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德育的现状及有效性研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w200512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网络环境下人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网络德育在高校德育系统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文章概述了目前高校网络德育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增强高校网络德育有效性的建设思想。
  [关键词]高校 网络德育 现状 有效性
  [作者简介]佟瑛(1977- ),男,河北玉田人,淮海工学院文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江苏连云港222005)
  [课题项目]本文系淮海工学院党建思政研究重点资助课题“构建高校网络德育体系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0975[2009]3号)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6-0057-02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信息的新媒体,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途径,对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方式以及思想观念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络的发展也给高校德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德育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各种机制已显现出种种不适应。当高校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思想、交往等诸多方面经受着网络带来的深刻改变时,网络德育应运而生。虽然众多高校对网络德育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网络德育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其有效性仍然相对不足。为此,深入研究和分析网络德育现状及其发展,加强高校网络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和德育理论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网络德育的含义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德育”的提法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所谓网络德育,就是教育者为实现一定的德育目标,按照一定道德准则和德育规范,以网络作为德育的工具、内容、环境和资源,使互联网使用者有意无意地接受其影响,养成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高校网络德育与网络德育是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因此,高校网络德育是指高等院校中,教育者为实现一定的德育目标,依据一定道德准则和德育规范,以网络作为德育的工具、内容、环境和资源,使受教育者有意无意地接受其影响,从而形成德育品质的教育活动。
  
  二、高校网絡德育的现状
  
  早在2000年,教育部就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在此背景下,全国各高校相继开展了网络德育建设,一些高校在网络德育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应该看到的是,高校网络德育在探索前行的进程中也暴露出许多薄弱环节。
  1.网络德育内容良莠不齐。校园网是进行网络德育的重要阵地,其教育内容直接决定着对大学生的德育效果。片面、主观、脱离青年大学生实际的网络信息将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网络的全球开放性、资源共享性、自由性等特征不可避免地导致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大学生的价值评判和选择极易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学术流派的文化和观点汇聚其中,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充斥网络。这一方面使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宽,接触面更广泛,接触的观点更多;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处于形成与稳定时期,各种各样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判断和对自我的认识,使他们的思想往往处于矛盾、冲突、混乱和困惑之中。
  2.网络德育主动意识薄弱。目前,高校德育工作者已经逐渐意识到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深刻影响。然而,由于许多德育工作者对网络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不能从辩证的视角看待网络这一新生事物,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主动迎接网络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当看到许多大学生网上聊天或网恋等行为时,他们不是积极地引导大学生的网络活动,而是消极地对上网行为加以盲目阻止,面对大学生上网过程中出现的道德失范行为,他们不是以一种宽容理解的态度积极、有效地引导和正面教育,而是过分紧张,一味地指责和惩罚,导致网络德育实际效果的低下。高校德育工作者还不能适应网络环境,是网络德育进展缓慢、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3.网络德育环境不完善。高校网络德育的实施离不开校园网络的建设和发展,但是,校园网络工程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受到了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对于那些办学经费拮据的中、小院校来说,目前建设校园网络可能还是奢望。网络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创建主题鲜明、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德育环境,是网络德育有效开展的重要环节。许多高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络系统和校园主页,但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首先,校园网络信息更新滞后,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其次,校园网内容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参与面窄,脱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无法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高校不能将校园网络系统接入学生宿舍,这样的网络环境限制了德育工作的延伸空间。
  4.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滞后。网络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虽然高校有许多具备丰富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经验的德育工作者,但在网络面前,他们由于信息素养欠缺,难以发挥优势。在信息社会中,网络德育是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它要求德育工作者对上网大学生实施正确引导和正面教育,并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和网络信息资源开展高校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者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首先,他们应能自觉地意识到信息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要能迅速准确地发现并把握对德育工作有价值的信息,具有把这些有效的信息渗透到德育工作中去的意识。
  5.缺乏积极有效的监控机制。道德的约束主要通过自律和他律两种手段实现,自律需要培养其“慎独”精神,这需要强烈的自控力;而他律主要通过公众舆论的力量,迫使个体规范自己的言行。由于网络的虚拟、自由、开放等特点,网络道德表现的独特性,在网络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中,仅仅通过大学生自律是远不够的。要加强大学生网络德育,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监控措施和监督机制。目前,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高校,都还没有一套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积极有效的监控机制,特别是对大学生上网过程的在线监控。对网络道德的监督需要强大的舆论支持,面对各种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我们往往找不到舆论对象,致使社会舆论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三、提高高校网络德育有效性的对策
  
  1.树立网络德育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网络。加快更新思想观念,把握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新特点和充分认识网络德育的重要性,是高校网络德育走出目前状况的关键。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预言:“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地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模式,而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事实确实如托夫勒所预言的那样,随着互联网在20世纪90年代的异军突起,网络正以不可阻挡之势介入、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走进互联网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新潮流。面对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高校德育工作者应顺势而上,因势定策,主动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调整德育工作的目标和手段,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2.创新网络德育形式,坚持以一元论的德育内容建设校园网站。德育内容与德育方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德育形式是德育内容发挥积极作用、实现预期目标的保障。为此,德育工作者必须创新网络德育形式,坚持以一元论的德育内容建设校园网站。具体表现在,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铸造大学生的精神支柱,要侧重于弘扬民族精神,正确处理网站内容中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的关系,大力建设校园网德育阵地,提高网络信息资源中具有德育功能的信息量的比例。与此同时,要开辟形式多样的特色栏目,如新闻动态、理论战线、热点评论、校园文化等,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和局势、高校的制度和发展;高校共青团可以指导大学生在网上开展具有德育内容的知识竞赛、网络调查、德育论坛等活动。我们只有让大学生时常能接受到具有良好德育功能、形式新颖的网络信息的熏陶,才能充分体现网络德育的思想育人功能。
  3.加强网络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网络德育工作队伍是网络德育的主体,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网络德育的开展和其有效性能否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高校网络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网络信息素养。各高校应当制订具体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大学生德育工作者队伍进行系统的网络技能培训,提高信息素质,必要时可在政策导向上提出相应的强制性要求。教师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信息意识和能力,才能走进网络,深入了解网络的特点,熟练地应用网络,研究上网大学生的行为特点,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熟悉他们的表达与交流方式,才能切实有效地开展网络德育工作。此外,传统的大学生德育工作主要依靠辅导员、班主任,他们的工作压力大却待遇不高,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的问题在网络德育中同样存在,由于网络德育工作量的评判较之传统德育工作更难量化而更应引起重视。当前,形成一套有利于德育队伍成长、有利于网络德育工作者积极性的调动和网络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的管理体制是加强高校网络德育队伍建设问题的关键。
  4.加快建设高校网络德育的新阵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德育阵地建设,积极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引导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增强高校网络德育的有效性。(1)开辟专门的德育网站,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教育和引导。高校在校园网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在有关网站渗透德育内容外,还要开辟专门德育网站,切实有效地提高网络德育的针对性。第一,这些网站可以公布党、国家和高校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提供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各种媒体德育教育资料。第二,可以开设對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讨论的专栏,这样可以增强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第三,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博客、校园论坛等网络互动平台,使大学生畅所欲言,从而能够准确及时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2)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科技文化活动,寓教于乐。高校网络德育在注重建设德育网站的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开展网上科技文化活动的教育作用。要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大学生们选择浏览德育网站信息的主动性,从而引导他们自觉地通过参与网上科技文化活动,从中接受教育和培养,不断提高整体素质。第一,可以鼓励大学生创办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出版物,在校园网上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用正确、积极、健康的内容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和影响大学生。第二,利用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在线科技文化活动,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自觉性,满足大学生求新、求异、求特的心理需求,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三,在建立网络德育系统的过程中,要引导和支持各种大学生社团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活动。因为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校大学生参与课外社团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建设富有特色的网站,把上网大学生更多地吸引到网络社团健康、积极向上的活动中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他们接触有害信息的机会,还能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张彦.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现状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张芳芳,刘莉.浅析高校网络德育建设[J].学理论,2008(24).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禄劝县农村居民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情况和对艾滋病的态度,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方法]按距离县城远近,抽取禄劝县3个乡镇10个行政村15~65
[目的]分析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部分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及需求,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依托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举
企业形象设计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在高职艺术设计类院校普遍开设,但如何才能优化教学内容,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培养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从企业形象设计的
语文研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素质。语文教师提高指导研究性学习素质的途径包括多读书、充分挖掘和利用内外资源、积极开展和参与教学行动研究、坚持进行教学反思
目的:分析不同原因所致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心电学特征。方法:选取本院64例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患者,分为三组:起搏组、射频导管消融术组、室性心动过速组,进行十二导联常规心电图
2007年12月21日,中华职业教育社九届四次理事会议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成思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张榕明,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李重庵、程贻举、王佐书、程路、周晋峰、马国湘出席了会议。    与会理事听取了中华职业教育社陈广庆总干事代表常务理事会所作的《工作报告》。陈广庆介绍了中华职业教育社2007年的工作情况,并提出了2008年的工作思路。
一直以来,大多数学校按照文理分科的模式进行招生和培养。这种基于培养“专才”的招生和培养模式,不但使考生报考学校、专业的选择权受限,还使一些考生从录取的“功利目标”出发选择文理科,比如,一些喜欢理科的学生,可能因为当地文科录取率高,而选择文科。更重要的,直接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十分狭窄,文理之间不相通,能力与素质有着较大的局限。  清华大学招生办近日向媒体表示,今年,被清华大学录取的本科生将不受文理分科
以地方医学院校为例,调查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导师、学校硬件设施、学位论文、自身状态、课程和学校软件.导师与
[摘要]文章针对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项目不丰富和脱离实际的问题,就如何对竞技运动、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现代新兴运动项目和教材内容本身进行改造,从而利用和开发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资源进行了探讨,为高校体育教师开发有效资源、丰富和建构教学内容,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资源  [作者简介]李翎(1974- ),女,湖南宁陵人,广西大学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体育教育
我国职业教育秉持了一种客观主义的发展观。根据这种观念,职业教育的发展被认为是职业教育自发的演变过程。这种观点是在旧唯物主义影响下形成的,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