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电影理论下的国产犯罪片(2010—2019)

来源 :电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u_jam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神分析以人的心理活动、主观经验为文本,研究各种关系对人的“构成性”作用.20世纪70年代电影精神分析理论兴起,使电影分析由文本转向电影机制.犯罪片作为电影类型之一,以暴力、死亡、悬疑等元素吸引观众.本文对《心迷宫》《白日焰火》《追凶者也》等2010年以来的国产犯罪片进行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解析,通过人物、叙事、艺术三个层面探讨人物设置、认同机制以及空间塑造在犯罪片中的关键作用.
其他文献
放眼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电影,可在四个方面呈现出其独到成长:1991年上影厂首开上海90年代主旋律电影创作之先河形成“红色上海”;娱乐片方面频现如张建亚导演的“后现代三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受时代语境变迁、青年文化转型以及香港电影浸染等多重因素影响,主旋律电影积极调整发展脚步,在题材疆域、叙事策略和艺术追求上不断探索创新,逐渐与商业电影、文艺电影融合,在多样化的电影发展格局中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守与弘扬,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递,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国际化传播,这是后疫情时代赋予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新担当与新使命。
国产科幻电影萌生自民国时期,通常展示现代性的美好和先进.出于全球化进程的差异,西方科幻电影具有反乌托邦意象塑造的传统,着重展示文明危机导致的社会秩序崩坏,批评现代工
公益微电影以直观的表现形式被社会接纳,因所赋有特定的社会意义和社会责任,成为微电影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公益微电影因自身篇幅短小,还要传达公益性,因此极易使得公益理念流于形式,笔者希望从注意与拍摄群体的沟通交流、增强对拍摄群体的情感认同、寻求现实焦点话题创造素材探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结合笔者指导的毕业创作《小满》浅谈公益微电影创作中的难点。
“戏剧性”在电影中一般指按照戏剧冲突规律和戏剧文本原型结构进行叙事创作时,所展现的审美效果。以好莱坞科幻片为例,影片虽然采用多种智能科技进行叙事,但科技镜头背后是运用电影的“特殊条件”组织安排戏剧冲突中的结构样式。本文对好莱坞大片在全球化叙事语境中的戏剧化问题进行探究。研究表明,这种趋势结合了叙事的完整性和散淡性。其票房之所以居高不下,归因于影片运用表达的冲突,引人入胜,将顺时性的叙事和表演的戏剧化高度融合,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视听体验。
电影影像创作进入工业化时代后,艺术家的创作行为已从个体思维形态的直接性作用生成,转变为由独立思维引导工业影像生产制度下的系统作用。为更准确地将主体意识与实际生产、造型单位的执行方式相关联,以内在思维为目的的表述方式的重要性随之凸显。数字技术给予对应真实环境感官体验,为创作体系提供了新的表征途径。相对系统而言,中心化的创作主体对自身抽象创作概念的传递也随数字技术的视觉化表征形式形成基于现实手段、途径与行为的体系。
少数民族题材主旋律影片是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个性与精神品质的创作样式之一.在文学表达上,《又是一年三月三》剧本融合了少数民族题材与主旋律叙事,故事通过现实与回忆交叉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贤及乡贤文化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而对当代颇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影视艺术中乡贤文化的考察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以新时期以来山西农村题材影视
新世纪以来,中国黑色电影创作划分出两大阵营,以《白日焰火》为代表的经典派黑色电影和以《心迷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黑色电影。刁亦男作为经典派黑色电影的领军人物,不仅开拓了黑色电影本土化和艺术化的经典视听风格,而且形成了独特的剧本创作路径,其在题材上倾心于城镇犯罪领域,在价值立场上关注城镇边缘人的生存困境,对现实社会问题进行隐喻性批判,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又妥善处理商业类型与艺术独立之间的关系,成为新世纪中国黑色电影编剧本土化的经典范式。
经过20年的发展,网络文学改编电影已成为当下中国电影的一种重要创作形式,同时该模式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节点。一方面,网络文学改编电影丰富了商业类型片经验、推动了工业体系建设、拓展了电影交流形式、提升了电影行业产能。但另一方面,其过热的发展又带来了整体艺术水准低下、缺乏科学理性布局等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要扭转此局面,就需要电影创作者与投资者共同努力。