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秋时节,笔者在位于京南市郊的空军某部采访了军旅书法家张维忠。 上次采访维忠是在10年前,那时的他在沈阳军区空军某部从事宣传工作,是书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也在各类评比中获得过一些奖项;荏苒的光阴雄健了他的笔力,临池习书十几年后的今天,笔耕不辍的他已凭借空灵雅逸且遒劲多姿、造势欹侧又归平正的书风独树一帜,曾获包括“兰亭奖”一等奖在内大小数十个奖项。
自幼痴迷书画,正式习书在军营,在他看来——笔墨之间都是缘
维忠的家乡在赣东北一偏僻小城,家乡的清山秀水赋予了他灵气与干练,写写画画充实了他少年时除功课以外的全部。80年代末,维忠携一枝毛笔走进绿色军营。
如果说儿时的信手描摹仅仅缘于喜爱的话,那么身为军人的他钻研书法之技艺则是满怀深情的志向所钟。
维忠研习书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90年代初,他考入坐落在西安的空军某军校,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都开阔了他的视野,也更加深了他与书法的不解之缘。在这座处处散发着传统文化气息的氛围中,他结识了一些书法同仁,懂得临帖是搞好书法的“必经之路”。期间便多次忍饥挨饿到碑林揣摩学习,碑上沉重且富有生命律动的线条让他激动和着迷,边按点、线顺序心记,边随手疾速临摹,执著神情仿佛不是习字而是在“描绘”图画,回去后再将所思所感凝于笔端,大大小小的心得笔记摆满了他的案头,记录着他的奋进。这一来二去竟让他从此对北碑墓志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也曾以把字写得棱角分明为美,研习《龙门二十品》等碑帖,真诚地拜读写碑的书法名家之后,特别在赵之谦等大师身上学到了天然成趣的美学思想,并感受到了碑的刚劲雄健,帖的清婉柔美。这是他学书法有所体悟的初始阶段。
寒暑易节,雁去雁归。军校毕业后,他到驻辽宁某部工作。辽宁是书法大省,行草书享誉书坛,书法名家辈出。在这里他有幸结识了聂成文和胡崇炜等书法名家,真正领悟到了书法的真谛。受此影响,他自觉不自觉地把帖学中的雅致融入到苍莽的北碑之中,追求并涉猎碑帖结合之路。这应算做他习书的第二阶段。
2002年,因工作需要,维忠调入北京工作。这对此时已如痴如醉沉浸在书法世界的他来说更是如鱼得水。北京是书法名家荟萃的大都市,各项展事繁多,有了更多直接与名家求教学习的机会,闲暇时“泡”在展览馆更是成了他业余生活的全部。他的书法创作也更为大胆,用笔已不慕一地一域,尽量用自己的书法语汇描写内心之悲喜,并初步形成了眼下的书体风貌。这是他习书的第三阶段。
博采众家之长,勤苦临摹碑帖,他始终坚信——书遒艰辛亦酬勤
毋庸讳言,一幅好作品,应有自然天成的笔情墨趣。张维忠的草书,貌似随意却张弛有度,又无半点拿捏,行云流水间尽现洒脱飘逸;尤为令人称道的是他的楷书,已打破原有的严谨法度,走出了一条以轻松的笔意写魏楷的创新之路。其线条起承提按变化莫测,空灵与精巧中暗示着一种节奏,作品温润和谐中隐含一种潜在的人文情调。
张维忠在楷书创作中,注重突出墨韵效果,字写得劲道润湿,既保留了书写的意趣,也通过富有质感的线条体现出生命的律动。他还习惯于用行草笔意去书写,字里行间强调“行”,实现“动”与“静”的最佳结合。在他看来,“行”的速度过慢有失灵动活泼;速度过快,线条的力度难以把握,会失去楷书的端庄与稳重,惟有把握好节奏,做到疾缓有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近几年,他所参加的一些全国性的大型书法大赛,大部分作品均为楷书,包括他在兰亭奖大赛中获得艺术创作一等奖的作品。
中国书协理事、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苗培红在张维忠获奖后有这样的感言:维忠行草书以碑为基调,又追宗二王之神韵,呈现着一种狂放中求精劲,疾速中见沉着,酣畅中有敛抑之境界。他融入古法与今意,挺拔与飘逸,沉静与灵动,达到了碑与帖的完美结合。
中国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胡崇炜这样评价张维忠的书法作品:字像海一样平静,同时蕴涵着波澜,有庄严之峻拔又有险绝与跌宕,有自然之平和又有生动与空灵。他在用哲学的手段驾驭书法的矛盾,达到了一种较高的境界。他的楷书已写得神采飞扬,俨然是向着行草过渡。他在通过楷书探索着行草书的精神,这种探索赋予了他未来的希望。
扎根绿色军营,积极热心公益活动,他的志——传承书艺回报社会
张维忠常说,作为一名军旅书法家,就要用手中的笔书写军人豪气,描绘军营生活,积极弘扬主旋律。为此,他几乎穷尽了公务之余的所有时间。
书法是他工作的助推器,也是他生活的润滑剂,他更注重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于是,八小时之外为官兵辅导书法,课余时间装饰部队文化场所,每年老兵退伍返乡时以书法的形式寄语勉励老兵。回头看来,凡是他工作过的单位,无论是俱乐部还是荣誉室,都留下了他的墨迹。这不仅提高了他的书法水平,也提高了官兵对书法的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同时还浓厚了军营的文化气息,密切了官兵友谊。
维忠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获兰亭奖后不久,他便积极响应中国书协提出的“书法家走万家”的号召,多次参加社会的公益活动。近期,又参加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的“百位书法家走进碛口”活动,传播书法艺术,交流习书心得。他还为灾区和边远艰苦地区办学捐赠书法作品近千幅,积极为院校和部队讲授书法知识课百余次。今年,他被北京市文联授予“为繁荣首都文艺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者”和“京华书坛十佳”荣誉称号。
采访中,维忠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常怀感恩之心”。他感到20余载潜心耕耘而不停歇,离不开诸位名家不同时期对自己的无私传授;离不开单位领导对自己追求书法艺术的理解支持;同时,更离不开同是军人的妻子的甘于吃苦默默奉献。
勤苦躬耕换来累累硕果。如今,张维忠已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对书法艺术独特的理解而享誉书坛。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北京市丰台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先后荣获中国第二届书法“兰亭奖”创作一等奖;全国第四届正书展和全军第三届书法展最高奖;全国“梁披云杯”、“三农杯”书画大赛一等奖;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冼夫人杯”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等奖项20余项,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民族文化宫等多家单位和机构收藏。《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多家报刊报道了他的书法成就,出版了个人书法集3套。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责任编辑
余彦隆
自幼痴迷书画,正式习书在军营,在他看来——笔墨之间都是缘
维忠的家乡在赣东北一偏僻小城,家乡的清山秀水赋予了他灵气与干练,写写画画充实了他少年时除功课以外的全部。80年代末,维忠携一枝毛笔走进绿色军营。
如果说儿时的信手描摹仅仅缘于喜爱的话,那么身为军人的他钻研书法之技艺则是满怀深情的志向所钟。
维忠研习书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90年代初,他考入坐落在西安的空军某军校,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都开阔了他的视野,也更加深了他与书法的不解之缘。在这座处处散发着传统文化气息的氛围中,他结识了一些书法同仁,懂得临帖是搞好书法的“必经之路”。期间便多次忍饥挨饿到碑林揣摩学习,碑上沉重且富有生命律动的线条让他激动和着迷,边按点、线顺序心记,边随手疾速临摹,执著神情仿佛不是习字而是在“描绘”图画,回去后再将所思所感凝于笔端,大大小小的心得笔记摆满了他的案头,记录着他的奋进。这一来二去竟让他从此对北碑墓志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也曾以把字写得棱角分明为美,研习《龙门二十品》等碑帖,真诚地拜读写碑的书法名家之后,特别在赵之谦等大师身上学到了天然成趣的美学思想,并感受到了碑的刚劲雄健,帖的清婉柔美。这是他学书法有所体悟的初始阶段。
寒暑易节,雁去雁归。军校毕业后,他到驻辽宁某部工作。辽宁是书法大省,行草书享誉书坛,书法名家辈出。在这里他有幸结识了聂成文和胡崇炜等书法名家,真正领悟到了书法的真谛。受此影响,他自觉不自觉地把帖学中的雅致融入到苍莽的北碑之中,追求并涉猎碑帖结合之路。这应算做他习书的第二阶段。
2002年,因工作需要,维忠调入北京工作。这对此时已如痴如醉沉浸在书法世界的他来说更是如鱼得水。北京是书法名家荟萃的大都市,各项展事繁多,有了更多直接与名家求教学习的机会,闲暇时“泡”在展览馆更是成了他业余生活的全部。他的书法创作也更为大胆,用笔已不慕一地一域,尽量用自己的书法语汇描写内心之悲喜,并初步形成了眼下的书体风貌。这是他习书的第三阶段。
博采众家之长,勤苦临摹碑帖,他始终坚信——书遒艰辛亦酬勤
毋庸讳言,一幅好作品,应有自然天成的笔情墨趣。张维忠的草书,貌似随意却张弛有度,又无半点拿捏,行云流水间尽现洒脱飘逸;尤为令人称道的是他的楷书,已打破原有的严谨法度,走出了一条以轻松的笔意写魏楷的创新之路。其线条起承提按变化莫测,空灵与精巧中暗示着一种节奏,作品温润和谐中隐含一种潜在的人文情调。
张维忠在楷书创作中,注重突出墨韵效果,字写得劲道润湿,既保留了书写的意趣,也通过富有质感的线条体现出生命的律动。他还习惯于用行草笔意去书写,字里行间强调“行”,实现“动”与“静”的最佳结合。在他看来,“行”的速度过慢有失灵动活泼;速度过快,线条的力度难以把握,会失去楷书的端庄与稳重,惟有把握好节奏,做到疾缓有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近几年,他所参加的一些全国性的大型书法大赛,大部分作品均为楷书,包括他在兰亭奖大赛中获得艺术创作一等奖的作品。
中国书协理事、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苗培红在张维忠获奖后有这样的感言:维忠行草书以碑为基调,又追宗二王之神韵,呈现着一种狂放中求精劲,疾速中见沉着,酣畅中有敛抑之境界。他融入古法与今意,挺拔与飘逸,沉静与灵动,达到了碑与帖的完美结合。
中国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胡崇炜这样评价张维忠的书法作品:字像海一样平静,同时蕴涵着波澜,有庄严之峻拔又有险绝与跌宕,有自然之平和又有生动与空灵。他在用哲学的手段驾驭书法的矛盾,达到了一种较高的境界。他的楷书已写得神采飞扬,俨然是向着行草过渡。他在通过楷书探索着行草书的精神,这种探索赋予了他未来的希望。
扎根绿色军营,积极热心公益活动,他的志——传承书艺回报社会
张维忠常说,作为一名军旅书法家,就要用手中的笔书写军人豪气,描绘军营生活,积极弘扬主旋律。为此,他几乎穷尽了公务之余的所有时间。
书法是他工作的助推器,也是他生活的润滑剂,他更注重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于是,八小时之外为官兵辅导书法,课余时间装饰部队文化场所,每年老兵退伍返乡时以书法的形式寄语勉励老兵。回头看来,凡是他工作过的单位,无论是俱乐部还是荣誉室,都留下了他的墨迹。这不仅提高了他的书法水平,也提高了官兵对书法的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同时还浓厚了军营的文化气息,密切了官兵友谊。
维忠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获兰亭奖后不久,他便积极响应中国书协提出的“书法家走万家”的号召,多次参加社会的公益活动。近期,又参加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的“百位书法家走进碛口”活动,传播书法艺术,交流习书心得。他还为灾区和边远艰苦地区办学捐赠书法作品近千幅,积极为院校和部队讲授书法知识课百余次。今年,他被北京市文联授予“为繁荣首都文艺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者”和“京华书坛十佳”荣誉称号。
采访中,维忠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常怀感恩之心”。他感到20余载潜心耕耘而不停歇,离不开诸位名家不同时期对自己的无私传授;离不开单位领导对自己追求书法艺术的理解支持;同时,更离不开同是军人的妻子的甘于吃苦默默奉献。
勤苦躬耕换来累累硕果。如今,张维忠已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对书法艺术独特的理解而享誉书坛。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北京市丰台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先后荣获中国第二届书法“兰亭奖”创作一等奖;全国第四届正书展和全军第三届书法展最高奖;全国“梁披云杯”、“三农杯”书画大赛一等奖;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冼夫人杯”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等奖项20余项,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民族文化宫等多家单位和机构收藏。《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多家报刊报道了他的书法成就,出版了个人书法集3套。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责任编辑
余彦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