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如皋地区小麦扬麦23不同播种方式种植表现试验结果表明,经过2年的试验,发现扬麦23的抗倒性比较强,穗型大,个头矮,加之良好的栽培措施导致这2年在品比试验中表现出出色的抗倒性。扬麦23后期熟相也好看,穗层整齐,穗形纺锤,表现出综合性状良好,生育期短,产量适中稳定,因此认为扬麦23适合在如皋当地种植。
关键词 小麦;扬麦23;播种方式;综合性状;生育期;产量;江苏如皋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018-02
扬麦23是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强筋小麦新品种,由扬麦16和扬幅93-11选育而成,2013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3006),已申请品种权保护。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2个省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浙江中北部、河南信阳地区种植。
扬麦23是春性品种,幼苗半直立,分蘖性强,粒数多,叶绿色,生长旺盛。株型紧凑,旗叶上举。穗层较整齐,熟相较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椭圆形、硬质、较饱满。抗病性接种鉴定,高感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中感赤霉病。品质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779 g/L,蛋白质含量13.6%,硬质指数63.2,面粉湿面筋含量30.2%,沉降值46.5 mL,吸水率54.6%,面团稳定时间10.0 min(评价面粉品质优劣的重要指标),最大拉伸阻力638 EU,延伸性144 mm,拉伸面积122 cm2。品质达到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标准。与扬麦16相比,茎生叶略小,抽穗期单茎平均风干重1.57 g,扬麦23较之轻0.1 g,个体生长量小于扬麦16。扬麦23在如皋地区的栽培措施:深耕足肥,增施磷、钾肥;精整细播;以控为主,促控结合;防病虫;“三沟”配套。综合性状良好,生育期短,产量稳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在如皋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东经120°28′,北纬32°22′。有机质含量14.49 g/kg,全氮含量1.52 g/kg,速效磷含量8.4 mg/kg,速效钾含量52.25 mg/kg,土壤类型为沿江高砂土。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23。试验前茬为水稻,土质砂壤土,地势平坦,地力均匀,肥力中等偏上,排灌方便,病虫害相对较轻,四周无遮蔽。
1.2 试验设计
试验分2个年度(即2014—2015年、2015—2016年)进行,每个年度均设2个处理,分别为机械条播(T1)、人工条播(T2)。其中处理T1采用手扶拖拉机进行条播,小区面积333.33 m2,小区间留走道0.5 m,等行种植,不设重复。处理T2采用人工条播,等行种植,植株平均行距0.25 m,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1-3]。小区面积13.33 m2(6.665 m×2.000 m)。小区之间留走道0.4 m,重复之间留走道0.5 m。试验田周围设保护行,保护行采用同品种延伸。
1.3 试验实施
水稻收获后于11月10日撒施45%复合肥500 kg/hm2作为基肥,同时用大拖拉机旋耕,深度为20~25 cm。12月15日撒施尿素150 kg/hm2作为苗肥,2月25日用阔极 炔草酯防除杂草,3月15日施尿素作为拔节肥(其中,2014—2015年度施37.5 kg/hm2,2015—2016年度施75 kg/hm2),4月19日用80%戊唑·多菌灵、25%氰烯菌酯和氧化乐果混合防治赤霉病、白粉病和蚜虫等病虫害,4月26日进行第2次防治。
1.4 栽培管理
1.4.1 精整细播,确保全苗。采用人工条播,挖墒开槽;人工撒播,盖种覆土,看旱情浇水[4]。播种要深浅一致,分布均匀,稀粒条播是理想播法。
1.4.2 科学施肥管水。一般施纯N 210 kg/hm2,N∶P∶K=2∶1∶2,氮肥基肥∶追肥=7∶3,即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7∶1∶2∶0(符合国标GB/T 17893—1999),追肥中平衡接力苗肥∶拔节孕穗肥=1∶2,蜡肥与返青肥一般不施。壮蘖肥在5叶施用,倒2叶出生前后是施拔节孕穗肥的关键,时间在3月中下旬(暖冬年,春性强大的品种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孕穗肥一般在倒0.5~1.0叶施用,孕穗期小花两极分化,这时对光照、肥水最为敏感,此时是决定穗大的关键时期。适当施肥对产量有益。增施磷、钾肥能提高千粒重,减少小穗退化,增加穗粒数,后期熟相也好,并能增加抗倒性,增施磷肥可以抵抗病害。随着磷、钾肥用量增加,可使籽粒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增加,适当增加磷、钾肥用量可明显改善小麦加工品质,使其容重、沉淀值、湿面筋、吸水量、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提高,弱化度降低。但是用量过多不会进一步改善小麦加工品质,反而会降低。“三沟”配套,是确保小麦灌溉、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渍害的关键措施。沟系不配套,天气连续阴雨时土壤湿度过大、含水量过高,不利于小麦生长发育,容易引发纹枯病等病害,引发倒伏。为确保扬麦23高产、稳产,必须做到麦田开沟排水以及田外沟的疏浚。一般要求“一方麦田、两头出水、三沟配套、四面脱空”,确保雨住田干,达到排水除渍的目的。
1.4.3 以控为主,促控结合,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一般要掌握“促—控—促”的原则。出苗分蘖阶段要促早苗、壮苗、早蘖、壮蘖,但早播的旺苗,冬前就要注意控制。越冬返青阶段要控制后生小蘖,尽量压低高峰苗数。拔节孕穗要猛攻穗大、粒重:一是镇压。冬前和越冬期轻压,有利于形成壮苗。返青期压麦可以控制分蘖生长,单株穗数少,千粒重高,植株矮壮[5]。二是喷矮壮素。矮壮素对降低株高、抗倒伏,效果明显。但是不同品种对矮壮素敏感性不同,一般以在基部一、二节节间开始伸长时各喷1次,每次喷2.25~3.75 kg/hm2,效果较好。三是松土断根。这一措施因时间早迟,刺激程度不同,可分别起到促进和控制的不同作用。松土断根可使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和根系活力加强,在根部断裂处能产生大量侧根,从而表现出近控远促的作用。用铁叉深松土比镇压灵活性大,即使土壤比较潮湿也照样可以进行。 1.4.4 及时防治病虫害。一般3月下旬防治1次纹枯病,4月中下旬各防治1次赤霉病、白粉病和锈病以及蚜虫、粘虫等,当田间纹枯病株率达到20%时,用井冈霉素防治。扬麦23属于易感白粉病型,当田间白粉病率达到20%~30%时,用25%粉锈宁525~600 g/hm2对水900~1 050 kg/hm2喷雾。防治赤霉病见花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125~1 500 g/hm2进行主动防治。遇雨或重病年份进行2次防治。防治蚜虫和粘虫,当田间蚜虫有蚜株率达5%~10%时,粘虫发生量达1.5万头/hm2时,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0~750 g/hm2进行防治[6]。
1.5 观察记载内容与方法
基础地力:5点取样,风干后测定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产量结构:每小区取1个点,每个点1 m长,调查有效穗数,其中取50穗,测出粒数,割方后获得的籽粒测千粒重。用Excel制作表格。
2 结果与分析
扬麦23在如皋地区的表现:由表1可知,经过2年的结果得出,平均株高为86.1 cm,平均穗长为8.34 cm,产量结构中穗数547.58万穗/hm2,穗粒数38.30粒,千粒重39.96 g,平均单株穗数3.3穗,实际产量在6 727.58 kg/hm2左右。这2年穗数、粒数和粒重乘积即总的理论产量相差不大,但是2014—2015年穗粒数降低而粒重增加,2015—2016年穗粒数增加,但千粒重减少了,分析原因可能是2014—2015年拔节肥比2015—2016年少37.5 kg/hm2,导致穗粒数降低,千粒重增加,由此认为穗粒数受栽培措施影响较大,而千粒重与栽培条件和品种有关。
由表2可知,扬麦23的全生育期在如皋地区在200 d左右,而2015—2016年整个越冬期积温大,温度高导致提前抽穗,因此2015—2016年生育期提前,平均只有197.5 d。一般播后出苗在10 d左右,扬麦23拔节在3月上中旬,4月中旬齐穗,5月底收获。适期播种基本苗达到180万~240万株/hm2,冬前茎蘖数为525万~675万个/hm2,最高茎蘖数900万~1 125万个/hm2。
3 结论
经过2年的种植表现试验,发现小麦品种扬麦23的抗倒性比较强,特别是2016年后期风雨大,其他品种倒伏的比较厉害,而扬麦23倒伏率为0。扬麦23穗型大,个头矮,加之良好的栽培措施导致这2年在试验中表现出出色的抗倒性。扬麦23后期熟相也好看,穗层整齐,穗形纺锤。扬麦23灌浆速率整体表现为慢快慢,快速灌浆期启动早,灌浆速率与千粒质量协调,因此认为扬麦23适合在如皋当地生长,因为它在当地表现出综合性状良好,生育期短,产量适中稳定。
4 参考文献
[1] 吴小娟,王加军,成玉,等.小麦校正与示范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3):23.
[2] 张平平,刘婷婷,马鸿翔,等.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的灌浆速率及产量结构[J].西北农业学报,2012,21(8):68-71.
[3] 赵会杰,薛延丰,徐立新.氮磷钾肥施用量及其配比对小麦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38(4):374-399.
[4] 扬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高产栽培的几点体会[J].江苏农业科学,1979(1):16-27.
[5] 朱惠明,朱江胜,施春英.扬麦23示范种植表现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23):16-17.
[6] 张德明.宝应县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J].农技服务,2016,33(5):70.
关键词 小麦;扬麦23;播种方式;综合性状;生育期;产量;江苏如皋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018-02
扬麦23是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强筋小麦新品种,由扬麦16和扬幅93-11选育而成,2013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3006),已申请品种权保护。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2个省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浙江中北部、河南信阳地区种植。
扬麦23是春性品种,幼苗半直立,分蘖性强,粒数多,叶绿色,生长旺盛。株型紧凑,旗叶上举。穗层较整齐,熟相较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椭圆形、硬质、较饱满。抗病性接种鉴定,高感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中感赤霉病。品质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779 g/L,蛋白质含量13.6%,硬质指数63.2,面粉湿面筋含量30.2%,沉降值46.5 mL,吸水率54.6%,面团稳定时间10.0 min(评价面粉品质优劣的重要指标),最大拉伸阻力638 EU,延伸性144 mm,拉伸面积122 cm2。品质达到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标准。与扬麦16相比,茎生叶略小,抽穗期单茎平均风干重1.57 g,扬麦23较之轻0.1 g,个体生长量小于扬麦16。扬麦23在如皋地区的栽培措施:深耕足肥,增施磷、钾肥;精整细播;以控为主,促控结合;防病虫;“三沟”配套。综合性状良好,生育期短,产量稳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在如皋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东经120°28′,北纬32°22′。有机质含量14.49 g/kg,全氮含量1.52 g/kg,速效磷含量8.4 mg/kg,速效钾含量52.25 mg/kg,土壤类型为沿江高砂土。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23。试验前茬为水稻,土质砂壤土,地势平坦,地力均匀,肥力中等偏上,排灌方便,病虫害相对较轻,四周无遮蔽。
1.2 试验设计
试验分2个年度(即2014—2015年、2015—2016年)进行,每个年度均设2个处理,分别为机械条播(T1)、人工条播(T2)。其中处理T1采用手扶拖拉机进行条播,小区面积333.33 m2,小区间留走道0.5 m,等行种植,不设重复。处理T2采用人工条播,等行种植,植株平均行距0.25 m,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1-3]。小区面积13.33 m2(6.665 m×2.000 m)。小区之间留走道0.4 m,重复之间留走道0.5 m。试验田周围设保护行,保护行采用同品种延伸。
1.3 试验实施
水稻收获后于11月10日撒施45%复合肥500 kg/hm2作为基肥,同时用大拖拉机旋耕,深度为20~25 cm。12月15日撒施尿素150 kg/hm2作为苗肥,2月25日用阔极 炔草酯防除杂草,3月15日施尿素作为拔节肥(其中,2014—2015年度施37.5 kg/hm2,2015—2016年度施75 kg/hm2),4月19日用80%戊唑·多菌灵、25%氰烯菌酯和氧化乐果混合防治赤霉病、白粉病和蚜虫等病虫害,4月26日进行第2次防治。
1.4 栽培管理
1.4.1 精整细播,确保全苗。采用人工条播,挖墒开槽;人工撒播,盖种覆土,看旱情浇水[4]。播种要深浅一致,分布均匀,稀粒条播是理想播法。
1.4.2 科学施肥管水。一般施纯N 210 kg/hm2,N∶P∶K=2∶1∶2,氮肥基肥∶追肥=7∶3,即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7∶1∶2∶0(符合国标GB/T 17893—1999),追肥中平衡接力苗肥∶拔节孕穗肥=1∶2,蜡肥与返青肥一般不施。壮蘖肥在5叶施用,倒2叶出生前后是施拔节孕穗肥的关键,时间在3月中下旬(暖冬年,春性强大的品种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孕穗肥一般在倒0.5~1.0叶施用,孕穗期小花两极分化,这时对光照、肥水最为敏感,此时是决定穗大的关键时期。适当施肥对产量有益。增施磷、钾肥能提高千粒重,减少小穗退化,增加穗粒数,后期熟相也好,并能增加抗倒性,增施磷肥可以抵抗病害。随着磷、钾肥用量增加,可使籽粒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增加,适当增加磷、钾肥用量可明显改善小麦加工品质,使其容重、沉淀值、湿面筋、吸水量、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提高,弱化度降低。但是用量过多不会进一步改善小麦加工品质,反而会降低。“三沟”配套,是确保小麦灌溉、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渍害的关键措施。沟系不配套,天气连续阴雨时土壤湿度过大、含水量过高,不利于小麦生长发育,容易引发纹枯病等病害,引发倒伏。为确保扬麦23高产、稳产,必须做到麦田开沟排水以及田外沟的疏浚。一般要求“一方麦田、两头出水、三沟配套、四面脱空”,确保雨住田干,达到排水除渍的目的。
1.4.3 以控为主,促控结合,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一般要掌握“促—控—促”的原则。出苗分蘖阶段要促早苗、壮苗、早蘖、壮蘖,但早播的旺苗,冬前就要注意控制。越冬返青阶段要控制后生小蘖,尽量压低高峰苗数。拔节孕穗要猛攻穗大、粒重:一是镇压。冬前和越冬期轻压,有利于形成壮苗。返青期压麦可以控制分蘖生长,单株穗数少,千粒重高,植株矮壮[5]。二是喷矮壮素。矮壮素对降低株高、抗倒伏,效果明显。但是不同品种对矮壮素敏感性不同,一般以在基部一、二节节间开始伸长时各喷1次,每次喷2.25~3.75 kg/hm2,效果较好。三是松土断根。这一措施因时间早迟,刺激程度不同,可分别起到促进和控制的不同作用。松土断根可使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和根系活力加强,在根部断裂处能产生大量侧根,从而表现出近控远促的作用。用铁叉深松土比镇压灵活性大,即使土壤比较潮湿也照样可以进行。 1.4.4 及时防治病虫害。一般3月下旬防治1次纹枯病,4月中下旬各防治1次赤霉病、白粉病和锈病以及蚜虫、粘虫等,当田间纹枯病株率达到20%时,用井冈霉素防治。扬麦23属于易感白粉病型,当田间白粉病率达到20%~30%时,用25%粉锈宁525~600 g/hm2对水900~1 050 kg/hm2喷雾。防治赤霉病见花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125~1 500 g/hm2进行主动防治。遇雨或重病年份进行2次防治。防治蚜虫和粘虫,当田间蚜虫有蚜株率达5%~10%时,粘虫发生量达1.5万头/hm2时,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0~750 g/hm2进行防治[6]。
1.5 观察记载内容与方法
基础地力:5点取样,风干后测定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产量结构:每小区取1个点,每个点1 m长,调查有效穗数,其中取50穗,测出粒数,割方后获得的籽粒测千粒重。用Excel制作表格。
2 结果与分析
扬麦23在如皋地区的表现:由表1可知,经过2年的结果得出,平均株高为86.1 cm,平均穗长为8.34 cm,产量结构中穗数547.58万穗/hm2,穗粒数38.30粒,千粒重39.96 g,平均单株穗数3.3穗,实际产量在6 727.58 kg/hm2左右。这2年穗数、粒数和粒重乘积即总的理论产量相差不大,但是2014—2015年穗粒数降低而粒重增加,2015—2016年穗粒数增加,但千粒重减少了,分析原因可能是2014—2015年拔节肥比2015—2016年少37.5 kg/hm2,导致穗粒数降低,千粒重增加,由此认为穗粒数受栽培措施影响较大,而千粒重与栽培条件和品种有关。
由表2可知,扬麦23的全生育期在如皋地区在200 d左右,而2015—2016年整个越冬期积温大,温度高导致提前抽穗,因此2015—2016年生育期提前,平均只有197.5 d。一般播后出苗在10 d左右,扬麦23拔节在3月上中旬,4月中旬齐穗,5月底收获。适期播种基本苗达到180万~240万株/hm2,冬前茎蘖数为525万~675万个/hm2,最高茎蘖数900万~1 125万个/hm2。
3 结论
经过2年的种植表现试验,发现小麦品种扬麦23的抗倒性比较强,特别是2016年后期风雨大,其他品种倒伏的比较厉害,而扬麦23倒伏率为0。扬麦23穗型大,个头矮,加之良好的栽培措施导致这2年在试验中表现出出色的抗倒性。扬麦23后期熟相也好看,穗层整齐,穗形纺锤。扬麦23灌浆速率整体表现为慢快慢,快速灌浆期启动早,灌浆速率与千粒质量协调,因此认为扬麦23适合在如皋当地生长,因为它在当地表现出综合性状良好,生育期短,产量适中稳定。
4 参考文献
[1] 吴小娟,王加军,成玉,等.小麦校正与示范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3):23.
[2] 张平平,刘婷婷,马鸿翔,等.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的灌浆速率及产量结构[J].西北农业学报,2012,21(8):68-71.
[3] 赵会杰,薛延丰,徐立新.氮磷钾肥施用量及其配比对小麦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38(4):374-399.
[4] 扬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高产栽培的几点体会[J].江苏农业科学,1979(1):16-27.
[5] 朱惠明,朱江胜,施春英.扬麦23示范种植表现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23):16-17.
[6] 张德明.宝应县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J].农技服务,2016,33(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