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特首施政報告務實到位 穩經濟推改革展宏偉藍圖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leo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20日,行政長官賀一誠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亦是本屆特區政府第一份的施政報告。除了涉及房屋、交通、醫療、就業、養老等民生議題之外,促進經濟復甦,疫後提振經濟也是重點內容,尤其是加大公共投資、推動綜合旅遊休閒業復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扶助中小企業、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方面也有不少著墨。這份《施政報告》提出了很多務實平穩、前瞻性強的新措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致力解決澳門當前發展面臨的“老、大、難”問題,盡顯本屆政府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急民所需、執政為民的決心與魄力!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擴散蔓延,本澳經濟運行也隨之面臨更多新問題和新挑戰,主要表現在防疫形勢嚴峻、各指標下滑明顯、消費復甦艱巨、發展信心不足等方面,同時,澳門社會自身還存在經濟結構單一、基礎設施建設落後、土地空間狹小、人口老化等結構性的、深層次的問題,並影響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內外交困下,面對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的雙重壓力,施政報告客觀研判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影響,聚勢謀遠,尋求發展的突破點,優化應對舉措,切實部署好後三個季度經濟社會工作。
  施政報告在促進經濟多元化方面同樣著墨良多,指出在一段時期內,保持博彩旅遊業健康穩定發展,仍是保持澳門經濟穩定的基礎和前提。但若長期過度依賴博彩旅遊業,不改變產業結構單一的局面,澳門經濟就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本次疫情再次暴露了澳門經濟結構存在的問題和風險。因此,從長遠計,需要加大力度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構建較為多元的產業結構,為特區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牢固的根基,這次疫情更加堅定了澳門社會的這一共識。經濟多元化也是歷屆政府積極推行的政策,故而如何真正實質性地推動多元化破題,正是社會對本屆政府的熱忱期望。在這份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用了大篇幅介紹“開發橫琴”這篇文章,橫琴有粵澳合作的先天優勢,將橫琴定位為“澳門經濟多元發展的最便利、最適宜的新空間”,完全切合澳門長遠發展的客觀要求,更是響應習近平主席對本屆政府“特別要做好珠澳合作開發橫琴這篇文章”的殷切囑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賀一誠在參選行政長官之初提出“變革創新”的理念,首先要務實推進公共行政改革,從源頭解決行政詬病。如今上任四個月,經過深入基層調研,更加深刻地剖析其中弊病,如政府部門設置重疊、職責不清,行政效率偏低、居民辦事難,公務人員招聘繁瑣、人資錯配,跨部門工作難以協調、相互推諉,公共行政授權體制以及官員問責制有待完善,廉政建設有待加強,公帑使用監管不力,部分法律不適應發展的需要等。如今在施政報告中,承前啟後地強調“將按既定目標、既定規劃、既定步驟,持續推進公共行政改革,建設廉潔高效便民便商的服務型政府,進一步提升特區治理水準。”報告還創新地提出借助新的資訊技術和手段,加強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建,加快建設數字基礎設施,打造“數字政府”、“數字澳門”,推進“數字貿易”。在數字時代,這些構想都足見新一屆政府與時並進的執政理念。
  不畏風雨,堅定前行。對行政長官賀一誠首份施政報告,提出“抗疫情、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推改革、促發展”的2020年施政總體方向,市民大眾是“收貨”的。是次施政報告在本刊新媒體平臺播發後,短短3天之內即累計獲得285條跟帖評論,各界讀者高度一致地贊許“澳門一哥”求真務實,擔當有為。當然,《砥礪奮進 共創新猷》應該不僅僅是一份報告文本的名字,而應該成為當前澳人社會的共同信念,即政府、業界和市民齊心協力,共克時艱,開拓進取,共同把澳門建設得更美更好更繁榮!
  在當前形勢下,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為澳門社會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在“穩經濟、保就業、促發展”的目標下,澳門融合“新舊基建”,從不同領域共同助力經濟發展,將有力實現自我造血、良性發展。本期“焦點直擊”欄目“數字基建,復甦新動能”從新舊基建的角度出發,邀請立法會胡祖杰議員、澳門大學鞏志國教授、MTel電信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行政總裁徐德明博士、普強時代(橫琴)資訊技術有限公司何國濤總裁、易研方案(澳門)有限公司總裁張榮顯博士等業界專家學者探索澳門在5G基建、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等方向的基礎設施建設,檢討當中面臨的問題,闡釋了各類基建的內涵和意義,分析其對拉動澳門經濟,達至穩經濟、保就業的目的,進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打造“數字澳門”、提升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義。
  本期時事辯論欄目聚焦當下社會熱點“澳門新街坊”項目,邀請了本澳不同領域的專業權威,包括市政署諮詢委員會委員兼澳門社會民生促進會會長陳溥森、公共房屋事務委員會陳俊拔委員、澳門青年領袖議會李文諾理事長以及都市更新委員會委員兼澳門青年聯合會劉雅樂副理事長,一起就市民關切的橫琴解決澳門人的居住議題表述不同立場見解。
其他文献
澳門又有露天休閒茶座了,“黃昏薈萃議事亭”顧名思義,營業地點正是位於知名景點議事亭前地。主辦方致力打造出歐式建築街頭內,品嚐澳門特色小食,感受別樣風味。無論居民還是旅客,都可以藉此機會再度認識澳門城區。   “黃昏薈萃議事亭”為各中小商戶提供了銷售和宣傳的平臺,並借助活動匯聚澳門各式飲食品牌,給予消費者在夏末初秋一個消費好去處。籌辦者希望透過籌辦這項美食活動,以帶動周邊商戶,增加區內消費量。  主
期刊
“生命潮流 順·逆—梁宇寶x吳巧鈴作品展”已進駐創意園,是次展覽創作媒材主要為油畫,以抽象及超現實形式表現對生命流向的思考,以及創作者內心各種或順或逆的情緒。  創作者表示,“縱使生命中出現了很多不如意的事,但總有順流的時候。寄望在被不好的情緒淹沒的時候,會看到那束光,調整好自己,重新出發,轉逆成順。”  梁宇寶,2014年畢業於澳門理工學院的視覺藝術(教育)專業。副修油畫。吳巧鈴,2014年畢業
期刊
現有兒童遊樂空間設施、設計元素有否滿足到廣大家長、兒童的需求?就增加其使用率,發揮效益以及對家長、兒童的吸引力有哪些建議?   澳門立法會議員林玉鳳:兒童是社會的未來,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永遠是全社會關注的議題。我認為,本澳兒童遊樂空間設施、設計元素並不能滿足到廣大家長、兒童的發展需求。很多歐洲國家有專門的復康公園,而這正是澳門所欠缺的,一個健康的小朋友和有殘障的小朋友,他們的需求不一樣,前者去公園玩
期刊
8月中旬,皮尤民調顯示,美國人對中國的好感已降到幾十年來最低點。前一段流傳的是,美國正在考慮恢復執行冷戰期間的一項舊法律:不允許共產黨員入境。   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封鎖和貿易上的限制越演越烈,大選年兩黨都在比誰的反華調門更高,以往工商界強大的“抱熊貓”遊說集團現在是一片寂靜。這些不僅僅是大選年的鬧劇,新冷戰的態勢業已形成,至少美國在心理準備和思維定勢上,正進入全面新冷戰模式。   但此冷戰非彼冷戰
期刊
梓園上海菜館   梓園上海菜館糅合傳統上海烹飪技藝和現代飲食智慧,廣受城內城外不少美食家的讚譽。大廚精心設計的餐牌,透過超過200款不同的美饌,將上海菜“濃油赤醬”的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推介菜品蝦子大烏參、火朣花膠雞湯、血糯八寶飯、蜜汁火舫、四寶夾餅等。  營業時間:11:30-15:00及17:30-22:00(逢星期一休息)  地址:荷蘭園得勝馬路2-4號皇都酒店2樓  網址:www.hote
期刊
6月,本澳持續半年的防疫抗疫工作進一步取得佳績,儘管本澳已超過2個月的零個案被一宗菲籍澳門居民入境澳門確診打破,但不損本澳防疫抗疫好形勢。22日,《特區公報》刊登行政長官批示,各部門明年度財政預算開支,社會仍期望不影響到民生福利。25日行政長官賀一誠表態:不妨礙民生福利,希望明年度繼續現金分享。他呼籲企業眼光應放長遠,最後一公里大家是否要堅持? 在坊間盛傳已久的,由澳門基金會資助“心出發·遊澳門”
期刊
▲8月25日,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湖里區聯發華美空間的“舊物倉”裡,遊客參觀老電視機、老電風扇等往日陪嫁物品。這是一座關於廈門的記憶倉,沒有價值連城的古董,只有從尋常人家搜集過來的舊物件,讓人有穿越時空的感覺。   8月24日,河南開封,李寶剛在家中用棉花糖卷出花朵的造型。80後小夥李寶剛是一位棉花糖製作者,製作棉花糖已經有五六年的時間,可以用棉花糖卷辣椒、玉米等,還能將棉花糖卷成蝴蝶、小兔子等形狀。
期刊
眾所周知,珠澳兩地合作發展並非一個新的概念,諸如澳門輕軌接駁珠海這一構思,其實早在第一、第二屆特區政府就有廣泛的探討。當年亦有很大的筆墨去繪製“澳珠合作開發橫琴島”的篇章,只不過由於過去數年中,特區政府不斷面臨內部貪腐問題、技術問題、市民認知問題、諮詢問題等導致相關的規劃一直難產。時至今日,在軌道交通上,不僅澳門和內地周邊城市沒有形成接軌,就連澳門城市本身的澳門島和氹仔島都還沒有完成接駁。這個問題
期刊
軌道並線,促灣區同城   粵港澳大灣區地處珠三角地區,因應其沿江沿海的地理環境,在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航運基礎設施建設,比如過去澳門人去廣州都需要船渡。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航道更加發達,構成了主要以西江幹線和珠江三角洲“三縱三橫三線”為骨架的江海直達、連通港澳的高等級航道網。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內河航道通航里程已經超過6000公里,位居全國的前列。同時,粵港澳大灣區
期刊
“HUSH!!夏日音樂會”將以全新方式在仲夏與觀眾見面,6月至8月期間,分別在網上、澳門當代藝術中心、海事工房2號、科學館前地、9號碼頭天臺及議事亭前地舉行8場音樂活動。系列活動之一“HUSH!! X 文創市集”,一連兩日設有近百個文創攤位,展賣本澳多元的創意和手作產品、飲品和食品,為手藝創作人提供作品展售平台。市集同時為觀眾送上爵士、民歌、電子及流行音樂,與參與者共享日落黃昏及悠閒的音樂,為夏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