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课乃是教师每天必须做的事情,然而“备课”也成了不少教师的一种思想负担,甚至有一些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的教师认为是一种多余的劳动。曾有人把教师喻为一种有着一群固定观众的“演员”,然而我却认为教师应该是“编剧+导演+演员”。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首先得成为一名好的“编剧”,而“备课设计”就是我们的“剧本”。
下面就备课谈谈本人的一点看法。
一、备课的必要性
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总能听到有人抱怨“备课”是大家工作的一种负担。有这种抱怨的教师首先是没有认真备课,导致上课时凭借自己的一些经验在上课,而不是按“备课设计”在上课,久而久之,备课成了应付检查的任务,“备课设计”成了一种摆设,自然也就成了自己的一种负担。要知道我们做教育不是在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寻觅到适合学生的,能让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同样内容的一节课对于一位教师来说,也许一生要上很多次。可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一生可能只有这么一次。教室不能成为我们的实验室,学生不能成为我们教育者的试验品。如果要让每一节课的损失降到最小,我们必须在课前仔细琢磨,精心设计。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要先备课。
二、备课要灵活运用教材
曾有人把教师喻为一种有着一群固定观众的“演员”,然而我却认为教师应该是“编剧+导演+演员”。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首先得成为一名好的“编剧”,而“备课设计”就是我们的“剧本”。
如果说“备课”就是编写“剧本”,那么教材就是这个“剧本”的基本素材。素材限定了剧本的范畴,让剧本有章可循,而剧本又使生涩、枯燥的教材变得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更易于学生接受。所以我们教师在运用教材时,既要尊重教材,又要依据学生的情况灵活运用教材。有时还要我们创造性的整合教材。
在本学期的一次复习中,我们几位同年级的教师就依据学生的情况把教材的复习内容作了一次整合。针对学生最易错的题,我们把教材中的题目整合到一起,再自己设计一些平时学生易错的题目,分门别类,找异同,强化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注意要点。课后再做些单项练习,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做此类题目的正确率,收效甚佳。
三、备课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
布鲁姆曾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每天的学习都是从已经获得的知识这个基础之上开始新的学习的。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不是一张白纸,然而不同的学生的知识基础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备课前弄清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对这部分知识认知是一种什么程度显得尤为重要。否则,教师只凭借自己的经验主观臆测学生的基础,往往是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不仅课堂教学不够高效,久而久之,也会拉大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如果教师在备课前能让部分学生也参与,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那么在备课时就能做到详略得当、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大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这不仅能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四、让“备课设计”落在实处
再好的理论如果不去实践,也只能是空谈;再好的剧本如果不去表演,也只能是废纸;再好的“备课设计”如果不在课堂上实施,也只能是摆设。之所以有人认为备课是一种负担,就是因为“备课设计”脱离了课堂,脱离了学生,甚至脱离了实际,让“备课设计”成了一种束之高阁的“兵法”。
既然在备课之前做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就应按照课前的设计实施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备课设计”成为我们的“军师”,让依据“备课设计”组织教学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习惯。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不仅会促使我们认真备课,也能在实施后找到的不足中提高自己。
在本学期中,我本着“2+1的原则”坚持每天下午不管多迟都熟记两遍“备课设计”后再下班,每天早上提前到校再熟记一遍。让每节课都做到事先心中有数。在学期进入复习前就早早的结束了“备课设计”的撰写,一改往年的“后期制作”。
备课是每位教师的应有的职责,我们不仅要备,而且要认真的备,还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变“有备无患”为“优备无患”。
参考文献:
[1]华应龙的《个性化备课经验》.
下面就备课谈谈本人的一点看法。
一、备课的必要性
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总能听到有人抱怨“备课”是大家工作的一种负担。有这种抱怨的教师首先是没有认真备课,导致上课时凭借自己的一些经验在上课,而不是按“备课设计”在上课,久而久之,备课成了应付检查的任务,“备课设计”成了一种摆设,自然也就成了自己的一种负担。要知道我们做教育不是在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寻觅到适合学生的,能让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同样内容的一节课对于一位教师来说,也许一生要上很多次。可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一生可能只有这么一次。教室不能成为我们的实验室,学生不能成为我们教育者的试验品。如果要让每一节课的损失降到最小,我们必须在课前仔细琢磨,精心设计。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要先备课。
二、备课要灵活运用教材
曾有人把教师喻为一种有着一群固定观众的“演员”,然而我却认为教师应该是“编剧+导演+演员”。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首先得成为一名好的“编剧”,而“备课设计”就是我们的“剧本”。
如果说“备课”就是编写“剧本”,那么教材就是这个“剧本”的基本素材。素材限定了剧本的范畴,让剧本有章可循,而剧本又使生涩、枯燥的教材变得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更易于学生接受。所以我们教师在运用教材时,既要尊重教材,又要依据学生的情况灵活运用教材。有时还要我们创造性的整合教材。
在本学期的一次复习中,我们几位同年级的教师就依据学生的情况把教材的复习内容作了一次整合。针对学生最易错的题,我们把教材中的题目整合到一起,再自己设计一些平时学生易错的题目,分门别类,找异同,强化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注意要点。课后再做些单项练习,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做此类题目的正确率,收效甚佳。
三、备课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
布鲁姆曾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每天的学习都是从已经获得的知识这个基础之上开始新的学习的。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不是一张白纸,然而不同的学生的知识基础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备课前弄清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对这部分知识认知是一种什么程度显得尤为重要。否则,教师只凭借自己的经验主观臆测学生的基础,往往是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不仅课堂教学不够高效,久而久之,也会拉大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如果教师在备课前能让部分学生也参与,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那么在备课时就能做到详略得当、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大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这不仅能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四、让“备课设计”落在实处
再好的理论如果不去实践,也只能是空谈;再好的剧本如果不去表演,也只能是废纸;再好的“备课设计”如果不在课堂上实施,也只能是摆设。之所以有人认为备课是一种负担,就是因为“备课设计”脱离了课堂,脱离了学生,甚至脱离了实际,让“备课设计”成了一种束之高阁的“兵法”。
既然在备课之前做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就应按照课前的设计实施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备课设计”成为我们的“军师”,让依据“备课设计”组织教学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习惯。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不仅会促使我们认真备课,也能在实施后找到的不足中提高自己。
在本学期中,我本着“2+1的原则”坚持每天下午不管多迟都熟记两遍“备课设计”后再下班,每天早上提前到校再熟记一遍。让每节课都做到事先心中有数。在学期进入复习前就早早的结束了“备课设计”的撰写,一改往年的“后期制作”。
备课是每位教师的应有的职责,我们不仅要备,而且要认真的备,还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变“有备无患”为“优备无患”。
参考文献:
[1]华应龙的《个性化备课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