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职校数学教师可通过数学史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课堂语言艺术等途径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兴趣;数学史;第二课堂活动;因材施教;课堂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73-02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经过笔者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对中职教育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中职校的生源大多是中考落榜生,这些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一些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在初中的学习中屡次受到挫败,对学习信心不足,学习方法落后、学习习惯欠佳,其中数学科的学习困难尤为突出。绝大部分的中职生对数学是“谈虎色变”,数学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学习压力,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中职学校的数学科已弱化为“配角”,当教师仍按传统教学模式授课时,会发现学生上课情绪低落,老师厌教,学生厌学,教与学矛盾凸显,并形成恶性循环,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笔者认为培养中职生对数学的兴趣是解决教与学矛盾的关键一环,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努力探究培养中职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一、将数学史镶嵌到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学校中数学学科淡化成学生的工具学科。枯燥的数学公式以及数学的计算在课堂中根本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的导入中如何能做到引导学生一节课的兴趣而后实施教学呢?笔者在讲授每一章节之前补充了大量的数学史知识或数学家的一些逸闻趣事来引发学生兴趣。如:讲授《集合》章节时,笔者给学生介绍了康托的集合论、罗素悖论引发的数学史上的第三次数学危机等内容,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数学的奥妙与神奇。讲授《不等式》章节时,笔者穿插介绍了数学中的皇冠——“哥德巴赫猜想”以及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对此进行证明的艰辛历程,讲述了业余数学家费马的生平和“费马大定理”的产生、证明的经过等,学生对这些数学家产生了景仰之情。讲授《函数》章节时,笔者为学生准备了十八世纪中最多产的数学家欧拉的生平,当讲到晚年的欧拉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能凭着超强的记忆力记住好几个黑板的演算并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著作时,学生对这位“数学英雄”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了钦佩之情。讲授《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章节时,笔者告诉学生数学家纳皮尔用20年的心血编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对数表,对此后人评价:“缩短计算并使天文学家的寿命加倍。”学生对生命的执着与坚持有了进一步的体会。讲授《数列》章节时,笔者提到斐波那契数列与人类增长的速度原理相同时,学生体味到国家对人口增长速度控制任重而道远。讲授《概率》章节时,笔者向学生介绍概率论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数学分支,但当时刺激数学家们首先思考概率论的问题,却是来自赌博者的请求。十七世纪中叶荷兰数学家惠更斯也参加了“分赌注”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写成了《论赌博中的计算》一书,此书成为了有关概率论最早著作。学生在这诙谐的故事中拉近了与数学的距离。
在每一节的备课中,笔者都会精心选取一些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并在授课时以风趣、幽默的故事形式呈现给学生。同时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中举办了《数学也可以很精彩》的系列讲座。通过课内、课外的努力,让数学史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有机地进行整合:数学对于学生而言不再是一串串冷冰冰、硬梆梆的公式、概念、定理、推理……,学生从数学史中感受到了数学的“美”与“真”,感受到了数学家们的刻苦、严谨、诚信,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这些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数学”也将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成为记忆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从而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以形式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都有组织大型的学生技能竞赛活动,文化课各教研组也有大量的第二课堂活动时间。笔者充分利用这些平台,组织形式多样,方式新颖,跨度灵活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关注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每学期都有举行全校性的数学趣味知识竞赛,题型多样:“一笔画图”、“演算二十四”、“猜数学灯谜”、“数学趣味题解答”等,这些竞赛或采用单独闭卷作答,或团体合作作答,或对抗性必答、抢答,或“张榜悬赏”;(二)开设专题讲座。如《战争历史中数学的应用》、《动物世界里的数学》、《名著里的数学》、《数学与周易的关系》等,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方位和角度体会数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三)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把数学知识贯穿其中。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相关材料完成相关的调查报告:财会专业的学生完成《会计与数学统计》、旅游专业的学生完成《旅行中的数学》、装潢专业的学生完成《美术中的数学》、计应和计网专业的学生完成《计算机和数学》……,对这些调查的评价,只要学生有个人的独创见解,我们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四)在每个章节的教学任务完成后,笔者都会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对本章内容学习效果进行小结,而后教师根据问卷结果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学生对每章的问卷调查积极参与,有的还进行了问卷创新。有一份会计专业的学生上交的《数列》章节的问卷调查,他对本章内容进行“五星”排名:
本章节难度指数(在运用公式运算时容易出错):★ ★ ★ ★
与生活结合指数(我懂银行复利的计算):★ ★ ★
与专业结合指数(专业统计计算中需要使用相关内容):★ ★ ★ ★ ★
测试中难度指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 ★ ★
合理地运用第二课堂数学知识的渗透,教师多角度地挖掘数学中的美育资源,让学生更切实地了解到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而且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
三、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中,如果仍以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来授课,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而且会让学生离数学越来越远。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首先必须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笔者尝试在课堂上提炼和优化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等,都是“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组合作教学法就是一个能使每位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愉悦的情绪,提高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数学基础模块中对各个知识点的认知要求是从“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进行分类的,根据教材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正确使用科学型计算器的操作技能,而这部分知识繁琐、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如“把角度化弧度”、“把弧度化角度”、“已知角求三角函数值”、“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的内容在讲授时,笔者把以上知识并为一课,把班级学生每5人分为一组,全班分为若干组,每个学生都领取到具体的任务:第一位学生负责操作计算器具体步骤,第二位同学口述步骤,第三位同学负责核对,第四位同学负责记录,第五位同学负责汇报。并且让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在本组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少了自己的努力,将使本组的成绩大打折扣,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存在价值。学生们全情投入、分工合作,教师巡回指导,最后对每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对每位学生的付出给以肯定,让他们体验到存在的价值和乐趣,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情绪,从而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自信和兴趣。
职校学生由于本身的学习动机(有的学生中职学业结束后就参加就业,有的学生仍想继续升入高校学习)、学习方法、潜在能力各不相同,对他们的学习要求也可不尽相同。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还实行了分层次教学法。在对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让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让全体学生从各自的层面体验成功的愉悦,不再对数学产生“畏惧感”。例如: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班级学生分为三个层次。让他们解答“-2×2+5x+3>0”时,对于第一层次学生,要求他们能条理清晰地思考和解决,并熟练掌握;第二层次的学生只要求他们理解这类不等式的规律和步骤即可,不必归纳和引申;而对基础较差的第三层次的学生,笔者则把这道题目改换为填空题:(一)两边同乘以“-1”化为“2×2-5x-3 0”;(二)利用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出2×2-5x-3=0的两根分别为x1=( ),x2=( );(三)教师画出y=2×2-5x-3简图,要求根据图像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学生只要填写清楚以上三大步骤的空格内容即可。布置的的作业也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为必做、选作和无需完成三种。分层次教学法适应了学生的差异,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充分自主的发展,根据现有知识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体验学习中的成功与快乐,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以课堂语言艺术来吸引学生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道出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兴趣。由于数学课缺少文学课中抑扬顿挫,情绪激扬的内容。所以数学教师的语言更具有讲究。笔者认为:
(一)数学语言要风趣幽默。它不仅能活跃气氛,而且有利用师生情感的融洽。如由于学生认知差异,在回答问题或练习中有失偏颇的时候,如果教师只是用“错了”、“不对”等单一的语言来否定学生,可能会造成学生学习情绪的低落。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会对学生说“我们一起来走出这个迷宫”、“让我们在这团乱麻中理出头绪”、“一起来解决这个郁闷的问题”、“小心炸弹,准备排雷”……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求知的热情。
(二)数学语言要简洁严谨。数学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学过程不必口如悬河、一泻千里,应以全方位思考为背景,经得起推敲,不必让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有时适当地“藏巧”或“露拙”,低调一点,弱势一点,反而能激发学生兴趣,能让他们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
(三)用恰当的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课堂中用恰当的手势来增强语言的力度,用微笑来启迪学生的思考,用摇头来表示否定,用眼神去激励、表扬或批评、提醒学生。当这种的无声的交流与学生产生良性互动时,就会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发现,良好的课堂语言艺术运用,在数学教学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爱好即获得知识的第一步”,当我们能够想方设法、精心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则我们的课堂就会生机勃勃,达成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兴趣;数学史;第二课堂活动;因材施教;课堂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73-02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经过笔者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对中职教育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中职校的生源大多是中考落榜生,这些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一些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在初中的学习中屡次受到挫败,对学习信心不足,学习方法落后、学习习惯欠佳,其中数学科的学习困难尤为突出。绝大部分的中职生对数学是“谈虎色变”,数学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学习压力,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中职学校的数学科已弱化为“配角”,当教师仍按传统教学模式授课时,会发现学生上课情绪低落,老师厌教,学生厌学,教与学矛盾凸显,并形成恶性循环,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笔者认为培养中职生对数学的兴趣是解决教与学矛盾的关键一环,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努力探究培养中职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一、将数学史镶嵌到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学校中数学学科淡化成学生的工具学科。枯燥的数学公式以及数学的计算在课堂中根本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的导入中如何能做到引导学生一节课的兴趣而后实施教学呢?笔者在讲授每一章节之前补充了大量的数学史知识或数学家的一些逸闻趣事来引发学生兴趣。如:讲授《集合》章节时,笔者给学生介绍了康托的集合论、罗素悖论引发的数学史上的第三次数学危机等内容,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数学的奥妙与神奇。讲授《不等式》章节时,笔者穿插介绍了数学中的皇冠——“哥德巴赫猜想”以及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对此进行证明的艰辛历程,讲述了业余数学家费马的生平和“费马大定理”的产生、证明的经过等,学生对这些数学家产生了景仰之情。讲授《函数》章节时,笔者为学生准备了十八世纪中最多产的数学家欧拉的生平,当讲到晚年的欧拉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能凭着超强的记忆力记住好几个黑板的演算并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著作时,学生对这位“数学英雄”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了钦佩之情。讲授《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章节时,笔者告诉学生数学家纳皮尔用20年的心血编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对数表,对此后人评价:“缩短计算并使天文学家的寿命加倍。”学生对生命的执着与坚持有了进一步的体会。讲授《数列》章节时,笔者提到斐波那契数列与人类增长的速度原理相同时,学生体味到国家对人口增长速度控制任重而道远。讲授《概率》章节时,笔者向学生介绍概率论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数学分支,但当时刺激数学家们首先思考概率论的问题,却是来自赌博者的请求。十七世纪中叶荷兰数学家惠更斯也参加了“分赌注”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写成了《论赌博中的计算》一书,此书成为了有关概率论最早著作。学生在这诙谐的故事中拉近了与数学的距离。
在每一节的备课中,笔者都会精心选取一些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并在授课时以风趣、幽默的故事形式呈现给学生。同时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中举办了《数学也可以很精彩》的系列讲座。通过课内、课外的努力,让数学史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有机地进行整合:数学对于学生而言不再是一串串冷冰冰、硬梆梆的公式、概念、定理、推理……,学生从数学史中感受到了数学的“美”与“真”,感受到了数学家们的刻苦、严谨、诚信,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这些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数学”也将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成为记忆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从而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以形式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都有组织大型的学生技能竞赛活动,文化课各教研组也有大量的第二课堂活动时间。笔者充分利用这些平台,组织形式多样,方式新颖,跨度灵活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关注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每学期都有举行全校性的数学趣味知识竞赛,题型多样:“一笔画图”、“演算二十四”、“猜数学灯谜”、“数学趣味题解答”等,这些竞赛或采用单独闭卷作答,或团体合作作答,或对抗性必答、抢答,或“张榜悬赏”;(二)开设专题讲座。如《战争历史中数学的应用》、《动物世界里的数学》、《名著里的数学》、《数学与周易的关系》等,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方位和角度体会数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三)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把数学知识贯穿其中。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相关材料完成相关的调查报告:财会专业的学生完成《会计与数学统计》、旅游专业的学生完成《旅行中的数学》、装潢专业的学生完成《美术中的数学》、计应和计网专业的学生完成《计算机和数学》……,对这些调查的评价,只要学生有个人的独创见解,我们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四)在每个章节的教学任务完成后,笔者都会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对本章内容学习效果进行小结,而后教师根据问卷结果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学生对每章的问卷调查积极参与,有的还进行了问卷创新。有一份会计专业的学生上交的《数列》章节的问卷调查,他对本章内容进行“五星”排名:
本章节难度指数(在运用公式运算时容易出错):★ ★ ★ ★
与生活结合指数(我懂银行复利的计算):★ ★ ★
与专业结合指数(专业统计计算中需要使用相关内容):★ ★ ★ ★ ★
测试中难度指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 ★ ★
合理地运用第二课堂数学知识的渗透,教师多角度地挖掘数学中的美育资源,让学生更切实地了解到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而且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
三、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中,如果仍以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来授课,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而且会让学生离数学越来越远。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首先必须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笔者尝试在课堂上提炼和优化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等,都是“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组合作教学法就是一个能使每位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愉悦的情绪,提高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数学基础模块中对各个知识点的认知要求是从“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进行分类的,根据教材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正确使用科学型计算器的操作技能,而这部分知识繁琐、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如“把角度化弧度”、“把弧度化角度”、“已知角求三角函数值”、“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的内容在讲授时,笔者把以上知识并为一课,把班级学生每5人分为一组,全班分为若干组,每个学生都领取到具体的任务:第一位学生负责操作计算器具体步骤,第二位同学口述步骤,第三位同学负责核对,第四位同学负责记录,第五位同学负责汇报。并且让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在本组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少了自己的努力,将使本组的成绩大打折扣,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存在价值。学生们全情投入、分工合作,教师巡回指导,最后对每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对每位学生的付出给以肯定,让他们体验到存在的价值和乐趣,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情绪,从而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自信和兴趣。
职校学生由于本身的学习动机(有的学生中职学业结束后就参加就业,有的学生仍想继续升入高校学习)、学习方法、潜在能力各不相同,对他们的学习要求也可不尽相同。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还实行了分层次教学法。在对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让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让全体学生从各自的层面体验成功的愉悦,不再对数学产生“畏惧感”。例如: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班级学生分为三个层次。让他们解答“-2×2+5x+3>0”时,对于第一层次学生,要求他们能条理清晰地思考和解决,并熟练掌握;第二层次的学生只要求他们理解这类不等式的规律和步骤即可,不必归纳和引申;而对基础较差的第三层次的学生,笔者则把这道题目改换为填空题:(一)两边同乘以“-1”化为“2×2-5x-3 0”;(二)利用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出2×2-5x-3=0的两根分别为x1=( ),x2=( );(三)教师画出y=2×2-5x-3简图,要求根据图像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学生只要填写清楚以上三大步骤的空格内容即可。布置的的作业也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为必做、选作和无需完成三种。分层次教学法适应了学生的差异,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充分自主的发展,根据现有知识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体验学习中的成功与快乐,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以课堂语言艺术来吸引学生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道出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兴趣。由于数学课缺少文学课中抑扬顿挫,情绪激扬的内容。所以数学教师的语言更具有讲究。笔者认为:
(一)数学语言要风趣幽默。它不仅能活跃气氛,而且有利用师生情感的融洽。如由于学生认知差异,在回答问题或练习中有失偏颇的时候,如果教师只是用“错了”、“不对”等单一的语言来否定学生,可能会造成学生学习情绪的低落。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会对学生说“我们一起来走出这个迷宫”、“让我们在这团乱麻中理出头绪”、“一起来解决这个郁闷的问题”、“小心炸弹,准备排雷”……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求知的热情。
(二)数学语言要简洁严谨。数学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学过程不必口如悬河、一泻千里,应以全方位思考为背景,经得起推敲,不必让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有时适当地“藏巧”或“露拙”,低调一点,弱势一点,反而能激发学生兴趣,能让他们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
(三)用恰当的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课堂中用恰当的手势来增强语言的力度,用微笑来启迪学生的思考,用摇头来表示否定,用眼神去激励、表扬或批评、提醒学生。当这种的无声的交流与学生产生良性互动时,就会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发现,良好的课堂语言艺术运用,在数学教学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爱好即获得知识的第一步”,当我们能够想方设法、精心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则我们的课堂就会生机勃勃,达成教与学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