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位 比较 确认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9ywc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点阐释】
  高考文言文的考点要求,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从历年的命题来看,主要是人物传记的阅读理解,传承古人的优秀品质,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内容。而从历年高考选择的人物来看,不外乎是表现其“忠、孝、仁、义、礼、智、信、勇”的品质。而在对人物品质的评价考查上往往采用“筛选文中的信息”作为考查方式,它包括两道选择题,一是对人物性格和人品的考查,二是对人物所做的事件以及功绩的评说。
  这两个考点,考查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这种筛选有时要求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有时要求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
  所谓“筛选”,就是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它要求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信息,即通读全文,找出基本信息,与题干中的内容相对照,比较出是否与所要求的题旨相吻合,并从中筛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在筛选时要根据具体的内容逐步剔除不合要求的信息,最后确认信息的准确性,得到最终的答案。
  【考题直播】(2008年高考全国卷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共22分)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奏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因,欲救此患莫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惇、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渊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
  (节选自《宋史·廖刚传》)
  9.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A. 顺昌民以刚为命谓即如此,何以示惩
   B. 刚喻从盗都使反业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
   C. 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是欲置我何地耶
   D. 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
   10. 下列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直言,奏事议论无所避忌。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亲病辞任工部员外郎。
  B. 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
  C. 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诸将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既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
  D. 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试题解析】
  这篇文言传记,表现的是廖刚敢于直言、奏事议论无所避忌的鲜明个性。作为信息筛选题,本试题设计了两道题目,一为表现传主的性格和个性特征,二是文章主要信息筛选。本篇传记,将传记内容按传主的不同特点选取四个方面进行概括,分别是“廖刚安抚盗贼”“廖刚性格鲜明直言进谏”“廖刚进言解决军饷困难”“廖刚进谏阻止郑亿年任官”。试题中拟设了四项对相关文意的概括,从阅读材料着眼要求考生能够读懂全文,不要在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上出错。
  第9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B项“从盗者使反业”是他安抚百姓的一个方面,“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是他直言抗争的语言表现,符合要求。A项中,“昌民以刚为命”是廖刚安抚百姓的结果;C项中“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与“是欲置我何地耶”都不是直接表明廖刚“安抚百姓”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D项中“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一句是对圣上的劝谏之言,不能说是“敢于抗争”。因而,A、C、D三项均不能选。解答这道试题的方法,一般需要从全文着眼,寻找与选项内容相一致的信息。这类试题在设计错误项时,往往是选项内容在文中都有,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不一定正确,这就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不能采用浏览跳读的阅读方式,而要做到“字字落实,真正理解”,才能够识别选项的正误。
  第10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处的理解。D项写廖刚敢于直言,原文是“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乞起”是“请求起用”的意思,这里说成“起用”,因此该项不正确。A项是对廖刚的总体介绍,B项和C项分别概括了廖刚的军事思想和重视粮食生产,均为正确选项。
  【考题陷阱】
  “信息筛选”类考题的解答,首先需要对设题的陷阱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才能准确解答。从设题者设计的错误类型看,主要有:
  张冠李戴。人物传记类文段,是以一个人为中心,还涉及到多个人物,多件事情,更因为文言文省略主语的现象比比皆是,因而命题人在设计干扰项时,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指定的甲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对象的错位。2008年广东卷第8题的A项如此,2007年广东卷第7题的B项也是如此,“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是王生发出的动作,并不是郭生发出的。这种陷阱是设题者惯用手段之一。
  技法错乱。以人物描写为主的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及作者评述,它们可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文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这种误导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品质的概括和归纳上。如2005年广东卷,题干中明确评价的角度是朱晖“不惧权势”,且要“直接”表明,而③句“志士也,勿夺其节”的赞语足见其狷介不阿之处,但却是侧面描写,烘云托月,而非“直接”表明。
  因果混淆。制造因果关系的颠倒、错乱以及强加因果,也是设题者常用手法之一,如2008年广东卷第8题的B项错在因果关系不成立,从原文可知“被皇帝赏识”并非因“蒙冤不会忍气吞声”,原文讲的是“帝不罪之”。
  错解文意。“错解文意”包括错误地理解主题、文句以及词义。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料时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内在的红线,那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与“以德治国”的时代主旋律相合。而传统美德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选文中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面性。“美德是个筐,事事往里装”,命题人看准了这一点,往往在“某一种”传统美德的“点”上命题,制造出“错解文意”的误区。如2008年第广东卷第8题的D项错在对关键字的理解不准确,把“采纳”误解为“收集粮食等军需品”。“采纳”在此处应为“采纳各种建议”的意思。
  就事论事。文段之中,不仅有表面的含义,还有言外之意和深层内涵,尤其是在人物传记类文章中,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因此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悉心揣摩语境,洞察人物言行举止背后的“隐情”,千万不能脱离语境,就事论事,否则,极易落入命题人设计的陷阱。如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8题C项,原文中的说法是“于是渐不信狐”,可以知道并不是“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考生如果不能洞察这些隐情,就会陷入“就事论事”的筛选误区。
  进程倒置。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进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限。而命题人有时会将“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或将“后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从而使事件的进程发生了混乱,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如2008年高考江西卷第11题: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作者“醉书”的一组是
  ②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余项省略)
  句②说的是作者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坐在案边阅读并圈点。因为题干要求表现的是作者“醉书”,筛选的信息应该是作者沉迷于书中的句子,而句②中作者才刚刚进入“看”的阶段,还没有进入“沉迷”阶段,所以句②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以上对命题人设计答题陷阱方法的探究,旨在“知彼”,它对增强我们准确识别错例的能力,提高解答信息筛选题的准确率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解题攻略】
  读懂文言文,是解题的基础,一般在做此题时,由于已完成了前面几道文言试题,对文章内容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但不妨在做题前再浏览一次文章,目的是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时,阅读浏览的环节是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同事件的各自情况,不同人物的言行、观点,等等。力求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与主旨。为筛选有效信息打下一个可靠的基础。在辨别、筛选过程中,突出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分析,努力做到“事到理合”。所谓“事到”就是要搞清文含“何人何事”,事属“何类何质”;“理合”就是要推敲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叙述的合拍、道理的有据。方法有:
  对位。对位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把选项中涉及到的文意在原文的位置找准,把所选语料放回原文中,看看其前后联系,找出语料与文章内容的对应点,对语料的细节问题进行再确认。特别是对有关人物的语言,更应如此。
  比较。与文中相关语句、材料对比,在对比中进行确定,首先找出明显不符合题旨要求的语料,然后即可排除包括此语料的选项,这样可以缩小范围,综合考虑人物、事件和对话等细节,找准主体人物、前后的因果关系等。可对有关选项进行比较,找出其不同之处,以此确定有分歧的语料;可对有一定难点的相关语料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选出更加符合题旨要求的选项。
  确定。在将试题选项和原文对应比较之后,还要根据文意前后关系和逻辑顺序以及试题之中的各项要求进行最后的确认,得到清晰的答案之后,便可以确定答案了。
  责任编校彭琳
其他文献
“历史解释”作为新课程提出的历史课程核心素养之一,近年来学界多有关注和论述。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1]其中,“历史解释”不同程度体现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因此,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本文以人教版《抗日战争》一课
一、由学生质疑引发的思考  《战国铜壶》(图1)是初中部编教材历史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中第一子目“战国七雄”中的一组插图。左图是铜壶本身,右图是铜壶图纹拓片,下方配有说明“壶身刻有水陆攻战的图案”[1]。我引导学生观察组图并阅读说明,得出“图案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事频繁”的结论,教学效果不错。下课时一个学生提出了质疑:“铜壶上部的图案也是在打仗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克己复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命题之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学习要点”中却没有列出,但作为孔子的主要观点,课堂教学无法回避,高考亦会有所关注。2017年高考江苏卷对其进行了考查: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
她是一所遐迩闻名的品牌学校,江泽民视察过,温家宝视察过,李岚清视察过,李长春视察过;她是人才的摇篮,诞生了中国革命先驱熊锐、林基路、陈少白、廖承志、谭天度,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岭南画派开创人高剑父,新中国第一个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陈镜开,中国科学院院士邓锡铭、姜伯驹、蔡睿贤、范海福,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岑可法、黄耀祥等一批风云人物,以及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自1978年恢复高考后,这里走出了几十名高考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要求考生做到“切题”。要想做到切合题意,审题是关键。一般说来,审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牢记显性要求    审题,首先要看题目的显性要求——看清题目属于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等要求。如2008年上海市高考作文试题,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一些考生在没有认真读题的情况下,误认为是一道话题作文,于是以《他们,我心中的骄傲》《抗震英雄》《他们踏上不归路》等为题写作,
项目化学习是学生在复杂、真实问题的驱动下,规划和实施项目的任务过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项目化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在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获得新知。  研究型课程是高中课程体系中一部分。在研究型课程中,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传统课程相比,研究型课程更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研究思维的培养。那么,项目化学习如何在高中研究
车间驻村、居家就业、群众脱贫、集体增收,这是李玉如在解决小农户就业,助力乡村振兴探索出的“董口特色”。  李玉如,山东省鄄城县董口镇党委书记,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获得者、扶贫车间创始人,他立足董口镇深度贫困现状,将村小学旧址和闲置民宅等废弃场所改造成扶贫车间,吸引发制品、服装加工、户外家具、电子配件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车间“放活儿”,吸纳2000余名贫困人口,辐射带动5000余名当地群众稳定就业。
抗疫期间,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延迟开学,但“停课不停学”,网课成为中小学生居家学习的主要方式。  很多问题随之而来,在一些城市学生疯狂吐槽网课的同时,一些农村学生却在到处找网络信号。虽然有的农村地区采用了电视教学,甚至用大喇叭空中教学方式来弥补网络不足的问题,但数字鸿沟的存在依然值得重视。  事实上,农村网课的窘境不只是疫情当前的问题,也是农村教育信息化的一道坎,迈过去了可以极大地缓解农村师资不足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1]这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培育提出了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历史课堂教学的规约,兼具人文教育与史料价值功能的文学作品为其提供了媒介。  优秀文学作品应是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其审美价值取决于文学本身的特性,而社会价值又
歷史教育的价值是历史教育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人类在产生之后就不断尝试认识自我,形成各种丰富的人学思想。本文试图从人学视阈,对历史教育价值进行初步的讨论。  一、个体之人:自我认同  人学理论认为,人首先是作为具有个性的独立个体而存在着,“人是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人的特殊性使人成为一个个体,成为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1]作为个体之人的学生具有知识、能力和情感多方面的发展需求,但自我认同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