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以此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其中,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调动兴趣;参与;提升效率
數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它没有语文,音体美等学科那样充满情趣,它是符号数字,推理与运算的结合,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我们数学教师要使学生喜欢数学,让学生看到数学中的美,被数学的奇妙所打动,并激起他们开动脑筋,获得解题成功的喜悦,从而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不断获得教学上的成功。笔者通过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认为,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其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在小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过程中,提出几点建议:
1 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实行民主教学
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教师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2 课堂教学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
小学生学习知识,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所以课堂教学的设计要考虑到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达到好的效果。这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让学生在适当的学习情境中,轻松地学习知识。
2.1 强化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给小学生上课,其实更多的时候就像一个演员在演戏,你演得好不好,看学生的反应就知道。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教师去调动,教师要迎合小学生的心理去想、去说、去做,要成为他们的同龄人,就像在表演。而且是边演边导,不但自己要进入角色,还应调动学生进入角色。如果只让学生做观众,他们会渐渐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数学游戏是让学生参与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课堂上适当地穿插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求知兴趣。
2.2 设疑激趣,余味无穷。小学生学习凭兴趣,对枯燥没趣的知识比较反感,不愿去学。教师在课前就应激起学生的兴趣。可以用符合儿童特点的、富有童趣的问句或者通过读儿歌、猜谜语、讲故事等方法引出新知。疑问特别能激起学生探求答案的欲望。在初学分数时,教师可以这样做:先板书除法算式9÷3、4÷2等,请学生用掌声来表示得数。当写出1÷2时,他们就无法拍掌了,面面相觑,悄悄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时候再讲,他们就都集中注意去听了,而且满怀兴趣。
3 加强直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利用“直观”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来进行教。“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参加者,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中,要诱发学生可利用旧概念去认识新概念,应用己学习过的公式、法则去解决新的问题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发展。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让每个学生把长方体火柴盒的六个面糊上纸,每两个相对的面糊同样颜色的纸。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老师问:长方体有几个面?都是什么形状?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因为学生亲自动手糊过火柴盒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观察,都能有条有理的把观察的结果叙述出来。紧接又引导学生观察其它部分,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加了这一教学活动,兴趣也很高,都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最后又由学生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完整做了叙述。在此基础上,老师又运用准确、简明的数学用语做出总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学生得到的知识进一步深化。
4 挖掘生活数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运用于生活。通过在教学中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人民币的计算时”,学生已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学此时课,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学生购买东西的情境,出示学生常用的学习用品及玩具并标出它们的价格,让学生自由选择两项物品算一算自己应该付的总金额。在教学二年级“长度单位”这一单元后,安排了每位学生利用卷尺测量自己的身高、操场的长度,学了比和比例,组织学生画出教学平面图,测量旗杆高度,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确实有用。而给家长计算存款利息,受到家长欢迎,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潜在的素质,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倾向,是克服困难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调动兴趣;参与;提升效率
數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它没有语文,音体美等学科那样充满情趣,它是符号数字,推理与运算的结合,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我们数学教师要使学生喜欢数学,让学生看到数学中的美,被数学的奇妙所打动,并激起他们开动脑筋,获得解题成功的喜悦,从而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不断获得教学上的成功。笔者通过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认为,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其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在小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过程中,提出几点建议:
1 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实行民主教学
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教师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2 课堂教学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
小学生学习知识,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所以课堂教学的设计要考虑到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达到好的效果。这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让学生在适当的学习情境中,轻松地学习知识。
2.1 强化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给小学生上课,其实更多的时候就像一个演员在演戏,你演得好不好,看学生的反应就知道。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教师去调动,教师要迎合小学生的心理去想、去说、去做,要成为他们的同龄人,就像在表演。而且是边演边导,不但自己要进入角色,还应调动学生进入角色。如果只让学生做观众,他们会渐渐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数学游戏是让学生参与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课堂上适当地穿插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求知兴趣。
2.2 设疑激趣,余味无穷。小学生学习凭兴趣,对枯燥没趣的知识比较反感,不愿去学。教师在课前就应激起学生的兴趣。可以用符合儿童特点的、富有童趣的问句或者通过读儿歌、猜谜语、讲故事等方法引出新知。疑问特别能激起学生探求答案的欲望。在初学分数时,教师可以这样做:先板书除法算式9÷3、4÷2等,请学生用掌声来表示得数。当写出1÷2时,他们就无法拍掌了,面面相觑,悄悄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时候再讲,他们就都集中注意去听了,而且满怀兴趣。
3 加强直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利用“直观”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来进行教。“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参加者,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中,要诱发学生可利用旧概念去认识新概念,应用己学习过的公式、法则去解决新的问题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发展。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让每个学生把长方体火柴盒的六个面糊上纸,每两个相对的面糊同样颜色的纸。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老师问:长方体有几个面?都是什么形状?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因为学生亲自动手糊过火柴盒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观察,都能有条有理的把观察的结果叙述出来。紧接又引导学生观察其它部分,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加了这一教学活动,兴趣也很高,都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最后又由学生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完整做了叙述。在此基础上,老师又运用准确、简明的数学用语做出总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学生得到的知识进一步深化。
4 挖掘生活数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运用于生活。通过在教学中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人民币的计算时”,学生已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学此时课,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学生购买东西的情境,出示学生常用的学习用品及玩具并标出它们的价格,让学生自由选择两项物品算一算自己应该付的总金额。在教学二年级“长度单位”这一单元后,安排了每位学生利用卷尺测量自己的身高、操场的长度,学了比和比例,组织学生画出教学平面图,测量旗杆高度,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确实有用。而给家长计算存款利息,受到家长欢迎,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潜在的素质,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倾向,是克服困难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