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还乡》解读哈代的悲观主义价值观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dmer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后期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同时也是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哈代的创作中往往具有以浓烈的悲观主义情绪,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开创了哈代时代,并被称为是“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交界线上的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中外评论界都将哈代定义为悲观主义者,在对其作品进行研究时往往以其悲观主义价值观为中心。国内外文学评论界对哈代的小说有大量的研究,他的创作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分别为小说时期和诗歌时期。出版于1878年的《还乡》是一部悲剧性的现实主义力作,本文首先阐述了《还乡》的研究以及哈代的悲观主义价值观,并从性格与环境、命运的偶然、命运的磨难等方面对哈代的悲观主义价值观进行分析和探微。
  关键词:《还乡》  托马斯·哈代  悲观主义价值观  性格与环境  命运的偶然  命运的磨难
   引言
   从1856年到1871年这段时期,托马斯·哈代一直在从事事务所学徒、建筑师以及教堂修复等工作。1871年是哈代命运的转折点,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计出无奈》,并在出版后专心从事于写作,随后又连续出版了三部小说,依次为《绿荫下》(1872)、《一双湛蓝的秋波》(1873)、《远离尘嚣》(1874),这些小说更多的是对古老英国乡村的美丽风景和乡民淳朴的生活画面的描绘。而真正使哈代获得文学界的赞誉和关注的作品是1878年出版的《还乡》,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向人们展示了英国乡村中那具有鲜明特色的伊格顿荒原的古老、神秘和其巨大的力量,并围绕荒原非土著居民克利姆、游苔莎、尤布赖特夫人等为代表的人物开展小说故事情节的讲述,不仅对他们传统生活方式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最主要的是通过这些人物的刻画和命运的描写,试图揭示人与命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还乡》这部小说不仅是哈代对历史、社会的深刻思辨,以及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同时还体现了哈代对人命运的深刻同情和伤感,以及人生的悲观主义价值观。
   一  关于《还乡》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还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其研究主要包括原型探究、文本与背景分析、生态分析以及女权主义分析等几个方面,而却很少有关于作品中体现的哈代悲观主义命运观方面的研究。
   二  哈代的悲观主义价值观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创作与其他大部分创作不同,他更加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环境和人的性格,以及这两者与人的命运之间的关系,因此而具有独特的文学艺术价值,在19世纪前后的英国文坛起着承上启下的开拓性作用。一方面,哈代“宿命论”思想的形成不仅与当时他的家庭和生活环境有关,同时也与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这两者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点的哈代悲剧主义价值观。哈代求学期间,研读了大量希腊悲剧、莎土比亚悲剧,同时,由于受到叔本华悲剧理论及达尔文“物竞天择”理论的影响,对人生产生了独特的认知,对命运的思考比较多,并试图以古希腊悲剧为楷模进行悲剧创作。哈代用唯心主义的眼光看人生,解释社会发展变化和产生悲剧的原因。另一方面,哈代的小说创作深受叔本华和哈特曼等悲观主义哲学家的影响,再加上他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局限性,因此就产生了宿命论,从而衍生了人类无法摆脱命运安排的悲观主义宿命论思想。哈代的小说创作是通过人与命运的悲剧冲突以及被命运所作弄,而最终酿成悲剧的苦果,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和揭示,作品往往具有很强的悲观主义色彩,这是哈代一系列长篇小说的共同特点。
   三  从《还乡》中性格与环境解读哈代的悲观主义
   哈代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宿命论者,创作小说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而战”。尽管这世上有许多不公平和邪恶的一面,人类的命运多以悲剧结束,但是人们必须向灾难抗争,从而寻找生存的机会。这是哈代的信念。哈代曾经试图从哲学的角度对人的现实困境和悲剧命运作出阐释,但是最终却得出了没有一条路能够通往幸福或者使人免遭不幸。人生于这个世界,并在现实社会中生存,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而导致这种悲剧发生的原因不仅有社会因素,同时还有主观因素,这就是哈代所强调的个人意志,即人的性格。例如,小说中作者以爱格敦荒原为故事创作的背景,在这个地方没有都市的繁华与高科技,它的发展是落后且缓慢的,两个大环境的差距和对比就能够看出人的性格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人对环境的选择则又体现了他们对自己所生活的现实环境的不满。在人物活动的空间环境方面,哈代颇为偏好强调空间的重复性,即再现变化了的同一环境,用以窥探人物的悲剧命运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其中在小说中的土堤就是一个被反复使用的环境。人物的命运如同过眼烟云,受不可知的神秘力量的支配;他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来到决定他们命运变化的地方,无论怎样反抗也无济于事。面对广袤的宇宙空间,人类显得如此渺小而微不足道。另外,在《还乡》中还经常会出现人的性格特征而引发的悲剧,其中尤其在游苔莎、克林与约布莱特太太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游苔莎的童年是美妙幸福的,海滨城市的灯红酒绿的生活对其心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父母双亡,她跟随外公生活在荒原与世隔绝的迷雾岗上,让她感觉自己好像是生活在地狱的囚牢。游苔莎是一个有野心、不屈从于命运安排的女子,她选择了利用婚姻来逃脱现有的樊篱。然而天不遂人愿,在命运的泥淖中,人越是反抗就会越陷越深,难以自拔,最终精神恍惚的她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离家出走,丧生于沙徒河中,从而酿成了命运的悲剧。
   四  从《还乡》中命运的偶然解读哈代的悲观主义
   哈代的小说中,其悲剧的命运观无法通过一个哲学的角度来阐述,因此往往通过命运的偶然事件来表现,这些偶然在发生之前都做出了一系列铺垫,可见偶然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的,是另一种形式的必然。这在《还乡》中有很多具体情节。例如,克林与约布莱特太太以及游苔莎之间的悲剧。起初,克林在巴黎一家钻石店担任经理的职务,与约布莱特太太相依为命,母慈子孝,生活还是非常幸福的。但是,克林从巴黎返回爱敦荒原之后,一方面辞去了原有的工作,另一方面因为偶然的邂逅,他爱上了游苔莎,并要执意娶她为妻,这两件事情均遭到了母亲的强烈反对,直接导致母子关系的破裂。克林与母亲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是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不同。克林从小思想活跃、勤学好思,成年之后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具有不凡的生活经历和良好的自身素质,是拥有独立思想和见解的新青年。但是,这对于克林来说却是最无聊、最没用处的工作和生活,他的理想是在家乡兴办教育,从而真正的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约布莱特太太却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她一直在贫穷落后的爱敦荒原生活,她对于人价值的衡量标准就是世俗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在她看来,克林本身的工作能够受人敬重、显耀门庭。母子在认知上无法达成一致,出现矛盾也是在所难免的。这为后来约布莱特太太的悲剧发生埋下了铺垫。    后来,克林由于非常想要开办学校,因此努力读书,差点使眼睛失明,后来为了维持生计,克林不得不靠砍荆棘为生,尝尽了生活的艰辛。然而,命运的磨难并没有因为克林生活的窘迫而给予同情和好运,后来克林的眼睛在偶然间失明,由此而再次加深了克林与游苔莎之间的矛盾,两人之间的矛盾和伤害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一步步深化,并引导故事最终发生不可挽回的悲剧。
   另外,约布莱特太太的悲剧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在与克林分开一段时间之后,她认为必须要缓和与儿子的紧张关系,因此她只身跋涉来到了克林的住所,敲门的时候,梦中的克林喊了一声母亲,致使游苔莎以为克林为其母开了门,但是事实上并没有,约布莱特太太没有见到儿子,只能沿原路回家,但是却在路上被毒蛇咬伤,在没有得到及时救治的情况下死了。后来,克林因为这件事而迁怒于游苔莎,进一步加深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克林和游苔莎发生矛盾后,克林给游苔莎写了一封致歉信,由小女仆带给游苔莎,但是小女仆却无意间将致歉信遗忘在帽子里,最终导致克林和游苔莎之间的矛盾没有能够及时的化解,这是悲剧产生的第一步;而后来致歉信到了老舰长的手里,当他要把信给游苔莎的时候却看到她已经入睡,因此就没有打扰她,将信放在了壁炉上,这成为引发游苔莎离家出走的一个间接原因,并最终导致游苔莎含恨而终。
   五  从《还乡》中命运的磨难解读哈代的悲观主义
   从《还乡》中我们可以从克林所遭受的事业、爱情、亲情的多重打击,经历了从希望到绝望的过程看到哈代的悲观主义,简单的说就是具有目标,却又在即将付诸实施的时候以毁灭性的灾难而告终。从事业上来看,克林非常热衷于教育事业,为了能够开办学校,他放弃了巴黎优越的生活来到荒原,希望能够通过教学提高人的智慧,但是却在开创事业方面遇到了诸多困难,在这个时候,他希望游苔莎能够帮助他完成梦想。但是事实上游苔莎对荒原上的人们没有丝毫感情,不愿担此重任。后来克林由于读书过度而患眼疾,教育事业的目标也化为泡影。从爱情上来看,克林与游苔莎的相识相恋是浪漫的,但是克林并不了解游苔莎,以为游苔莎能帮助自己成就事业,而实际上她只想借助克林过上她梦寐以求的城市人生活,游苔莎的心意与克林背道而驰,再加上后来约布莱特太太的死亡,两人的爱情彻底破灭。从亲情上来说,约布莱特太太不认可克林与游苔莎的婚姻,两人成婚后就搬出了母亲的住所,母子关系破裂,后来约布莱特太太想要缓解紧张的关系,但是却没有见到儿子,反而被毒蛇咬伤而亡,最终也没有与儿子和好。
   结语
   总的来说,托马斯·哈代的悲观主义价值观不仅是他文学地位的精髓所在,同时也是他对悲剧终生的思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经常说人物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人物的性格,而人物的性格又决定了人物的命运,这在哈代小说《还乡》中主要人物的命运中就有充分的体现。另外,当命运的偶然与磨难相遇的时候,人物与命运的抗争就显得力不从心,最终必将酿成悲剧的后果。由此可见,哈代在创作中具有独特的悲观主义命运观,他的悲剧价值观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力量。同时还具有形而上学的哲理意蕴,不仅奠定了哈代在文学界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影响了文学界的文学创作发展。
  注:本文系“双百工程”外语旅游教学与技能培训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CG144600004。
  参考文献:
  [1] 谭念:《论托玛斯·哈代的小说创作思想发展历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2] 李广海:《托马斯·哈代的生活哲学在其主要作品中的体现》,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3] 李鹏:《从故土意识把脉哈代的悲观主义走向》,《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3期。
  [4] 李海燕:《托马斯·哈代的悲剧人生观》,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5] 高继海:《英国小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 余开祥主编:《西欧各国经济》,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7] 张敬双:《生且无乐死亦无苦——从〈还乡〉看哈代的悲观主义命运观》,《山花》,2012年第22期。
  [8] 覃晓莉:《徘徊在激进与传统之间——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女性主义解析》,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唐雯谦,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您有来信 一个金发碧眼的女人走出来检查她的信箱,没有收到 信,就返回了屋里。这一切都被她的邻居看到了。2分钟后, 那个金发碧眼的女人又一次出来检查她的信箱,可她仍然 没
由安阳市北郊建筑社承建的市蔬菜公司宿舍办公楼,被评为河南省全优样板工程之一。北郊建筑社是一个社办集体企业,自1981年夺得安阳市第一个全优工号后,又不断创新,连续被评
虽然我国早在1986年就制定了《破产法》,但在过去10年间,并未得到广泛实施.直到1996年《破产法》才全面运行起来.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推进,企业破产已
第29条皮数杆的砖层厚度,应取用现场砖的平均厚度。具体做法是在存砖处测定干码十层砖的高度除以10,再加10毫米灰缝厚度,便是皮数杆砖层的厚度。可以多测几处,取平均值。第3
在混凝土预制槽形板或底面向上的混凝土预制板上做水泥砂浆找平层,首先要清除预制板表面的机油、滑石粉等脱模剂。由于这些材料的附着力较强,混凝土板面的污物不易清理干净,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and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混铁水车现代高炉生产不可忽视的关键设备毛凤财(中国冶金设备总公司;邮编:100711)Torpedsmoltenironequipment──Akeyequipmentinthemoderniron-makingprocess¥MaoFengcai(... Mixing hot water tank production of modern blast furnace can not be ignored key equip
在施工安装中,如何扩大构件的地面组装率以减少高空作业、起吊次数和吊装时间,从而能取得保证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节约施工费用、增加人身设备安全等一系列经济效益,这
“吉列,男人的世界”这句广告词,成年男性可能都知道它的意思,吉列(Gillette)公司是美国著名的日用品制造厂商,其“男人的世界”的品牌产品——感应剃须刀畅销全球200多个国
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 2年2月,中国手机用户已经突破10亿。不可否认的是,集通信、娱乐、商务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手机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手机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