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技工院校的校企合作在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在实践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在办学中,技工院校已经总结出了很多与企业一体化的模式与成功经验,对校企合作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 一体化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40-01
技工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时,必须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以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的需求为依据,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定位,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企业需求对接,实现学校与企业人才培养的零距离。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充分发挥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功能,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实现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
一、校企合作的“一体化”
1.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生产经营需要“一体化”
校企合作的基础就在于企业生产经营需要与学校人才培养可以实现有效的契合。企业的本性是为了营利,如果校企合作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利益、近期或远期的赢利、现实或潜在的好处,企业是不会与学校缔结长期的合作关系的。学校的任务是人才培养,如果校企合作不利于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校企合作也就没有必要,有理性的学校也不会和企业开展合作活动。因此,构建校企合作的首要任务便是寻求学校培养人才根本任务与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之间的耦合部分,实现企业生产经营需要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体化。
2.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工作业务流程“一体化”
技工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专门人才为任务,要实现这个目标,归根结底要将传统的知识单元转化成职业能力单元,将人才培养过程细分成有机联系的一系列工作业务单元。而这一系列的业务单元,正是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客观存在、生动具体的某一职位的工作业务流程。因此,校企合作就要有效整合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流程,使其与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的某一业务流程实现有机统一,相互促进。
3.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工作岗位需要“一体化”
技工院校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组织教学活动,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就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因此,工学结合要努力做到工作岗位需要与人才培养方案的高度一致。技工职业教育则要以工作岗位知识与技能为导向。技能人才应该突出与强化某一职业、某一工种、某一工作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而不应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的产业或行业知识与技能方面。
4.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一体化”
体现工学结合思想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过程具体化成各项目标明确的任务,促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与目的,了解工作的情境与实际。例如,教师编写的职业技能课程教材、讲义、教案可以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人才培养方向与过程与对口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有机结合、紧密联系,实现相互促进的目的。
二、校企合作培养计划举措
具体的改革举措如下:
1. 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首先,树立正确的认知。对技工教育校企合作,学校必须具有一定的正确认知。技工院校必须明确认识到,“面向社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是技工教育的办学宗旨,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更多地征求企业的意见,在专业设置方面,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加强地方政府宏观预测的指导性,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解决毕业生的出路、满足社会需求的变化。
2.树立技工院校的品牌
一般来讲,大多数企业是本着“双赢”的目的与学校开展合作的,在选择合作学校的过程中,肯定会考虑学校在当地的影响力,美誉度,学校在技工教育界的地位,合作项目所涉及到的专业知名度,合作过程中学校能为企业发展做出哪些贡献(含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等。这实质上是对技工院校自身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的严峻考验和挑战。技工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应本着“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原则,加强相关实力方面的建设。除了具备实训的条件之外,优化师资队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循环,这样校企合作的关系才会更加的稳固并得到和谐的发展。
3.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教育培养计划的通用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学院将相关企业中会用到的有关工程意识、职业素质、实践能力、项目管理等课程纳入了教学内容之中。具体的课程内容安排如下:
1)教学强调工程应用性。设置的课程都是专注于实践能力和实用技术的培养,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2)开设企业标准的选修课。根据不同业务需求的企业,让学生选择1-2个感兴趣的方向进行专业性的教学。这些方向的授课教师都是有一定企业工作背景的专业人士,他们在把专业技术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3)树立面向工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把教学分为基本技能积累、综合能力提高、工程实践创新三个阶段,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掌握工程性的技能。在基础技能积累阶段多设立实验课程,保证教学学时40%以上都是实践操作的环节;在综合能力提高阶段,利用课程设计、实训等环节让学生提高自身的软件开发能力和团队意识;在实践阶段让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的项目设计开发管理工作,用实战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 落实“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一体化教学改革。继续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落实三级教学管理职能,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服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抓好毕业实习和总段实习的安排和跟踪管理,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整合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突出“知识、技术、健全人格”三维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举办技能俱乐部、技能节、技能竞赛环环衔接、递进升级,在培养学生、技能高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二是开设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是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来设置课程,确定教学内容,通过项目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完成整个工作过程,从而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可能模式。我技工院校组织骨干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切实掌握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精心设计教学项目,制定项目教学大纲和项目教学方案。三是建设一支“德技双馨”的师资队伍。选派中青年骨干优秀教师到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进修培训,争取引进国内外职业教育领域优秀专家和高技能人才到我校任教,推动师资队伍国际化;同时引进国内著名工程技术人员,技术竞赛能手、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进一步加强与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入探索联合培养或订单培养模式,启动企业技师工作站的建设,与企业共同培养预备技师。
总之,技工院校通过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不断探索校企结合的持续发展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和合作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实现学校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推动着学校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聂伟.杜侦.“工学交替”概念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9(10)
[2]王林.“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21)
[3]张卫东.试论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导向型的校企合作[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7(03)
【关键词】校企合作 一体化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40-01
技工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时,必须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以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的需求为依据,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定位,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企业需求对接,实现学校与企业人才培养的零距离。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充分发挥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功能,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实现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
一、校企合作的“一体化”
1.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生产经营需要“一体化”
校企合作的基础就在于企业生产经营需要与学校人才培养可以实现有效的契合。企业的本性是为了营利,如果校企合作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利益、近期或远期的赢利、现实或潜在的好处,企业是不会与学校缔结长期的合作关系的。学校的任务是人才培养,如果校企合作不利于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校企合作也就没有必要,有理性的学校也不会和企业开展合作活动。因此,构建校企合作的首要任务便是寻求学校培养人才根本任务与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之间的耦合部分,实现企业生产经营需要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体化。
2.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工作业务流程“一体化”
技工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专门人才为任务,要实现这个目标,归根结底要将传统的知识单元转化成职业能力单元,将人才培养过程细分成有机联系的一系列工作业务单元。而这一系列的业务单元,正是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客观存在、生动具体的某一职位的工作业务流程。因此,校企合作就要有效整合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流程,使其与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的某一业务流程实现有机统一,相互促进。
3.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工作岗位需要“一体化”
技工院校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组织教学活动,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就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因此,工学结合要努力做到工作岗位需要与人才培养方案的高度一致。技工职业教育则要以工作岗位知识与技能为导向。技能人才应该突出与强化某一职业、某一工种、某一工作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而不应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的产业或行业知识与技能方面。
4.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一体化”
体现工学结合思想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过程具体化成各项目标明确的任务,促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与目的,了解工作的情境与实际。例如,教师编写的职业技能课程教材、讲义、教案可以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人才培养方向与过程与对口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有机结合、紧密联系,实现相互促进的目的。
二、校企合作培养计划举措
具体的改革举措如下:
1. 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首先,树立正确的认知。对技工教育校企合作,学校必须具有一定的正确认知。技工院校必须明确认识到,“面向社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是技工教育的办学宗旨,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更多地征求企业的意见,在专业设置方面,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加强地方政府宏观预测的指导性,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解决毕业生的出路、满足社会需求的变化。
2.树立技工院校的品牌
一般来讲,大多数企业是本着“双赢”的目的与学校开展合作的,在选择合作学校的过程中,肯定会考虑学校在当地的影响力,美誉度,学校在技工教育界的地位,合作项目所涉及到的专业知名度,合作过程中学校能为企业发展做出哪些贡献(含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等。这实质上是对技工院校自身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的严峻考验和挑战。技工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应本着“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原则,加强相关实力方面的建设。除了具备实训的条件之外,优化师资队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循环,这样校企合作的关系才会更加的稳固并得到和谐的发展。
3.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教育培养计划的通用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学院将相关企业中会用到的有关工程意识、职业素质、实践能力、项目管理等课程纳入了教学内容之中。具体的课程内容安排如下:
1)教学强调工程应用性。设置的课程都是专注于实践能力和实用技术的培养,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2)开设企业标准的选修课。根据不同业务需求的企业,让学生选择1-2个感兴趣的方向进行专业性的教学。这些方向的授课教师都是有一定企业工作背景的专业人士,他们在把专业技术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3)树立面向工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把教学分为基本技能积累、综合能力提高、工程实践创新三个阶段,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掌握工程性的技能。在基础技能积累阶段多设立实验课程,保证教学学时40%以上都是实践操作的环节;在综合能力提高阶段,利用课程设计、实训等环节让学生提高自身的软件开发能力和团队意识;在实践阶段让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的项目设计开发管理工作,用实战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 落实“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一体化教学改革。继续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落实三级教学管理职能,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服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抓好毕业实习和总段实习的安排和跟踪管理,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整合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突出“知识、技术、健全人格”三维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举办技能俱乐部、技能节、技能竞赛环环衔接、递进升级,在培养学生、技能高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二是开设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是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来设置课程,确定教学内容,通过项目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完成整个工作过程,从而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可能模式。我技工院校组织骨干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切实掌握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精心设计教学项目,制定项目教学大纲和项目教学方案。三是建设一支“德技双馨”的师资队伍。选派中青年骨干优秀教师到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进修培训,争取引进国内外职业教育领域优秀专家和高技能人才到我校任教,推动师资队伍国际化;同时引进国内著名工程技术人员,技术竞赛能手、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进一步加强与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入探索联合培养或订单培养模式,启动企业技师工作站的建设,与企业共同培养预备技师。
总之,技工院校通过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不断探索校企结合的持续发展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和合作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实现学校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推动着学校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聂伟.杜侦.“工学交替”概念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9(10)
[2]王林.“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21)
[3]张卫东.试论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导向型的校企合作[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