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昆蟲和擺脫污名的解密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osao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門少有大談昆蟲
   本澳地區石屎林立,市民生活似乎與昆蟲毫無關連。不過,在政府推動產業多元化、環境保護和發展中醫藥等因素之下,身處生物鏈的非植物底層主角——昆蟲,卻成為了本澳最不顯眼又常被忽略的一群。極可能因為俗語裡有所謂“捉蟲”的關係,所以學者多數避免諧音、避而不談。
  如何定義真正的“捉蟲”
   最近因應肺炎疫情爆發,“污名化”一詞引起了廣泛關注。例如提及“武漢”時,則國家地區有被污名化之嫌;同樣道理,“非洲豬瘟”和“禽流感”,當中的“非洲、豬、禽鳥”則同樣地被污名化;不過以此推論,當提及“COVID19”之時,其實“2019”這個年份也同樣被污名化。這下情況卻大為不妙,事關2019年乃是建國70暨本澳回歸祖國20周年的“雙慶年”,這年份是絕不能被污衊的!但畢竟,世衛總幹事譚德塞經已宣佈了有關名稱,也改不了。而且歸根結底,新冠病毒導致多處臟器衰竭,“肺炎”本身何嘗不是特定把“肺部”污名化了呢?像這種沒完沒了、難以自圓的思路行徑,俗語稱之為“捉蟲”。
  蟲學博士對港澳的歷史貢獻
   華夏民族自古以農立國,難免對偷吃存糧的小家伙心存芥蒂;時至今日,都市人面對飛撲驟來的昆蟲,不是尖叫快閃,便是有殺無賠。甚少人會對這些“地頭蟲”產生好感,繼而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相信,前香港漁農處處長李熙瑜博士就是上述的少數人。他因為成功處理1983年的“肥雞丸”事件而聲名大噪。當年,坊間媒體揭發雞農為提升雞隻肉質味道,因而對雄雞打進雌激素飼養。事件令市民憂慮,繼而罷買停食雞肉,引發全地雞農陷入“炒燶孖展式”的財困——負資產。雞價急瀉連連,對整條食品供應鏈帶來了骨牌效應。後來,李博士透過動用蔬菜貸款基金,實行“菜、雞”兩農互補的方法,才平息了銷情和肉價問題。其後在1994年,他推行了“信譽農場計劃”來針對解決“毒菜事件”風波,一次又一次地化解了食物危機。沒想到,他是位昆蟲研究愛好者,被孫兒笑稱“動物人”,還在2011年出刊了《尋蟲記》書籍系列。
  蟲與食物供應關係密切
   因為本澳與內地及香港的食物供應一脈相連,所以地區政策素來相互牽動、間接受惠。而這些“食物鏈”的環環相扣,就好比人類與昆蟲共生共存。現時大約有80%農產是“蟲媒授粉”的植物;而飼養的塘魚亦多依靠幼體昆蟲為食,換而言之,沒有了昆蟲,不單植物難以傳宗接代,連基本魚類飼養也構成問題。自古以來,昆蟲與人類糧食密不可分。在去年,國際著名雜誌《CNN互動英語》和《讀者文摘》分別在5月和12月,都不約而同地刊登有關生態環境與昆蟲的文章。他們訪問了一些來自美國、丹麥和德國等多位昆蟲學專家,結論都預測在未來100年內昆蟲即使不是滅絕,也必定數量大減,因而呼籲各國加強環保工作。
  本澳應該“蟲”何做起?
   不過預測與事實相違。在昆蟲數目方面:踏入今年3月,東非爆發30年來最嚴重的蝗禍,按當地專家推算,蝗蟲數目急增至3600億隻,由非洲蔓延至巴基斯坦及印度等國;而環保方面,各國二氧化碳減排亦非出自於環保意識,實乃出於疫情嚴峻而被迫停了工廠,氣候監測資訊讓人大感意外。在專家預言每每落空,和海內外生態劇變速度持續上揚的情況下,本澳如何在發展環保和中醫藥的事上,避免向世界“交白卷”呢?
   (一)主動出擊:防疫面前,醫民有責。本地中醫藥學會與環境保護局理應充分合作,主動響應“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揮積極保護環境和承擔主導社會防控作用。除了支持以西醫學為主力的衛生部門以外,亦需要為抗疫期間被停業還“坐收資助薪俸”的疑團解惑。例如模仿內地的志願生產商,積極投入機械生產口罩應急,而不是成為輪候政府優惠的一群;另,也可調查抗疫期間,因消毒洗渠而引起的水質變化,影響生態系統之深遠等,而絕非處於“工作被動”的狀態;(二)益蟲培植:部分中醫藥素來與蟲拉上關係,例如:鹹竹蜂、蟬衣、斑蝥、紅娘蟲和冬蟲夏草等,其來源長期依賴內地的情況便不在話下。藉著疫情爆發,藥物供應來源因而敲響鳴鐘。基於此,在環境保育方面,除了植物培植之外,還可參照泰國發展蜂場手法,自行煉蜂皇漿和保育益蟲多樣化之外,亦同時可參照香港“走馬燈”唐樓的活化方式,利用潮濕陰暗房間培植芝菌菇類,然後配以中醫知識評級和調用,絕對比起“觀鳥林”和去向不明的“資源回收”更具經濟發展潛力,從而提升國際知名度;(三)無私奉獻:在未有任何特效疫苗面世之前,和基於未來回歸正常生活的考慮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涼茶、穴位針灸或坊間的湯水,絕對是緩解部分過度恐慌的心理妙飲。只要強調以保健為總原則,和不忘濟世為懷的精神,效法內地中醫團隊的抗疫表現,本澳政府絕對有條件扶持中醫業成為抗疫防線的二線關卡;即使沒有湯水,就協助製造口罩一事,也足以對前線辛勞的員工大有良益;(四)橫琴展望:一切地域空間以橫琴作為選擇和考量。以“粵澳合作產業園”的框架為基礎,以及接受審計署監督為條件下,遵守“衡工量值”原則活用政府資助,然後逐步轉營邁向自負盈虧。
  避免“觀眾”病毒
   回顧本澳抗疫初期,雖然無“蝗禍”威脅,亦無“口罩”之急患,但倘若非抗疫主力部門因而置身事外、袖手旁觀,常以觀眾自居,而且習以為常,則有機會感染“觀眾病毒”之餘,更會視產業多元化的發展如無物;繼而慣性停留在口號和體面之間;毫無實質和內容上追求的努力。如此,則環保亦難以為保;中醫亦無以可醫;待到五十年大限過後,連全球昆蟲物種都幾乎絕跡之時,才去尋找牠們來保育;屆時,則所有發展項目都真正地“捉蟲”和被“污名化”起來,而“多元化”這醜態也難免淪為笑柄,用十四億個口罩亦遮掩不了。    (澳門/ 少輔)
其他文献
4月20日,行政長官賀一誠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亦是本屆特區政府第一份的施政報告。除了涉及房屋、交通、醫療、就業、養老等民生議題之外,促進經濟復甦,疫後提振經濟也是重點內容,尤其是加大公共投資、推動綜合旅遊休閒業復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扶助中小企業、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方面也有不少著墨。這份《施政報告》提出了很多務實平穩、前瞻性強的新措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致力解決澳門當前發展面臨的“老、大、難
期刊
把儒學和科學對立起來,認為二者難以相容,是新文化運動的主流性觀念,在此基礎上,遂有了彼時科學與儒學選邊站的學術市場格局,更有了“砸爛孔家店”的極端負面態度。所欲砸爛者,實則非僅孔家一店,也非僅儒家一學,而是整個中國文化,胡適魯迅傅斯年等相當一批學術頭面人物,主張廢除漢字,就是證明。這些本來對科學一竅不通的人,頭一次見到那一堆堆的科學公式,晃花了眼,這玩藝兒用中文怎麼寫,於是就主張廢掉中文。就這麼簡
期刊
由體育局主辦的“大眾康體日”活動,於8月15日下午4時至6時30分在祐漢街市公園舉行,活動吸引了大批市民到場參與,當中不乏親子家庭,藉著參與康體活動增進親子關係,同時寓運動於娛樂。場內氣氛溫馨熱鬧,樂也融融。   主辦單位希望透過舉辦“大眾康體日”,引起市民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推動市民積極參與運動,提升身體素質。由體育總會派出專業人員於活動現場教導市民運動的正確方法和技巧,協助市民掌握體育運動的知識
期刊
6月25日,遼寧瀋陽稻夢空間景區內的巨幅稻田畫吸引市民遊覽。
期刊
“澳門特色老店”評定工作由澳門連鎖加盟商會於2018年開展,旨在發掘、評定具有澳門特色的老店,給予適當的保護和支持,幫助“特色老店”發展成為現代意義的品牌。2019年獲頒“澳門特色老店”的十二間商號包括:謝利源金舖、吳廷記糕餅小食、沙利文有限公司、六記粥麺、晃記餅家、同益百花魁醬園有限公司、最香餅家、莫義記、美丹小食店、盛記白粥、中國國貨公司及禮記雪糕。   藏匿在街頭巷尾的澳門特色老店之一吳廷記
期刊
今年以來,國際黃金一路凱歌,不斷刷新歷史高位,金價一度觸摸2075美元/盎司關口,最高飆升逾38%,成為2020年表現最好的資產之一。因新冠肺炎病毒在海外失控,導致世界疫情大暴發,摧毀了人們的生活和生計,全球經濟遭受重創,部分發達國家陷入滯脹危機。世界各國為保護人民並減少經濟損失,各大央行均採取廣泛的寬鬆政策,使得全球債務大幅攀升,通脹預期增強。在病毒肆虐當前,美國政客卻集中火力攻擊中國,令人們更
期刊
澳門行政長官賀一誠的2020年施政總體方向提出:“抗疫情、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推改革、促發展”,看得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特區政府無論是派“定心丸”推出抗疫基金,還是派遣工作人員“奮戰前線”,每一次嚴謹的部署,都是為了防止疫情在本地社區爆發。即使政府官員再三呼籲市民要“管好自己對腳”,但卻仍有不少不聽話的“水客族”頻繁往返珠、澳兩地。今年3月26日,廣東省防疫部門宣布自本年3月27日早上6時起
期刊
澳門人資問題歷來都紛爭不息,時下又由於疫情影響,經濟不景氣,各行各業經營慘淡,裁員已經成為一些企業斷臂求生的措施之一,本澳失業率必定略有上升。根據統計局數據,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本地居民失業率為2.6%,較上一週期(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環比上升0.3個百分點,微小的數字亦引發全社會關於“外僱退場”的熱議。當前,本澳外地僱員人數超過19萬,當中建築業及博企員工涉及外僱數量較
期刊
前言  2020年4月20日下午三點,澳門特首賀一誠在澳門立法會宣讀他的首份“政府施政報告”,坊間少有批評之聲。澳門以博彩旅遊業為核心支柱的經濟榮景,在“新冠病毒”(英文官方名稱COVID-19)肆虐全球,世界各地紛紛“封城”自保,入境澳門的旅客人數,在今年(2020)首兩個月幾乎跌了一半之際,澳門經濟便一下子自天堂墜入地獄,目前正在奄奄一息。  首份特首施政報告重點  綜合來說,首份特首“施政報
期刊
在本澳而言,旅遊博彩業作為支柱產業,成就斐然,更成功帶動周邊產業包括旅遊、零售、餐飲、服務業等行業賺大錢。近年訪澳旅客大升至4千萬,惟不少旅遊業人士對此沾沾自喜,無視國際旅遊休閒中心的這個生招牌是否名副其實。儘管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出錢出力扶持本地企業,尤其督促博企要為經濟適度多元化出力,甚至政府早在2000年就開始出資持助一些重點資助行業,如會展、餐飲等。當然,這些重點扶持對象,至今生存得如何?業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