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产品为啥没活好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j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好产品,必须由消费者说了算。但就算被消费者认可、甚至夸赞的好产品也未必能修成正果,最终成长为好品牌。所以,我们经常会说一句实在话:好产品不等于好品牌。为什么那么多的好产品在挣扎中夭折了,原因?原因?
  在沙漠中卖爆米花:没找对人
  爆米花虽然是一种不错的休闲食品,但如果要拿到沙漠中去卖,肯定是死路一条。乍一看好像是傻子干的事,道理虽简单,但一些企业家朋友在操作市场的时候,往往就会做出一些牛头不对马嘴的事。笔者认为“需求就是市场”这话应严密一些,改成“找对真正有需求的人,才会有市场”,如果一意孤行,则可能不痛不痒的悄然死去。
  这样教训不少,记得有一次被国内知名的生发产品的促销员拦住,看也不看一下就直接塞给我广告单页。有什么不对吗?我的头发又粗又密堪比鲁迅,还巴不得能让头发少一些。这也许是促销员的小小失误,但类似于这种思维在市场实战中却很可怕。在中国,哪些企业正在做着沙漠里卖爆米花的买卖?
  正面案例:家具行业整体上门槛较低,竞争更为激烈。致本策划机构曾服务过一个叫慕恩的软床品牌,为家具行业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细分市场。之前的慕恩定位不明确,很容易被淹没在众多同行中。经过一个多月的市调,致本策划机构发现:有87%的买床者为结婚之用,乔迁新居、换床(之前的床已用坏)等买床者总计为13%,数字告诉我们,床是一个细分人群购买较集中的产品。但客观的事实是,目前中国还没有一家定位为婚床的品牌。为什么?
  


  如果定位婚床,是不是把原有的市场做小了?在经过再次的论证之后,致本策划机构最后给出的定位依然是:婚床。以上海试点市场为例,每年有12万对结婚者,也就是上海每年有12万张婚床的需求,在目前中国没有婚床的定位的前提下,保守估计如果慕恩占有婚床市场的3%的份额,那就是一个几千万的市场,如果是6%的市场呢?致本策划机构还有一个杀手锏:确立婚床的标准(6+2)、新渠道、以及一个防御性的策划:慕恩用做婚床的标准做好每一张床。慕恩是什么?婚床专家。这个居高临下的策略为慕恩品牌的江湖地位开了一条光明大道。
  一年多的市场运作再次告诉我们:慕恩的婚床定位一方面找到了品牌差异性,另一方面也得到了市场的热烈回应。慕恩婚床似乎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意味,在定位婚床的攻击性策略之下,同时防御性的满足了非结婚人群的需求。各位企业家朋友,您的产品找准卖给谁了吗?
  生不逢时含冤离去:没把握好时机
  生不逢时的产品,通常两种极端的情况。一种是进入市场太早,另一种是切入市场太晚。一般前者最大的成本来自教育或引导消费者。如果策略对头、资金充裕、执行有力,可能会成为市场的老大,但也有可能还没有唤醒消费者使用该产品,自己就已经先走一步了,成了市场的先烈。比如在互联网时代,最早做网上贸易的一批企业很多都死掉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消费者大都认为网上都是虚拟的,甚至是骗人的。马云在创业初始也被认为是江湖骗子。
  还有一种是介入市场较晚产品。比如在网上卖红酒,前几年进入市场的一些红酒电子商务企业,由于时机好,大都赚得瓢满钵满。但是当市场接近饱和的当下要进入该市场,已经很艰难,做的好的也勉强养家糊口而已。那何时进入市场会更有利?简单的讲,就是在消费者对某行业或产品的认知成长期和需求成长期。通俗的讲,就是在行业初见前景但大家赚钱不是很多的情况下介入较好,如果大家都赚钱了,你一进去有可能出事,这点和炒股有些像。
  正面案例:浙江斯科集团是家高科技企业,企业成功研发了斯科节能仪(热水器节能产品),安装在任何一种热水器(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等皆可)上,均可以节能60%,节能效果十分显著。该集团翟总说,早在20年前,我就已经研究出节能热水仪的雏形,但当时中国的燃气热水器尤其是电热水器还没有普及,市场的需求严重不足,产品完善以及市场运作就此搁置。由于种种原因,直到3年前才将升级版的产品正式推出市场。
  而目前无疑是斯科节能产品进入市场的最佳契机。首先在宏观层面,全球范围内、中国人的环保节能意识普遍提高;其次,燃气、电力成本越来越高,热水器节能已经成为普通老百姓较为迫切的需求;最后,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等已经普及,为节能仪进入市场奠定了基础。如在星级酒店,一年可以为其节省50万-300万不等的费用。斯科翟总感叹道:如果放在20年前,就算产品技术是完美的,估计也不会有今天的如此大的市场反应,还是市场时机的问题。
  财大气粗少策略:不是钱的事
  在很多人看来,做品牌就是要资金,投入的资金越大回报就越大,其实不然。可乐侠田新利认为,做品牌很需要钱但策略是第一位。我们回头看去,有不少财大气粗的企业最后做僵了或做死了。比如国内某知名的洗发水企业,涉足凉茶等行业很大的其他行业,并邀请国际大牌明星做代言,结果让消费者摸不着头脑,严重稀释了品牌含金量,反倒弄巧成拙败下阵来。又如中国曾经的白酒知名品牌,在一系列没有策略的广告轰炸中消失的无影无踪。财大气粗本来没有错,但没有做好营销策略、品牌策略、管理策略的时候,很可能让大把的银子白花花的浪费掉。
  正面案例:财大气粗似乎是一些大企业的毛病,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有些大企业在市场运作中,也懂的节约成本,讲究效率。欧珀莱化妆品近年来备受关注,在品牌之路上并没有那么财大气粗而是另辟蹊径,尤其是在推广层面上更是如此。
  致本策划机构就为欧泊来创新了特殊渠道的推广。由于欧珀莱的目标群体以时尚年轻的女性白领为主,而这一群体休闲的方式除了上网就是看电影、KTV等,最终我们将其终端推广的新渠道锁定在影院,而这一创新是欧珀莱之前没有想到的。一般看电影的年轻人无非有两种黄金组合:闺蜜一起、男女成对,其他类型则很少,这正好是我们所需的人群特点。而且在时间上,一般都会提前10-30分钟到影院等候或消费。我们抓住这样的观影特点,为其进行了一年的影院宣传推广,品牌宣传与销售为一体,超出了企业预期的目标,证明这种尝试:目标准、成本小、效果好。   只卖产品不做品牌:吃力不讨好
  好产品不等于好品牌。好产品是每个消费者都喜欢的,但事实告诉我们,当下的好产品并非仅此一家,竞争异常激烈。怎么办?当好产品不是唯一的时候,或者希望好产品继续、持续产生销售力的时候,依靠的就是品牌的力量。品牌给消费者最大的好处在于:既有安全感又有亲和力,消费者的忠诚度自然会高许多。
  但我们一些本土企业,认准一个死理:只要产品好,一切都O K。比如在家具行业,品牌的集中度不高,有几个人能记得结婚时买的是什么牌子的床?有几个人能说出来软床行业的十大品牌是哪些?其实在这个时候也就是做品牌的好时机,否则就会像山东一家家具企业,做了几十年还是在卖产品,这不是成了老木匠了吗?!而没有好好建设自己的品牌工程。这样很吃亏,消费者在众多好产品面前,很容易选择人性化的品牌家具,因为品牌就是一种情感的沟通,而产品往往是冰冷的东西而已。
  正面案例:华南地区几乎到了满街道都是凉茶,邓老、王老吉、金葫芦、黄振龙、白云山、徐其修、清心堂等,还有很多发展了多年但没有名气的凉茶杂牌。加多宝能成为中国的凉茶老大,是因为它最会做品牌。首先是具有较强的品牌意识,早些年就开始注意到品牌化运作,当时还是浓浓的中药味。但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就是适应更多人的需求),把传统的凉茶改为现在的甜味。其次,注意不断提升品牌形象与品牌附加值。大家最熟悉的是“要捐就捐一个亿,要喝就喝王老吉”的品牌行为,这是当时的加多宝(当时叫王老吉)品牌化的重要事件。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品牌背书,消费者开始真正对加多宝品牌产生了极大的好感。最后,不断的与消费者沟通,消费者最终被从内心打动了。加多宝无论在广告宣传、营销事件等各个层面,都迫切的希望与消费者充分沟通拉近关系,这也是做品牌最好的习惯之一。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一下,广药王老吉在品牌化运作上就少了策略。在以上三个方面都做的不足。总体上做了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就是只做产品没有真正走上品牌化的运作道路。如果广药王老吉早些年注重与消费者的充分沟通,那后来就不可能那么一致的向加多宝这边一边倒了。王老吉品牌被广药收回,连名字都被迫改了,但是加多宝还是具有如此的人气,正好说明了一点:做品牌这条路很好很强大,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不知道广药王老吉怎么想的?
  不看医生乱吃药:非死即伤
  营销策划公司就像医生,先给企业进行营销诊断,再按照具体情况开营销系统的药方。当然不称职的医生也会存在,所以这些企业给吓怕了,就索性自己给自己看病买药。我们不排除企业给自己看病有成功的,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企业在研发与生产上是特长,但往往在品牌营销方面是短板,所以才会有营销策划这个行业的诞生。
  记得有一家做定位导航产品的浙江企业,推出一款防止小孩和老人走失的电子产品。在大城市当中,这样的产品还是有一定的实际需求的。但是做了好几年却没有做起来。原因有几点,第一,在没有营销策划经验的前提下,自己给自己做品牌运作。第二,市场运作严重缺少系统性,这里做点推广,那里做点促销,花了银子没效果。第三、整体上看尝试成本过高,导致资金缺口越来越大,最终项目悄然下马。
  正面案例:致本策划机构曾经给苹果做过简单的品牌诊断,受到业界及消费者的关注。在iPhone5上市的当下,我们似乎感到苹果品牌的一些下滑。从长远看,苹果任重道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次的失误应该不会影响未来的发展,毕竟苹果在品牌运营方面是一个标杆。但笔者通过乔布斯去世后的苹果发展,看出了一些影响其品牌发展的端倪(例如iphone5在没有完全准备好的前提下,应该宁缺毋滥。匆忙上市已经减弱了苹果的品牌影响力。库克接过来不仅是把iphone系列以及苹果做的多漂亮,更多是一种对未来消费者需求的一种探索与满足,甚至应考虑iphone的下一个品类是什么。)。笔者建议,为了未来发展,苹果可以借助专业的品牌咨询机构的力量,对苹果进行一个全方位的体检,这样才能保证以后苹果的味道纯正。毕竟乔布斯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时,而且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也已经远远超过乔帮主时代。
  最后,笔者想说,好产品怎样才能走出活路?总结五句话:
  第一句:想好产品卖给谁;
  第二句:进入市场前看准时机;
  第三句:整体运作要省力有效;
  第四句:注重品牌化运作之道;
  第五句:委托专业机构不做不擅长的事。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的中产阶级和高净值人士受到了很大的关注,而中国成长中的富裕消费者得到的关注则较少。富裕消费者拥有的财富结余中产阶级和超级富豪之间,但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态度与其他两个群体截然不同。中国的富裕消费者达到1.2亿,其购买力为5,900亿美元(约合3.7万亿人民币)。中国的富裕阶层在人数和群体购买力方面目前尚不及新型中产阶级和当前中产阶级,但这一群体正在迅速增长。  总体而言,在未来
期刊
对领导者来说,解雇任何员工,一直都是非常困难和不愉快的任务,但解雇同等级别的领导人更麻烦。多年来,我一直负责将公司不同的高管“扫地出门”,从而推动公司继续发展。尽管被解雇者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糟糕的领导力特征却是非常相似。从他们的坏习惯中吸取经验,避免自己再被调任可怕的“特殊项目”组并最终被解雇吧。  1、个人日程优先。在这点上,作为领导人,或者任何员工,都应该优先考虑公司的目标。当有人认为“我第一
期刊
“怎样为公司发现创新人才?自己又怎样更具创新能力?”这两个问题让企业高管伤透了脑筋。遗憾的是,大多数企业高管并不知道清晰的答案,因此只好泛泛而论地去制定创新战略,并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  他们通常认为,创新往往是一种无法学习的天赋能力,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自己有没有创新能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企业能吸引创新人才。  如何吸引创新人才呢?他们通常认为,只要他们制定好创新战略,营造好创新环境之后
期刊
从雷士照明董事长兼CEO吴长江、李宁公司CEO张志勇,到拉手网CEO吴波,这三位中国内地知名高管的离职与被离职热闹了2012年整个夏季。在大家都在关注各种离职背后的细枝末节之时,我们不如多花些时间来想想续任CEO的问题,毕竟在旧人离开之后新任CEO的选择和继承将更加任重道远。  怎么才能找到最适合的新任CEO人选?是从外部招聘还是从内部提拔?这个问题无疑是摆在企业董事会面前最直白的问题,通过观察全
期刊
我们经常听人说起“激励”员工的问题。但真能做到吗?动力是一种促使我们做事的内部力量。每当我们把工作当成我们个人的事情去做时,我们就会尽心竭力。  每当我们认为我们所做的事情能够为公司、客户、同事或者自己带来价值时,我们就会全力以赴。换句话说,动力是内在的、个人的。当我们说到动力的外部因素时,其实是说有些外部因素可以影响我们的内在需求和渴望。找到并利用这些外部因素来激励每位员工就是管理者的职责。  
期刊
如何建立一个人才加工的生产线,实现组织快速制造、培养人才的目标呢?培训似乎已成为各个组织理所当然的选择。但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却充分表明,培训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良药,特别是短期的集中培训,其单独的作用和效果十分有限。培训虽然能对知识或技能的改进起到很大的作用,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不一定必然引起工作绩效的改进。  在此情况下,绩效技术以其关注结果、系统思考、增加价值的特色,为我们搭建了绩效与能力的桥
期刊
当现实值不能增加时,调适期望值就成为唯一的出路。通过一定方法调适期望值,再提供高于该期望值的现实值,最终达到激励员工的效果,就是反差式激励。  还有两个月就到年底,A公司总经理陈总为年底奖金发放动了脑筋。公司每年年底都发放额度较大的年终奖,并且年终奖每年都以较快速度递增,成为公司薪酬支出的很大一部分。陈总发现,这些钱并没有达到激励员工的效果。所有员工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甚至增长幅度不大,员工就会
期刊
企业对战略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各国学者对战略的研究也在不断加深,从设计的本质上来看战略只有两种:分析型战略和构建型战略。但笔者认为,构建型战略是大势所趋。  为什么必须抛弃分析型战略  1.分析型战略也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简单地说,分析型战略就是从深入挖掘和分析自己开始,接着深入挖掘和分析市场,寻找空白或薄弱地带,然后将自身的特质和优势与市场空白点、机会点进行匹配,从而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打法。这种
期刊
苹果智能手机与诺基亚功能手机的路线之争,终因苹果更为了解消费者需求与超前的视野赢得了创新竞争路线的胜利。原领先者诺基亚因为错误的创新方向而江河日下,而跟随苹果走智能手机路线的中国山寨手机的模仿式创新却做得风生水起,这种模仿式创新的成功引起了业界高度关注与讨论。    模仿创新时机的选择  时机的选择对企业模仿创新的成功非常重要,进入得过早成功率并不是最高的,而进入得晚又会错过最佳模仿创新期。两位学
期刊
有很多数据在显示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巨大机会:截止到2010年,全世界有50亿部手机,占总人口73%;在全球40亿部正在使用的手机中,有10.8亿部为智能手机,占比达27%;截至2011年4月,中国9亿手机用户中,3G用户达6757万,手机上网用户达3.03亿。很多机构预测,5年后手机将可能成为接入互联网的首选方式,这势必对营销模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本身从时间、空间上对各种形式的媒介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