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课堂上为了更好达成教学目标师生间常用的一种信息交流,它能及时反馈课堂教学信息,促进教师把握课堂动态生成,有效调整课堂教学,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尝试从:提问要有明确性;提问要有思考性、启发性;提问要有逻辑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课堂提问的一些做法,望能籍此知其然,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探讨和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和策略,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提问;数学;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好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说話的兴趣,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畅所欲言;好的课堂提问,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有效调控课堂教学程序;好的课堂提问,还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提问的效能呢?
一、提问要有明确性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出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这里的明确性包含两个明确:其一是提问目的要明确;其二是问题表达要明确。
1.提问目的要明确
提问目的要明确是指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紧扣教材而进行。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应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很多老师在创设情问题境这一环节,总喜欢问学生:“你从情境中能发现哪些信息?提出什么问题?”由于问题指向目标不明确,导致学生的发言“百花齐放”,应有尽有。若老师“收”的功夫好,还能及时把控课堂,若“收”得不好,则会出现“引不入境”的现象,很显然这是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所以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什么,使提问为教学目标服务。
2.问题表达要明确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符号化。教师提问的语言既要体现数学语言的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表述问题时语言要准确精炼,要让学生听得清楚明白,否则,会出现学生词不达意的窘境。在对实际问题中涉及的各种数量关系的准确表达上,对一些特定数学概念、名称的正确描述等,不要让所提的问题泛而不实,让人摸不着边。如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完问题后,想让学生通过复述算式所表达的意义,来促进学生理解。他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谁能说说算式15 8=23是什么意思?”结果,学生的解说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把问题改一改:“同学们,大家能结合题目说说算式15 8=23的意思吗?”这样就指明了问题所要回答的具体情境是在这道题的范围里去理解和解释。
二、提问要有思考性、启发性
问题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力训练就要让提问具有思考性、启发性。教师要善于把教材的重难点当作问题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能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 教师要在恰当的时机,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以分散知识难点,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更好建构和加深所学新知。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为了突破三角形面积公式中为什么要“÷2”,笔者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处理(原教材的问题是:能把三角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吗?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虽然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并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总是会忘记“÷2”,也就是说这部分学生对其中的道理理解还是比较模糊的),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和问题:“大家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现在请同学们来一起做个小魔术:请你在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上剪一刀,你能剪出2个三角形吗?如果能,你剪出的2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它们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你能求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吗?”这样把学生的思维从逆向引向顺向,把探究的难点降低,学生更好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意义,尤其是对学困生而言,收到非常好的学习效果,对优秀生而言,又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提问要有逻辑性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总要经历一个从不懂到懂、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特点。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严谨的逻辑性,由浅入深,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而若教师在关键处提出恰如其分的提问,更能引导学生加速认知的深化过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学习度量角的必要性,笔者在课的开始创设了一个投篮游戏并设计问题:“要准确投中目标,什么最重要?怎样确定角的大小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然后出示两个角,让学生:“猜猜看,哪个角大?”“猜测都是用眼睛看的,能不能想个办法来比一比,检验一下呢?”因为在学生的生活背景和认知经验来看,学生并没有进行“角的大小”比较的直接经验,也没有量角的实际需求。 而“角”蕴含在客观事物里,需要抽象才能得到数学上的“角”,在客观物体里很少能直接看到数学上的角,在静态中很难意识到角的大小的作用。这里通过投篮游戏,让学生经历在投篮过程中需要调整角度才能更好命中目标,初步明确精确角度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学习“量角”的需求,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量角打下伏笔。而为了让学生掌握用量角器量角方法(理解“量角的本质其实就是把被测量角和量角器的重合”),笔者设计了多个活动和问题,层层引领学生探索角的度量方法,把握量角工具的基本特点:①用同样大的小角(10度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怎样比呢?怎么看出∠2大?∠2比∠1大了多少?能精确说出来吗?”②启发学生把单位小角拼成半圆,构造最简单量角工具。③用半圆工具度量角,初步把握量角特点。“用这个半圆工具量角时要怎么摆呢?∠2有多大?多一点点是多少?”④优化量角工具,认识1度角(角的度量单位)和量角器。这样由浅入深引导提问,使学生步步深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量角器的本质是单位小角的集合”“ 量角方法的本质是看被测量角中含有多少个单位小角”这样既启迪了学生思维又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的关键。
“问”是一门科学,而课堂提问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教师要善于学习和研究,深入分析教材与学生,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开拓进取的精神、创新的思维意识,才能做到“一石激起千重浪”,才能有效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才能更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寿兼青.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J]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课堂提问;数学;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好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说話的兴趣,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畅所欲言;好的课堂提问,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有效调控课堂教学程序;好的课堂提问,还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提问的效能呢?
一、提问要有明确性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出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这里的明确性包含两个明确:其一是提问目的要明确;其二是问题表达要明确。
1.提问目的要明确
提问目的要明确是指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紧扣教材而进行。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应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很多老师在创设情问题境这一环节,总喜欢问学生:“你从情境中能发现哪些信息?提出什么问题?”由于问题指向目标不明确,导致学生的发言“百花齐放”,应有尽有。若老师“收”的功夫好,还能及时把控课堂,若“收”得不好,则会出现“引不入境”的现象,很显然这是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所以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什么,使提问为教学目标服务。
2.问题表达要明确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符号化。教师提问的语言既要体现数学语言的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表述问题时语言要准确精炼,要让学生听得清楚明白,否则,会出现学生词不达意的窘境。在对实际问题中涉及的各种数量关系的准确表达上,对一些特定数学概念、名称的正确描述等,不要让所提的问题泛而不实,让人摸不着边。如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完问题后,想让学生通过复述算式所表达的意义,来促进学生理解。他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谁能说说算式15 8=23是什么意思?”结果,学生的解说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把问题改一改:“同学们,大家能结合题目说说算式15 8=23的意思吗?”这样就指明了问题所要回答的具体情境是在这道题的范围里去理解和解释。
二、提问要有思考性、启发性
问题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力训练就要让提问具有思考性、启发性。教师要善于把教材的重难点当作问题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能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 教师要在恰当的时机,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以分散知识难点,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更好建构和加深所学新知。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为了突破三角形面积公式中为什么要“÷2”,笔者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处理(原教材的问题是:能把三角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吗?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虽然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并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总是会忘记“÷2”,也就是说这部分学生对其中的道理理解还是比较模糊的),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和问题:“大家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现在请同学们来一起做个小魔术:请你在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上剪一刀,你能剪出2个三角形吗?如果能,你剪出的2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它们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你能求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吗?”这样把学生的思维从逆向引向顺向,把探究的难点降低,学生更好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意义,尤其是对学困生而言,收到非常好的学习效果,对优秀生而言,又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提问要有逻辑性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总要经历一个从不懂到懂、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特点。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严谨的逻辑性,由浅入深,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而若教师在关键处提出恰如其分的提问,更能引导学生加速认知的深化过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学习度量角的必要性,笔者在课的开始创设了一个投篮游戏并设计问题:“要准确投中目标,什么最重要?怎样确定角的大小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然后出示两个角,让学生:“猜猜看,哪个角大?”“猜测都是用眼睛看的,能不能想个办法来比一比,检验一下呢?”因为在学生的生活背景和认知经验来看,学生并没有进行“角的大小”比较的直接经验,也没有量角的实际需求。 而“角”蕴含在客观事物里,需要抽象才能得到数学上的“角”,在客观物体里很少能直接看到数学上的角,在静态中很难意识到角的大小的作用。这里通过投篮游戏,让学生经历在投篮过程中需要调整角度才能更好命中目标,初步明确精确角度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学习“量角”的需求,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量角打下伏笔。而为了让学生掌握用量角器量角方法(理解“量角的本质其实就是把被测量角和量角器的重合”),笔者设计了多个活动和问题,层层引领学生探索角的度量方法,把握量角工具的基本特点:①用同样大的小角(10度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怎样比呢?怎么看出∠2大?∠2比∠1大了多少?能精确说出来吗?”②启发学生把单位小角拼成半圆,构造最简单量角工具。③用半圆工具度量角,初步把握量角特点。“用这个半圆工具量角时要怎么摆呢?∠2有多大?多一点点是多少?”④优化量角工具,认识1度角(角的度量单位)和量角器。这样由浅入深引导提问,使学生步步深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量角器的本质是单位小角的集合”“ 量角方法的本质是看被测量角中含有多少个单位小角”这样既启迪了学生思维又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的关键。
“问”是一门科学,而课堂提问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教师要善于学习和研究,深入分析教材与学生,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开拓进取的精神、创新的思维意识,才能做到“一石激起千重浪”,才能有效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才能更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寿兼青.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J]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