才质量标准确定不清,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则目标不明确,学生难以成才。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人才质量标准包括学生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及这些能力需要达到什么程度,同时这些能力必须是社会真实需求的。在此意义上的人才质量标准即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标准上的具体体现。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不明晰会造成三种影响:一是影响师资团队研究成果的水平。人才培养本身是为社会服务的,质量标准不清晰说明导师团队的研究思路与方向不明确,因此难以产出对社会有贡献的研究成果,反之,社会也不认可相应的研究成果。二是难以规范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人才培养本身是过程性的工作,过程规范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培养标准不明确,使人才培养全过程缺乏明确的导向,因此,导师只能在培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喜好以及自己对现实社会的理解调整培养的方向,学生则只能疲于应付各种调整策略。就目前而言,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基本达成共识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研究能力,事实上这也是所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都必须具备的能力,未能体现出成人教育自身的特点。这种强调普适性的人才质量标准指导下毕业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社会自然难以接纳毕业生,最终导致学生不愿报考成人教育学专业。
3人才竞争力不高
人才培养的最终导向是服务于社会。毕业生能够就业是服务社会的最好方式,然而,成人教育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却不容乐观,这直接影响到成人教育的社会学科地位、社会认可度与招生。同时,就业前景不明朗也影响导师队伍的培养激情与投入度。究其就业差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成人教育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机会很少。尽管存在所谓的继续教育学院,但事实上此类学院的工作只是管理工作,对研究性专业人员的需求很少。二是成人教育学与社会实践需求尚未很好地对接。实践领域中很少设置与成人教育学专业对应的人才机构,尽管部分地区零星地设置了社区学校、成人学校与老年学校等针对成人的教育机构,而事实上此类机构只需少数人员管理,成人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即使进入这些机构也只能作为管理者或研究者。三是毕业生可进入企事业,但企事业通常需要管理性专业人员与生产性专业人员。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毕业生作为生产性专业人员可能性很小,作为管理人员也难以在其中找到对应的位置。较为贴近的是人力资源工作,但从事这类岗位也仍需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竞争,竞争力低导致成人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难以找到与专业对应的工作。
4专业改革压力大
近年来关于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培养的问题也受到了各硕士点的关注,两年一次的研究生工作培养会议足以说明相关研究者已经开始正视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培养的问题。然而,成人教育学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改革却是困难重重:一是成人教育学专业的社会需求点难找,现实中的成人教育领域目前似乎不愿意接受成人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如理论上高等教育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属于专业对口单位,但事实上高校的成人教育正在萎缩,甚至连现有人员都难以养活。农村地区针对农民的成人教育需求愈来愈大,然而农民教育主要由农村地区的各类管理与服务机构来开展,理论上虽然需要成人教育学专业人员的服务,但事实上各教育承担单位并没有这种需求。二是社会需求与人才之间的制度性障碍难以消除。用人单位在人才需求岗位的设置上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即使成人教育专业通过改革培养出社会实用的人才,也难以进入用人单位。三是部分成人教育学研究团队的导师本身的研究水平或专业基础知识较弱,他们大多都抱有得过且过的心态,很难去探索研究生培养改革。
三、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问题解决方略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调实用,基于社会自身发展需求探讨成人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基于上述分析,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培养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改革探索,这样成人教育学学科与专业发展才具有实践基础。
1探寻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
学科、专业与人才三者之间属依存关系,人才培养是核心,离开人才谈学科与专业建设则属空谈。换言之,人才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科专业发展的根本体现。成人教育学学科专业发展的根源性问题是与社会需求脱节,此问题的解决仍需以社会需求为切入点:一是要深入研究成人教育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相关社会领域对成人教育相关人才的真实需求,在二者之间寻找新的增长点,为人才培养寻找出路。因传统的专业设置模式对人才需求的预测主要以理论需求为导向,因此需抛弃社会对成人教育学专业人才的理论需求的观念。如传统专业设置过程中认为社会都在开展针对成人的远程教育,则从理论上设置成人远程教育研究方向,结果导致毕业生无法进入成人远程教育的相关行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改革要求成人教育学学科专业发展要深入实地调查社会的真实需求,在真实需求与学科专业之间建立流畅的人才流动机制,成人教育学专业培养的人才才会有出路。另一方面,“跨学科的出现具有时代的必然性,在信息化时代文化整合潮流的影响下,传统的领域界限逐渐模糊,整个社会结构呈现相互融合渗透的趋势,呈现‘再一体化’的特征,并且随着复杂性思维成为人类认识的新范式,科学发展也由分化走向融合,跨学科成为科学发展的新特征”。[4]在此意义上,成人教育学学科专业发展需顺应时代潮流,立足社会真实需求,跨越学科专业之间划分的理论壁垒,整合资源,共同探索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机制。尤其应加强与实践性强的技术类专业的联系,共建专业硕士点,加强与社会现实需求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果成人教育学专业发展仍固步自封,固守传统的专业设置模式,最终必然遭到淘汰。三是要打通专业称谓与社会用人需求之间的体制性壁垒,建立较为流畅的成人教育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渠道,使毕业生能在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中找到对应岗位。 2制定可操作性的人才质量标准
学科专业增长点解决的是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以及人才的出口去向问题,人才质量标准关注的是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成人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在新的增长点的基础上,首先需解决的是人才质量标准或规格问题。成人教育学相关专业的专家与行业的人员需共同研究并制定出明确的人才质量标准,人才质量标准的制定需关注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研究能力与学习能力。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标准需根据社会实际需求,结合成人教育学的专业特点来确定。实践操作能力是学生能在相关的专业实践领域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需要以改进或引领实践操作向高效发展为导向展开,既要考虑现实的操作性也需关注行业未来操作的发展性。研究能力是研究生必备的能力,需要同时对基础性的研究能力与专业性的研究能力提出要求。学习能力是信息化时代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确定学习方向、自主寻求学习机会以及自我学习诊断等能力。人才质量标准的制定不能停留在宏观的层面,而应重视操作性,形成质量标准结构体系,使社会岗位的需求能在其中找到对应的构成要素,促进专业与就业之间的联系。以明确的人才质量标准为指导,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更具操作性,导师的培养职责及学生的学习任务与目标才能更加明确,可减少导师与学生的焦虑,使其在此领域潜心研究并提升自身的素养。
3积极探索联合培养模式
现有成人教育学硕士点的师资队伍自身的专业结构主要偏向于理论性的文科专业,且成人教育学硕士点多数以几间自修室与资料室作为人才培养的硬件设施,因此,要培养与社会真实需求相符合的人才存在着较大的困难。鉴于此,需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联合培养模式:一是采用基于社会需求的跨学科跨专业的联合培养模式,即与社会实用强的学科或专业联合培养人才,以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二是与行业协商,采用订单的模式共同培养人才。如在学习型社会背景下,培养单位可与有人才需求的单位联系,以统招的形式或学位授予的形式,开展社会工作人员的研究生教育工作。三是整合成人教育专业师资培养模式。以师资资源整合为轴心,构建研究生培养联盟。“在坚持‘合作共赢、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前提下,合力进行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5]联盟可以在课程建设、教师互助与实践教学等方面合作,或者建立必选式的访学机制。这样既可以促进全国范围内师生、师师与生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同时也有助于整合研究与实践力量,共同促进学科专业发展。
4建立严格的导师队伍建设机制
成人教育学专业导师的学术水平是否足够承担学生的培养工作是成人教育学硕士培养的关键。现有的导师主要是传统专业设置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在新的学科专业发展背景下,部分导师难以承担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按照现行的模式,大部分成人教育学专业导师几乎属于终身制,部分成人教育学硕士单位的导师评聘条件低,仅以发表论文数量或职称为标准,这样组建的导师队伍难以培养出基于社会实际需求的学生。鉴于此,成人教育学学科专业的建设需要建立严格的导师准入与退出机制:一是定期对导师进行综合考评,包括工作态度、研究能力、研究成果与学习能力等,考评不达标的导师要求其退出导师队伍或者降为辅助导师。二是严格导师准入制度,除考察申报人员的硬件条件外,注重对其工作态度与发展潛力的考察,宁缺毋滥,对学生负责,也对成人教育学学科与专业发展负责。三是注重后备队伍的培养。事实上现有的成人教育学专业毕业生进入该学科领域继续从事科研与教学的人并不多,因此,研究生培养单位作为学科专业发展的核心机构,需要有序地吸纳有科研潜力的优秀毕业生进入该行业,构建学科发展梯队。
总体而言,新的学科增长点、人才质量标准、联合培养模式与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四个维度是从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共同发展的视角而言的,希望能在现实的背景下为成人教育学发展提供思路上的参考。由于受制于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学历学位证书的影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成人教育学发展需要政策上的认可。只有通过政策沟通完成人才培养与实践之间的合作,成人教育学学科专业发展才能看到曙光。
【参考文献】
[1]黄静,屠中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保障研究生招生质量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0):51—55.
[2]刘国瑜.高校优势学科:内涵、意义与建设[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6):68.
[3]罗建婷,张蕾.新常态背景下成人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国成人教育协会首届学术论坛暨第七届全国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交流研讨会综述[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5(7):70—78.
[4]安涛,李艺.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与“跨学科”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5(6):10.
[5]胜晖,马勇.对构建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联盟的思考[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3):13—15.
Social Demand Orientation:New Ideas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Training for Adult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YANG Zhi
(Guizhou Normal College, Guiyang 550018, China)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professional setting is not in conformity with reality. Talent quality standards are not clear. Talent competitiveness is not high. And professional reform pressure is increasing. Master of education in adult education should be oriented to social practice, looking for new growth point of subject, establishing operational quality standards for talent, and exploring the joint training model actively, establishing a strict mechanis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utor team.
【Key words】social need; adult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subject major
【关键词】社会需求;成人教育学;人才培养;学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7)09002105
一、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培养的现实困境
按照传统的學科专业设置模式,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定位模式是“学科—专业—方向”,[1]我国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沿袭的是该模式,即教育学—成人教育学—XX研究方向,这种线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供小于求或供求平衡的时代既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效地推动了学科的发展。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以及教育向市场逐步开放,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培养遇到发展的瓶颈,甚至影响到成人教育学硕士点的存亡。从学科建设的视角而言,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培养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
1师资梯队结构失衡
对于成人教育学而言,学科研究梯队即师资梯队,它既是学科持续发展的需求,也是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培养的根本基础,没有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研究梯队,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则是纸上谈兵。然而,我国成人教育学硕士培养单位的研究梯队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结构失衡现象:一是专业结构失衡。成人教育学师资队伍中教育学专业出身的人员偏少,而跨专业从事成人教育的人员偏多,这种失衡导致部分导师培养出的学生徘徊于成人教育学科的边缘,在学科归宿与社会实践上找不到存在感。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总体而言,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导师大多年龄为四十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研究人员储备明显不足,青年研究人才的缺乏既无助于学科的持续发展,也易导致研究队伍缺乏创新能力与活力。中国成协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委员会第二十届年会上专门针对此问题做过讨论,但尚未达成共识。三是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就全国范围而言,学术研究仍依靠四十岁以上的研究人员在苦苦支撑,而新人的成长似乎仍需漫长的等待。就培养单位而言,部分培养单位师资队伍滥竽充数,甚至存在导师学术研究态度与能力不及自己学生的情况。研究水平代表教师水平,教师水平直接影响人才质量。研究水平尽管如此重要,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似乎尚未引起成人教育学界的重视。成人教育研究主要关注实践领域的教师专业发展,鲜有关于导师队伍专业发展的探讨,即使成协组织的各类会议也对此问题有所回避。
2研究成果质量偏低
研究成果质量直接影响学科的社会贡献程度,它是“学科的学术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能力和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的直接体现。成人教育学科研究成果质量偏低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分析:一是学术创新能力总体不足。学科学术创新能力主要通过学术著作、报告或论文来体现。以“成人教育”为篇名,在中国知网可检索到期刊论文、硕博论文与报纸等文献近26 000篇,这其中不包括标题中不含“成人教育”但内容是研究成人教育的成果。在贵州数字图书馆中仅输入“成人教育”查找书名,则能搜索到1 500余本关于成人教育学的著作。这些足以证明我国成人教育学学科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然而,就现实而言,我国成人教育学学科缺乏有影响力的经典著作,仅有相对经典的译著,国家学术性较强的杂志也很少发表成人教育学相关论文。二是人才培养能力不强。人才培养能力在科研成果的层面上主要通过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成果来体现,已有的相关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而对人才培养评价探索偏少,尤其对人才质量标准探索少且不深入。人才质量标准的根源问题不受重视使得培养模式与评价的研究难以有显著成效。三是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偏低。成人教育本身是与社会现实关系紧密的专业,然而多数研究者仍把自己与学生关在书斋里研究,导致研究与现实社会脱离关系,研究成果难以为社会发展服务。
3人才培养惨淡经营
人才是保障学科发展的核心力量,缺乏人才也就谈不上学科的发展,学科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都需要人才的支撑。成人教育学专业在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平稳发展之后开始不景气,尽管各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努力放低标准,甚至提供各种学习条件吸引学生,但效果仍不尽人意:一是生源质量偏低。招生总数中第一志愿的占比是衡量生源质量的重要标准,但据了解,近两年来很难有培养单位在招生录取中第一志愿达到百分之百,而且大部分培养单位完全依靠调剂生运转,甚至有单位即使降低标准后调剂生也难以达到招生需求数。如某单位2016年招生总名额数为7个,第一志愿录取率为0,降低标准后招收调剂生也只收到3个。生源质量偏低的另一表现是专业结构不合理,成人教育学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主要仍以非教育学专业为主,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的人数简直是凤毛麟角。二是培养过程艰辛。就读成人教育学的硕士研究生大多本科时所学专业为就业难的专业,如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与社会管理等。该类学生教育学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不系统,进校后还需补习本科阶段的课程,严重影响了研究生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他们在经历本科毕业就业失败后,本寄希望于读硕士改变命运,但发现此专业并非其理想专业后,部分学生始终难以找到专业归宿感,也使培养过程难以实施。“改行和兼职的教师较多,此外在学科建设上有些学校学位点还存在‘只申不养’的情况”。[3]这使得本身陷入困境的成人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雪上加霜。三是毕业生就业难。就业是衡量专业建设水平的最直接的标尺,成人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成为制约专业持续发展的难题。从政府事业单位公招需求专业而言,很少有对成人教育学专业的需求,毕业生只能报考不限专业的岗位。从市场需求而言,成人教育学专业毕业生也难以在市场上找到与其专业较为对应的工作,甚至部分毕业生还需依托本科专业求职。 二、现实困境的成因分析
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上述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成人教育学学科的发展,甚至关系到学科与专业的存亡,因此,分析造成上述困境的成因,对成人教育学学科在新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如何找到合适的发展方略很有必要。
1专业设置模式具有局限性
受学科分类体系的影响,我国成人教育学硕士专业设置遵循“教育学—成人教育学专业—成人职业教育方向”的思路。三者的知识基因都属教育学,且三者之间属于包含关系,越往后越强调实际运用。以此模式为依据,成人教育学属于招生专业,研究方向是成人教育招生专业的延伸,或者可视为是成人教育学二级学科知识体系在具体实践领域的运用研究。按照传统的研究方向设置逻辑,这本无可厚非,但实际问题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人教育学学科自身的研究,如成人教育基本原理、成人教育課程教学论。由于成人教育学本身没有本科生,这类基础性研究方向培养的毕业生毕业去向很难定位。二是跨学科或专业的研究方向设置,如成人远程教育、成人职业教育。这本来是指向实践的专业,但培养定位与社会对人才的认可是脱节的,导致毕业生游离于两个专业之间,成人教育理论不扎实,远程教育知识掌握得也不够。且这种跨专业的设置模式还受制于导师自身跨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影响。这种模式在研究生教育初期确实能为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研究生教育扩张的时代,研究生不再是稀缺资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求”向“选”过度,社会更关注的是人才的实用性,而传统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培养出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其结果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就业难导致招生难,进而导致培养难,最终导致了当前的生存样态。
2人才质量标准不明晰
质量标准是人才培养实施与评估的基本参考依据,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与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确定的逻辑起点。人才质量标准确定不清,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则目标不明确,学生难以成才。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人才质量标准包括学生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及这些能力需要达到什么程度,同时这些能力必须是社会真实需求的。在此意义上的人才质量标准即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标准上的具体体现。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不明晰会造成三种影响:一是影响师资团队研究成果的水平。人才培养本身是为社会服务的,质量标准不清晰说明导师团队的研究思路与方向不明确,因此难以产出对社会有贡献的研究成果,反之,社会也不认可相应的研究成果。二是难以规范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人才培养本身是过程性的工作,过程规范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培养标准不明确,使人才培养全过程缺乏明确的导向,因此,导师只能在培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喜好以及自己对现实社会的理解调整培养的方向,学生则只能疲于应付各种调整策略。就目前而言,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基本达成共识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研究能力,事实上这也是所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都必须具备的能力,未能体现出成人教育自身的特点。这种强调普适性的人才质量标准指导下毕业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社会自然难以接纳毕业生,最终导致学生不愿报考成人教育学专业。
3人才竞争力不高
人才培养的最终导向是服务于社会。毕业生能够就业是服务社会的最好方式,然而,成人教育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却不容乐观,这直接影响到成人教育的社会学科地位、社会认可度与招生。同时,就业前景不明朗也影响导师队伍的培养激情与投入度。究其就业差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成人教育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机会很少。尽管存在所谓的继续教育学院,但事实上此类学院的工作只是管理工作,对研究性专业人员的需求很少。二是成人教育学与社会实践需求尚未很好地对接。实践领域中很少设置与成人教育学专业对应的人才机构,尽管部分地区零星地设置了社区学校、成人学校与老年学校等针对成人的教育机构,而事实上此类机构只需少数人员管理,成人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即使进入这些机构也只能作为管理者或研究者。三是毕业生可进入企事业,但企事业通常需要管理性专业人员与生产性专业人员。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毕业生作为生产性专业人员可能性很小,作为管理人员也难以在其中找到对应的位置。较为贴近的是人力资源工作,但从事这类岗位也仍需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竞争,竞争力低导致成人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难以找到与专业对应的工作。
4专业改革压力大
近年来关于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培养的问题也受到了各硕士点的关注,两年一次的研究生工作培养会议足以说明相关研究者已经开始正视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培养的问题。然而,成人教育学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改革却是困难重重:一是成人教育学专业的社会需求点难找,现实中的成人教育领域目前似乎不愿意接受成人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如理论上高等教育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属于专业对口单位,但事实上高校的成人教育正在萎缩,甚至连现有人员都难以养活。农村地区针对农民的成人教育需求愈来愈大,然而农民教育主要由农村地区的各类管理与服务机构来开展,理论上虽然需要成人教育学专业人员的服务,但事实上各教育承担单位并没有这种需求。二是社会需求与人才之间的制度性障碍难以消除。用人单位在人才需求岗位的设置上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即使成人教育专业通过改革培养出社会实用的人才,也难以进入用人单位。三是部分成人教育学研究团队的导师本身的研究水平或专业基础知识较弱,他们大多都抱有得过且过的心态,很难去探索研究生培养改革。
三、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问题解决方略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调实用,基于社会自身发展需求探讨成人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基于上述分析,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培养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改革探索,这样成人教育学学科与专业发展才具有实践基础。
1探寻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
学科、专业与人才三者之间属依存关系,人才培养是核心,离开人才谈学科与专业建设则属空谈。换言之,人才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科专业发展的根本体现。成人教育学学科专业发展的根源性问题是与社会需求脱节,此问题的解决仍需以社会需求为切入点:一是要深入研究成人教育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相关社会领域对成人教育相关人才的真实需求,在二者之间寻找新的增长点,为人才培养寻找出路。因传统的专业设置模式对人才需求的预测主要以理论需求为导向,因此需抛弃社会对成人教育学专业人才的理论需求的观念。如传统专业设置过程中认为社会都在开展针对成人的远程教育,则从理论上设置成人远程教育研究方向,结果导致毕业生无法进入成人远程教育的相关行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改革要求成人教育学学科专业发展要深入实地调查社会的真实需求,在真实需求与学科专业之间建立流畅的人才流动机制,成人教育学专业培养的人才才会有出路。另一方面,“跨学科的出现具有时代的必然性,在信息化时代文化整合潮流的影响下,传统的领域界限逐渐模糊,整个社会结构呈现相互融合渗透的趋势,呈现‘再一体化’的特征,并且随着复杂性思维成为人类认识的新范式,科学发展也由分化走向融合,跨学科成为科学发展的新特征”。[4]在此意义上,成人教育学学科专业发展需顺应时代潮流,立足社会真实需求,跨越学科专业之间划分的理论壁垒,整合资源,共同探索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机制。尤其应加强与实践性强的技术类专业的联系,共建专业硕士点,加强与社会现实需求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果成人教育学专业发展仍固步自封,固守传统的专业设置模式,最终必然遭到淘汰。三是要打通专业称谓与社会用人需求之间的体制性壁垒,建立较为流畅的成人教育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渠道,使毕业生能在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中找到对应岗位。 2制定可操作性的人才质量标准
学科专业增长点解决的是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以及人才的出口去向问题,人才质量标准关注的是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成人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在新的增长点的基础上,首先需解决的是人才质量标准或规格问题。成人教育学相关专业的专家与行业的人员需共同研究并制定出明确的人才质量标准,人才质量标准的制定需关注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研究能力与学习能力。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标准需根据社会实际需求,结合成人教育学的专业特点来确定。实践操作能力是学生能在相关的专业实践领域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需要以改进或引领实践操作向高效发展为导向展开,既要考虑现实的操作性也需关注行业未来操作的发展性。研究能力是研究生必备的能力,需要同时对基础性的研究能力与专业性的研究能力提出要求。学习能力是信息化时代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确定学习方向、自主寻求学习机会以及自我学习诊断等能力。人才质量标准的制定不能停留在宏观的层面,而应重视操作性,形成质量标准结构体系,使社会岗位的需求能在其中找到对应的构成要素,促进专业与就业之间的联系。以明确的人才质量标准为指导,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更具操作性,导师的培养职责及学生的学习任务与目标才能更加明确,可减少导师与学生的焦虑,使其在此领域潜心研究并提升自身的素养。
3积极探索联合培养模式
现有成人教育学硕士点的师资队伍自身的专业结构主要偏向于理论性的文科专业,且成人教育学硕士点多数以几间自修室与资料室作为人才培养的硬件设施,因此,要培养与社会真实需求相符合的人才存在着较大的困难。鉴于此,需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联合培养模式:一是采用基于社会需求的跨学科跨专业的联合培养模式,即与社会实用强的学科或专业联合培养人才,以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二是与行业协商,采用订单的模式共同培养人才。如在学习型社会背景下,培养单位可与有人才需求的单位联系,以统招的形式或学位授予的形式,开展社会工作人员的研究生教育工作。三是整合成人教育专业师资培养模式。以师资资源整合为轴心,构建研究生培养联盟。“在坚持‘合作共赢、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前提下,合力进行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5]联盟可以在课程建设、教师互助与实践教学等方面合作,或者建立必选式的访学机制。这样既可以促进全国范围内师生、师师与生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同时也有助于整合研究与实践力量,共同促进学科专业发展。
4建立严格的导师队伍建设机制
成人教育学专业导师的学术水平是否足够承担学生的培养工作是成人教育学硕士培养的关键。现有的导师主要是传统专业设置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在新的学科专业发展背景下,部分导师难以承担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按照现行的模式,大部分成人教育学专业导师几乎属于终身制,部分成人教育学硕士单位的导师评聘条件低,仅以发表论文数量或职称为标准,这样组建的导师队伍难以培养出基于社会实际需求的学生。鉴于此,成人教育学学科专业的建设需要建立严格的导师准入与退出机制:一是定期对导师进行综合考评,包括工作态度、研究能力、研究成果与学习能力等,考评不达标的导师要求其退出导师队伍或者降为辅助导师。二是严格导师准入制度,除考察申报人员的硬件条件外,注重对其工作态度与发展潛力的考察,宁缺毋滥,对学生负责,也对成人教育学学科与专业发展负责。三是注重后备队伍的培养。事实上现有的成人教育学专业毕业生进入该学科领域继续从事科研与教学的人并不多,因此,研究生培养单位作为学科专业发展的核心机构,需要有序地吸纳有科研潜力的优秀毕业生进入该行业,构建学科发展梯队。
总体而言,新的学科增长点、人才质量标准、联合培养模式与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四个维度是从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共同发展的视角而言的,希望能在现实的背景下为成人教育学发展提供思路上的参考。由于受制于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学历学位证书的影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成人教育学发展需要政策上的认可。只有通过政策沟通完成人才培养与实践之间的合作,成人教育学学科专业发展才能看到曙光。
【参考文献】
[1]黄静,屠中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保障研究生招生质量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0):51—55.
[2]刘国瑜.高校优势学科:内涵、意义与建设[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6):68.
[3]罗建婷,张蕾.新常态背景下成人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国成人教育协会首届学术论坛暨第七届全国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交流研讨会综述[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5(7):70—78.
[4]安涛,李艺.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与“跨学科”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5(6):10.
[5]胜晖,马勇.对构建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联盟的思考[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3):13—15.
Social Demand Orientation:New Ideas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Training for Adult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YANG Zhi
(Guizhou Normal College, Guiyang 550018, China)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professional setting is not in conformity with reality. Talent quality standards are not clear. Talent competitiveness is not high. And professional reform pressure is increasing. Master of education in adult education should be oriented to social practice, looking for new growth point of subject, establishing operational quality standards for talent, and exploring the joint training model actively, establishing a strict mechanis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utor team.
【Key words】social need; adult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subject maj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