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积极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反映在课堂上要求教师关注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文章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善问、会问,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能言堂、乐言堂,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 质疑意识 课堂氛围 独立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是否敢问、乐问、善问,对其独立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此,我结合学实践经验,对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质疑能力)提出如下建议。
一、创设良好的轻松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安全感,都敢于提问。
首先,晓之以理,打动心弦,让“我要问”的观念深入人心。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有思必有疑,有疑必有问。故“问”是人之天性,有问必有思,有思必有得。
其次,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鼓励、积极引导学生,防止学生产生紧张、局促不安的心态,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学生在热烈讨论,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课堂里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旦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时出了一点问题,其他学生就急不可耐,议论纷纷。此时,发言的学生往往感到压力而失去自信。这不利于创设宽松自如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发言,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养成倾听别人说完再举手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能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进行学习。
二、积极评价,让“我能问”的思想不断强化,及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让每个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引入竞争机制,“逼迫”学生动脑发问是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要一环。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也最容易产生积极效果的,当数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真诚的赞扬。教师应充分地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往往都能对学生产生作用。教师也可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留下表扬、鼓励性批语,或当着学生的面在其他任课教师面前对爱提问题的学生进行夸奖。此外,教师还可在家长面前表扬他的孩子敢问、会问,这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三、转换角色,主动参与,让“我善问”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转换角色,让学生当“老师”提问,指定其他学生甚至老师回答问题,这种做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提问的积极性。这一方面促使学生去精读教材,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货币的职能》一框时,一位学生问“一些国家的纸币可以执行某些世界货币的职能,如美元、日元、欧元等,为什么没有我国的人民币?”这个问题的提出很有现实意义,但对高一学生来说又有一定的难度,我在肯定此问题很有水平后,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最后我再总结。此后,这个学生在课堂上经常提问题,而且水平不断提高。
四、授之以渔,循循善诱,使“我会问”的能力在课堂充分显现。
学生的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甚至是很幼稚的,有的学生勉强提问,问题很肤浅,没有质量,这样的问题既没有回答的价值,又浪费时间,尽管如此,教师也千万不能有丝毫不悦的表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或一闪而逝的眼神。这告诉我们,培养学生“会问”的能力是政治教学的当务之急,要把学生带到提问的入口,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提高“问”的质量,具体地说要做到:
1.在概念中提问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政治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概念提出问题并准确解答能使学生准确理解掌握概念,区分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例如学习《货币的职能》时,有学生提出:“纸币和货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回答这个问题,有利于巩固已有的知识,也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更多的概念。
2.在原理中提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高度抽象的理论,很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政治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与有些政治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口若悬河、高谈阔论有关,在原理讲授中提问可以分解原理内容提要,化整为零,层层分析,淡化说教,学生在质疑中把握原理的来龙去脉,渐进地接受知识。例如在学习《价格的变动》一框时,对“等价交换是如何实现的”这一教学难点,我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价格为什么会上下波动?”“价格会不会无限上升或下跌?”“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否与等价交换原则相矛盾?”对这些问题的一一回答,化解了知识难点,学生很自然地接受了这样的观点:等价交换并不存在于每一个具体的商品交换场合,而是存在于无数次的商品交换的平均数中。
3.在知识的联系处提问
在知识的联系处提问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达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效果,增强知识学习的连贯性、系统性,进而能站在一个高度既从宏观上把握本书的知识结构,又从微观上掌握章节知识。
4.在热点处提问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在于应用。社会现象、热点问题能否正确看待、正确处理,反映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能从热点入手提问,意味着学生的思维达到了一种新境界。例如在学习《国际关系》一框时,针对中美关系现状,有学生问:“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一方面表示支持两岸统一,反对台独,另一方面又不断出售给台湾武器,美国到底想干什么?”显然,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通过自主讨论,自主发言,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有所提高,提问者也为此感到自豪。
五、开拓创新,突出主体,让“我要问”成为教学的主弦。
要讓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应保证学生的提问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在预习时,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练习本上,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提出;在课堂上,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下课后,鼓励学生继续提问。这样,为学生提问保证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提问的形式既可以是口头的又可以是书面的,保证人人有更多的提问机会,从而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提问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而乐于提问。与此同时,要避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教育学生要实事求是,有疑而问,尤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尝试解决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多问些“为什么”、“怎么办”,少问些“是什么”,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六、教师示范,提示思路和方法,让每个学生善于提问。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吸引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并诱发学生产生一种想要自己提问供大家讨论的欲望。教师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发现问题的方法方面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在每一堂课中,教师提问时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感到有方法可循。如教师可采用激情法,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采用启趣法,促使学生因好奇而去探索趣味事物的根源;采用演示法,引导学生因惊叹结果的奥妙而去推理其原因所在;采用故错法,让学生在一笑之后反思谬误所在;巧设空白法,调起学生的胃口,使他们急不可耐地去思考、探索。
七、精选练习,自主训练,搭起质疑的高平台。
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契机,同时,练也是学生发现问题的重要一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问题都是在训练中发现和解决的。在练习中,有的学生问知识,有的学生问方法,有的问思路。这种练中质疑的方法一方面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另一方面从知识的质疑上升到能力的质疑,使提问的水平在练习的平台上更上一层楼。练习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根据内容,可采用闭卷的或开卷的、口头的或书面的、当堂的或课后的、单元的或综合的;从题型上看,有单项选择题,有判断题,有简析题,也有综合探究题。
总之,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精心营造的课堂氛围。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为学生的质疑插上腾飞的翅膀,发现型、创造型人才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陆志平,辜伟节.新课程:我们怎样上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梁仲华.浅谈问题情境的创设.临沂师专学报,1999,2.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 质疑意识 课堂氛围 独立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是否敢问、乐问、善问,对其独立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此,我结合学实践经验,对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质疑能力)提出如下建议。
一、创设良好的轻松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安全感,都敢于提问。
首先,晓之以理,打动心弦,让“我要问”的观念深入人心。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有思必有疑,有疑必有问。故“问”是人之天性,有问必有思,有思必有得。
其次,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鼓励、积极引导学生,防止学生产生紧张、局促不安的心态,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学生在热烈讨论,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课堂里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旦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时出了一点问题,其他学生就急不可耐,议论纷纷。此时,发言的学生往往感到压力而失去自信。这不利于创设宽松自如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发言,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养成倾听别人说完再举手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能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进行学习。
二、积极评价,让“我能问”的思想不断强化,及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让每个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引入竞争机制,“逼迫”学生动脑发问是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要一环。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也最容易产生积极效果的,当数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真诚的赞扬。教师应充分地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往往都能对学生产生作用。教师也可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留下表扬、鼓励性批语,或当着学生的面在其他任课教师面前对爱提问题的学生进行夸奖。此外,教师还可在家长面前表扬他的孩子敢问、会问,这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三、转换角色,主动参与,让“我善问”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转换角色,让学生当“老师”提问,指定其他学生甚至老师回答问题,这种做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提问的积极性。这一方面促使学生去精读教材,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货币的职能》一框时,一位学生问“一些国家的纸币可以执行某些世界货币的职能,如美元、日元、欧元等,为什么没有我国的人民币?”这个问题的提出很有现实意义,但对高一学生来说又有一定的难度,我在肯定此问题很有水平后,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最后我再总结。此后,这个学生在课堂上经常提问题,而且水平不断提高。
四、授之以渔,循循善诱,使“我会问”的能力在课堂充分显现。
学生的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甚至是很幼稚的,有的学生勉强提问,问题很肤浅,没有质量,这样的问题既没有回答的价值,又浪费时间,尽管如此,教师也千万不能有丝毫不悦的表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或一闪而逝的眼神。这告诉我们,培养学生“会问”的能力是政治教学的当务之急,要把学生带到提问的入口,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提高“问”的质量,具体地说要做到:
1.在概念中提问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政治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概念提出问题并准确解答能使学生准确理解掌握概念,区分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例如学习《货币的职能》时,有学生提出:“纸币和货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回答这个问题,有利于巩固已有的知识,也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更多的概念。
2.在原理中提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高度抽象的理论,很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政治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与有些政治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口若悬河、高谈阔论有关,在原理讲授中提问可以分解原理内容提要,化整为零,层层分析,淡化说教,学生在质疑中把握原理的来龙去脉,渐进地接受知识。例如在学习《价格的变动》一框时,对“等价交换是如何实现的”这一教学难点,我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价格为什么会上下波动?”“价格会不会无限上升或下跌?”“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否与等价交换原则相矛盾?”对这些问题的一一回答,化解了知识难点,学生很自然地接受了这样的观点:等价交换并不存在于每一个具体的商品交换场合,而是存在于无数次的商品交换的平均数中。
3.在知识的联系处提问
在知识的联系处提问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达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效果,增强知识学习的连贯性、系统性,进而能站在一个高度既从宏观上把握本书的知识结构,又从微观上掌握章节知识。
4.在热点处提问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在于应用。社会现象、热点问题能否正确看待、正确处理,反映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能从热点入手提问,意味着学生的思维达到了一种新境界。例如在学习《国际关系》一框时,针对中美关系现状,有学生问:“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一方面表示支持两岸统一,反对台独,另一方面又不断出售给台湾武器,美国到底想干什么?”显然,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通过自主讨论,自主发言,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有所提高,提问者也为此感到自豪。
五、开拓创新,突出主体,让“我要问”成为教学的主弦。
要讓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应保证学生的提问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在预习时,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练习本上,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提出;在课堂上,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下课后,鼓励学生继续提问。这样,为学生提问保证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提问的形式既可以是口头的又可以是书面的,保证人人有更多的提问机会,从而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提问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而乐于提问。与此同时,要避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教育学生要实事求是,有疑而问,尤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尝试解决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多问些“为什么”、“怎么办”,少问些“是什么”,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六、教师示范,提示思路和方法,让每个学生善于提问。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吸引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并诱发学生产生一种想要自己提问供大家讨论的欲望。教师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发现问题的方法方面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在每一堂课中,教师提问时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感到有方法可循。如教师可采用激情法,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采用启趣法,促使学生因好奇而去探索趣味事物的根源;采用演示法,引导学生因惊叹结果的奥妙而去推理其原因所在;采用故错法,让学生在一笑之后反思谬误所在;巧设空白法,调起学生的胃口,使他们急不可耐地去思考、探索。
七、精选练习,自主训练,搭起质疑的高平台。
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契机,同时,练也是学生发现问题的重要一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问题都是在训练中发现和解决的。在练习中,有的学生问知识,有的学生问方法,有的问思路。这种练中质疑的方法一方面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另一方面从知识的质疑上升到能力的质疑,使提问的水平在练习的平台上更上一层楼。练习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根据内容,可采用闭卷的或开卷的、口头的或书面的、当堂的或课后的、单元的或综合的;从题型上看,有单项选择题,有判断题,有简析题,也有综合探究题。
总之,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精心营造的课堂氛围。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为学生的质疑插上腾飞的翅膀,发现型、创造型人才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陆志平,辜伟节.新课程:我们怎样上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梁仲华.浅谈问题情境的创设.临沂师专学报,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