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社会文化传统分析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lei7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博的“即时性”和“碎片化语言”是对传统博客和即时通讯的补充,本文通过对微博本身进行社会文化传统分析,微博通过自身的特点和规则构建了本身的社会文化现实,在这种文化存在的基础上,形成了微博和微博用户的身份认同,身份的构建导致了微博群体的分割。微博本身的文化环境决定了其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新闻资讯功能。
  关键词:微博;社会文化传统;身份建构;群体分割
  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09-0124-02
  
  社会文化传统是传播学研究的传统之一,它包含符号互动主义、建构主义、社会语言学等分支。在传播理论中,社会文化传统探讨人们是如何通过传播中的互动来获得理解、意义模式、角色和规则的。各个集体、社群和文化在互动过程中建构了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而并非是一系列客观的组合。所以,社会文化传统研究的重点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模式,所谓“互动”是人们获得意义、角色、规则和文化价值观的过程和场域。[1]
  微博就是人们互动的一个平台,或者说人际沟通的工具之一。2006年在美国兴起的Twitter开启了微博时代,它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博客形式,也就是即时博客,它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更新,包括网页、手机、即时通信软件、电子邮件等。2009年随着新浪微博的推出,微博也在中国开始流行起来,新浪微博成为中国网站微博产品的代名词。如今各大门户网站如搜狐、网易等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微博产品。
  本文从社会文化传统的角度对微博进行分析,通过微博的文化环境建构、身份建构和群体分割来确定微博所建构的意义和价值。
  
  一、微博的文化环境建构
  
  文化环境的构建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社会文化传统要解释的就是人们如何通过互动创造出社群、组织和文化的现实的。根据符号互动主义(symbolic interactionism,简称SI理论),人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动后会逐渐形成对某些术语和行动的共享意义,从而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来理解事物和现象,社会就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谈话”中形成的。[1]在传播过程中,个人在处理信息时所使用的概念类别创造出一种社会文化现实,而现实是由语言构建起来的。语言本身既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人们互动中的语言是构建社会文化的核心。
  微博用户进行沟通的语言具有自己的特点。微博发文的字数限制是140个字,这一规则构建出了微博“短小精悍”的语言风格。用户用140个字以内的文字来发布信息。这里有“鸡毛蒜皮”的琐碎生活细节,有快速的新闻资讯、有个人的心情思想感悟等等。所用的语言也是更加的诙谐幽默和碎片化,只需要你把当时的状态表述出来,然后有人跟帖回复分享就达到目的了。对于微博,人们给予更多的评价是“鸡零狗碎”、“鸡毛蒜皮”、“微生活”、“微价值”、“碎片化”、“随时随地分享”等等。碎片化语言还创造了新锐的词语,比如“杯具”、“蒜你狠”,“豆你玩”等等。“碎片化”语言和新锐词语成了微博用户独特的语言行为方式。
  另外微博用户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或者手机短信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关注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关注对象随时分享或者跟随,快速的信息流动体现了更为快捷的生活方式。一条条140个字以内的有限表达构成了每个微博用户的口水账,但是正是这些生活的点滴成了用户生活的调味品。
  碎片化语言开启了碎片化沟通时代和指尖记录时代,而且这些碎片化语言已经被广大的微博用户接受。微博用户的独特的语言行为方式和快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微博语言和微博用户的互动中构建出来的,独特的语言行为方式和快捷的生活方式构建了微博的文化现实环境。
  
  二、微博的身份建构
  
  当一个人从社群中所处的位置、你在他人眼中的角色、你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来定义自身的时候,身份就成为了一种文化存在,在沟通中,人们是通过对方所扮演的角色来回应的。彼得•伯格和托马斯•拉克曼在其同名著作《现实的社会构建》中谈到,某个事物或现象的身份取决于以下一些因素:我们讨论该事物或现象的方式;我们把握某个概念时所使用的语言;某个社群就其社会体验达成共识的方式等等。
  微博本身独特的语言特点已经构建了其独特的身份。微博的身份构建包含微博品牌构建和微博用户身份构建两个方面。用讨论名人的方式来宣传微博是新浪惯用的伎俩,新浪微博开始就按照名人效应来进行策划,其实就是看重名人这个角色在传播中所占的分量。微博利用身份的名人效应进行营销,本身就是对自己品牌和身份的建构。随着注册用户数量的增大,这种身份也越来越明朗,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微博用户通过微博这一共识的行为方式和采用独特的微博语言建构了自己“微生物”(微博用户)身份。传播是人们构建身份的方式,也是身份变化的机制。你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身份是在你与别人的互动中得以建立起来的。例如网易直接把微博看做是“微生物的微生活”。“你今天你围脖了吗”已经把微博用户和非微博用户区分开来。微博的文化环境影响了微博用户身份的构建,由于微博语言的零碎性和简短性,也有人把微博用户看作是“标题党”。根据用户发文内容特点,专门谈论教育话题的用户被称作“教育专家”,专门谈论“鸡毛蒜皮”的用户被称为“草根”等。另外如果你关注了某一用户,人们一般变相的把你看作某用户的跟随者。在使用微博的沟通中,人们的角色是相互构建的,而且是多样化的。
  
  三、微博的群体分割
  
  建构理论的创始人安东尼•古登斯认为同一族群内部与不同族群之间的传播模式创造出族群之间的差异性。身份认证和身份互动的结果导致了群体的分割。具备相似身份背景被划分到同一群体中,同一群体内的成员具有相似的行为特征和共同的目的。群体带有明显意义上的语言倾向,语言倾向同时也表明了群体中成员的身份。
  微博的群体分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微博的即时性和碎片化语言本身就把微博用户和传统博客、即时通讯区分开来,并且同时弥补了传统博客和即时通讯在传播效果上的不足,弥补了传统博客的相对互动传播劣势和即时通讯的相对随意性,微博在传统博客和即时通讯的夹缝中生存,具有自己鲜明的群体特征,“你今天你围脖了吗”也同样把没有进行微博行为的人排除在外了;另一方面,微博用户之间由于讨论的话题不同,关注的人群不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身份类别,当然这种身份类别只是暂时的,随着话题的转变,关注人群也会跟着转变,身份也会发生变化。无论微博本身的群体分割还是话题、关注人群的群体分割都是由微博和微博用户的身份而导致的,这种群体明显的特点就是虚拟性、暂时性和不确定性。
  
  四、微博所构建的意义和价值
  
  意义和价值是社会文化传统所要解释和分析的,微博本身的文化存在导致了身份的认同,身份的认同决定了群体的分割。由身份、群体和语言所构成的微博文化现实环境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同时也构建了微博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意义和价值也是在互动沟通中所建立起来的,兼具有博客和即时通讯的微博也扮演了发布新闻资讯的角色。同时微博所构建的群体和其构建人际关系的作用也具有明显的社会学意义。
  微博的基本功能就是信息的发布和获取。由于微博本身所具有的即时性、分享性和群体性特征,新闻资讯信息传递的速度已经可以和手机短信和即时通讯相媲美。微博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大小事情与“粉丝”分享,你也可以随时点击自己所关注的话题进行资讯信息的获取。新浪微博给自己的宣传口语是“在这里可以获得最新最酷资讯,随时随地发布你身边的新鲜事。”搜狐微博——指尖记录时代——的宣传语是“写句话,发张图,记录点滴瞬间——和好友分享与交流。”
  微博的社会学意义凸显了人际影响力。人际关系来源两大方面,一种是原有人际关系在微博上的延伸,一种是通过微博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关注和被关注满足了人们对身份的心理渴求和需要。关注和被关注建立了一种虚拟的人际关系,一方面获取相应的信息,一方面发布相应的信息,给他人建构自己身份的机会。信息在相识中传递,在不相识中通过“粉丝”或者添加关注成为新知。微博延续了SNS网站的功能和特点。微传播时代,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在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巨型传播网络。这对个人交友、品牌营销及总统选举等,具有重大的实际应用意义。[2]比如唐骏经常用手机短信发微博,透露出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方便“粉丝”们也了解了他的真实想法、生活状态和客观评价。
  
  五、结 语
  从国外的Twitter到中国的“微博”,这一网络产品尽管出现的时间很短,但是已经证明了其所具有的影响力和扩张力,这种媒介工具在自身特有的语言规则和特点下,创造出独特的“微文化”,已經成为人们沟通、互动的重要媒介工具。微博,自从它被创造出来,就出现了“微传播”、“微价值”、“微生活”、“微革命”、“碎片化”、“标题党”等一些新的富含文化和学术意义的词语。微博的产生缓慢但坚实地推进着国家新语境、国民新思维和社会生态变革。
  微博通过自身文字规则形成的独特的碎片化语言和信息快速传递导致的快捷生活方式共同构建了微博的社会文化现实,在这种文化存在的基础上,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构建了微博和微博用户的身份,身份的建构导致了微博群体的分割。身份、群体和语言所构建的微博文化现实决定了微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即人际影响力和新闻资讯功能。微博通过优化你我的沟通、促生个体的行动,进而改变了世界。
  
  参考文献:
  [1] (美)斯蒂芬•李特约翰,凯伦•福斯.人类传播理论(第9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闫肖锋.微博社会学[J].青年记者,2010(3) .
其他文献
摘要:2010年6月,国务院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敲定了三网融合试点最终方案,我国三网融合之路日渐清晰。面对异军突起的互联网、手机电视及IPTV的发展,电视媒体是否可以借助三网融合的机遇,利用三网融合下电视媒体所拥有的新传播模式进一步发展自己,是未来电视能否保持自身优势的一大关键。  关键词:三网融合;传播模式;节目形式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表示吗: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
自从进入数码时代以来,高清晰像机、小型像机的逐渐普及,几乎人人都可以成为报社的编外摄影记者,本文就数码时代的新闻图片特征,以及新闻记者的出路问题进行了探究,认为新闻
今传媒(下同):非常感谢您接受《今传媒》的专访。想先问您一个问题:加入凤凰卫视,是您自己的申请,还是他们的邀约?您和凤凰卫视的结合,基于怎样的前提和理由?
采访时间:2008年11月17日  采访地点:西安宏旺印务有限公司  被采访人简介:王腊红,西安宏旺印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西安市未央区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西安市委员会会员。1953年生,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街道南皂河村人,西北大学·陕西继续教育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毕业。是随改革开放迅速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由于经常和新闻媒体、记者合作,被誉为“媒体的好朋友”。《西北信息报》《西部法制报》等媒体曾报道其
本文报道优降糖致长期低血糖症9例,全部病例为NIDDM,低血糖症均持续在24小时以上,附合Sonneblick提出的长时间低血糖症诊断标准。7/9例合并糖尿病肾病,4/9例伴CRF,肺部感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