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切分,严密勾连,顺势定向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qylovezf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一例贯之”,就是用一个典型的事例论据作为支架贯通整篇文章。一般而言,考场作文为了不冒险,考生选用多个事例进行论证可以降低写作的难度,从而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分数。但是就文字功底较为深厚的考生而言,运用“一例贯之”的用材却可以推陈出新,彰显考生驾驭文本的能力,于“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中取胜。事实上,高考议论文的成功不完全在于事例的多寡,而在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的层层分析。运用“一例贯之”论证,其优点是可以使文章笔力集中,文气缜密,且逻辑严密,剖析深入,令阅卷者既似曾相识,又颇耐寻味。但是,“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对此,考生需要量力而行。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一线教学经验,谈三点技法。
  一、化繁为简,切分事例
  严格说来,议论文中的事例是作为论据来使用的,如果事例文字繁多,很容易造成“以例代析”或“以叙代析”的弊病。前者会让文章落入“故事文摘”的陷阱,后者会让文章掉进“文体不清”的窠臼。这于考场作文而言,都是死穴。鉴于此,考生要根据命题材料及主旨的需要,对“一例”进行对应的切分,使之成为多个点例,并确保每个点例都能够很好地为主旨服务,即所谓的定向叙例。例如2016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闭口若悬河》。
  闭口若悬河
  一考生
  咸阳,乾陵。
  那通无字碑,就高高矗立在那里。斑驳的碑身,记载着历史的沧桑。沉默在风雨中,朦胧在山野里,千百年来,一代女皇留下的空白,不知招惹了多少有字的是与非的猜想……
  站立无字碑前,思绪难平。想起了武媚娘,想起了武才人,想起了武昭仪,想起了一代女皇。男尊女卑了几千年,小女子抖擞精神,捧起大唐锦绣河山,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用心镌刻着最美丽的风景。在你之前,女人被涂脂抹粉,穿金戴银,被男人塞进了箱笼。你一个红颜女子,不爱胭脂爱乾坤,谋划着一个大国十万里的出路,运筹着千万人生活的蓝图。而肩上扛着的,已知的未知的多少困难、艰险,都如大山般压来。你叱咤风云,勇敢面对世俗的疯狂袭击。你威严遥望,用智慧驾驭着大唐历史的轰轰车轮:收复安西四镇,平定契丹叛乱,打退突厥进攻……你的江山,谁敢黩武刀枪?
  高处不胜寒。
  匆匆去了,万事皆休。你的美丽已随大唐而逝,如今只留下荒冢草青青,还有墓碑尚未风干的泪珠。冷冷的唐月,凄凄的唐风,也许你太累了,懒得为自己撰写碑铭。留下空碑一座,犹如空空的寂寞,谁来书写你的一生?大唐那些丰采俊驰的才子,面对你也会是文思枯竭,无从下笔?为何树碑而不立传?碑上无字是因为你的临终遗言:“已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论”……
  天地之大,莫过无边。日月之辉,莫过无限。碑石之妙,莫过无字。有字则有限,有文则有止。有限则难尽,有止则难全。无字碑是你绝顶智慧的彰显,是你宽阔胸怀的展示,是你对自身名誉的保护,更是你对肆意诋毁者的轻视。武则天,突破世俗禁区的第一人,填补空白的第一人。无字碑,不正是“巾帼何必让须眉”的最好写照吗?在无字碑前,任何的诬蔑与谩骂都显得无谓、渺小甚至是轻薄可笑……
  高原上淡蓝的天空,没有绚烂的云彩,没有欢鸣的鸟儿,只是一片空旷与寂寞,却能深深地震撼人的心灵;万顷碧波的海域,没有飘跃的风浪,没有飞翔的海鸥,只是一片深蓝的浩渺,却叫人想起天涯海角、天荒地老;一块傲然沧桑的无字碑,一个顶天立地的惊叹号!千种风情尽埋,万种方仪都随风。生亦奇人,死有壮举,留下史书永远新,让我记住了“天朝第一君,是个女儿身”!
  所有蝇营狗苟,絮絮叨叨,往往更显个性的卑污;什么也不说,却深沉若渊,傲岸的自我屹立于天地之间。中华大地,是不妨多立几座无字碑的。
  [素材还原]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和众人皆知的女皇帝。武则天14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655年-683年),尊號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武周一朝结束,唐朝复辟,恢复以神都为东都。705年12月16日,武氏在上阳宫病死,年82,后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
  [用材评析] 武则天的一生,可写之事众多,但是考生化繁为简,将武则天的一生之事大刀阔斧地予以切分,并聚焦于“无字碑”一点,然后引发思考,想象武则天的功绩,揣测立无字碑的原因,评论立碑无字展现的伟岸人格……考生的选材摒弃了琐屑野史,而是立足于家国,着眼于兴衰进行选材剪裁。譬如武则天跌宕起伏的一生,就被考生浓缩在“想起了武媚娘,想起了武才人,想起了武昭仪,想起了一代女皇”的几个称谓里,以点连线,纲举目张,可谓张力巨大;譬如论证武则天生前功业,考生以收复安西四镇、平定契丹叛乱、打退突厥进攻……等几个点例予以呈现,可谓重点突出,论证有力。如此切分“一例”,确保了素材的言简义丰,为我所用。
  二、勾连主旨,按点叙例
  议论文的素材必然是为主旨服务的,为此,找到素材与命题主旨的对应点,并将两者进行有效的勾连,在明扣的基础上予以暗扣,是考生需要关注的问题。一般而言,为了确保考场作文的清晰度,在结构布局上使用分论点谋篇是一种常见的技法。考生可以在主旨的统领下,按照分论点的需要对“一例”进行切分,并将切分出来的点例与主旨勾连,分别放到对应的分论点中去。简图如下:中心论点→分论点一(叙例)→分论点二(叙例)→分论点三(叙例)。例如2017年高考浙江卷优秀作文《祁同伟自尽之谜》。
  祁同伟自尽之谜
  一考生
  高高的孤鹰岭,是成就他缉毒英雄的地方。他开枪了,在众人的唏嘘声中,一代凤凰男就此倒下。
  本来,他可以向手无寸铁的“猴子”开枪,至少还能杀一个够本;本来,他可以选择投案自首,至少他手头有育良书记贪腐的线索,举报、立功、减刑,最后判个死缓乃至无期完全可能。所有这些,以同伟之聪明,完全应该想到。   但是,他选择了饮弹自尽,一个很不体面的下场,一个很没有尊严的结局。为什么祁同伟选择以这种方式了结自己?这中间有多少谜团有待解开?
  祁同伟,一个读过有字之书的人,而且读得很用功很优秀。
  作为一个贫寒的农家少年,我们可以想象他当年读书该有多么出色,否则怎么考得进汉大政法系。即使在大学,他依然在有字之书上辛勤耕耘,否则怎么当得上学生会主席,怎么考得上研究生。即使工作以后,他念兹在兹的“胜天半子”,依然是有字之书教于他的。
  祁同伟是个有争议的人,但在“有字之书”上,他是努力的,是勤奋的,这点毫无异议。
  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社会是一本大书,是一本无字之书,多少学问需要你用心揣摩。不少当年才华横溢者最后“泯然众人”,推其原委,与其书生气十足,读不透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多有直接关系。
  但祁同伟不一样。他知道工作要以业务为本,因此有了那个广为传颂的缉毒英雄;他知道大丈夫要能屈能伸,所以有操场上的那悍然一跪;他知道要与领导搞好关系,所以才有书记父母坟前那番痛哭流涕……
  社会这本无字之书,谁有祁同伟读得那么通透,那么活学活用。
  然而,祁同伟还是倒下了,倒在自己的枪口之下。因为勤奋如同伟者,忽视了一本书——心灵之书。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相信少年时勤奋的祁同伟只想过上幸福的日子,绝不会想去做一个贪官,杀一个同学。然而,在走向富贵的大道上,他太浮躁太匆忙了,以至没有时间去审视自己的初心,没有精力去读一读心灵之书。他就这样堕落了。
  当然,祁同伟不是孤独的。
  无论是严肃的育良书记,还是副国级的赵立春,哪个人没读过有字之书,哪个人不精通无字之书。然而,他们都忽视了一本心灵之书。于是,人生迷茫,罪恶丛生,到头来作茧自缚。“昔日权贵今何在,囹圄深深叹息了?”狱中的育良书记,或许会在《好了歌》中加上这么一句。
  但是,祁同伟又是不一样的,他最后还是读到了心灵之书。
  面对侯亮平的慷慨陈词,他内心惭愧了。陈家与他有恩,他也深感自己无脸回去面对陈岩石老人。所以,他在开枪之前吼的那一声,“陈海的命我会还的”,正是他阅读了心灵之书后的一份觉醒。只是这本书他读得太迟了,饮弹自尽以谢天下,分明就是他交出的一份读后感罢了。
  谜底总是简单。
  只是祁同伟就这样走了,而更多的祁同伟还在路上。
  人生三本书,该怎样去读,聪明的你,一定懂了吧……
  [素材还原] 祁同伟,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主要人物,其毕业于汉东大学政法系,任汉东省公安厅厅长,为省委副书记高育良的学生,汉东省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局长侯亮平及陈海的学长。祁同伟曾为一级战斗英雄,是典型的“于连”式人物,其用人格和尊严换来了十年平步青云,却因剑走偏锋而以悲剧终结。电视剧前段,祁同伟是一个隐藏很深的神秘人物,他在大众面前是一个翩翩君子,在人后却是一个无恶不作的魔鬼,令人猜不透。随着故事的展开,祁同伟逐渐露出了他的真面目。他是山水集团高小琴的蓝颜知己,在背后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与此同时,一心想要登上副省长职位的他,变得越来越浮躁莽撞,一意孤行,最终因杀死陈海而走投无路,于成就他英名的孤鹰岭举枪自杀,了却一生。祁同伟最喜欢读的一本书为《天局》,他誓要做一个“胜天半子”的人。但最终,祁同伟并没有能够“胜天半子”,而是死在了自己的“恶念”里。
  [用材评析] 考生抓住了祁同伟喜欢看《天局》这本书,于是和命题中的“读书”进行了勾连;考生还抓住命题材料中的“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的这个节点,于是将其切分为三个分论点,并将之与祁同伟的一生进行勾连:少年时读的“有字之书”,意气风发考得理想学府;青年时读的“无字之书”,灵活运用于官场,混的风声水起;最后却因不能悟透“心灵之书”,步步走错,终结了生命。如此,就将事例和主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而且線索明晰,有蒙太奇的分镜头式的奇妙效果。
  三、立足破理,定向析例
  刘勰于其《文心雕龙》中说:“论如析薪,贵在破理。”议论文不能光有例子没有分析,析例犹如析薪,先得梳理主旨的脉络,然后依照脉络运用技法展开分析论证。考生只有把分析与叙例紧密地联结在中心论点上,使析例与叙例水乳交融,才可能使文章逻辑严密、浑然一体。如若对所切分事例缺少具体的分析,论点仍是论点,素材仍是素材,油水分离,文章就会因缺少必要的分析而失去说服力。此外,“一例”切分后的点例可能会有多种指向,需要考生稍微改变一下叙述的角度,使之紧贴论证的观点;与此同时,析例也需要与主旨同向而行,确保分析方向的正确。例如2017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木车上的人生》。
  木车上的人生
  一考生
  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幻想着车辆能如闪电一般穿越障碍,瞬间直达,我们常为交通的堵塞感到焦躁不安,却从未想过在遥远的几千年前,曾有这样一位思想者,就乘坐在一辆简陋而缓慢的木车上,为了自己的理想往返奔走在苍茫的大地上,不知疲倦,终其一生。
  他就是为我们所熟知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鲍鹏山在《风流去》中曾对孔子有过这样一段描述:在一条浩浩汤汤的河边,孔子师徒又找不到渡口了,子路上前向河边的农夫问路,却只是得到“天下皆乱,举世皆然,何不避世归隐,躬耕陇亩”的劝诫。
  难道孔子不明白这些吗?几十年来,他历尽艰辛,学而不厌,“十年磨一剑”,却连“霜刃未曾试”,心中的满腔豪情与伟大抱负无人言说,也无人理解,如何能没有感慨,如何能没有惆怅?但是他却握紧手中的缰绳,坚守着“君子固穷”的决心,立下了“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的泣血誓言。君子,安能作穷途之哭,那只是无能者的怯懦表现。他不羡慕避世田园、闲云野鹤的自由隐士,也不向往车来车往、灯红酒绿的俗世生活,他只是孤独地驾着那辆破旧的木车,周游于列国之中,往来于天地之间,渺小又伟岸。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但是这样一位似乎不可理喻的执着者依然在木车上颠沛着,流离着,这在越来越懂得进退有据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然而,正是这样的倔强,让世界感到了畏惧。我们从那辘辘的木轮声中,听懂了“政治”的真正含义。那是对人生、对土地、对宇宙的求索,他不倦地向各个阶层诉说他的思想,诉说他对这个世界的思考。他将自己满腔的热情注入《春秋》之中。他显示了穷却依然兼济天下的政治胸怀,用燃烧的激情驱逐了整个冬天的寒冷,破除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又化作明灯,照亮了亘古的长夜。
  木车虽小,却阻不断万丈激情。无数个孔子般固执的思想者正手持缰绳,驾着颠簸的木车,向我们缓缓驶来,载着满腹思想,驶进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驶向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于车来车往中,独独见他们正向我们招手,那是欲将自己的绝世思想一吐为快的渴望,亦是愿将我们引向光明未来的义不容辞。
  有未来虽远,却将不再艰险,唯愿有孔子们驾着木车来“导夫先路”在车来车往中,唯辘辘车声引领我们走向未来与希望。
  [素材还原]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
  [用材评析] 客观而言,孔子这个人物素材与“车”有关吗?没有。但是考生通过“造据”的方式,从容地将孔子的人生放在了“车”上,于是孔子与车就发生了关联,与作文命题的主旨相契合。在高考议论文中,“造据”是一种高明的定向叙例方式,为此考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为了扣旨行文,也需要定向析例。本文立足于“木车上的孔子”这一虚拟视角,运用人物评传的形式定向析例,对孔子木车上的人生给中国政治、文化、思想带来的巨大影响做出了高度评价,并高屋建瓴地指出正是由于一个个“孔子”怀着对苍生的悲悯,怀着对正义的追求,人类才不至于永陷无尽的黑暗,历史才能不断前行。纵观全文,考生每每在进行简短的叙例之后,都会紧扣主旨进行循例析理的深入分析,有机地将例与理融为一体,极具说服力。
  总之,在高考议论文中,切分、勾连、定向三个环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步步为营的,为此,考生在运用“一例贯之”的技法时,应该将三者串连起来同时使用,以达到环环相扣的论证效果。此外,“一例贯之”的用材靠的是“真功底”,考的是“真见解”,胜的是“真技法”。考生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字素养,并重视平常的素材积累与思考,练就一手硬功夫,才可能折桂考场,笑傲众生。
  [作者通联: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希腊文明、希伯来文明同属于世界主流文明。作为两种不同的文明,两希文明并存互试,交融共进,彼此结合,这一历史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众所周知,希腊文明是一种人本文明,也是一种理性文明。希腊文明强调人是一种主体,人的主体性表现在人的自我觉醒、反思和求真上。希腊人以哲思、求真、探索、追问人的本相和世界的本相而为世注目。希伯来人的《圣经》文明是一种基督教文明,也是一种神启文明。在神启文明里,人是上帝的创
期刊
她问:“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他答:“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你需要我,仅此而已。  ——题记  是否有这样一个少年,你不曾见过,初次相见却有阔别经年之感;  是否有这样一种执念,你不曾触碰,一旦涉足便再难以割舍忘怀;  是否有这样一个渡口,你不曾停留,想要回头却需为爱灰飞烟灭。  摆渡人,原意为生命中的过客,然而克莱儿笔下的摆渡人,却缔造出一卷惊心
期刊
【作文题目】  2018年江苏省苏北四市(徐州、宿迁、淮安、连云港)一模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接力跑,是田径运动中唯一的集体项目。以队为单位,每队四人,每人跑相同距离。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写作指导】  一、材料解读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组合的作文题。两则材料的核心词是“接力”,
期刊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送东阳马生序》中有言:“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高考过后,准大学生们掀起一股“整容热”。整容项目主要集中在五官,如割双眼皮、隆鼻、改脸型等。他们中极少人是为“修残补缺”,更多人
期刊
那一天,母亲弥留之际,他拉着母亲的手痛哭失声,说:“妈,我要是再丢了,还有谁来找我啊!”  小时候,他贪玩,家在农村,常常是在野外跑着玩着就忘了离村子有多远。不知多少次,都是母亲把他带回温暖的家。可是第二天,他依然这样疯跑疯玩,因为他知道,母亲总会找到他。  上学后,他极不愿意学习,便经常逃课,自己跑到甸子上去玩儿。直到天快黑了,母亲等不到他放学回家,去学校却早已没人了。母亲便去甸子上找,把他抓回
期刊
小时候看武侠小说,迷思之一是黄蓉从《射雕英雄传》到《神雕侠侣》的巨大转变。  开个脑洞,用武林类比学术世界看这个变化。在《射雕英雄传》里,年轻的黄蓉已然是光芒耀眼的科研之星:家学渊源、师从各领域泰斗、日阅论文三百篇。她脑子灵双手勤,年纪轻轻就能带研究生,甚至开始领导国内顶级实验室(丐帮)。这架势,是要开山立派掀风雨的。  也不过20年,俏蓉儿已是面带风霜的郭夫人,早早从学科带头人的位置上退了下来,
期刊
高考记叙文写作如何脱颖而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多年担任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的何永康教授在《新华日报》上撰写的《一别十多年,陌生之余的启迪》一文指出:议论文可以“批量生产”“批量指导”,记叙文则篇
期刊
【主题导语】  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青年时代师从北京画院画师惠孝同研习宋元绘画,并问道于吴玉如先生,学习古典文学。曾在天津书画社专事摹古。文革中饱受磨难,得以深谙社会人生。文革后登上文坛,为新时期文学重要作家。后重拾丹青,开创中西兼容、清新精雅、意境隽永的画风,海内外有“现代文人画”之称。  冯骥才兼为文化学者,二十世纪末以来投身文化遗产抢救,影响深远。现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
期刊
【主题导语】  王安忆,当代作家、文学家。原籍福建省同安县,1954年3月生于江苏南京,作家茹志鹃次女,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初中毕业后赴安徽淮北农村插队,后调地区文工团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  1976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96年发表个人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4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
期刊
何谓宿构?通用的解释,泛指一种对于作文的积累不够而对文章进行“模板”式类似“套作”的行文方式。北大邝苑教授认为:“宿构就是给出一个写作文的模子,无论你出什么文章,我都能以不变应万变,把这文章的题目、重点、论点一一插入这模子的空中,完成文章。……宿构是一种对于规律的总结与提升。……宿构只是一个中性词,只是一个对于社会上的一种现象的客观描述。……宿构只是一种提前的准备与规律的寻找,又和能力挂钩,只不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