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万千磅礴入纤毫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bi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秋时节,笔者在位于京南市郊的空军某部采访了军旅书法家张维忠。 上次采访维忠是在10年前,那时的他在沈阳军区空军某部从事宣传工作,是书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也在各类评比中获得过一些奖项;荏苒的光阴雄健了他的笔力,临池习书十几年后的今天,笔耕不辍的他已凭借空灵雅逸且遒劲多姿、造势欹侧又归平正的书风独树一帜,曾获包括“兰亭奖”一等奖在内大小数十个奖项。
  
  自幼痴迷书画,正式习书在军营,在他看来——笔墨之间都是缘
  
  维忠的家乡在赣东北一偏僻小城,家乡的清山秀水赋予了他灵气与干练,写写画画充实了他少年时除功课以外的全部。80年代末,维忠携一枝毛笔走进绿色军营。
  如果说儿时的信手描摹仅仅缘于喜爱的话,那么身为军人的他钻研书法之技艺则是满怀深情的志向所钟。
  维忠研习书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90年代初,他考入坐落在西安的空军某军校,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都开阔了他的视野,也更加深了他与书法的不解之缘。在这座处处散发着传统文化气息的氛围中,他结识了一些书法同仁,懂得临帖是搞好书法的“必经之路”。期间便多次忍饥挨饿到碑林揣摩学习,碑上沉重且富有生命律动的线条让他激动和着迷,边按点、线顺序心记,边随手疾速临摹,执著神情仿佛不是习字而是在“描绘”图画,回去后再将所思所感凝于笔端,大大小小的心得笔记摆满了他的案头,记录着他的奋进。这一来二去竟让他从此对北碑墓志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也曾以把字写得棱角分明为美,研习《龙门二十品》等碑帖,真诚地拜读写碑的书法名家之后,特别在赵之谦等大师身上学到了天然成趣的美学思想,并感受到了碑的刚劲雄健,帖的清婉柔美。这是他学书法有所体悟的初始阶段。
  


  寒暑易节,雁去雁归。军校毕业后,他到驻辽宁某部工作。辽宁是书法大省,行草书享誉书坛,书法名家辈出。在这里他有幸结识了聂成文和胡崇炜等书法名家,真正领悟到了书法的真谛。受此影响,他自觉不自觉地把帖学中的雅致融入到苍莽的北碑之中,追求并涉猎碑帖结合之路。这应算做他习书的第二阶段。
  2002年,因工作需要,维忠调入北京工作。这对此时已如痴如醉沉浸在书法世界的他来说更是如鱼得水。北京是书法名家荟萃的大都市,各项展事繁多,有了更多直接与名家求教学习的机会,闲暇时“泡”在展览馆更是成了他业余生活的全部。他的书法创作也更为大胆,用笔已不慕一地一域,尽量用自己的书法语汇描写内心之悲喜,并初步形成了眼下的书体风貌。这是他习书的第三阶段。
  
  博采众家之长,勤苦临摹碑帖,他始终坚信——书遒艰辛亦酬勤
  
  毋庸讳言,一幅好作品,应有自然天成的笔情墨趣。张维忠的草书,貌似随意却张弛有度,又无半点拿捏,行云流水间尽现洒脱飘逸;尤为令人称道的是他的楷书,已打破原有的严谨法度,走出了一条以轻松的笔意写魏楷的创新之路。其线条起承提按变化莫测,空灵与精巧中暗示着一种节奏,作品温润和谐中隐含一种潜在的人文情调。
  张维忠在楷书创作中,注重突出墨韵效果,字写得劲道润湿,既保留了书写的意趣,也通过富有质感的线条体现出生命的律动。他还习惯于用行草笔意去书写,字里行间强调“行”,实现“动”与“静”的最佳结合。在他看来,“行”的速度过慢有失灵动活泼;速度过快,线条的力度难以把握,会失去楷书的端庄与稳重,惟有把握好节奏,做到疾缓有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近几年,他所参加的一些全国性的大型书法大赛,大部分作品均为楷书,包括他在兰亭奖大赛中获得艺术创作一等奖的作品。
  中国书协理事、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苗培红在张维忠获奖后有这样的感言:维忠行草书以碑为基调,又追宗二王之神韵,呈现着一种狂放中求精劲,疾速中见沉着,酣畅中有敛抑之境界。他融入古法与今意,挺拔与飘逸,沉静与灵动,达到了碑与帖的完美结合。
  中国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胡崇炜这样评价张维忠的书法作品:字像海一样平静,同时蕴涵着波澜,有庄严之峻拔又有险绝与跌宕,有自然之平和又有生动与空灵。他在用哲学的手段驾驭书法的矛盾,达到了一种较高的境界。他的楷书已写得神采飞扬,俨然是向着行草过渡。他在通过楷书探索着行草书的精神,这种探索赋予了他未来的希望。
  
  扎根绿色军营,积极热心公益活动,他的志——传承书艺回报社会
  
  张维忠常说,作为一名军旅书法家,就要用手中的笔书写军人豪气,描绘军营生活,积极弘扬主旋律。为此,他几乎穷尽了公务之余的所有时间。
  书法是他工作的助推器,也是他生活的润滑剂,他更注重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于是,八小时之外为官兵辅导书法,课余时间装饰部队文化场所,每年老兵退伍返乡时以书法的形式寄语勉励老兵。回头看来,凡是他工作过的单位,无论是俱乐部还是荣誉室,都留下了他的墨迹。这不仅提高了他的书法水平,也提高了官兵对书法的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同时还浓厚了军营的文化气息,密切了官兵友谊。
  维忠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获兰亭奖后不久,他便积极响应中国书协提出的“书法家走万家”的号召,多次参加社会的公益活动。近期,又参加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的“百位书法家走进碛口”活动,传播书法艺术,交流习书心得。他还为灾区和边远艰苦地区办学捐赠书法作品近千幅,积极为院校和部队讲授书法知识课百余次。今年,他被北京市文联授予“为繁荣首都文艺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者”和“京华书坛十佳”荣誉称号。
  采访中,维忠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常怀感恩之心”。他感到20余载潜心耕耘而不停歇,离不开诸位名家不同时期对自己的无私传授;离不开单位领导对自己追求书法艺术的理解支持;同时,更离不开同是军人的妻子的甘于吃苦默默奉献。
  勤苦躬耕换来累累硕果。如今,张维忠已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对书法艺术独特的理解而享誉书坛。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北京市丰台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先后荣获中国第二届书法“兰亭奖”创作一等奖;全国第四届正书展和全军第三届书法展最高奖;全国“梁披云杯”、“三农杯”书画大赛一等奖;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冼夫人杯”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等奖项20余项,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民族文化宫等多家单位和机构收藏。《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多家报刊报道了他的书法成就,出版了个人书法集3套。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责任编辑
  余彦隆
其他文献
《浓浓战友情》  6月2日,海军陆战队某旅野战训练场烈日如火,正在海边进行战术训练的战车一连新战士吴磊水壶里的水喝完了,正在饥渴难耐时,新战士韩光华弯下腰献出了自己水壶里的水,吴磊喝了一小口,冰凉的感觉透彻心扉,而韩光华也感受到了为战友服务的快乐。  (姚泽勇摄)
期刊
前不久,北海某海域。一架正在执行海上巡逻任务的海军舰载直升机突然接到海上求救信号:“一名船员突发急症,生命垂危,急需救援。”舰载直升机直飞出事海域,迅速将病员救起空运回陆地送往急救中心抢救。由于抢救及时,患者转危为安……这是我军首家“蓝天医院”实施海空立体急救的一个镜头。    把梦想变为现实——在空中架起,“生命长廊”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现代海战日趋多层次、立体化。无论战时还是平时,对于搜
期刊
2005年3月,一则报道引起了武警总-医院院党委的关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每年在我国新增6%~7%,约15万人,由于治疗方法复杂、费用高昂,让贫困家庭无力承担,大约有1/3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因此失去救治机会,有的不到20岁就失去了生命。院党委一班人认识到,做为医院,特别是部队医院,我们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帮助贫困家庭患者解除病痛,替国家分忧,为群众解难,为构建和谐社会出一分力,尽一分责,将是
期刊
黑衬衫,扎着裤脚的蓝军裤,迷彩胶鞋,一件炊事员的白围裙和一顶旧草帽。77岁的姜吉俭老人和往常一样,凌晨4点就悄悄走出家门。  20多年,在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付家庄疗养区,姜吉俭老人每天都在清扫营区中迎来早晨的第一缕阳光,他打扫营院,收拾垃圾,忙里忙外。  老人的名字其实不在疗养院编制名册上。但他是打心眼里想为疗养院做点事。用老人的话讲:“活干完了,里里外外干净了,心里凉快。”因此,老人拒绝拿报酬。
期刊
“在五角星形的十个要塞排兵布阵,每个进驻要塞的指挥员必须遵循第一塞侦察、第二塞巡察、第三塞驻扎的要求,依次给九个要塞派出指挥员。”随着话音一落,数百名广州军区通信团的干部战士都在看似沙盘的中华棋棋盘上虎虎生风地练起了“战地布防”的推演游戏。  替代“布防官”的棋子在指战员的手中布了收、收了又布,不知不觉时间已过了20多分钟,但看似非常简单的布防任务还没有一个人能够顺利完成。这时有战士提出让讲课的教
期刊
苦练实训的300多个日日夜夜,是使命和忠诚,将他们紧紧凝聚在了一起。甘于奉献、不屈不挠、无所畏惧,他们用军人独具的魅力诠释着无悔的军旅。  为了“如期形成保障力”这一目标,无论是数九寒天,还是盛夏酷暑,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风高浪急,从院党委到普通一兵,从医生到护士,406医院在职的科技干部有86%参加卫勤分队训练,54%被抽组,人人参训,天天练兵,其中80%都是全训日。紧急拉动、长途奔袭、连续作战
期刊
2007年8月1日,我与武警新疆森林总队政治部副主任阿合买提江、科长张增万,从乌鲁木齐乘早班飞机来到和田,与799名维族村民,共同欢庆建军80周年。和田地区民丰县若克雅乡博斯坦村,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交给我们总队定点扶贫、结对帮建的村庄。这是远在昆仑山下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一个小村庄,名副其实的“博斯坦”。  按照维族习惯,远方贵客必有珍贵礼物。我将总队官兵集资的10万元捐款,交给了博斯坦
期刊
崔琴红:高原“南丁格尔”    2006年一位名叫加羊才珍(音译)的藏族老大娘,身患食道癌住进解放军536医院。入院时她身上的褥疮已经发展到三期,腥臭难闻,家人不愿靠近。外二科护士长崔琴红却像大娘的亲生女儿一样,主动担负起护理责任,坚持每天为老大娘创面换药,定期给她洗头,擦浴。  在一次下胃管时,因为语言不通,大娘没有配合操作,储留多目的食糜喷了崔琴红一脸,红的、绿的……她丝毫没有抱怨,耐心地用手
期刊
前几年的一个7月,淮河流域突发罕见的大洪水。我们几个部队作家去采访那些抗洪的子弟兵们,一路上坐车行船,奔波在多灾多难的淮河两岸。到处是浑浊无际的大水,大堤上到处是满身泥污、累得不行的战士们。当时几次大洪峰已过,水势已平缓待退,数万子弟兵们都松口气,准备休整回营了。我们奔走在千疮百孔的大堤上,在烈日骄阳下,在沙包木桩间,一面采访那些官兵抗洪的感人故事,一面和当地的乡亲们一起敲锣打鼓地欢送着这些最可爱
期刊
在人民解放军的序列里,有一艘唯一的海上医院船——421医院“南医09船”。这艘医院船常年在祖国南部海万里海疆劈波斩浪。选艘医院船上,生活着一群当代女水兵。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甲板上。告别了一天紧张的训练生活,医务人员们纷纷走上甲板。每天的这个时候,是甲板上最热闹的时候。  湿湿的空气中带着成的“海味”,站在甲板上,深深地吸上一口,大家的心情顿时舒畅开来,一天的疲劳也随风而去。年轻的女水兵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