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雕塑,建筑,绘画,工艺等等。下面我就从传统工艺中选取一个我比较熟悉的方面来谈谈我对中国传统造型的认识,那就是木版年画。
【关键词】:木版年画;文化交流;工艺
说到木板年画,不得不提年画,作为木板年画的前身,年画是缘何兴起的呢?根据史料记载,东汉时,除夕之夜,“乃画荼、垒并悬苇祟于门户,以御凶也”;南北朝时,有“正月一日,贴画鸡户上……百鬼畏之”的记载。可见当时绘年画作门神这一风俗已经悄悄兴起。
我们都知道,一种艺术形式的繁荣离不开当时稳定的时局。北宋初年就这样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沃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也将雕版印刷业推向繁荣。此时,人们开始在木板上刻画儿。由于“复制”数量大,年画也由笔画手绘转向刻板印刷,这也为贴在门脸上的纸画儿产生商品属性奠定了基础。木板年画在初期并不叫木版年画,有一些别样的名称,如“门神”、“马子”、“耍货”、“故事画”等,而买年画称为“打马子”。
木板年画现在看来是比较古老了,已经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去了,但是这种艺术形式在我国却拥有悠久的历史,清代还达到了鼎盛阶段,到现在已经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对木板年画的历史有了简单的了解后,为了更好的认识木版年画,我翻阅了很多资料和书籍。在查找资料和学习的过程中,我对木版年画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不仅在艺术形象方面、构图方面、内容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在色彩方面、工艺方面和对外交流方面也有了比之前更深刻的了解。
首先从木板年画的艺术形象方面说起。尽管一提到木版年画,人们脑海中大都会浮现造型朴拙,线条简单的雕刻感形象,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艺术形象的塑造还是相当成功的,造型深入人心。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人物形象比较独具特色,有着夸张的形象,头大身小,一般头的比例为全身的三分之一。用现在流行的网络词汇来形容就是整个人都萌萌的。比如门神“秦琼、敬德”,头大背宽、挺胸向前,双腿分跨于马上,雄壮有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脸部又特意夸张眼睛、眉毛的比例。从动态上来看,人物姿态多是传统戏剧的亮相动作。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的东京是“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版、桃符及财神、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朱雀门外,州桥之西,凋之果子行,纸画儿亦在彼处行贩不绝”。由此可见,木板年画真不愧为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没有电视和网络的当时,能够用年画来作为一种精神寄托的方式也是木版年画在那时得以经久不衰的一个原因吧。
接着从构图方面来说,木版年画大都构图饱满,画面紧凑,讲究左右对称的布局。这符合中国自古以来四平八稳的思想,也映衬了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
从内容方面来说,木板年画大都表现社会生活或者风俗,比如表现集市、庙会的热闹情境等。明清戏剧的盛行也为年画提供了更多的题材,另外也有部分木版年画是以文学著作为题材,有孔雀东南飞、红楼梦中的人物等等。还有的是以表达农民们生动复杂的生活理想,比如金玉满堂图,聚宝盆图等等表现了农民发财致富的愿望。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决定了木版年画通俗易懂的造型语言特征,使得木版年画接底气,容易被普通百姓接受并喜爱。朱仙镇的木板年画则以避邪、赐福的门神种类多而著称,怪不得薄松年教授评价说:“朱仙镇的门神种类多,神采足,刚健清新,其样式对许多地方都有影响。”
说到色彩,首先想到的是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朱仙镇木板年画是由古代桃符演变而来的,不仅遵从宗法阴阳理论,还继承汉唐壁画的风格,吸收其中的艺术精华。在清代之前,它的用色以传统的中药材做原料精心配制。自西洋染色画进入中国,年画艺人洋为中用,使得年画更加鲜艳夺目。渐渐地,木板年画大都采用色彩纯度较高的原色。朱仙镇木版年画在色彩方面力求鲜明强烈,热情豪放。在用色上极具特色,以红和棕,黄和紫的对比色调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还喜欢用黑色、黄色、红色、绿色,善用紫色。在色调上多以暖色为主,以适应节日气氛。色彩的饱和度高,讲究留白。人物面部采用白脸,红眼皮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独有的装饰手法。从整体来看,朱仙镇木板年画在色彩上运用色彩平衡手法保持画面的完整性,通过色彩的组合手法增强画面的活力。这种方法在传统造型中不难见到,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现代的造型艺术中仍然可以较好的运用。例如在服装设计中,色彩的平衡和造型的平衡相互结合会带来一种新的稳定的视觉效果。静态的服装也可以通过色彩的组合产生动态的艺术效果。再回到木版年画,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就以红、绿、蓝、黄为主。单看很俗气,搭配起来却艳丽的恰到好处,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大俗大雅吧。这一点我认为还和材质有一定的关联,木板上色会使色彩的纯度损失一部分,那么使用纯度低的颜色就会降低存在感。用强烈的对比色,粗犷的线条也是同样的道理。木版年画在配色上要讲究“四重两轻”和“环色”,轻重搭配使得色彩富有变化。印出来的年画若是遇上潮湿天气或者雨雪天气,印一次年画就要烘干一次,以保证宣纸吸足颜料,颜色鲜艳。这一方法在服装面料设计的过程中也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从工艺方面来看,早在宋徽宗扩建“翰林图画院”时,就使得传统绘画和雕版印刷术相互交融,木板彩色套印门神画就已走向成熟。《清明上河图》中“王家纸马”店就反映了当时开封年画业的繁盛。而之后的木板年画的工序更是极为复杂的,因为每一道工序都要求极严格。工序包括了起稿、刻板、印刷、配色、印刷、开脸。地域不同,制作工艺也不尽相同。例如贵州、河南开封等地使用漏版套色工艺,在油纸上镂刻出要表现的彩色部分,在印刷时将色彩涂在镂刻的漏版上,再以墨线版印出轮廓。天津杨柳青年画是以木板套印与人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而成,使得画面既有粗犷的版画风格,又有精致的人工描绘。
从木板年画与外界的交流方面来看,中国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对日本的浮世绘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从整体来看,木板年画画面充实饱满,细节丰富,线条变化丰富,人物表情生动,画面装饰效果强,十分之耐看。
但是木版年画的传承却并不乐观。朱仙镇的年画老艺人张廷旭说,过去都是偷着学,现在正儿八经的想收徒弟,都没人愿意跟着学了。现在胶印的画儿,用机器代替手工。老手艺刻出来的版,印出来的木板画儿虽然古朴,但大部分人觉得它不如现代机器胶印的画儿好看。而且传统的年画印制工艺复杂,全靠手工,成本高。种种原因导致了木版年画的现状。中国现代的民间艺术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是要建立在中国传统基础之上的。冯骥才先生说:“在各种民间文艺中,在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要数年画。让木板年画得到振兴和弘扬,这将是文化之幸、民族之幸、子孙之幸。”
木版年画的收藏价值很高,其中汇聚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其造型特征也被很多领域视为有价值的参考。木板年画的传承也必然承载了一个精神世界。宗白华在《艺境》中写道:“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藉以窥见自我最深心灵的反应: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的最高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由此看木版年画也是追求美的艺术境界,是年画艺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洞察,然后用心灵的声音唱出华美的音律。
【关键词】:木版年画;文化交流;工艺
说到木板年画,不得不提年画,作为木板年画的前身,年画是缘何兴起的呢?根据史料记载,东汉时,除夕之夜,“乃画荼、垒并悬苇祟于门户,以御凶也”;南北朝时,有“正月一日,贴画鸡户上……百鬼畏之”的记载。可见当时绘年画作门神这一风俗已经悄悄兴起。
我们都知道,一种艺术形式的繁荣离不开当时稳定的时局。北宋初年就这样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沃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也将雕版印刷业推向繁荣。此时,人们开始在木板上刻画儿。由于“复制”数量大,年画也由笔画手绘转向刻板印刷,这也为贴在门脸上的纸画儿产生商品属性奠定了基础。木板年画在初期并不叫木版年画,有一些别样的名称,如“门神”、“马子”、“耍货”、“故事画”等,而买年画称为“打马子”。
木板年画现在看来是比较古老了,已经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去了,但是这种艺术形式在我国却拥有悠久的历史,清代还达到了鼎盛阶段,到现在已经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对木板年画的历史有了简单的了解后,为了更好的认识木版年画,我翻阅了很多资料和书籍。在查找资料和学习的过程中,我对木版年画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不仅在艺术形象方面、构图方面、内容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在色彩方面、工艺方面和对外交流方面也有了比之前更深刻的了解。
首先从木板年画的艺术形象方面说起。尽管一提到木版年画,人们脑海中大都会浮现造型朴拙,线条简单的雕刻感形象,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艺术形象的塑造还是相当成功的,造型深入人心。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人物形象比较独具特色,有着夸张的形象,头大身小,一般头的比例为全身的三分之一。用现在流行的网络词汇来形容就是整个人都萌萌的。比如门神“秦琼、敬德”,头大背宽、挺胸向前,双腿分跨于马上,雄壮有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脸部又特意夸张眼睛、眉毛的比例。从动态上来看,人物姿态多是传统戏剧的亮相动作。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的东京是“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版、桃符及财神、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朱雀门外,州桥之西,凋之果子行,纸画儿亦在彼处行贩不绝”。由此可见,木板年画真不愧为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没有电视和网络的当时,能够用年画来作为一种精神寄托的方式也是木版年画在那时得以经久不衰的一个原因吧。
接着从构图方面来说,木版年画大都构图饱满,画面紧凑,讲究左右对称的布局。这符合中国自古以来四平八稳的思想,也映衬了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
从内容方面来说,木板年画大都表现社会生活或者风俗,比如表现集市、庙会的热闹情境等。明清戏剧的盛行也为年画提供了更多的题材,另外也有部分木版年画是以文学著作为题材,有孔雀东南飞、红楼梦中的人物等等。还有的是以表达农民们生动复杂的生活理想,比如金玉满堂图,聚宝盆图等等表现了农民发财致富的愿望。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决定了木版年画通俗易懂的造型语言特征,使得木版年画接底气,容易被普通百姓接受并喜爱。朱仙镇的木板年画则以避邪、赐福的门神种类多而著称,怪不得薄松年教授评价说:“朱仙镇的门神种类多,神采足,刚健清新,其样式对许多地方都有影响。”
说到色彩,首先想到的是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朱仙镇木板年画是由古代桃符演变而来的,不仅遵从宗法阴阳理论,还继承汉唐壁画的风格,吸收其中的艺术精华。在清代之前,它的用色以传统的中药材做原料精心配制。自西洋染色画进入中国,年画艺人洋为中用,使得年画更加鲜艳夺目。渐渐地,木板年画大都采用色彩纯度较高的原色。朱仙镇木版年画在色彩方面力求鲜明强烈,热情豪放。在用色上极具特色,以红和棕,黄和紫的对比色调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还喜欢用黑色、黄色、红色、绿色,善用紫色。在色调上多以暖色为主,以适应节日气氛。色彩的饱和度高,讲究留白。人物面部采用白脸,红眼皮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独有的装饰手法。从整体来看,朱仙镇木板年画在色彩上运用色彩平衡手法保持画面的完整性,通过色彩的组合手法增强画面的活力。这种方法在传统造型中不难见到,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现代的造型艺术中仍然可以较好的运用。例如在服装设计中,色彩的平衡和造型的平衡相互结合会带来一种新的稳定的视觉效果。静态的服装也可以通过色彩的组合产生动态的艺术效果。再回到木版年画,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就以红、绿、蓝、黄为主。单看很俗气,搭配起来却艳丽的恰到好处,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大俗大雅吧。这一点我认为还和材质有一定的关联,木板上色会使色彩的纯度损失一部分,那么使用纯度低的颜色就会降低存在感。用强烈的对比色,粗犷的线条也是同样的道理。木版年画在配色上要讲究“四重两轻”和“环色”,轻重搭配使得色彩富有变化。印出来的年画若是遇上潮湿天气或者雨雪天气,印一次年画就要烘干一次,以保证宣纸吸足颜料,颜色鲜艳。这一方法在服装面料设计的过程中也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从工艺方面来看,早在宋徽宗扩建“翰林图画院”时,就使得传统绘画和雕版印刷术相互交融,木板彩色套印门神画就已走向成熟。《清明上河图》中“王家纸马”店就反映了当时开封年画业的繁盛。而之后的木板年画的工序更是极为复杂的,因为每一道工序都要求极严格。工序包括了起稿、刻板、印刷、配色、印刷、开脸。地域不同,制作工艺也不尽相同。例如贵州、河南开封等地使用漏版套色工艺,在油纸上镂刻出要表现的彩色部分,在印刷时将色彩涂在镂刻的漏版上,再以墨线版印出轮廓。天津杨柳青年画是以木板套印与人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而成,使得画面既有粗犷的版画风格,又有精致的人工描绘。
从木板年画与外界的交流方面来看,中国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对日本的浮世绘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从整体来看,木板年画画面充实饱满,细节丰富,线条变化丰富,人物表情生动,画面装饰效果强,十分之耐看。
但是木版年画的传承却并不乐观。朱仙镇的年画老艺人张廷旭说,过去都是偷着学,现在正儿八经的想收徒弟,都没人愿意跟着学了。现在胶印的画儿,用机器代替手工。老手艺刻出来的版,印出来的木板画儿虽然古朴,但大部分人觉得它不如现代机器胶印的画儿好看。而且传统的年画印制工艺复杂,全靠手工,成本高。种种原因导致了木版年画的现状。中国现代的民间艺术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是要建立在中国传统基础之上的。冯骥才先生说:“在各种民间文艺中,在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要数年画。让木板年画得到振兴和弘扬,这将是文化之幸、民族之幸、子孙之幸。”
木版年画的收藏价值很高,其中汇聚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其造型特征也被很多领域视为有价值的参考。木板年画的传承也必然承载了一个精神世界。宗白华在《艺境》中写道:“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藉以窥见自我最深心灵的反应: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的最高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由此看木版年画也是追求美的艺术境界,是年画艺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洞察,然后用心灵的声音唱出华美的音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