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优劣直接关系语文课程实施的优劣。现在,教育的功利、职业的倦怠等因素让初中语文课堂越来越苟且,只顾眼前,得过且过。如何消除这样的失意?教学实践中的探索让我寻得一剂良方:诗歌的诗意可以消除语文课堂的失意。我国诗歌从《诗经》开始,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诗歌中有“情”,有“画”,有“理”,有“趣”,有“境”。将诗歌运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能够焕发语文课堂固有的魅力,提升语文课堂实际的效能。
这里,我以初中语文课堂的基本环节:即课堂导入,教学过程,课堂评价,课堂拓展和课堂总结,这五个环节为切入点,将个人在日常教学中把诗歌渗透运用在课堂各个环节的实例进行整理和反思,由此获得的一点感悟在此交流分享。
一、以诗引入:一“诗”激起千层浪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精彩的课堂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立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有助于整堂课教学的成功。而要实现课堂导入的精彩有效,诗歌的运用是一个极为高妙的路径。诗歌内容广博,意境悠远,缤纷多彩。这些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导入提供了许多的契合点和精妙处。以“一诗”往往可以激起课堂里的“千层浪”。一浪在于渲染情景:在教学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时,我以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导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等诗句营造一种豪迈雄壮的气势,引发学生对人民解放军队崇敬,将学生引入那硝烟弥漫的渡江战场,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文本的渴求。一浪在于激发思维:我在教学罗兰的《秋颂》时,以刘禹锡的《秋词》为导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为何诗人不悲秋?引导学生在《秋颂》中寻找答案,学生思维热情蔓延开去。除了记叙文,诗歌导入在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教学中也有意想不到的妙处。在教学说明文《松鼠》一文时,我以翁氏《息肩庐诗草》:“炯炯双眸狡,如梭绕树丫。长公曾有赋,贞女刺无牙。性癖犹耽果,情顽不息花。行藏那可问,穿穴是生涯。”导入,让学生读诗猜谜,引发学生课堂的好奇;在教学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我以苏轼的《题西林壁》导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引发学生对文章观点的探索和思考。由此可见,运用诗歌进行语文课堂导入,真可以让一级课有了“凤头”,从而引发学生对课堂无限的关注和憧憬。
二、串诗设计:点窜唐诗宋词字
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教学过程设计是极为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设计除了要紧扣教学目标,同时还要以“生本”为原则,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具体而言,课堂教学设计要提供给学生清晰的学习思路,要能促进激励学生主体的思维感知和情感体验。在我看来,有时我们巧借诗歌串联,构思课堂环节,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贾平凹的《月迹》一文时,我就借用诗歌来串联课堂教学环节。在以李健的《心升明月》导入之后,我以“明月松间照,清泉心上流”两句诗作为整体感知环节的小标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脉络梳理,这里化用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两句来开启寻月之旅。之后,我又摘引李白的“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两句诗作为品读环节小标题,引导学生循着文中的月迹,去细细感受人物当时的情愫,由此理解文本的主旨。之后我又借用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作为拓展提升环节小标题,引发学生思考古今之人对月所倾注的不同情思,由此提升认知。本节课主要的三个环节都以咏月的诗歌为引起,如此设计我认为有这样一些好处:1、脉络清晰:先整体感知文本,再细致品味情思,终拓展提升课堂。2、环环相扣:整体感知为细致品味铺垫,而品味文本主旨為最后的拓展提升铺垫。3、创境促学:以诗歌为环节引入,由此创设了三个以“月”为主题的曼妙诗境,加之以多媒体为辅助,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极大的激发学生探月,思月,悟月的热情和才情。
以诗歌串联进行课堂设计,还应该有这样一些注意点:一是引用的诗歌应该既与文本的主题相连,又与课堂环节匹配;二是对于引用的诗歌,有时要考量内容上的层次关系,避免出现逻辑颠倒的问题;三是为了环节设计的需要,有时可以对诗歌进行必要的修改。古诗有云:“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我想说:点窜唐诗宋词字,串联诗文生课堂。
三、借诗评价:骚人搁笔费评章
学生课堂评价(即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评价)是课堂教学极为重要的环节。但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往往被教师忽略甚至是无视。究其原因,除了教师对课堂评价的认识不足之外,学生课堂评价实施本身的难度之大,也是教师不能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在我认为,有效的学生课堂评价应该具有这样几个主要特质:一是精准性:即教师要用简洁的语言,准确的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予以评价。二是激励性:即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的评价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的能动性,促进学生更加投入课堂学习,提升课堂学习的效能。三是多元性:即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评价方式和语言要多样化,要避免单一重复。而在我看来,借用诗歌或是化用诗歌来进行学生课堂评价,能够兼容以上的特质,这是源于诗歌本身丰富和广博的素材,凝练和生动的语言,精辟或多感的情思,积极而浩然的境界。除了这些,借用、化用诗歌进行的学生课堂评价,还具有文艺性,趣味性。
而要达成上述评价的特质和效果,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骚人搁笔费评章”的意识和态度。这里所谓“搁笔”:即教师在课堂上要认真关注和倾听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反馈,这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准确的评价的前提和保证。所谓“费”: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费心、用心,只有如此才能选用亦或化用恰当的诗句对学生的学习予以准确、精妙、积极的评价。比如在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有个学生对文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一句进行赏析,他说:“文中的卧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明山上的小村庄和雪似乎都在睡觉一样,从而表明济南冬天的温暖舒适。”应该说学生这样的赏析是有一定见底的,只是还不够精细到位。我灵机一动给予了这样的点评:老舍的文笔曼妙,你的赏析又是“怎一个‘妙’字了得”!只是妙处未言尽,相信“熟读深思子自知”。这里化用李清照的“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简洁精到的给予肯定,在点明一点不足后,引用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中的诗句引发学生更深的思考。在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时,我引导学生赏析:“她在丛中笑”中的“笑”,有个学生思考后进行了这样的解读:“笑”字包含着梅花战胜严寒迎来春天的喜悦,也有不与其他春花争艳的谦虚,甚至还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对于这样多层次内涵的解读,我忽然想到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以此点评,引发学生频频点头,会意相视。诗歌运用于课堂评价,有效的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以“很好”、“真棒”、“不对”等如此笼统、单一的评价,从而提升教师课堂评价的精准性、激励性和多元性。 四、引诗拓展:为有源头活水来
根据新课程理念,语文课堂能否进行有效的课堂拓展,时常成为衡量一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我们初中的语文课堂要始终吸引学生,绝不能死扣教材,必须在课堂中不断融入相关课外的资源。若问课堂怎入胜,“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我看来,由于诗词的创作浓缩了大量的文史信息,其中往往隐含着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成长、历史背景等,所以,理解一首经典诗词往往可以了解一位诗人,一段歷史,甚至一个时代。由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以诗歌为资源进行恰当的拓展,必定能使课堂常新悦人。诗歌是激活语文课堂极为重要的一个“活水源头”。我认为课堂中进行诗歌拓展的价值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1、补诗促理解。前面我们已经阐述,由于诗词的创作浓缩了大量的文史信息,所以,引入诗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文本中一些理解上的难点。比如学生在学习《一面》时,文中有这样一句:“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我课堂中引入鲁迅先生的律诗《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通过对诗歌创作背景和思想主旨的引导解读,让学生更为深切的理解鲁迅先生坚决与反动派斗争到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志向。
2、引诗促积累。语文的学习关键在于积累,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在日常语文课堂中,适时引入经典的古诗词,并让学生诵读背诵,这对于学生的积累大有裨益,由此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亦是大有裨益。如我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时,当赏析到“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一句,句中的“闹”字无疑是老师引导学生赏析的重点。但我在备课时,“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咏春名句自然吟诵而出,于是在课堂上我引入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引导学生比较两个“闹”的意境,进而鉴赏一文一诗的思想情感。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收获一定是颇丰的。
五、作诗结尾:语不惊人死不休
作为一节有质量的语文课,课堂的结尾总结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提升境界的重要作用,同时亦能带给学生延展深思,启智怡情的教学效果。引用诗歌可以让语文课堂具有一个漂亮文艺的“头”,而以创作的诗歌结尾更能使语文课堂拥有让人惊叹的“尾”。相对于一般性的总结性文字,诗歌具有凝练隽永,富有韵律,回味无穷等妙处,如果更以老师创作的诗歌结尾,往往可以实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教学效果。
如果说引用诗歌是一个语文老师文学积淀的外显的话,那么,创作诗歌就是一个语文老师文学素养的综合展现。诗歌的创作决不是语文教师个人的文艺秀,而是为了更好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由此,“语不惊人死不休”,不是为了让学生惊叹老师的才情,而是通过诗歌的创作来“惊醒”学生,让学生对阅读的文本有更为深刻的“惊觉”,从而获得语文学习的更多“惊喜”。同时,老师创作诗歌可以进一步引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好奇和热情,这也可以带来一份意外的“惊喜”。
而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效果,课堂结尾的诗歌创作应该是紧扣课堂教学目标,围绕文本核心内容。要真正创作出“惊生”的诗歌,我们老师首先要对教学文本有精深的解读。教师要淬炼文本,要读出文本中常人抑或教参没有获取的信息,同时大量查阅有关文本的延展性资料,以佐证或是完善自身的文本解读,在此次基础上,以课堂教学目标为诗歌创作主旨,以萃取的文本信息为诗歌创作素材,以诗歌格律要求为规范进行创作。
比如在教学丰子恺先生的《给我的孩子们(节选)》一文时,我采用创作诗歌结尾的方式收尾,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重点为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思想。一般的文本解读只是引导学生理解丰老先生的“童心之真”,但我在解读时多问了个为什么?即丰老先生为什么对儿童世界的真率这样的憧憬、执迷呢?为此,我查阅大量的文献,并获得这样的认知:在丰老内心,只有“人之初”的童心才能构建纯真、美好的世界,丰老先生对童心的憧憬和挽留,实为内心崇高人文情怀的真切流露,即家国尽安宁,世人皆幸福。这才是大师真正的崇高情怀!基于这样的解读和文本内容,我将本节的课内容凝练为这样一首诗和孩子们分享。
《童心大师》
痴心自诩“老儿郎”,丝竹丹青佳文章。寥寥数笔生童趣,字字真言诉衷肠。蜘蛛网留落花急,暮牛甘舐幼犊忙。菩萨心怀念天下,普渡世人尽富康。
这首诗不仅高度概括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同时萃取了丰老先生的崇高精神的内核,挖掘了文本解读的深度,提升了学生认知的境界,并激励学生进一步阅读丰子恺先生的作品,探究其动人而伟大的精神。这样的课堂结尾,我想可以给孩子一些惊叹,惊觉,甚至是惊喜。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我深切感叹:不用诗,无以教。许有夸大之词,但我坚持认为:一课无诗情可原,一周少诗何以堪!我们不需要苟且的语文课堂,而如要除去苟且,我想,诗歌无疑是赋予课堂诗意和高效的最好尚品。
参考文献:
[1]林玲.诗歌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 (7).
[2]高彩虹.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堂回答评价的有效策略[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 (2).
这里,我以初中语文课堂的基本环节:即课堂导入,教学过程,课堂评价,课堂拓展和课堂总结,这五个环节为切入点,将个人在日常教学中把诗歌渗透运用在课堂各个环节的实例进行整理和反思,由此获得的一点感悟在此交流分享。
一、以诗引入:一“诗”激起千层浪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精彩的课堂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立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有助于整堂课教学的成功。而要实现课堂导入的精彩有效,诗歌的运用是一个极为高妙的路径。诗歌内容广博,意境悠远,缤纷多彩。这些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导入提供了许多的契合点和精妙处。以“一诗”往往可以激起课堂里的“千层浪”。一浪在于渲染情景:在教学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时,我以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导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等诗句营造一种豪迈雄壮的气势,引发学生对人民解放军队崇敬,将学生引入那硝烟弥漫的渡江战场,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文本的渴求。一浪在于激发思维:我在教学罗兰的《秋颂》时,以刘禹锡的《秋词》为导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为何诗人不悲秋?引导学生在《秋颂》中寻找答案,学生思维热情蔓延开去。除了记叙文,诗歌导入在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教学中也有意想不到的妙处。在教学说明文《松鼠》一文时,我以翁氏《息肩庐诗草》:“炯炯双眸狡,如梭绕树丫。长公曾有赋,贞女刺无牙。性癖犹耽果,情顽不息花。行藏那可问,穿穴是生涯。”导入,让学生读诗猜谜,引发学生课堂的好奇;在教学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我以苏轼的《题西林壁》导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引发学生对文章观点的探索和思考。由此可见,运用诗歌进行语文课堂导入,真可以让一级课有了“凤头”,从而引发学生对课堂无限的关注和憧憬。
二、串诗设计:点窜唐诗宋词字
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教学过程设计是极为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设计除了要紧扣教学目标,同时还要以“生本”为原则,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具体而言,课堂教学设计要提供给学生清晰的学习思路,要能促进激励学生主体的思维感知和情感体验。在我看来,有时我们巧借诗歌串联,构思课堂环节,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贾平凹的《月迹》一文时,我就借用诗歌来串联课堂教学环节。在以李健的《心升明月》导入之后,我以“明月松间照,清泉心上流”两句诗作为整体感知环节的小标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脉络梳理,这里化用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两句来开启寻月之旅。之后,我又摘引李白的“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两句诗作为品读环节小标题,引导学生循着文中的月迹,去细细感受人物当时的情愫,由此理解文本的主旨。之后我又借用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作为拓展提升环节小标题,引发学生思考古今之人对月所倾注的不同情思,由此提升认知。本节课主要的三个环节都以咏月的诗歌为引起,如此设计我认为有这样一些好处:1、脉络清晰:先整体感知文本,再细致品味情思,终拓展提升课堂。2、环环相扣:整体感知为细致品味铺垫,而品味文本主旨為最后的拓展提升铺垫。3、创境促学:以诗歌为环节引入,由此创设了三个以“月”为主题的曼妙诗境,加之以多媒体为辅助,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极大的激发学生探月,思月,悟月的热情和才情。
以诗歌串联进行课堂设计,还应该有这样一些注意点:一是引用的诗歌应该既与文本的主题相连,又与课堂环节匹配;二是对于引用的诗歌,有时要考量内容上的层次关系,避免出现逻辑颠倒的问题;三是为了环节设计的需要,有时可以对诗歌进行必要的修改。古诗有云:“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我想说:点窜唐诗宋词字,串联诗文生课堂。
三、借诗评价:骚人搁笔费评章
学生课堂评价(即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评价)是课堂教学极为重要的环节。但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往往被教师忽略甚至是无视。究其原因,除了教师对课堂评价的认识不足之外,学生课堂评价实施本身的难度之大,也是教师不能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在我认为,有效的学生课堂评价应该具有这样几个主要特质:一是精准性:即教师要用简洁的语言,准确的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予以评价。二是激励性:即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的评价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的能动性,促进学生更加投入课堂学习,提升课堂学习的效能。三是多元性:即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评价方式和语言要多样化,要避免单一重复。而在我看来,借用诗歌或是化用诗歌来进行学生课堂评价,能够兼容以上的特质,这是源于诗歌本身丰富和广博的素材,凝练和生动的语言,精辟或多感的情思,积极而浩然的境界。除了这些,借用、化用诗歌进行的学生课堂评价,还具有文艺性,趣味性。
而要达成上述评价的特质和效果,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骚人搁笔费评章”的意识和态度。这里所谓“搁笔”:即教师在课堂上要认真关注和倾听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反馈,这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准确的评价的前提和保证。所谓“费”: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费心、用心,只有如此才能选用亦或化用恰当的诗句对学生的学习予以准确、精妙、积极的评价。比如在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有个学生对文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一句进行赏析,他说:“文中的卧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明山上的小村庄和雪似乎都在睡觉一样,从而表明济南冬天的温暖舒适。”应该说学生这样的赏析是有一定见底的,只是还不够精细到位。我灵机一动给予了这样的点评:老舍的文笔曼妙,你的赏析又是“怎一个‘妙’字了得”!只是妙处未言尽,相信“熟读深思子自知”。这里化用李清照的“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简洁精到的给予肯定,在点明一点不足后,引用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中的诗句引发学生更深的思考。在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时,我引导学生赏析:“她在丛中笑”中的“笑”,有个学生思考后进行了这样的解读:“笑”字包含着梅花战胜严寒迎来春天的喜悦,也有不与其他春花争艳的谦虚,甚至还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对于这样多层次内涵的解读,我忽然想到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以此点评,引发学生频频点头,会意相视。诗歌运用于课堂评价,有效的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以“很好”、“真棒”、“不对”等如此笼统、单一的评价,从而提升教师课堂评价的精准性、激励性和多元性。 四、引诗拓展:为有源头活水来
根据新课程理念,语文课堂能否进行有效的课堂拓展,时常成为衡量一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我们初中的语文课堂要始终吸引学生,绝不能死扣教材,必须在课堂中不断融入相关课外的资源。若问课堂怎入胜,“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我看来,由于诗词的创作浓缩了大量的文史信息,其中往往隐含着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成长、历史背景等,所以,理解一首经典诗词往往可以了解一位诗人,一段歷史,甚至一个时代。由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以诗歌为资源进行恰当的拓展,必定能使课堂常新悦人。诗歌是激活语文课堂极为重要的一个“活水源头”。我认为课堂中进行诗歌拓展的价值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1、补诗促理解。前面我们已经阐述,由于诗词的创作浓缩了大量的文史信息,所以,引入诗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文本中一些理解上的难点。比如学生在学习《一面》时,文中有这样一句:“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我课堂中引入鲁迅先生的律诗《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通过对诗歌创作背景和思想主旨的引导解读,让学生更为深切的理解鲁迅先生坚决与反动派斗争到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志向。
2、引诗促积累。语文的学习关键在于积累,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在日常语文课堂中,适时引入经典的古诗词,并让学生诵读背诵,这对于学生的积累大有裨益,由此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亦是大有裨益。如我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时,当赏析到“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一句,句中的“闹”字无疑是老师引导学生赏析的重点。但我在备课时,“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咏春名句自然吟诵而出,于是在课堂上我引入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引导学生比较两个“闹”的意境,进而鉴赏一文一诗的思想情感。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收获一定是颇丰的。
五、作诗结尾:语不惊人死不休
作为一节有质量的语文课,课堂的结尾总结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提升境界的重要作用,同时亦能带给学生延展深思,启智怡情的教学效果。引用诗歌可以让语文课堂具有一个漂亮文艺的“头”,而以创作的诗歌结尾更能使语文课堂拥有让人惊叹的“尾”。相对于一般性的总结性文字,诗歌具有凝练隽永,富有韵律,回味无穷等妙处,如果更以老师创作的诗歌结尾,往往可以实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教学效果。
如果说引用诗歌是一个语文老师文学积淀的外显的话,那么,创作诗歌就是一个语文老师文学素养的综合展现。诗歌的创作决不是语文教师个人的文艺秀,而是为了更好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由此,“语不惊人死不休”,不是为了让学生惊叹老师的才情,而是通过诗歌的创作来“惊醒”学生,让学生对阅读的文本有更为深刻的“惊觉”,从而获得语文学习的更多“惊喜”。同时,老师创作诗歌可以进一步引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好奇和热情,这也可以带来一份意外的“惊喜”。
而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效果,课堂结尾的诗歌创作应该是紧扣课堂教学目标,围绕文本核心内容。要真正创作出“惊生”的诗歌,我们老师首先要对教学文本有精深的解读。教师要淬炼文本,要读出文本中常人抑或教参没有获取的信息,同时大量查阅有关文本的延展性资料,以佐证或是完善自身的文本解读,在此次基础上,以课堂教学目标为诗歌创作主旨,以萃取的文本信息为诗歌创作素材,以诗歌格律要求为规范进行创作。
比如在教学丰子恺先生的《给我的孩子们(节选)》一文时,我采用创作诗歌结尾的方式收尾,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重点为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思想。一般的文本解读只是引导学生理解丰老先生的“童心之真”,但我在解读时多问了个为什么?即丰老先生为什么对儿童世界的真率这样的憧憬、执迷呢?为此,我查阅大量的文献,并获得这样的认知:在丰老内心,只有“人之初”的童心才能构建纯真、美好的世界,丰老先生对童心的憧憬和挽留,实为内心崇高人文情怀的真切流露,即家国尽安宁,世人皆幸福。这才是大师真正的崇高情怀!基于这样的解读和文本内容,我将本节的课内容凝练为这样一首诗和孩子们分享。
《童心大师》
痴心自诩“老儿郎”,丝竹丹青佳文章。寥寥数笔生童趣,字字真言诉衷肠。蜘蛛网留落花急,暮牛甘舐幼犊忙。菩萨心怀念天下,普渡世人尽富康。
这首诗不仅高度概括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同时萃取了丰老先生的崇高精神的内核,挖掘了文本解读的深度,提升了学生认知的境界,并激励学生进一步阅读丰子恺先生的作品,探究其动人而伟大的精神。这样的课堂结尾,我想可以给孩子一些惊叹,惊觉,甚至是惊喜。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我深切感叹:不用诗,无以教。许有夸大之词,但我坚持认为:一课无诗情可原,一周少诗何以堪!我们不需要苟且的语文课堂,而如要除去苟且,我想,诗歌无疑是赋予课堂诗意和高效的最好尚品。
参考文献:
[1]林玲.诗歌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 (7).
[2]高彩虹.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堂回答评价的有效策略[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