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故事

来源 :教育传媒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mgle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故事都因为有人而变得精彩。山东大学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山大电视台)就有一群人、许多事和许多美好的回忆。
  结缘山大电视
  2004年,山大电视台纳新,我以学生的身份第一次走进这个集体。那时候来的大多是全校不同专业、对电视事业心怀热爱又志同道合的人,我们学习实践的机会特别多,大家相处的也特别融洽,我们也经常听老师们很自豪地说起山大电视台的历史。
  1994年,当时的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成立山东大学有线电视台,这在当时是山东省唯一一家,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高校电视台。当时的电视台虽然有了办台资质,却缺少办台条件。1997年9月20日,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的山大电视台播出了第一期新闻节目,当年手写的《山东大学有线电视台节目播出审批表》至今仍在档案室保存着,从审批表的内容上能看出,办台之初的山大电视台在制度规章、制作流程方面是相当规范严格的。当时的山大电视台具有播出许可,因此通过有线电视进行节目播出,播出范围是学校部分家属区。很多老师会在每周六晚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看学校新闻,或是等到周一中午看重播,因此,山大电视台的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师生的文化生活。
  2000年,在三校合并组建新山东大学的背景下,学校对宣传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宣传部对电视宣传更加重视,校园有线电视连网联播也得到有效推动。2001年,山东大学迎来百年校庆,这一年,山大电视台与山东电视台联合制作了宣传片《百年山大》,这也是山大电视台制作的第一部宣传片。此后,山大电视台既播出有线电视新闻又摄制专题片、宣传片,推出《余光中在山大》《山之魂海之韵》《木欣欣以向荣》以及抗击“非典”专题片《为了校园的健康》等,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2002年,全国领先的校园广播连网联播工程竣工,山东大学三校区、四校园实现同一个声音播出广播节目,受到师生好评。到2004年我加入的时候,无论是电视台还是广播台,都已经成为山东大学宣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力量。
  2008年,对于山大电视台的人才队伍建设来讲是重要的一年,几位年轻教师的加入为电视台注入了新鲜血液,整个团队因之充满了活力。这一方面得益于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归功于社会资金的赞助和支持。所以在那个时候,电视制作力量的增强推动了电视节目质量和数量的提升,在有线电视方面,不仅制作每周一次的《山大新闻》,还常规播出《校园动车组》《校园零距离》等电视栏目。与此同时,电视台与全校各单位的联系也更多了起来,在学校宣传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2010年,我研究生毕业后考入宣传部,进入宣传科工作,与电视台和广播台的老师们也正式成为了同事。2011年,网络传播开始广泛地被人们接受,成为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加上那一年正值办公用房调整搬迁,山大电视台审时度势,决定放弃有线电视播出,改为网络平台播出。到了2014年,随着学校的改革,山东大学电视台与山东大学广播台合并组成山东大学广播电视台,负责学校广播电视台建设、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以及新闻活动音视频采集、归档、留存和共享等工作。2016年5月,山东大学成立新闻传播学院,同年9月,学校决定将广播电视台整体划归到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台抓住了这次体制机制转变的契机,进行了广电发展定位的长远谋划。2017年底,“山东大学广播电视宣传模式创新”项目荣获山东省政府颁发的“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这一奖项是全国第一个由省政府设立的文化创新奖。
  培育《百微山大》
  融媒体时代就这么轰轰烈烈到来了。在这个背景下,很多人都唱衰电视媒体,即便乐观的人,也不得不直面这一严峻挑战。与此同时,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被提升到新高度,全国高校的广电人都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压力催生创新,《百微山大》正是在这种压力中诞生的。
  2017年暑假,在济南40度高温的夏天,经过一次次否定与肯定之后,一个大胆的、尝试性的大工程——“山东大学百部微视频工程”立项了,参与讨论的老师都很激动,但同时也为办这种高频率、高质量、高成本的栏目而捏把汗。在讨论微信公众号名称时,“百微山大”作为工程简称高票当选,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百微山大》的由来。2017年10月,《百微山大》首期校景微视频《我用四季美景 祝你生日快乐》在山东大學116岁生日之际隆重推出,用三天20万的点击量来了一个精彩亮相,也给了我们做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百微山大》由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广播电视台和新闻传播学院联合制作,是全国高校首个官方微视频宣传平台。《百微山大》的宗旨是“呈现新时代大学的温度”,以学校事业发展成就为主要内容,包含学者、学术、学子、服务山东、思政、热点、人物、校友等十几个系列,每期微视频3至5分钟,创立之初的设想是每年推出百部原创微视频作品。
  在内容建设方面,《百微山大》主要规划了三个部分。
  一是讲述师生故事。在“学者系列”中,记录中国第一位词汇学博士生导师、山大文学院九旬教授葛本仪的《从开垦到收获》,以及讲述中科院院士、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彭实戈数学情缘的《当数学遇上彭实戈》等,以学者故事弘扬高尚师德;二是传承文化精神。在“校园系列”中,《四季山大》的春、夏、秋、冬“四部曲”在全校师生校友中知名度颇高;《山大的夜与昼》一经推出,立即登上了新浪微博、抖音等众多媒体平台的热搜榜。三是关注校园热点。《百微山大》立足校园,利用重要时间和事件节点进行策划,比如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推出的《心心相连十九大》、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推出的《两任校长与〈共产党宣言〉的故事》、2018年国庆期间推出的《我是你的大学》等,都在重要节点发挥了不同作用。
  近年来,高校广电事业发展进入“瓶颈”期,山大电视台抓住省、部共建新闻学院契机率先探索转型,充分整合校园层面媒体资源优势,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宣传格局,以《百微山大》品牌创建探索广播电视宣传模式创新,让微视频宣传在引领青年思想、反映青年声音、弘扬榜样精神等方面都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2018年5月,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表扬山东大学《百微山大》在创新宣传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尔后的《山东新闻联播》也用较大篇幅进行了深入报道,这些都让我们更加有信心去建设好、发展好《百微山大》。   向前走 在路上
  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在长大,每一步都了然于胸又充满喜悦。如今的山大电视台已经具有专业化的设备和人员队伍,特别是一支高水平的学生团队,具备新闻拍摄、大型活动多机位切换录制、各类电视片制作等能力,校园广播实现多校区每天50分钟联网联播。2017年以来,随着《百微山大》品牌的推出,山大广电与校内外的合作更加频繁密切,山大广电人也开始走出校门,参与到国际交流活动中。2017年8月,由山东大学和青岛蓝谷管理局共同主办的国际海洋创新创业大赛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多个国家发起比赛,山大广电派出两支摄制组,分赴不同赛区进行全程跟踪记录,摄制组所展现出的专业精神和呈现出的宣传效果得到各国参赛队伍的赞誉。2018年,山大广电《百微山大》摄制组受邀前往澳大利亚校友企业进行拍摄,用镜头记录下校友的海外创业之路和反哺母校之心。
  在广播电视常规工作之外,未来几年,我们仍将把《百微山大》品牌建设作为山大电视台的特色工作来推动。作为集平台建设、内容生产、资源聚合、思想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百微山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品牌创建方面,我们力争将《百微山大》打造成为全国高校知名的视频品牌。我们一向坚持内容为王的视频生产导向,将根据广大青年特点,策划更多有品位、有格调、有责任的微视频作品,用健康向上的視频作品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提高审美,希望能够把山大电视台建设成为全国高校优质校园视频的一个创作平台。下一步还将建立研讨交流机制,同时探索发挥微视频在服务高校思想文化宣传中的作用,将山大电视台建成服务于全国高校视频宣传的政策研究咨询机构。
  在推广转化方面,我们计划开展模式复制、成果孵化和效果辐射。我们将探索把《百微山大》视频生产与载体建设转化成为可复制的“百微山大模式”,并在实践中对该模式进行论证与调整,使之能够不断适应新的宣传要求,加强与兄弟高校及社会媒体之间交流互动,同时进行相关育人成果的孵化,不断提升高校视频宣传教育水平。
  在多年的发展中,许多人心怀理想参与到山大广电事业中,有更多人给予山东大学广播电视台以扶持和帮助,那些都是弥足珍贵的回忆,是这些人携手走过的这些年让这故事愈加深邃动人。我们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山东大学广播电视台能够继续在担当中前行,高校广播电视事业也能实现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祝福明天。
  (讲述者孟丽系山东大学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总编辑;记录整理者董雪梅系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特约编辑:刘 原;责任编辑:韩 勇】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战略举措,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本文指出了工具理性逻辑下的广告教育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呼吁价值理性的回归,并探讨了广告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广告学专业;课程思政  一、前言  作为教育最为基本和重要的载体,课程具有传递知识和构建意义世界的双重属性,但是,正如德国哲学家、教育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词频分析法对深圳大学近年来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展开了分析。研究发现,基于选题呈现出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多集中于深圳传媒文化创意产业、新媒体及媒介融合、广告营销设计、新闻宣传等方向,这些选题呈现出的人才培养多带有一定的学科交叉性、产业服务性、地域性等特征,同时也存在着缺乏高端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欠缺、本土服务性不够等问题。创新特区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须在学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考古中国》《古墓探秘》《二十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等文博考古纪录片,不仅为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提供了确凿的实物证据,延伸了时间轴线,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而且也为通过纪录片辅助开展对华夏文明的历史溯源与文化传播提供了有益的案例。  【关键词】考古纪录片;历史溯源;文化传播  时下三星堆考古新发现再次备受瞩目,大眼高鼻阔嘴大耳纯金面具残片、丝织品残留灰烬物、象
期刊
【内容摘要】本研究以新闻传播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高级新闻英语”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考查该课程的双语教学效果,探索国际传播视野下新闻传播学专业双语教学模式,并对今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级新闻英语”课程;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教学效果;人才培养  一、引言  人们一般认为,双语(Bilingual)的概念最先出现在美国。美国国会在1968 年通过了关于双语教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了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的现实困境及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青少年;媒介素养;困境;路径  根据2020年5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①  同时,新媒介不断涌现,社交媒体、短视频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山东传媒职业学院为例,探索以“工作室群”为载体实施“校媒融合、项目导向、分层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定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考核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深入推进“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改革,以便为传媒类高职人才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工作室;媒体融合;校企合作;项目导向;育人模式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
期刊
【内容摘要】家庭教育中关系的重建、家风的传承以及家教的践行是“有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电视教育节目《家长朋友圈》的具体生产方式、内容定位、表达手法、传播策略等方面的创新基因与创意路径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探寻电视节目实现教育功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视节目;家庭教育;创新传播  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策划、录制的季播类家教节目《家长朋友圈》,一经播出便在融媒体平台广获关注与讨论,彰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了新冠肺炎给教育电视媒体带来的三种挑战,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冠肺炎;挑战;回归与超越  一、引言  一场发端于武汉,进而蔓延到全国的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为“新冠肺炎”)的传染病肆虐一时,这场突如其来的传染病给全中国人民都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当然也给各级教育电视媒体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像其他电视媒体一样,教育电视媒体近年来也面临着各种挑战,有些机构甚至到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对电视剧《澳门人家》进行了多视域解读,认为该剧以小见大、以点喻面,折射了澳门和祖国母亲百年来所经受的风风雨雨和温暖“回归”,起到了让观众对时代、历史和文化有所思索的作用。  【关键词】《澳门人家》;文化担当  盘点2019年的热播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陈情令》占据年轻人的上半年热点话题,《庆余年》又在年底掀起追剧狂潮。在古装剧、穿越剧热火朝天的2019年,《澳门人家》
期刊
【内容摘要】郭宝昌编剧、执导的电视剧《大宅门》讲述医药世家“百草厅”自晚清历经百年的世道变迁,恪守传统医道、商道与处世之道,以生活细节复现“纯京味”的事理人情,以家族叙事呈现优秀传统中的宅门文化和独特的民间精神。白萌堂、白文氏、白景琦三代执事均曾傍依官家卖药行医,却都具有民间操守的价值取向。本文回首20年前制播的《大宅门》,回味精湛的剧本创作、精彩的表演与精准的文化复现,以期为当下中国电视的内涵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