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和司马光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_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鸦喝水》与《司马光砸缸》,是紧挨在一起的两篇小学课文。现在对照着来看这两篇课文,就觉得有点搞笑。乌鸦为什么不学习司马光将瓶子撞倒摔破呢?我想,这可能是为了让小朋友们知道:公共财产是不能随便破坏的。但司马光小朋友为什么又能用石头砸缸呢?很明显,他是为了救人。这也是为了让孩子们明白:救人于危急之时,是可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
  可现实中,如果乌鸦真靠这种衔石投水的办法,是喝不到水的。因为,文中有个前提:“瓶子里的水不多”;我们这样表达时,一般来说水量不会超过水瓶的一半。而这时,靠投小石子使水面上升到瓶口,是不可能的。因为水分子的伸缩性、包容性非常大。若不信,你可以做个实验试试。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相当粗暴的结论:当乌鸦需要自救时,我们无意中给出一些限制(不能打破瓶子),然后用一個纸上谈兵的方法,让人误以为乌鸦能得救。当司马光要救人时,我们给出立竿见影的办法,让那个孩子立马得救。
  如此忽视、漠视个体的“自救”及个人利益,甚至不惜让人画饼充饥;而需要“救人”奉献时,则无条件地鼓吹宣扬。这样推究到极致,便会产生一种矛盾:你想让一个人自身难保时还去舍己为人,无异于痴人说梦。正因如此,许多“司马”之属以服务奉献之名谋一己之私;正因如此,“扶不扶”成了一个社会难题。
  幽忧荐自《今晚报》2017年6月3日
其他文献
一  几年前,表妹去相亲,对方是一只优质股:帅气,在政府部门上班,工作稳定,所有人都看好这门亲事。虽然只见过一次面,表妹却坚决不同意。  我们问原因,表妹答,没文化。和他聊天,他努力想表现幽默,讲的却是微博上被传滥的段子;点菜时,简单的几道菜,他还念错了菜名;单位的情况,一问三不知。  学企业管理的表妹,想和在商务局工作的他交流下专业问题,说到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他一脸惊愕。  表妹总结陈词,这样
期刊
漫画家方成,也是杂文家。先后出版了《岸边絮语》《画外余音》《画外文谈》《方成漫笔》《我的幽默》《方成自选集》《中国人的幽默》等杂文集,总计百余万字。其中,《画外余音》和《画外文谈》两集又是偶然得之。1998年,杭州樓外楼集团出一套书,名为《楼外楼书系》,由徐城北策划,作者有冯亦代、吴祖光、黄宗江、林斤澜、邓云乡、陆文夫、邵燕祥、徐城北等八人,后来要凑成十人,便拉方成和丁聪进来。为了救急,方成把自己
期刊
林放何许人也?稍微年长且在新闻单位呆过的,恐怕都晓得赵超构这位老报人。当年他主办的《新民晚报》生动活泼,文风清新,可读性强,深受读者的好评和欢迎。他撰写的评论和杂文尤为广大读者所称誉,是新闻界颇有影响的专栏作家。他的笔名就叫林放。他的《世象杂谈》《未晚谈》等书,作者的署名就是两个字:林放。此公1910年生,可惜已在1992年仙逝。新闻界的一位杂文大家驾鹤西去,一晃就20多年了。  周日逛旧书市场,
期刊
1792年,急欲打开中国贸易大门的英国,以为乾隆祝寿为名,派遣使臣马戛尔尼率领使团来华。马戛尔尼带来数千件礼物,其中不乏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然而,面对送上门的令人大开眼界的难得机遇,乾隆仅以一句“奇技淫巧”便将这些礼物锁进紫禁城那守卫森严的库房,专供自己娱乐。乾隆死后仅四十一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在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的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看来,此时中欧科技已差距明显。不过,“往者不可谏
期刊
20世纪30年代,夏丏尊和叶圣陶合著《文心》,在《中学生》杂志上连载,以生动活泼的故事讲解写与读,囊括“关于国文的全部知识”,深入浅出,很受欢迎。1934年《文心》单行本出版,80多年后的今天,《文心》依然是常读常新的經典。  两位大师级的人物,下功夫为孩子写一部书,让他们在看故事的同时增长知识。全书文字质朴、亲和,读完如沐春风,能够感受到作家最重要的东西:文心——文字背后,是一颗真诚的心!  其
期刊
《前方是什么》是我的第二本教育随笔集,2006年在吴法源兄的鼓励下整理出版。此前《不跪着教书》出版引发的讨论和反响,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的教育观察与评论所具有的特别价值,也因此看到无数和我一样的教师在思考职业生命的意义。长期立在讲台边,或许更能清晰地从具体现象入手,认识教育的艰难,而面对困境,也就不能没有一个鲜明的态度。毕竟,在文明社会,选择一个职业,未必仅为糊口。如果教师不珍惜职业名誉,对教育境况
期刊
十九世纪前的瑞士,是个极其贫穷的国家,土地贫瘠,其它资源也非常匮乏。男人们要养家糊口,只得出国去当雇佣兵,用命换钱。谁都知道,这可不是什么好营生。  雇佣兵是要与雇主签合同的,当时的欧洲战争不断,瑞士雇佣兵能坚持到合同期满还活着的只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这是因为瑞士人虽说只是雇佣兵,纯为了钱打仗,但他们却颇讲“契约精神”:作战勇敢,绝不贪生怕死,临阵脱逃。这么看来,瑞士人可是太“傻”了,没了
期刊
世间种种,取舍之间,蕴藏大智慧,只是,懂得的人,寥寥可数,悲也。  放下烟酒,拿起清茶,获得的是健康。  放下手机,拿起书籍,获得的是智慧。  放下计较,拿起礼让,获得的是胸怀。  放下懒散,拿起忙碌,获得的是充实。  放下躁动,拿起平静,获得的是心安。  放下伤害,拿起宽恕,获得的是风度。  放下过往,活在当下,获得的是真实。  放下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欲望,拿起两袖清风的赤子之心,獲得的是干干净
期刊
人生的目标第一是趋利,第二就是趋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为什么说人生的第一目标是趋利,因为趋利就是不给社会添加负担,趋利了你就不是一个靠乞讨为生的人,不是一个靠救济为生的人,你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在这个社会上生存,而且要生存得更好。所以趋利只要在你不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就是你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当你趋到对应的利的时候,你就应该开始人生的第二目标——趋名,这个趋名不是要你成为名人,成为你出门时所有人
期刊
刘天放(山东威海)  近年关于“读书”的文章读了不少,从各种角度论述的都有,也偶遇过“妙笔生花”之文。而《杂文月刊》2017年8月下选入的与读书有关的文章就至少有6篇,而且,几乎每篇都值得读。我感叹作者对读书有深刻的理解和透彻的分析,不仅读后令人倍感畅快,更易引发深度思考。其中,我最喜欢的3篇分别是:孙琳琳的《生命的化妆》、孔逸敏的《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以及邓伟志的《学问属于博览群书的人》。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