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口述 颠覆是为了还原

来源 :北京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jyl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娱乐的那一面让人放松,仪式的那一面让人面对
  普契尼说《蝴蝶夫人》是上帝口述给他,他只是用手誊录了下来。我想他是在形容一种状态,因为在创作的过程中,人的状态会很专注。只有在特别专注的状态下,才能写出那么大的一个东西,我想我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说到颠覆,的确是有的,但我越来越觉得,“颠覆”其实就是为了还原,还原到一种更原始的剧场和人的定义,或者说剧场和人的关系。
  我博士学位研究的是戏剧史,讲到戏剧的起源,大部分学者都同意戏剧史源自原始文明里面的仪式。而今天这个世界,越来越缺乏共同的仪式,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戏剧要不要代替那个共同的仪式?我觉得不要,这样讲就太大了。
  剧场一直都有它的两面性,一面是娱乐的,一面是仪式的。娱乐的那一面让人放松,仪式的那一面让人面对。我觉得仪式是把人和一个超越他自身的力量连接起来,这个超越自身的力量是一个“更大的人类”,并不是神,因为我自己研究仪式,知道仪式到最后会让你感觉到“宇宙的浩瀚”,这个时候已经没有“我”了,“我”已经变成了万物,其实人是向往这个境界的,一个和世间万物互相融合的状态,你和万物之间不再对立了,我觉得《如梦之梦》有一大部分是要还原这个东西,这也是我近十年才开始感觉到的东西。


  所有人都活着,只有他一个人醒了
  1999年我是台北艺术大学的老师、教编剧和导演,那年正好轮到我做2000年春季的戏,我就答应学校做一个新的作品。本来已经定好了题目,预备招12个学生来听课。秋季的时候,我们在教室里关起门来把这个戏完成,这样对学校的影响最小,因为我之前创作,很多时候会打乱学校的计划,我就用这个方式来减轻大家的痛苦。想不到那一年台湾大地震,我的课就延后了。等到复课第一天,发现有60个学生,我吓一跳,说怎么会有这么多人?但我的个性是“那就这样吧”,我不会断然说“好,那48个人走。”
  于是,好像老天在暗示我之前的那个构想是错的。然后我就不知道要做什么了,只是没有目的的在那里上课。到11月我就去了菩提迦叶。菩提迦叶是2500年前释迦牟尼顿悟的地方,就是在那棵菩提树下,他证悟了,他看了那棵树好多天,觉得自己所看到的,人们无法理解,所以就不打算去传播这个东西了,后来他的几个同修看到了跑来求他,他才开始传法。
  菩提迦叶现在变成公园,有一个19世纪被考古学家发现的舍利塔,我们能从玄奘的记载里看到那是阿育王的时候建的。讲真的,我看到那个塔都吓一跳——“这是人类做的吗?”四周围是石头栏杆,菩提树就在那里面被圈起来。那棵树已经是第四代了,但还是在那个位置上,去的人就一直在绕。那是一个充满虔诚能量跟创意能量的地方。
  虔诚是一种能量,创意是另一种能量,这两个没有必然关系,但我认为释迦牟尼的举动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一个有创意的事情,因为他突然之间看清楚我们所有的作为所有一切的,就像所有人都活着,但是只有他一个人醒了。我认为大家心目中的宗教是有一个神,一个膜拜的对象,然后你就相信那个神能帮你解决问题。真正的宗教不是这样子的,释迦牟尼传了八万四千个法,如果你什么都不懂,心中有很多偏见,他可能给你一个佛像,告诉你这个是佛,可以帮你,那你拜他。如果你是一个“上上根人”,他都不提这些了,佛是没有像的,没有“必须向释迦牟尼膜拜”这个事情,因为你最后在拜的跟寻找的都是你自己的本性,佛法就是讲你要找到自己的本性,其实我们人都是不了解我们自己的,所以会有一个这么有创意的事情,对我来讲,我搞创意这么多年,还没碰过一个比这个更有创意的事情。
  就是有很多不清不楚的东西在创意本身
  我在菩提迦叶认识了很多好朋友,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记得有一位老师,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所有人都说“你不认识他啊?”我说“真的,之前没有这个机会。”然后他们说你会喜欢他的,他讲课就像爵士乐手一样,没感觉就是没感觉,有感觉就是整个都开了那种。我去上他的课,很期待,就坐在前面离他很近,他来了,就坐在那边,一直坐着,和我们七八十人对视,不说话。大概十分钟以后,他就开始讲课,一口标准的英国BBC的英文。吓我一跳,因为他是西藏人。我记得很清楚,他说,如果你认为我沉默这么久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你就错了,我只是在找话说。很幽默但也很深刻,因为他下一句就说,我在思考一个问题,“CanBuddhabe?”(佛是否存在),他说“如果佛不存在,那么我们来这里干什么?我也不知道佛存不存在,但是我知道如果佛不存在我们就可以散了。”然后他就开始讲,他讲得简直是太棒了,因为佛法这东西太难讲了,这跟搞创意一样,不知道怎么来说,所以我写了《创意学》这本书,那只是个意思而已,也没有办法一下子说清,因为就是有很多不清不楚的东西在创意本身。
  那天晚上上完课,我就在我的小房间里看《西藏生死书》,没有特意在想,只是脑子里有一个任务是我要编一个剧,可能有60个人。更重要的是在菩提迦叶这个地方,仪式跟娱乐这个东西,它是叫你融入与面对的,第二天,我坐在那个舍利塔前面的时候,所有人都在那里围了一圈又一圈在做大礼拜,我的位置就是卡在两个人中间,他们在念经,谁都不管谁,我就坐在中间写,写了一下午29页,一气呵成。《暗恋桃花源》就是一个很布莱希特的作品。因为它不断地在创造间离,因为它一下子是“暗恋”,一下子是“桃花源”,但《如梦之梦》不是,它就是让你融入剧情的,8个小时。一部戏如果能让你8个小时都不疏离,真的很特别。
其他文献
盒子上的战争  互联网机顶盒唤醒的除了大家对电视的需求,还有一众厂商的新商战。  3月19日,这个平凡的周二注定不凡。  上午11时,小米盒子已售罄的信息出现在小米的官方微博上。这个被雷军称作“最发烧配件”的产品,也以“秒杀”的速度被网友一抢而光。  3个小时后,在世贸天阶附近的某影院内,乐视网也发布了其第二代互联网机顶盒乐视盒子C1S。  除了对垒的小米和乐视外,诸多厂商也如饥似渴地盯上了“盒子
期刊
“世界末日 ”过去的第一个春夏,设计风格总是离不开地球和自然这个重要的元素。不论 Chanel的地球仪包包,还是 Dolce & Gabbana的编织风。贴近自然,就是不变的趋势。每到春夏,草藤编织总会一如既往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而今年,它的材质不再局限于自然清新的藤条,而是运用不同材质、不同印花变着花样来诠释一种别致的度假风格。编织材质从大自然中顺时回归,总是带着清新而又美好的气息,这也使得编
期刊
听,雪地在唱歌。  听,杉树在唱歌。  听,篱笆在唱歌。  这是雪花写下的五线谱,唱着冬日的赞美诗。
期刊
北京春天短,人人叹息忙。4月即将来临,草莓已经成为了最时令的新鲜水果。人们为春装不断地减着肥,攒着钱,逛着店,为了这短暂的春天积蓄着能量。但这些都还远远不够,人们需要用一种行为,真真正正地印证自己——冬眠已醒!  再过一个月,北京、上海都即将迎来春季里最令人精神振奋的狂欢——音乐节!就像国际上那些大名鼎鼎的音乐节一样,在这些音乐节里,人们尽情享受音乐,绽放自我。  自2000年中国最早的音乐节——
期刊
2月18日,《又见平遥》在山西平遥正式演出。导演王潮歌此前和张艺谋、樊跃共同打造“印象系列”,《又见平遥》延续了剧作和景区相结合的模式,只是这次张艺谋“轮休”了,剩下王潮歌和樊跃挑大梁。王潮歌第一次迎接真正的观众时:“吓得一身一身地出冷汗,这是我导演生涯中从来没有过的担心。”演出完后导演组回到会议室,半个小时没人吭声,直到王潮歌说“诸位,咱们恐怕是成了。”  我是谁?  创作之前,王潮歌查阅了大量
期刊
工人体育场就是歌手的试金石。号召力够不够?胆量够不够?运气够不够?一试就知道。  到目前为止,中国内地歌坛只有在鼎盛时期的零点乐队和摇滚歌手汪峰在工人体育场开过演唱会。4月30日,凤凰传奇也将在此开唱。  工人体育场的座位近6万个,开三面台也可以容纳近4万人观众,对歌手而言这是个绝对的考验。  1999年8月6日,张惠妹凭借“妹力99”北京演唱会,成为首位在工人体育场  开个唱的歌手。据不完全统计
期刊
如果我们不断重复做某件事,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关系,如果经常有负面情绪,经常生气,我们就是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个固定的情绪模式。   BQ=《北京青年》周刊ZH=张德芬  BQ:人们有一种普遍的感觉就是容易生气,莫名上火,你研究身心灵修炼多年,给大家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的深层原因吧?  ZH:从生理学上说,如果我们不断重复做某件事,我们某些
期刊
迈克尔·肯纳喜欢一棵树。  那棵树在日本北海道屈斜路湖边,它姿态优雅,随风倾斜。几乎每年,肯纳都会到北海道去探访这位“老朋友”,给它拍照。有的时候,这棵树还挂着叶子,一湖莹莹的水映照着它。有时候,雪覆满了树枝,远远近近都是白茫茫一片。  肯纳永远从同一个角度给它拍照,他觉得,自己与这棵树是能够对话的。  2010年,这棵树被砍掉了,肯纳再没有踏足当地。  当我们看肯纳拍摄的这棵树的照片,或者拍摄的
期刊
有一次,徐克和林青霞在香港一起看话剧,这部剧八个小时长,所以徐克带了一瓶水,说要来场“八年抗战”。后来剧结束了,徐克才发现不能喝水,因为观众是坐在舞台中间的,他想上厕所的时候出不去。这部剧叫《如梦之梦》,赖声川导演,观众被搬到舞台上,人在戏之中,戏在人之内。现在这部剧也搬到了内地,由李宇春、许晴和胡歌等马拉松出演。八个小时,分成上下场,每场四个小时,这样的规模和形式打破了很多剧场的规矩和观看习惯。
期刊
废柴男,就是俗说的废物,这个词用在日本现在最知名的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身上,似乎有点说不通。但再伟大的人也不是一生下来就唯吾独尊,东野圭吾曾经跑到书店买自己的新书以求提高销量;他曾经消沉了十几年,甚至打算用笔名重新出道……所幸,废柴男东野圭吾没有放弃,在新书《东野圭吾的最后致意》中,他豁了出去,用第一和第三人称并列书写,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怎么从屌丝变成高富帅,然后你会发现,他很励志,而且还很萌很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