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概念教学的策略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62594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关于历史概念教学的文章不胜枚举,如何进行历史概念教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之所以关注这个问题,说明历史概念之于教学、之于考试是何等重要。近年来,高考命题主要着力于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也能明显证明这一点。据此,笔者以“斯大林模式”为例,简要谈谈在平时概念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条分缕析,理解概念内涵
  历史教科书对历史现象或事物的解释呈现出时序性、叙事性的特点,力求较客观地再现历史的风貌。因而我们所说的反映历史本质的历史概念往往隐藏在历史的表象背后,它在教材中不可能有直观的、完整的呈现,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下一番“抽丝剥茧”的功夫,才能发现其“真面目”。只有把握住历史概念,才能洞见历史的奥秘和规律。近年来,高考命题也屡屡将触角伸向历史表象背后的概念,对中学历史教学加强概念教学提出警示。
  先看一道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的历史高考题:
  例1: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这道题时间定位于20世纪30年代初,题干中既讲粮食产量,又讲粮食出口,不是纯粹的农业问题,涉及工业化和农业的关系,答题时如果不考虑“关系”,就有可能选B或D,再分析A、C两项,“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在材料中得不到体现,故只有A项正确地反映了当时的工农业关系,即:牺牲三农发展工业。此题的考查立意显然不只停留在对“斯大林模式”相关知识的简单再现,而是要求在整体思考这一模式中工业化特点、农业集体化特点、农业与工业化关系的基础上,从理解概念的高度去解读这一模式的内涵和本质属性。
  从思维的角度看,历史概念的形成有一个从分析到综合的过程。我们在教科书中往往只看到高度抽象或概括的结论,如“斯大林模式”,而形成这一概念肯定有一个分析的过程做支撑。在历史概念教学中,必须还原这个分析的过程,对构成概念的各个要素进行条分缕析,找出它们的个别特征或属性,弄清楚各个部分在整体概念中的地位,然后把诸要素的分析结果综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形成概念、理解概念,尤其是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
  按照上述思维的逻辑,在“斯大林模式”概念教学中,可采取如下做法:
  第一步:条分缕析,分解概念要素。
  首先引导学生从背景、形成过程、内容、作用等方面去分析:①特定時期、特定理论认识的产物:历史因素、现实因素、个人因素。②形成和演变过程经历一个较长的阶段:准备阶段、确立阶段、发展与调整阶段。③内容:农业全盘集体化、超高速工业化与政治大清洗三大社会运动,是构成“斯大林模式”的三大社会支柱。④作用影响:无论对苏联还是对世界都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其次,对“内容”部分着眼于其特点,进行再分解: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牺牲三农的集体化、所有制唯一的公有化、管理体制的计划化、行政结构的集权化。对于再分解的每一方面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通过精选材料、设计问题、课堂讨论等环节,进一步分析解读、提升认识。
  第二步:抓住本质,理解概念内涵。
  在条分缕析的基础上,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找到统摄概念各要素的形散而神聚的灵魂,就“斯大林模式”而言,涵盖上述诸方面特点,体现这一模式本质属性和内部联系的是其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是一种国家全面管控经济的体制,其特点集中表现为管理权限的高度集中化、管理方法的高度行政化。为便于学生理解这一体制的特点,可再引入适当的材料进行说明:
  “在工业管理体制上,实行计划化、集中化和行政化,由国家计划委员会、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以及后来设立的各种部委制定各项工业生产指标,再逐级分配到各个具体的企业,各企业需要的资源和资金则由国家统一分配,企业的收入基本全部上交国家,产品由国家统一包销,价格也由国家统一规定。”“政府向集体农庄下达上百项计划指标,对生产的品种、播种的面积和时间、每项农活的技术指标、收割的时间、上交国家的农产品品种和数量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这些指标和规定都是指令性的,是必须执行的,违者要受法律制裁。”
  第三步:归纳综合,形成概念结论。
  最后就是形成概念,如关于什么是“斯大林模式”?有人认为“斯大林模式”泛指苏联在20世纪30到50年代发展工农业的政策与程序。又有人认为,“斯大林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后来不断巩固与发展的,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些结论或定义都是建立在分析基础上的归纳综合的结果。构建从分析到综合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也切合高考命题的思维模式。
  二、联系比较,拓展概念外延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这是概念的基本特征。比如经济发展模式,其内涵包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程序、体制等;其外延就是古今中外一切经济发展模式,要了解有别于其他模式的一种模式,最好的办法就是比较。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比较不仅是拓展概念外延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形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下面再看一道2016年新课标全国Ⅱ卷的历史高考题:
  例2: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这道题反映时间变化过程中美苏不同空间经济发展的变化,四年之间苏联在“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下,完成一五计划,经济蒸蒸日上;而美国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模式环境中,从经济繁荣跌至经济危机深渊。该题立足于特定时空变化,立意于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动态比较,结合“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当时美国的现状,不难得出苏联吸引美国人的是工业化的显著成就。
  高考命题的视角昭示我们,在“斯大林模式”的概念教学中,可用以下策略进行联系比较、以拓展概念的外延:
  一是时序联系比较:纵向拓展。苏俄(联)经济体制前后演变经历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以及“后斯大林时代”改革的曲折历程,通过“斯大林模式”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进行比较,就能够突出“斯大林模式”有别于列宁模式的显著特点,那就是排斥商品、货币、市场和价值规律的特点。通过对“后斯大林时代”三次改革的比较,又能加深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修补失败并导致苏联解体的认识。
  二是空间联系比较:横向拓展。如“斯大林模式”曾对东欧、中国乃至西方世界产生过程度不同、阶段不均的影响,关于苏联模式对中国的影响,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比较之前借鉴、建立苏联模式,之后“去苏联模式”的不同举措及结果,结合这一模式在东欧和中国产生的不同影响,加深中国去苏联模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意义的认识。通过这一模式和同时期的西方发展模式比较,就能够发现彼此的差别和互为借鉴的现象。上面例2即是从这一角度进行比较分析的。
  三是综合联系比较:主题拓展。如,世界各国或地区在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有一个共性的现象,那就是都曾出现过选择中的阵痛与迷茫,都曾不同程度地带来动荡和曲折,到后来又出现相互之间借鉴、学习、融合的趋势。发现了这一趋势和规律,就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或研究性学习,进行主题性拓展学习设计。
  三、情境训练,强化概念运用
  不管用什么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最终都得面对现实,那就是高考。高考命题永远是思维具体化的过程,所谓思维的具体化,就是指不断赋予知识或知识结构以新的视角的过程,也即知识或概念活化、应用的过程。从命题手段来看,近年高考已稳定形成了以“新材料、新情境”为背景,小角度切入设问的模式,从命题的目标和要求来看,历史学科重点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通过创设情境,进行针对性训练,强化对概念的实战运用,就成为平时教学的落脚点。
  在设计情境训练过程中,应主要着力于以下三大目標的实现:
  首先,通过创设情境达到激疑的目的。如,关于“斯大林及‘斯大林模式’的历史评价”,如果在教学中直接设问:“你如何评价斯大林及‘斯大林模式’?”接下来无论再组织怎样的探究、讨论,可以预想的结果是学生一般会按照教材叙述,从两个方面进行平淡无奇的叙述,师生期待中的思维碰撞和教学高潮很难出现。而假如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出示以下材料:
  在当今的俄罗斯,如何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仍是人们争论的核心。褒扬者认为“斯大林模式”让苏联成为工业国,使苏联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并成为世界强国。贬斥者认为,斯大林让社会和人民付出的代价过大。有人认为“斯大林模式”意味着稳定和秩序,有人看到的则是镇压和恐怖。有人赞扬斯大林是俄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有人则称之为暴君和独裁者。总之,人们对“斯大林模式”和斯大林本人的评价,仍然存在巨大差异。
  接着设问:为什么当今俄罗斯对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仍存在巨大差异”?这时组织讨论,无疑会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教师结合讨论情况及时点拨:人们从不同的立场出发、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为着不同的目的、秉持不同的价值观、选用不同的史料、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都会产生不一样的历史解释和评价。如此师生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其次,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对历史真相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尽量找寻和发掘有价值的史料,进行一番细致实证,并尽可能从多角度去认识问题和得出结论。对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必须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对教材中的评价要尽量引导学生找寻史实依据,在课堂中也要适当引入一些新材料,让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得出结论。最高明的办法,是介绍一些相关著述,让学生课外阅读探究。
  再次,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正确指导学生的历史思维方法,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告诉答案,不如指导方法,如怎样评价斯大林的工业化?可先引入李宗禹等著《斯大林模式研究》中的评价:“把斯大林进行的国家工业化放到历史的长河考察,只能恰如其分地予以肯定,如实承认这不过是一个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并取得了一些成效的阶段。但是,就在这个阶段中,伴随着成就,既包含着违反客观规律的理论错误,也包含着严重的实践错误,如果把一时取得的成就夸大为多么正确的理论,多么伟大的功绩,那就极为片面了。”
  然后让学生思考材料中对斯大林进行的国家工业化运用了怎样的评价方法或原则?最后提炼出回归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地看问题、放到长时段中发展地看问题、多角度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等方法和原则。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补充按唯物史观和一定标准评价、史论结合客观评价等方法和原则。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能够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评价其他历史事物中去。
  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的概括和总结,反映着历史现象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从历史教学的角度讲,重视历史概念教学,可以高屋建瓴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从高考命题的实践和考查的要求来看,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无疑是顺应高考命题方向的重要之举。
  (作者单位:山西省平定县第一中学校)
  (责任编辑 关志强)
其他文献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但是如何才能够正确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如何扬长避短,如何使网络的各种信息技术真正成为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腾飞的翅膀?这些问题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下面是我在实践中的一点思考和做法。  一、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传统教学模式受到挑战,常用的教学方法受到冲击。一时间,在教师群体里好
期刊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地位得到根本意义上的改变,学生可以相对自主地学习历史,也多在比较自主地进行着探究。但不可否认,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学生学习历史不可能获取完全意义上的理想效益。所以,学生学习的课堂光学生自主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推促学生去合作共赢。只有有了课堂学习的“众人拾柴”,历史课堂教学才可以在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基础上,获取课堂教学的好效益。  一、
期刊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能力的提升直接关乎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精神成长。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行的关键时期,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想象的外在表象,要为学生的想象造势,培养情感基础,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去联想、去创造,让学生在想象中对阅读内容深入理解并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发展,不能为了形式忽视本真。  一、丰富表象存储,使想象有据可依  想象是
期刊
2016年“部编本”语文教材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吸纳课改的优秀成果,沉淀课改的先进理念,是编者智慧的结晶,反映了目标意图和教学思想。教师应该把目标与教材结合起来思考,体会编者意图,完成教材的基本要求。  小学一年级上册“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汉语拼音”,共两个单元13课。拼音单元的每一课,都呈现出“字母、情境图、音节、词语、儿歌识字、拼音书写”这七个版块的内容。拼音教学与识字学词整合设计、同步
期刊
四年级学生对“轴对称”并不陌生,而如何引领学生从空间观念的高度触摸“轴对称”,并且能从一些动手操作,如裁剪、移动、旋转中得心应手地得到新的轴对称图形,则有诸多辗转、迂回和难度。对如何做好“轴对称”的教学,笔者分别从课堂的三个阶段一一阐述。  一、课初:思维落差有惊喜  听过一节《图形的运动》(轴对称)的公开课,以下是上课伊始的教学设计:  1.教师用PPT课件展示情境图:雄伟端庄的赵州桥——引出问
期刊
幼儿期是孩子认知社会环境、学习知识的初级阶段,因此,要切实把握好“发展理念”与教学的结合,从小培养孩子创新、协调、绿色、開放、共享的观念。笔者结合教学经验认为,采用灵动的设计可以促进幼儿的协调发展,让幼儿走进自然,倡导绿色发展,加强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深化共享理念。  一、灵动设计,促进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理念在幼儿教育中可以解释为全面关注幼儿成长,既注重学习,又注重身心健康,既注重能力培养,同时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信息教育越发显得重要。在教学中,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创新与改革,试图找到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但现实的情况是,不少学生在上课时无精打采,听课不专心,对所学的内容没有兴趣。不少教师将责任推在学生身上,认为是学生的问题,没有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否真正落实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否在备课、教学模式、教法等方面运用得恰当。  我们认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不仅仅要关
期刊
英语教师应以生为本,注重个体差异,注重自主合作,注重情境创设,以此打造“千树万树梨花开”般的英语学习新时空。  一、以生为本,注重个体差异  “二十四番花信风”,每个学生都是一朵独特的花,都有不同的成长姿态和花期。英语教师应做个“赏”花人,解放学生的手、口、脑,让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学习者、建设者和创造者。  例如,在PEP小学英语六年级“Unit4 I Have a Pen Pal”的“Let’s
期刊
尽管高中地理以繁杂的理论和抽象的图表“见长”,但地理教师仍然可以设法让“地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如多一些情境创设,多一些方法指导,多一些拓展延伸……只要师生有心、有意、有情,生活中的各种地理现象、地理问题、地理背景,都能以“新颖活泼”的面目出现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一、课初,在情境创设中让学生乐学  高中地理教学同样能以“别致的情境”和“诗意的表达”获得学生的认可。新颖、活泼、多姿的情境,有助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多元化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真正感受英语学习的魅力,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質量和效率,使课堂教学更加轻松愉快。因此,教师要对小学英语教学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一、交际情境,交流沟通  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情境的创建,通过极具真实感的情境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