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与城市之间,每一次去和来,都是一场拆除和重建。
七月底的傍晚,我在阳台上收衣服。抬眼望去,七点十分的天空呈现出沉静壮阔的金黄色,楼下的锦江在薄暮中缎带般闪亮。用手机拍下传上微博,很快有人问:姐姐是住在直升机上吗?
姐住 30楼,拍到的都是屋顶。
当时七月将尽,雨季也渐至尾声。很多个傍晚,我听着雷声滚滚,看着暴雨像鞭子一样抽打窗玻璃,心里满意地想,这个力度,才能跟深圳的台风有一比啊。
那是 2012年,我在 3月春天里离开居住了 20年的广东,举家搬迁来到成都。那时成都满城的花开得正好,桃花李花海棠花,从花树下经过时总会被花粉呛得喷嚏连连。全城人民像捱过旧社会迎来解放,倾巢出动到城郊的三圣花乡,看花,喝茶,打麻将,晒太阳。
七月下雨,八月炎热,很快就到了秋冬。那是我们客居成都的第一年,我开始学着适应陌生的家乡生活——否则,像我这样一个游手好闲的师奶,操着一口烂熟的四川话,烫着欢腾的小火锅,啃着流油的麻辣兔头,心里却深情和任的问题,是我在深圳最大的心结。他在商场当空调销售员,那时我的收入已是他的七倍有余。任是自尊心极强的人,他变得暴躁,经常和我吵架,后来干脆选择了不理不睬的冷暴力。
2006年,当任终于离开深圳,回家乡苏州发展时,我患上了抑郁症。我自幼父母离异,一直缺乏安全感,选择任也是因为他性格温和,但最终还是被“抛弃”了。我看起来和从前一模一样,内心却如沙堡般迅速崩塌。公寓离办公楼步行仅五分钟,我却控制不住每天迟到;我经常盯着窗口,想着有一天会不会跳下去。再后来,当我发现自己翻开一页书,每个字都认得,但反复阅读却无法了解其中含义时,我辞职了。
我以腱鞘炎为借口回到了家乡。我的确有腱鞘炎,不知道是不是心情影响,它变得越来越严重,最后连碗都拿不起。奶奶让爸爸带我去成都检查,著名的华西医院有位教授是他的朋友。爸爸答应了,私下却对我说根本没必要。而我同父异母的妹妹,仅因为怀疑自己身高不能再长,他便专门带她去检查过。我的世界就在那一刻彻底崩塌。从小到大受的冷落、忽略,一直拥有的孤独、恐惧、绝望、自卑,在那个时刻完全被唤醒,湮没了我在深圳两年找寻到的所有自信。我背起包,离开了家乡。
这一站是北京。北京很像深圳,残酷却也理性,有浓厚的地域文化却也有着国际化的规则分明,有排外的本地人,却有更多在这城市立下足的异地人。这是所有一线城市的共同点,正因如此,才华和努力永远受尊重。
我在一家图书公司上班,收入不到深圳的一半,每月被迫“月光”。但这有什么啊,身边全是这样的朋友,我们可以每天花三四小时在公交、地铁上,也可以在周末一掷 180元去看一场人艺的话剧;我们可以吃最便宜的盒饭,也能不眨眼地在当当下单几百元的书。冬天,我和朋友们捧着刚出锅的糖炒栗子,去地坛赶庙会;夏天的夜晚,在南锣鼓巷吃蚵仔煎,讲鬼故事。
我没发现,自己已进入“治疗”模式了。在深圳时,我总是在为任付出,但在北京,我开始选择自己的穿衣风格,开始为自己做饭;在深圳时,我的好朋友就是同事,但在北京,我拥有了一个年龄、爱好、职业都跨度很大的朋友圈。
离开北京,是因为一场病。情绪和体质的双重低落下,我猛然发现,我爱这个城市,却无法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2009年底,我回到了家乡省城,成都。
成都离家乡很近,坐车仅两小时。几乎每个周末我地怀念着岭南的鲜虾云吞和萝卜牛腩,这让满街满巷的成都美食情何以堪。
离开深圳前,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我守在家中清理物品,坐等租客上门,顺便为自己的人生做阶段性总结。该扔的扔,该送的送,该留下的装箱找德邦物流寄走。一个家能在十多年里积存多少物品?我快被自己吓坏。书柜深处甚至有更早前广州岁月的物证:大学的游泳证、备课本、饭票、北京路古籍书店淘来的算命书。
好在,有迁徙就有清理总结,就像有记忆才能展望未来。
3月仿佛是我的迁徙月。1999年,也是 3月,从广州搬来深圳的时候,我从未想到深圳也是个来了就走不脱的城市。在那之前,人年轻得紧,在广州混了一口城乡结合部的白话,每天趿着拖鞋到大学后门买菜买花,每周到广大路的明记肠粉铺吃一碟浇了烧鹅油的叉烧肠,快乐不知时日过。来到深圳,惊见街上各色人等都提着一口气在匆匆赶路,顿时水土不服。至于跟这座城市之间半推半就的握手言和,买房迁户口,落地生根,那是后话。
在成都,我零星做些工作,更多时间用来看书。30层高楼上视野开阔,阳光从清晨晒到黄昏 360度无死角,我喜欢坐在落地窗前,学着像一个真正的成都人一样晒太阳喝茶看书。这就是传说中的间隔年吗?这样的好日子在生命中不常有。我甚至有余暇去刷微博,围观不加 V老师跟方舟子缠斗;每晚准时打开电视,看四川人民最喜闻乐见的李伯清李老师在成都二台说书。
多年以来,我不敢相信自己能过惯轨道外的生活。我害怕长期在家会丧失斗志,没有追求,自闭,与社会脱节,变成一个一无用处的神经质怨妇。在成都,我发现情况比想象的更乐观些。
七月底的傍晚,我在阳台上收衣服。抬眼望去,七点十分的天空呈现出沉静壮阔的金黄色,楼下的锦江在薄暮中缎带般闪亮。用手机拍下传上微博,很快有人问:姐姐是住在直升机上吗?
姐住 30楼,拍到的都是屋顶。
当时七月将尽,雨季也渐至尾声。很多个傍晚,我听着雷声滚滚,看着暴雨像鞭子一样抽打窗玻璃,心里满意地想,这个力度,才能跟深圳的台风有一比啊。
那是 2012年,我在 3月春天里离开居住了 20年的广东,举家搬迁来到成都。那时成都满城的花开得正好,桃花李花海棠花,从花树下经过时总会被花粉呛得喷嚏连连。全城人民像捱过旧社会迎来解放,倾巢出动到城郊的三圣花乡,看花,喝茶,打麻将,晒太阳。
七月下雨,八月炎热,很快就到了秋冬。那是我们客居成都的第一年,我开始学着适应陌生的家乡生活——否则,像我这样一个游手好闲的师奶,操着一口烂熟的四川话,烫着欢腾的小火锅,啃着流油的麻辣兔头,心里却深情和任的问题,是我在深圳最大的心结。他在商场当空调销售员,那时我的收入已是他的七倍有余。任是自尊心极强的人,他变得暴躁,经常和我吵架,后来干脆选择了不理不睬的冷暴力。
2006年,当任终于离开深圳,回家乡苏州发展时,我患上了抑郁症。我自幼父母离异,一直缺乏安全感,选择任也是因为他性格温和,但最终还是被“抛弃”了。我看起来和从前一模一样,内心却如沙堡般迅速崩塌。公寓离办公楼步行仅五分钟,我却控制不住每天迟到;我经常盯着窗口,想着有一天会不会跳下去。再后来,当我发现自己翻开一页书,每个字都认得,但反复阅读却无法了解其中含义时,我辞职了。
我以腱鞘炎为借口回到了家乡。我的确有腱鞘炎,不知道是不是心情影响,它变得越来越严重,最后连碗都拿不起。奶奶让爸爸带我去成都检查,著名的华西医院有位教授是他的朋友。爸爸答应了,私下却对我说根本没必要。而我同父异母的妹妹,仅因为怀疑自己身高不能再长,他便专门带她去检查过。我的世界就在那一刻彻底崩塌。从小到大受的冷落、忽略,一直拥有的孤独、恐惧、绝望、自卑,在那个时刻完全被唤醒,湮没了我在深圳两年找寻到的所有自信。我背起包,离开了家乡。
这一站是北京。北京很像深圳,残酷却也理性,有浓厚的地域文化却也有着国际化的规则分明,有排外的本地人,却有更多在这城市立下足的异地人。这是所有一线城市的共同点,正因如此,才华和努力永远受尊重。
我在一家图书公司上班,收入不到深圳的一半,每月被迫“月光”。但这有什么啊,身边全是这样的朋友,我们可以每天花三四小时在公交、地铁上,也可以在周末一掷 180元去看一场人艺的话剧;我们可以吃最便宜的盒饭,也能不眨眼地在当当下单几百元的书。冬天,我和朋友们捧着刚出锅的糖炒栗子,去地坛赶庙会;夏天的夜晚,在南锣鼓巷吃蚵仔煎,讲鬼故事。
我没发现,自己已进入“治疗”模式了。在深圳时,我总是在为任付出,但在北京,我开始选择自己的穿衣风格,开始为自己做饭;在深圳时,我的好朋友就是同事,但在北京,我拥有了一个年龄、爱好、职业都跨度很大的朋友圈。
离开北京,是因为一场病。情绪和体质的双重低落下,我猛然发现,我爱这个城市,却无法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2009年底,我回到了家乡省城,成都。
成都离家乡很近,坐车仅两小时。几乎每个周末我地怀念着岭南的鲜虾云吞和萝卜牛腩,这让满街满巷的成都美食情何以堪。
离开深圳前,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我守在家中清理物品,坐等租客上门,顺便为自己的人生做阶段性总结。该扔的扔,该送的送,该留下的装箱找德邦物流寄走。一个家能在十多年里积存多少物品?我快被自己吓坏。书柜深处甚至有更早前广州岁月的物证:大学的游泳证、备课本、饭票、北京路古籍书店淘来的算命书。
好在,有迁徙就有清理总结,就像有记忆才能展望未来。
3月仿佛是我的迁徙月。1999年,也是 3月,从广州搬来深圳的时候,我从未想到深圳也是个来了就走不脱的城市。在那之前,人年轻得紧,在广州混了一口城乡结合部的白话,每天趿着拖鞋到大学后门买菜买花,每周到广大路的明记肠粉铺吃一碟浇了烧鹅油的叉烧肠,快乐不知时日过。来到深圳,惊见街上各色人等都提着一口气在匆匆赶路,顿时水土不服。至于跟这座城市之间半推半就的握手言和,买房迁户口,落地生根,那是后话。
在成都,我零星做些工作,更多时间用来看书。30层高楼上视野开阔,阳光从清晨晒到黄昏 360度无死角,我喜欢坐在落地窗前,学着像一个真正的成都人一样晒太阳喝茶看书。这就是传说中的间隔年吗?这样的好日子在生命中不常有。我甚至有余暇去刷微博,围观不加 V老师跟方舟子缠斗;每晚准时打开电视,看四川人民最喜闻乐见的李伯清李老师在成都二台说书。
多年以来,我不敢相信自己能过惯轨道外的生活。我害怕长期在家会丧失斗志,没有追求,自闭,与社会脱节,变成一个一无用处的神经质怨妇。在成都,我发现情况比想象的更乐观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