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何时消失的

来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sfyturn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了电影《少年的你》,我忽然有些抑郁,而此后几个有关少年犯罪的新闻,更加重了我的抑郁。作为一个敏感的父亲,听闻一些与孩子成长有关的糟心事,你会不由得产生代入感。
  在《少年的你》中,我发现了一个非常一致的问题,那就是受害者陈念、小北和施害者魏莱的父亲,都没有出现。这个设定可能就是现实。所以,接连几天,“爸爸去哪儿了”几乎成了我脑海中一个幻语。爸爸去哪儿了?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伦理问题,甚至是一个信仰问题。在孩子的成长中,父亲似乎消失得无影无踪——“父亲”,似乎好像在这个世界坠入了无边的深渊,听不到一点回声。
  在媒体围绕一部电影和若干未成年人犯罪的新闻刷屏的这段时间里,我脑海中的“爸爸去哪儿了”逐渐演变成另外一句:“父亲,你往哪儿去?……跟你的孩子说话呀,要不我就要迷路啦。”老实说,这句诗更加刺痛了我。这句诗在脑海中反复萦绕数日之后,我终于想起,我最早读到,是在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新人呵,醒来吧》里。在这本书的几篇小说里,大江健三郎反复提到这首诗歌,谈到他与威廉·布莱克在情感上的深刻共鸣。
  威廉·布莱克幼年丧父,失去精神和肉体的庇护,写出这首诗是很容易理解的。从象征角度而言,把具有深厚宗教意識的布莱克的本意,理解为寻找精神之父上帝,也是没问题的。不过,在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中,父与子必须共生,确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残疾儿子出生之后,作为父亲,大江健三郎经历了痛苦精神的反复煎熬,但从决定养育这个孩子开始,他便没有离开过这个孩子,智障儿的成长,也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主题。
  大江健三郎的《新人呵,醒来吧》之所以读起来令人震撼,是因为他在沉重的父爱中保持绝对的勇气、科学、理性和耐心。因此,就解读威廉·布莱克的《小男孩的迷路》这首诗而言,没有人能超越他的理解。
  在大江健三郎另一部作品《天真之歌,经验之歌》中,父亲去国外生活一段时间后,进入少年期的智障儿行为忽然十分反常,有一天“举着菜刀站在窗帘那儿,伸着头,看着后院”,全家人吓得不知所措。大江健三郎理解了儿子的行为:出门远行久久不回的父亲,在智障儿看来,跟死了一样。失去父亲的守护,作为弱者的孩子像是完全失去了安全的屏障,内心的恐惧激起了剧烈的用暴力保护自己、保护母亲和弟弟妹妹的意识。
  而在《静静的生活》中,大江健三郎更是坦诚地讲到青春期的儿子因为表露出强烈的性意识,这让作为父亲的他陷入精神危机。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马尔克斯讲的自己少年那些事儿,也想到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父亲与儿子的情景,进而想到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惨案。在这些悲惨的事件中,以及更多的留守儿童或“丧偶式育儿”的家庭中,显然,肉体意义上的父亲,或是精神意义上的父亲,是彻底地失踪了,更何谈与自己的孩子说话。一个父亲普遍失踪的社会,是何等可怕!
  父亲是何时消失的?前不久我无意中看到曹霞的一篇文章,叫《寻父记:70后的精神旅程》,文章中罗列了70后作家,又上溯到60后、50后作家们的寻父主题。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漫长而沉重的话题,甚至可能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是,我的本意并不想扯这么远。我个人认为,从事态的严重性而言,再也没有任何时期像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无论从精神层面还是现实层面,父亲都那么遥远。
  而对于未成年的孩子而言,失去了父亲,无法与父亲对话,他也就失去了作为弱小者的人间守护者,也失去了起码的精神引导,从此全裸般地在人间野蛮生长。为了克服胆怯,为了满足本能,滋生于体内原始而无序的所有内在都可能走向失控。
  大江健三郎在其作品中写道:“我和布莱克诗中所描写的孩子一样,我是义幺的爸爸,而他是一个孩子,我和义幺一起,像雏鸟一样,肩并肩地啼鸣,呼唤着失去的父亲。”“我们在这儿干什么呢?在这恐怖而又没有信仰的土地上?理想之国那么遥远,在晨星的光辉里。”作为父亲,他一直在为自己的孩子将要生活下去的世界而揪心,反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而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父亲,是不是该同样揪心,该回头看看孩子,跟他们说话??
其他文献
春终于来了,小心地一點一点地来了,像在寻找什么,从枯了一冬的枝上,从绿水岸边。或许,春要寻苞打开一段美妙的旅程,春要寻花开的声音,春要寻你归来的脚印。  我与春,一直相见恨晚。那么多年那么多年,恨少年不懂韶光贱,恨岁月开花我不在场。  如今一回首,只感少年忽然离我去。而今十年冬雪一地白,十年单衣披雪,只为了终有一天心能柔软可盼春归。像盼着一首词,坐花香,坐月色,来到窗前。像盼着一个人,身边的人,或
期刊
周末的午后,我一边翻着手边刚买来的新书,一边品着朋友快递来的新茶。真想让时间定格在眼前这一秒。适逢假期,学生也少,不如提前收工,去影院选一部刚上映的好片。  走到门口,看见一个穿着校服的学生站在那儿。她右手紧握着左手的食指,齐刘海下面是那种期待和无助交织在一起的眼神。她看着我,咬了咬下嘴唇说:“如果您有事儿要出去,我就耽误您十分钟。”  我把她让进了办公室,充满善意地看着她。她说,其实我的问题很简
期刊
问:聊天时,对方动不动就打来“哈哈哈哈哈”几个字,“哈”的数量不等,这是敷衍还是真正开心地在笑?  答:“哈”字的数量通常与心情的波动程度相关。老一辈通常仅使用“哈哈”,那是发自内心的笑。如果一个严肃正经的成年人发一串“哈哈”,嗯,那一定是输入法自动补齐的。因此以下猜测仅适用于某些年轻人。当对方发一个“哈”时,他试图表达一种真诚,传达“你刚刚讲的这个笑话好冷啊,其实一点也不好笑,但我还是礼貌性地回
期刊
记得以前交通还不像如今这般发达,我坐着绿皮火车从华北翻越秦岭到成都。时值十月,秋色渐浓,去时我感叹秦岭之南的绿意盎然,是北方所不能比的,但回程的时候,却被秦岭北坡漫山的黄栌惊呆了:黄栌的叶片经霜变红,那层叠的火红密不透风,从山脚一层又一层地漫上山脊。说红叶似火,却没有火焰的炙热。山巅的红,水嫩饱满,氤氲得仿佛要从车窗里流进来一般。  这些年很多人觉得红叶有些俗气了。霜降前后,北方人熙熙攘攘地去山里
期刊
这是一个与神秘相伴的生命禁区,无数探险者舍生忘死深入其中;这是一片湮没了文明的死亡之境,古城、墓葬、残塔在风蚀的斜阳中静默;这是一滴大自然哀叹人类贪婪的干涸眼泪,在塔里木河与孔雀河失联的岁月里干枯成绝望。  罗布泊,这个源自蒙古语的名字,因丝路、文明、遗迹、生态、禁区、探险、失踪等关键词,一次次频现于人们的视野。但是无论传说多么扑朔迷离,却从来没有人能真正征服罗布泊。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片
期刊
提笔的时候,我坐在书房的窗边,一抬头就能看见窗外的月亮。手边是写了一半的数学卷子,上面是数学必修一的综合测试,我的目光停留在某个二次函数的零点上,迟迟没有办法移开。  是了,这么多年了,我终于开始写我一直以来耿耿于怀的故事,它是故事的主角,是我的可遇而不可求,我的生死劫。  上周回初中母校,学校经过暑假的装修焕然一新,在楼梯间的墙壁上贴满了名人简介。和同学经过贴满数学家简介的墙壁,其中提及某位数学
期刊
我一直觉得日本人有强迫症,这一點,在他们的爱干净和环保政策上展露无遗。  网络上也曾盛传过“在日本皮鞋穿一周都不用擦”“连路边的烟头看起来都很干净”之类的段子。不吹不黑,关于环保,关于卫生,日本做得确实不错。其实,人都有惰性,那这些从骨子里散发出的爱干净的习惯,就只能解释为后天的养成了。  今天,咱就来介绍一下那些让日本人变成“爱干净强迫症”的政策和法规。  按时刻表扔垃圾  日本的垃圾分类之严格
期刊
有些“门”对你来说很容易打开,而另外一些好像被锁住了。但你仍然要尽量去寻找钥匙,让这些门保持在“有可能打开”的状态。而不是“破罐子破摔”地任由它们尘封下去。  我小时候并没有说过“以后想成为科学家”,也没说过要当“教师”“医生”或“作家”。在被问到长大后想从事什么职业时,我说的是“卖菜”“卖书”“卖玩具”,且不觉得难为情。  在我心目中。有些职业固然自带“高端大气”的优越感,但同时,其他职业也并不
期刊
父亲、父亲,你往哪儿去?  啊,别走得这么快呀。  说话呀,父親,跟你的孩子说话呀  要不我就要迷路啦,  黝黑的夜晚找不到父亲,  孩子被露水淋得湿透。  泥沼又深,孩子在呜咽  雾气向四处飘游。
期刊
影响我的TA  关晓彤,1997年出生于北京,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2001年,出演个人首部电视剧《烟海沉浮》,从而开启了演艺生涯。2005年,凭借奇幻动作片《无极》被观众熟悉。主要影视作品有《再生缘》《幸福还有多远》《刺陵》《孔子春秋》《画皮2》等,另外还发行了个人音乐专辑《十八》。2017年,凭借电视剧《好先生》荣获第23届上海电视节最佳女配角奖。  谁都想不太委屈自己  《快乐大本营》20周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