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以前的语文”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q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的提出
  先从故事说起吧。某大学教授给大学生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教授从讲台下拿出一只装满大石块的大烧杯问学生:“请问烧杯装满了没有?”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装满了。”教授未作评价,伸手又从讲台下拿出一只装满小石子的杯子,高高举起,然后把小石子“哗哗”地全倒进了大烧杯里。教授又问:“烧杯装满了没有?”学生有的说“装满了”,有的说“没装满”。教授仍没评价,又从讲台下拿出一只装满细沙子的杯子,高高举起,然后把沙子“沙沙”地倒入大烧杯里。教授笑看问:“装满了没有?”学生们没有声音了,他们不敢再轻率地回答。教授微笑着又从讲台下端出一杯水,高高举起,然后把水慢慢地倒入了大烧杯里。实验结束,教授正式发问。“请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有的回答:“看似满的东西其实没有满。”有的回答:“人就如大杯子,说明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教授接着再问:“假如我的大烧杯内先装满沙子或者是水,请问大石块还能放进去吗?”
  假如首先放进去的不是大石块而是小石子或沙子、水,那大石块还能放进去吗?这个问题如当头棒喝,给我震动,让我清醒,促我思考:基础教育,小学教育,小学语文教育的“大石块”是什么呢?现在语文教科书里选用的一篇篇白话文是语文教学的“大石块”吗?假如不是,那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大石块”呢?“大石块”的故事促使我对12岁以前的语文应该教什么产生了反思,在童年期该播下什么种子太重要了。
  12岁以前人的智力特点是什么?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12岁之前是人的记忆力的黄金时期。12岁之前如自然之春天,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人在学习的春天是记忆的季节,是积累的季节。12岁之后如自然之夏秋,夏天是生长的季节,是人的理解力生长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在12岁之后学习应侧重理解能力的培养。人的智力发展特点促使我反思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问题,反思我们到底该怎么教语文?是重记忆,重积累?还是重分析,重理解?这可是遵循人之智力发展规律的大问题啊。
  过去的老师是怎么教语文的呢?梁实秋先生在《岂有文章惊海内》中说:“我在学校上国文课,老师要我们读古文,大部分选自《古文观止》《古文释义》,讲解之后要我们背诵默写,这教学法好像很笨,但无形中使我们认识了中文文法的要义,体会摅词练句的奥妙。”朱自清先生也多次在文章中谈到背诵的重要性:“中国人学诗向来注重背诵。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不但能领略声调的好处,并且能熟悉诗的用字、句法、章法。诗是精粹的语言,有它独特的表现方式。学习这些方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综合,背诵便是这种综合的方法。”中国的国学大师、文学大师是怎么产生的呢?可以这样表述:无一例外在童年时期背诵了大量的经典诗文。茅盾背过《红楼梦》,鲁迅从小背下《纲鉴》,辜鸣铭背下37部莎士比亚的作品,杨叔子幼年熟背“四书”“五经”,杨振宁熟背《孟子》……过去的成功经验难道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没有启示吗?难道我们要把自己几千年的语文教育精华彻底抛弃了吗?
  以上反思,使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重构12岁之前的语文教育体系!
  重构的理由
  其一,宏观教育史的视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博士生导师郭齐家教授认为:中国的教育发展大致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三皇五帝一直到清朝末年。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把它叫作人文教育的阶段,重视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缺点是重道轻艺。第二个阶段是近一百年来,鸦片战争以后,我们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教育,这个阶段叫科学教育阶段,缺点是重艺轻道,或者是学艺忘道。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是把前两个阶段的缺失加以整合,把前两个阶段的优点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科学加人文整合的新教育阶段。站在宏观教育史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对本民族几千年灿烂辉煌的文化要珍惜,要传承,要纳入当下语文教学的体系,不可采用民族虚无主义态度,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一概摈弃。当下小学语文教材,除了几十首古诗以外,还有什么是传统文化的吸纳与传承?
  其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张灏先生在《传统与现代化》一文中指出:“谈到批判传统,首先我们必须澄清一些对传统的误解。我们最需要正视的当然是五四时代所产生的全盘反对传统思想。这种思想演发到极端,是视传统为一片非理性的黑暗,阻挠着中国的进步,必须把这片黑暗全部扫除,中国前途才能有光明。这种以黑暗的过去与光明的未来作简单对照,原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困难频仍的刺激下,心理失去平衡后的思想产物。因此对传统所作出的全面否定,也难免是情绪的反应多于冷静的反省,武断的曲解多于耐心的分析。然后,不幸的是,情绪的反应和武断的结论常常是一般人所欢迎的。这份‘五四遗产’到今天仍然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就是这个原因。”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它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分水岭,它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打倒孔家店,打倒文言文,推广白话文。它无疑是近代中国文化的一场大革命。当历史的车轮走过了一个世纪,我们今天再冷静审视,它对中国的发展走向当然功不可没,但对传统文化的一概抛弃显然失之偏颇。其实,即使是五四文化运动的健将,哪一个不是在传统文化中浸染成长的呢?朱自清先生曾在文章中坦称,五四运动之后中学生国文水平下降了!
  其三,个体学习语言的规律。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先生认为:“儿童个体智力发展史是人类种系智力发展史的缩影。”人类种系是怎么样发展过来的呢?就是靠口耳相传,就是靠不断地背诵民族的史诗、民族的经典、民族的语言、民族的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人类的童年就是这么过来的,靠不断地背诵发展他的记忆力来促进他的智慧,促进他的脑结构的发展。所以靠背诵,人类传承了文明;靠背诵,人类发展了自己的大脑,发展了自己的智慧。心理学家研究得出结论:12岁以前是人类记忆力的高峰,15岁以后人的理解力慢慢上升,记忆力慢慢退化。根据这一规律,语文学习在小学阶段应以记忆为主,而不是以理解为主!这一规律应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规律。叔本华在《论教育》一文中论述:“相比之下,记忆力在青少年时期是至为旺盛和坚韧的,所以,我们要特别发挥它的作用,但是这需要我们经过谨慎、周密的考虑以后作出一定的挑选。在年轻时学到的东西永远都会粘附在记忆里,所以,人的这一宝贵功能应该得到充分利用,以便得到最大收获……既然每人只有不多的年轻岁月,并且,记忆的能力总的来说相当有限,那么,把每一学科知识最基本和最关键的东西灌输给孩子,而其他的一概免去,就成为至为重要的事情。”重诵读、重记忆、重积累,应是12岁之前学习语文的重要法则!   其四,当代实验的有益启示。当代小学语文界,一些有识之士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陈琴老师的“素读”实验,让孩子从小“素读”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取得了有益的成效。韩兴娥老师两周教完一本教科书,它重诵读、重背诵、轻理解的做法给人有益的启示。她挤出时间干什么?就是带领学生进行“课内海量阅读”,她所谓的阅读就是三大块:第一为读熟,第二为背诵,第三为运用。我曾经带着我校“情智语文组”八位骨干教师专程赴山东潍坊听了韩老师两节语文课。一节课她让学生背诵120多个成语,方法是熟读成诵,用各种方法读,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记诵;另一节课她用半节课给二年级孩子上苏教版四年级《槐乡五月》,通读课文后,即背诵优美句段,然后提问了一两个问题,一篇课文就过去了。然后让我们听课的教师每人上黑板写一句名言警句,她带领学生读一句然后让学生背诵和名言相近的成语、诗句、警言。二年级学生口若悬河,张口即来,学生丰富的积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韩老师从语文教材中突围的尝试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一缕希望的曙光。
  重构的体系
  现在来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小学语文的“大石块”呢?“这需要我们经过谨慎、周密的考虑以后作出一定的挑选。”我们先来看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开头的一段话:“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儿童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家认为最重要的文献。孩子刚入学,通常所用的课文《三字经》每三个字为一组,每六个字成一句,偶句押韵,朗读时容易上口,也便于记忆。事实上,这本书乃是中国儿童的识字课本。《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一文中指出:“传统语文教育非常重视字的教学,采取的办法是集中识字。儿童入学后,用一年左右的时间集中认两千多字,以后集中识字课文逐渐形成‘三、百、千’那么一套,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本合起来正好是两千多常用字)……再者,‘三、百、千’音节整齐,押韵,也不太艰涩,便于学童记诵。这个办法不失为一个好的经验。正因为如此,集中识字,使用‘三、百、千’做教材,这个办法通行上千年。”
  鉴于此,我认为,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一块“大石块”是国学经典。中国文化是儒、释、道三家文化,其中尤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主脉。什么是经典?《现代汉语词典》上说:经典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那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就是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5年,赵朴老等九位老人在政协开会的时候提出一个提案,在这个提案里他们呼吁,要建立幼年古典学校。我们的“经典”一直没有中断,如果现在再不重视,我们就面临着中断的危险。“经典”的意义在哪里?它是我们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它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依据。它也是几千年来,我们民族屡遭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这几位老人呼吁,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这些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是民族的罪人,历史的罪人!
  从小诵读国学经典意义重大,首先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延续,其次在于“蒙心养正圣功也”。蒙童时期应该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造就圣人君子的气质,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境界。再次,“读书改变人的气质”,读国学经典能改变每个人的气质。一代人的气质变化了,就会影响社会风气。“五四”时期把传统文化经典解构了,我们失落了它,现在我们再把它重新找回来,在当今现代文明的背景下重建它,就是重建新的文明秩序。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二块“大石块”是诗歌经典(我把诗歌作为韵文单独列出)。有人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中国教育的核心是诗教。孔子对儿子孔鲤的教育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在中国广大民间,孩子牙牙学语,首先背诵的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朗朗上口的五言绝句。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无言之美》一文中这样表达他对诗歌的认识:“就文学说,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换句话说,诗词比散文所含的无言之美更丰富。散文是尽量流露的,愈发挥尽致,愈见其妙。诗词是要含蓄、暗示,若即若离,才能引人入胜。现在一般研究文学的人偏重散文,尤其是小说,对于诗词很疏忽。这件事实可以证明一般人文学欣赏力很薄弱。现在如果要提高文学,必先提高文学欣赏力,必先在诗词方面特别下功夫,把鉴赏无言之美的能力养得很敏捷。因此我很希望文学创作者在诗词方面多努力,而学校国文课程中诗歌应该占一个重要的位置。”
  小学诗歌怎么筛选,我个人认为应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主,以现代诗歌为辅。一、二年级可以历代著名绝句为主,约80首左右;三、四年级可以唐诗为主,约80首左右;五、六年级可以《诗经》《古诗十九首》《楚辞》《宋词》(节选)为主,大约80首左右。现代中外诗歌可以名家短篇为主,精选冰心、泰戈尔、普希金等名家适合小学生诵背的名篇约60篇。这样小学阶段古诗加现代诗约300首,真正达到古人所讲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诗使人灵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通过诗教涵养我们民族的气质,培养有高贵气质的一代新人。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三块“大石块”是儿童文学经典。如果说国学经典、诗歌经典更多的是面向过去、面向历史的话,那儿童文学经典就是面向现代、面向儿童。因为儿童文学是专门写给儿童阅读的文学,它充满幻想,充满想象力,充满情趣和童心。张志公先生在《汉语教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文中说:“文学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思想教育、美学教育,同时又是一种非常有利于智力开发的教育。学文学有助于发展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文学和科学绝非没有关系。”作者很同意这句名言:“很难说牛顿和莎士比亚谁需要的想象力更多一点。”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天生的作家、天生的诗人、天生的哲学家。因此,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重要的基石。   我认为小学阶段儿童文学可大致分为:低年级以阅读绘本为主,中高年级以童话和儿童小说为主。当然教师要给学生精选名家名篇,在激发阅读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共享阅读,亲子阅读。
  重构后怎么教
  我提出在小学阶段增加语文教育的三块“大石块”的观点,一线教师最大的疑问就是这么多内容怎么教?
  一、时间如何分配?可向韩兴娥老师学习,压缩教材教学时间。韩老师两周教完一本书,如果我们有困难,能否一个月两个月教完一本书,挤出一半时间来教国学、诗歌、儿童文学经典?另外,每天早读时间可让学生诵读国学和诗歌经典。一日之计在于晨啊!每天早上读10~20分钟,一年下来时间就非常可观了。
  二、现有教材怎么教?现有教材基本上是由一篇篇白话文组成,学生阅读理解不是主要问题。因为白话文已写得很白很直很露了,没有多少可以值得反复咀嚼品味的了。一般可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提一两个关键问题理解课文,接着可背诵文章写得精彩的成语、句子或片段即可。大可不必在理解课文上翻来覆去,浪费时间。这样一来,大块时间可以节省下来,为校本教材的学习赢得时间、赢得教学的主动权。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说得好:“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三、国学、诗歌经典怎么教?国学诗歌经典因其语言精练、富有韵味、充满音律美的特点,教学时应以诵读、背诵为主,辅以适当讲解,让学生大致了解意思即可,不必在理解上花太多功夫。“不求甚解”“熟读成诵”应是国学诗歌教学的原则。对于吟诵、背诵,朱自清有一段精辟的见解,他是这样说的:“这儿可以看出吟诵的重要来。这是诗的兴味发端,也是诗学的第一步,但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或成学。那得下一番切实的苦工夫,便是记诵。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文科学生,与其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诗虽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就还了别人。我不是说他们不应该读十部诗集,我是说他们若不能仔仔细细读这些诗集,读了是和没读一样。”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运用各种方法,像竞赛法、情境法、表演法、展示法、师生共读法、亲子共读法等都是有效的方法。教师要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让学生乐此不疲,出口成诗。
  四、儿童文学怎么教?儿童文学的教学和国学、诗歌经典应有区别,因为儿童文学语言通俗易懂,没有阅读障碍。再加上儿童文学是以故事为主,有人物,有情节,有故事,特别吸引学生。因此儿童文学教学重在积极引导、推荐书目、激发兴趣,以孩子自主阅读为主。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有条件的话可以全班共读同一本书,共同交流阅读心得;也可以利用中午午休时间教师读书,学生听书;还可发动家长参与,班级阅读,提倡家庭亲子共读。一旦引导孩子走上阅读的金光大道,养成手不释卷的良好习惯,那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就已完成一大半了。
  五、课内课外怎么处理?课内教的东西要适当难一点,要有智力挑战,要对学生有智力吸引力,课堂要有紧张的智力生活,这叫“跳跳摘到桃子”。建议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大多放在课内教学。课外阅读的内容可有趣一点,丰富一点,吸引人一点,简单一点,儿童文学读物特别适合学生课外阅读、家庭阅读。这样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学生阅读量就会极大提高。
  六、语文作业做什么?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学习语文没有什么秘诀,无非是多读多写。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不是做作业做出来的,而是在大量的阅读、背诵、积累、运用的语言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因此,语文作业就是“读、背、写”,而“写”就是写日记,写随笔,写读书笔记,而不是写段落大意,写中心思想。学生在读写熏陶中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就提高了。这一点务必请广大教师转变观念,让学生从大量的题海战术中走出来,真正享受语文学习内在的快乐。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责任编辑 刘忠信)
其他文献
摘 要 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小学教师教学论文进行分析,通过从论文选题、研究热点、地区分布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现状。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教学论文;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2-0036-02  Analysi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Te
摘 要 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分别对高校图书馆学科分析报告、学科资源整合、学科平台搭建以及学科参考撰写进行摸索和尝试,认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还应在提升学科馆员业务水平、拓宽服务范围、与职能部门密切合作,采用新旧媒体相结合的宣传模式等方面进行加强,使学科服务在教职工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 文献计量学;学科服务;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
摘 要 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培养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的重要保障条件。进一步加强和做好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班班通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007-02  近年来,山东省莱西市以
在多媒体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整合中要学会正确处理教师“教”的问题和学生“学”的问题,无论用哪种多媒体技术,都要坚持惟有效而用之。只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就会全面发展,教学质量就会明显提高。  在多媒体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整合中,教师要学会正确处理教师“教”的问题、学生“学”的问题和全面发展的问题,这是实现多媒体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整合的前提。  
记者:冯老师,您好!这些年您一直扎根一线,潜心研究小学语文,您的研究也是从小学作文教学开始的。您提出过一个教学主张,即“有氧作文教学”,那么您为什么把研究的视角关注在作文教学上呢?您提出的这一教学主张的根据又是什么?  冯永: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并驾齐驱,而一些专家、学者、一线教师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阅读教学上,忽视了作文教学,使小学作文教学越来越边缘化。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积累,也没有
新课程背景下,兰州地区利用社区教育资源进行课程开设开发的实践与研究越来越多。兰州大学附属中学从2001年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游泳馆)进行游泳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至今,12年时间,以实际的行动研究法、调查问卷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研究了游泳校本课程的建设,为兰州地区乃至西北地区的城镇利用社区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和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做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在利用社区资源进行游泳校本课程开设的目标、课时、
那些年,为了谋生,我曾在渑池的大寺沟住过一段时间。   这地方北依韶山,沟深林密,丘壑纵横,有点野气。   大寺沟住有十来户人家,主种小麦高粱,副业养羊。就这十来户人家,还分成三派。村东头几户姓黄,养的是黑山羊。村西头几户姓牛,养的是成都麻羊。中间有两户,是兄弟俩,姓白,只种地,什么都不养。   为啥分成三派呢?   据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部电影很火,人们常常是看过一遍又一遍,还要撵着
摘 要 通过研究近两年较流行的MOOC,研究MOOC带来的影响,分析MOOC与微课程的特点,选择《现代教育技术》一书中的一个章节进行微课程设计。以一个章节知识点为例,进行设计,满足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的需求。  关键词 MOOC;微课程设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8-0142-03  2013年3月,教育部正式
学习反思是学生在完成数学认知活动后,对自身的认知活动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事物的学习特征的分析、评价和自我调节的过程。它是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学习数学,要多做习题,边做边思考,先知其然,然后弄清其所以然。笔者对高三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并期望这些能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三复习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构
柳欢欢在小区内好奇地东张西望,一会儿用手机拍摄小区花坛的花草,一会儿拍小区锻炼的人群。来到一座住宅楼前,停下,打电话。   “魅哥,在家不?”   “在呐,是欢欢吧?”   “嗯。我走路呢。走着走着,就走到你住的小区了。记得你说过住18栋,是几楼几号?我代表组织,来视察一下你的小窝哈。”   穿着睡衣的刘小西手忙脚乱地收拾沙发,用抹布将宽大的茶几擦了擦。茶几上几只精美的小筐,摆放着新鲜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